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福建 高三 期中 2021-11-25 3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经》中的讽刺篇章集中在《国风》和《小雅》,年代集中在西周后期和春秋时代。以《小雅·抑》篇为例,它被认为是老臣讽谏周王的作品,视尔梦梦,我心惨惨,文中字字句句真切诚恳,这必然引起统治者的共鸣和接纳。而《国风》中众多反映人民疾苦的篇目,如《硕鼠》这样讽刺统治阶级不修其政,贪而畏人的丑态,又如《击鼓》中对战争的厌倦反感,在统治者看来,是下层阶级的牢骚。这些篇章是统治者体察民风、改良政策的途径和自我反省的依照,也是艺术欣赏和流传的载体。

周王朝的此种自信,源自周王朝的意识形态。周王朝的建立由武力取得。商朝曾一度认为天命永恒,长期的孤芳自赏和自我麻痹,使得商朝统治者沉醉于自我编织的天命网中,没有足够的警惕意识,不能积极应对天下变乱。从变乱中接过大旗的周王朝与殷商不同:周王朝也相信并宣传天子理论,他们坚持的理论是周王朝的建立是天放弃了对殷商的支持和信任,改选周作为它的元子。周王朝的这番理论和心态是自我创制的。通过这番建构,周王朝天子和子民都接受了这套基本没有突破点的体系,周王朝从覆商夺权,建立之初到之后的统治构想,也基本符合这一理论建构体系。不仅如此,这种体系的建立还是和信仰相接的精神产物。周王朝统治者称自己为,和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和人们普遍信仰、甚至信仰到无法谈论、谈论不清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无疑是宣告了其政治统治的必然性,于是这种联系给予天子以无可替代的至高性。人们无法否定天,无法否定天命,也就无法否定天所指定和宠爱的王朝。周天子本身也是相信这一点的,于是那些牢骚埋怨至多是统治者的皮肉之痛,在当时永不可能触及统治的权威性和必然性。这些诗句是逆耳的声音,但它的威力仅限于此,周王朝并不担心它的危害会扩及社会稳定的根基。人们在甘心受统治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是可以理解、包容和接受的。

同时,周王朝以自己的经验证明,天命靡常,绝对的自信只能引来绝对的潜在祸患。周代替商一方面是由于天的视线转移,另一方面也是商朝自己没能把握住上天的眷顾而滥用特权,祸国殃民。这种隐隐的不安,促使周王朝统治者将以德配天的观念引出。即用好的德行来规范自己的统治。王道保民的基本观念反映在《诗经》中,讽刺诗的入选即为最好的例证。统治者在用这种方式告诫自己,告诫后代,周王朝的统治还存在缺憾,存在人民不能安居乐业的隐患或现实矛盾,存在操守和德行不够典范、执政不够贤明的君主。另外,以诗歌作为警戒,既有生动活泼、免于说教的独特性,又脍炙人口通俗易懂,对于流传和引起注意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摘编自王晔《〈诗经〉中讽刺诗得以生存的外在因素》)

材料二:

白居易的讽喻诗有一百七十余首,大多作于贬谪前期。他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其讽喻诗的内容,多是反映民间疾苦、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的生活以及他们欺压百姓的恶行,通过对这些社会现实的尖锐揭露和对社会不良时事的鞭挞,讽谏皇帝,使皇帝明白为政之要,从而使政治清廉、国家安定、百姓和乐。

在白居易所写的众多讽喻诗中,《秦中吟》和《新乐府》是代表作,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并经过了严密组织建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其中,《卖炭翁》作为十分突出的一篇,在后世广为流传。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卖炭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被抢走的不幸遭遇,表现出中唐时期社会差异日益明显,揭示出上层人士对广大穷苦百姓巧取豪夺的卑劣行径。在这首诗中,白居易运用具有表现力的文字描写对象,述说卖炭翁心中之事,细致入微地刻画和描写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境遇和凄苦的心理环境,一字一句,发人深省。

白居易的讽喻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质朴、通俗,写实性强。这一特点,早在《诗经》中就有明确体现。在《诗经》中的《风》这一部分,以及汉魏乐府民歌中,之后仍具有这样的倾向和趋势。而同在唐代,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则带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和启迪。杜甫诗中的写实性和通俗化倾向被元稹、白居易等人继承和发扬,使诗歌进一步呈现通俗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白居易的讽喻诗善于运用鲜明甚至尖锐的对比,突出社会的阶级差别,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如在《轻肥》中,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描写那些宦官集团中的内臣、大夫和将军骄奢淫逸的生活,转而又写到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一天壤之别的场景转换,令读者惊讶不已,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摘编自白晓雪《浅析白居易的讽喻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集中于《诗经》的《国风》和《小雅》中的讽刺诗,当时的周王朝统治者能给予正面的回应。
B.在周王朝,只要不触及统治者统治的权威性和影响社会稳定,人们都可以借讽刺诗来发表看法,各抒己见。
C.白居易的讽喻诗致力于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鞭挞,讽谏皇帝并使其醒悟,使得当时的国家面貌为之一新。
D.白居易讽喻诗质朴的语言以及通俗写实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受同朝代诗人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王朝统治者汲取商朝教训,力求以好的德行来规范统治,这为当时讽刺诗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B.周王朝统治者自我创制的永无懈可击的“天子”理论,确定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得到了子民等的认可。
C.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批判现实的特点,其中有一些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能体现其“为事而作”的诗歌理论。
D.材料二围绕“白居易的讽喻诗”,分别从内容、目的、特色等角度展开论述,并运用了举例、引用等论证手法。
3.下列各项中白居易的诗句,不能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白居易《红线毯》)
B.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
家人不待晓,场上张灯烛。(白居易《纳粟》)
C.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
留连向暮归,树树风蝉声。(白居易《秋游原上》)
D.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诗经》中的讽刺诗和白居易讽喻诗的相同点。
5.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诗经》中的讽刺诗得以存在并流传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火翁丁

黛安

火塘在屋子正中。没有灶,一只三角铁架支在火上,大锅,小锅,大壶,小壶,做饭,烧水,都在这只架子上。它支撑着翁丁佤族一家人的日子。火塘不熄,常年燃着粗而长的木头。北方的乡下,灶膛里多是玉米根、玉米秆、玉米槌、麦秸,从灶膛一眼就望见了田野。那些柴禾不耐烧,火苗轻飘,柔软,需要不停地往灶下续柴,人不能离开。我们偶尔也烧木头,但都是用斧头劈成窄细的木条,或干脆是捡来的枯枝。

翁丁大。翁丁大气。翁丁也种玉米,但秸秆不烧,砍下来任其烂掉肥地,只烧木头。木头粗的仿佛人腰,细的也要阔于碗口。而长度,若竖起来,比人高是很寻常的。佤族一词本意即为住在山上的民族。翁丁四面皆山,林高树密,有一种树,生来就是为了烧火的,越砍,长得越旺。还有,森林里,总有一些树在莫名死去。或许是像人一样老死的。死去就要砍下烧火。死去的树在火光中重生。所以,在翁丁原始部落,随处可见一堆堆码得齐齐整整的木头。走近了,会看见一根木头的年龄。没有两棵树的年轮是完全一样的。就像人的指纹。那是翁丁人的日子,是日子里的刻度和温度。

木堆旁边闲置着一把弯刀,一只竹篓,一副篾筐,一绳晾晒的各色衣物,像一张张油画,静立在岁月里,任时光像一只猫,轻轻在上面走过。

木头大,人就不会被火拴住了。把添满水淘好米的锅往铁架子上一蹲,就去忙其他活计了。日子一天到晚,也说不上多忙,但也闲不住。猪在圈里,鸡在街上,芭蕉、茶树、水稻、谷子、玉米、菜蔬在地里,地在山上,山在寨子外。每一样都在时空里排好了序,等着人去收拾。织布机随时拉开着架势,蒸玉米的时间就能坐下来再织一小截布。翁丁织布一直用最古老的腰机织法。腰机由几根木棒、木刀、竹签组成。人坐下后,双脚蹬住撑经木的两端,绷紧经线,然后一遍遍地提综、穿梭、打纬。

人们日常的衣服床单围巾背包,哪一样都离不开布,都要女人一毫米一毫米经经纬纬地织出来。布的颜色,没有谁统一规定,织布的女人想怎么织就怎么织,想怎么搭配就怎么搭配,织完往那一挂,好看。

高山流水里长大的女人,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蓝天白云,红花绿草,看到的都是大自然最本真最纯粹的颜色,对美的感知,是天生就存在于骨子里的。那布是艺术美的范畴,更是寻常百姓日子的一部分。翁丁人的日子,都是翁丁人自己一样一样经纬分明地整理出来的。

大木头是经历过世面的。里面有天地日月,雪雨风花,经了沧桑的大木头懂人心。大木头只管自己烧,不用人守着。火苗真大,真多。锅底下满满的鲜艳的火苗,锅的四周也是满满的鲜艳的火苗。火燎着锅盖了。翁丁偏,二三十公里外,翻过几座山,就是缅甸了。仅仅七十年前,翁丁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屋子一律为中国南方典型的杆栏式二层茅草房——一楼养猪啊牛啊羊啊鸡啊狗啊,二楼住人。我来的时候,翁丁正值雨季。翁丁的雨,一下就是几个月。

在雨季,只要哪天还没下雨,那一天的夜或黎明就不会按时到来。一天中,一定要等到至少一场雨。也许就是雨的缘故,茅草屋脊陡,坡长,密严,只向天开了一扇小芭蕉叶大的窗,整个房屋像一间暗室。可是火让茅草房里明亮起来了。黑篾桌亮汪汪的,黑竹凳亮汪汪的,黑铁锅亮汪汪的,黑水壶亮汪汪的。竹木的黑立柱亮汪汪的,竹木的黑地板亮汪汪的,竹木的黑墙壁亮汪汪的,竹木的黑屋顶亮汪汪的,绻在火塘边睡觉的大黑猫亮汪汪的。常年不熄的火塘,日日夜夜的烟熏火燎,屋里什么都成黑的了。翁丁是一幅油画,黑是它的主色调。那是岁月的黑衣衫,是日子的黑包浆,是一个民族的黑皮肤。在色彩的王国,黑侵蚀并战胜了其他任何颜色。黑是一只罐子,把所有其他的颜色都一一盛在了里面。主人不在跟前,火把主人的日子角角落落旮旮旯旯都照得亮汪汪的了。

也有不黑的物件。一摆洗净的瓷碗,亮汪汪的,是月亮栖落在了茅草房里;几瓶去年采的野蜂蜜,亮汪汪的,是金子融化在了茅草房里;三两个垂挂在钉子上的七色手织布包,亮汪汪的,是一抹彩虹升起在了茅草房里。它们是画面恰到好处的点缀。它们让黑的更黑,让黑迸溅出火光来,照进了翁丁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述翁丁人平凡朴实的日常生活,生火做饭、耕织养殖、家居环境等,娓娓道来,不急不缓,处处体现了翁丁的烟火气。
B.翁丁原始部落到处堆放用作烧火的木头,烧火只用木头,自然与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但也体现了翁丁人大气的民族特征。
C.翁丁女人从小就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有着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知能力,她们织出的布供家庭日常使用,同时具有审美价值。
D.翁丁所处的地域每天必定要下雨,这决定了翁丁人居住建筑的特点;而翁丁人在火塘生火并保持长年不熄,也与此有一定关联。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翁丁部落的烧火和北方乡下的烧火进行了比较,让读者对翁丁人火塘烧火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B.文章多处使用排比、反复手法,使得语言轻盈跳动,有节奏感,有益于呈现翁丁人宁静、朴实的生活状态。
C.文章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以“油画”设喻,都是为了突出翁丁的色彩丰富而又浓烈,表现翁丁人生活的热情。
D.文章结构较为松散,看似信笔写来,但都围绕翁丁的“烟火”特色展开,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特征。
8.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9.文章结尾两段着重写了翁丁的“黑”与“亮”,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南王蚤失母,常附吕后,故孝惠、吕后时无患。而常心怨辟阳侯,以为不强争之于吕后,使其母恨而死也。及帝即位,淮南王自以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常宽假之。是岁入朝,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王有材力,能扛鼎,乃往见辟阳侯,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驰走阙下,肉袒谢罪。帝伤其志为亲故,赦弗治。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淮南王,淮南王以此归国益骄恣,出入称警跸,称制,拟于天子。袁盎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上不听。六年。淮南王长自作法令行于其国,逐汉所置吏,请自置相、二千石,帝曲意从之。又擅刑杀不辜及爵人至关内侯。数上书,不逊顺。帝重自切责之,乃令薄昭与书风谕之,引管等以为儆戒。王不说,令大夫但等七十人谋,以辇车四十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有司治之,使使召淮南王。王至长安,丞相张苍、典客冯敬等奏长罪当弃市。制曰:其赦长死罪,废勿王,徙处蜀郡严道邛邮。尽诛所与谋者。载长以辎车,令县以次传之。袁盎谏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淮南王果愤恚,不食死。县传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今为奈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置守冢三十户。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淮南谋反》)


[注]①淮南王,刘长。②帝,汉文帝。③管,管叔,周文王之子,发动叛乱被处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谏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
B.袁盎谏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推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
C.袁盎谏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
D.袁盎谏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警跸:警,警戒;跸,清道。古代帝王出行时,负责侍卫的人员要严加戒备和清道。
B.乘,文中是量词。古代一马拉的一辆兵车为一乘,千乘之国,指相对较小的诸侯国。
C.古代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以用“有司”指称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D.弃市,死刑的一种。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称为“弃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王刘长年幼时怨恨辟阳侯,认为是他没有向吕后求情,导致自己的母亲含恨而死。
B.汉文帝上位后纵容淮南王,可怜淮南王为母亲复仇的孝心,连袁盎的劝告也无济于事。
C.淮南王放肆骄横,最终发动叛乱,被朝廷发觉,他请求赦免自己的死罪,汉文帝答应了。
D.淮南王绝食而死,汉文帝对此后悔莫及,只好通过处置有关官员、厚葬等方式来善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帝即位,淮南王自以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常宽假之。
(2)帝重自切责之,乃令薄昭与书风谕之,引管等以为儆戒。
14.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李德裕评价袁盎为“豪侠者也”,请简要概括袁盎的人物形象。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西塞山泊渔家

皮日休

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句摹写渔家头戴纶巾,银发丝丝,静静倚坐在树下垂钓,这是渔人日常。
B.诗歌三、四句介绍渔家生活,男女各有其事,“挑叶去”和“买蓑归”对仗工整。
C.诗歌五、六句写西塞山风物,这里莼菜可采,鱼儿肥美,渔家生活幸福滋润。
D.诗歌最后两句写诗人看到很多游人来西塞山作客,对渔人的生活充满羡慕。
16.这首诗融描写、叙事和抒情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