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 高二 阶段练习 2021-12-26 11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实践的深化,中国道路的拓展,中国问题的解答,必然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从本质上看,就是要以哲学的方式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实现现代化,使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征程中实现伟大复兴,同时使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上再造辉煌,这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构成了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的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中国的时代精神的思想表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真实内涵。任何背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背对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去构建所谓的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只能使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空心化”。

哲学思维具有突出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有着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不仅展示的概念、范畴不同,而且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的现实问题、利益关系也不同。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以抽象的概念体系反映现实的社会运动和特定的社会关系,反映特定的民族或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应当避免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评判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解答中国问题。我们不能任由西方哲学话语来为我们“代言”,这种言说方式所展示的都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是被西方话语“制造出来”的中国,这一话语体系的意向、理念乃至学术机制都具有凝重的西方话语色彩和深厚的西方文化基础以及“潜伏”的西方利益关系。

不能用西方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主要是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及其背后的利益关系而言的,而不是拒绝借鉴西方哲学中的合理因素,不是一概拒斥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话语体系离不开语言,但又不等于语言。话语体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并与权力交织,而语言本身没有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自由”“平等”“公正”乃至“哲学”“话语”,原本都是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因此,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也不能一概拒斥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而是要对其进行批判借鉴,并使之融入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之中。实际上,自从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语言和言语结构本身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毫无疑问,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不能脱离中国传统哲学,不仅要吸取传统哲学中的深沉智慧、合理观点,而且要吸收其中能够容纳当代内容的范畴、概念。但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我们应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不是范畴、概念、术语的简单转换,不是把物质变成气,矛盾变成阴阳,规律变成道,类比变成格义,共产主义社会变成大同社会,等等。语言同样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我们既不能操着一口“纯正”的西方话语来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也不能说着一口“地道”的古代汉语来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以哲学的方式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关键在于把握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珍贵的遗产”。

(摘编自杨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其思想表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真实内涵。
B.不同哲学话语体系的最大差别在于反映的现实问题、利益关系不同,可见,哲学思维具有民族性。
C.西方哲学话语体系所展示的都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西方视野中的中国,目的是潜藏西方利益关系。
D.话语体系和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是前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并与权力交织,而后者正好相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背景,揭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本质与内涵。
B.文章按照为什么一是什么一怎么样的思路展开,其中着重论述了第三个方面,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C.文章认为不能用西方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但可借鉴其中合理因素,体现了辩证思维。
D.文章对待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态度迥然不同,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显示出鲜明的学术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必须贴近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和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否则,就会失之“空心化”。
B.不能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评判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解答中国问题,这是因为,哲学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体系。
C.对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要进行批判借鉴,使之融入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之中,如“自由”“平等”“公正”等。
D.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要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有益成分,对其中的范畴、概念、术语应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极具创造力的文学样式,日益成为新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最新数据显示,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已达4.55亿,网民使用率达53. 2%,网络文学创作者达1755万,累计作品2442万部。网络文学全新生产机制的出现,让许多人心中埋藏的文学种子得以生根发芽,写作不再是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梦想,而成为有章可循、每个人都可一试身手的具体实践。这极大地释放了文学生产力。受益于读者和作者的深层互动,网络文学题材类型更加丰富,内容多元化表现更加显著,已经形成都市、历史、玄幻等20余个大类型、200多种小分类,满足不同读者群体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此外,越来越多90后、95后新锐作家脱颖而出,不仅为网络文学新增体育、科幻等题材类型,也以其轻松幽默的文风为网络文学注入活力。新生创作力量源源不断的加入,将不断夯实网络文学创作的“金字塔”塔基,使网络文学保持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

(摘编自张珊珊《网络文学:既要高质量也要正能量》)

材料二:

如何充分挖掘中国历史、中华文化的魅力,是摆在当代文艺创作者包括网络作家面前的一个课题。对此,网络文学进行有益探索,把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当代人喜闻乐见的艺术方式结合起来,取得一定实效。一些网络文学作品聚焦表现中国历史进程。如《羋月传》以主角羋月的个人命运为线索,展示战国时期的风云激荡,呈现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让读者感受到勇气和信念的力量。《家园》主角是一个普通少年,他在战乱中成长,与人们熟知的隋唐英雄们一起保家卫国。这些作品从人类个体愿望情感出发、从主角成长线索入手,营造出强烈的代入感,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在网络小说中,历史不再遥不可及,它可亲可感,成为连接当代中国人情感的精神纽带。

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积极运用行之有效的艺术手段,把传统文化意蕴融汇于艺术想象与创造之中。

《上品寒士》把古代文学的诸多经典意象、意境与当代中国人的生命体验相融合,以灵动的文字和细腻的笔触,表现中国历史文化的诗情画意,为网络文学写作提供了一种审美范式。《书灵记》继承《聊斋志异》的角色创造传统,以二次元类型的喜剧文风展开作品,把《论语》《山海经》等文化典籍人格化。这些作品具有亲和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青年读者追慕的对象。这启示我们,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应以有效艺术手法把中华文化特性转化为吸引读者的魅力,打开传统文化通往现代人的情感接口,唤起当代中国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文化创造增添后劲。

(摘编自王祥《借力良性互动促进文学创新》)

材料三:

当下新模式与新技术的应用为网络文学赋能,开阔着它的发展路径。在模式上,免费阅读模式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以此为契机推行免费阅读的番茄小说上线不到一年,日活跃用户就超过1000万。网络文学的底色最终是普惠,在免费模式下,广告分成、用户打赏、IP孵化的多元收入模式建立起来后,创作者会得到更多的激励,很多新人作家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成为创作的新力量,最终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在技术方面,人工智能时代为网络文学赋予了新动能。人工智能为网络文学提供新的力量。以百度小说为例,首先在内容生产上,AI技术拥有的大数据资源给版权平台和作者提供客观、及时的数据参考;而语义识别分析打通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信息链路,形成开放共享的新型合作机制。同时,百度小说建立的算法模型对引入平台的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帮助优秀内容获得更多曝光与收益。

在内容审核上,AI技术运用到内容审核中,审核成本减少一半以上。而AI技术独有的语音合成技术解决了朗读卡顿、内容丢失、音色难听等问题,为用户带来了科技阅读新体验。“随着5G时代的到来,相信会有更多企业用AI赋能网络文学的发展,汇聚更多精品内容,在新的技术变革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时代声音。”曹晓冬说。

(摘编自张君成等《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

4.下列对网络文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日益成为新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其用户数量已达4.55亿。
B.网络文学的全新生产机制让写作成为有章可循、人人皆可尝试的具体实践,从而极大地释放了文学生产力。
C.在读者和作者的深层互动下,网络文学的题材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满足不同读者群体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D.新锐作家脱颖而出不仅拓宽了网络文学的题材,也增强了网络文学的活力,还夯实了网络文学创作的基础。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羋月传》和《家园》尽管主角身份不同,但都聚焦表现中国历史进程,营造出强烈的代人感,让读者身临其境,让历史可亲可感。
B.《上品寒士》和《书灵记》把传统文化意蕴融汇于艺术想象与创造之中,具有亲和力,为我们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C.网络文学最终会走上普惠道路。免费阅读模式是网络文学的发展重点,它能够激励创作者,培养创作新力量,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D.运用AI技术,可为网络文学版权平台和作者提供客观、及时的数据参考,形成开放共享的新型合作机制,有效降低内容审核成本。
6.如何推动网络文学进一步发展?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分析。
2020-11-22更新 | 133次组卷 | 4卷引用:“皖赣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州巷10

夏阳

①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②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③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瓴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④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⑤老太太精神矍铄,红光满面,笑声爽朗,她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日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

⑥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⑦老太太说:“现在知道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买卖做大了,赚钱了,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口步行进来。”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⑧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众星捧月般,被浩大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

⑨在杭州巷10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去。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微发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⑩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10号,重新回到巷子里。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师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

⑪我回到单位。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我沮丧地摇了摇头。主任皱了皱眉。很显然,我这个刚被招聘进来的大学生第一天的工作,让他很不满意。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

⑫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要不,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

⑬主任沉默不语。

(有删改)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运用了较多笔墨去描写杭州巷及老太太院子的环境。
B.杭州巷10号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小说将户主老太太与其他已经迁走的住户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
C.小说结尾只有一句话,写主任沉默不语,说明主任内心非常平静,默许了我对于杭州巷拆迁“等到明年开春再说”的提议。
D.“我”在征求户主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时,非常犹豫,既体现了拆迁工作的难度,也体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
8.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第⑪段画横线的句子写城市规划蓝图,有什么深意?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高帝曰:吾听公言。

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为汉家儒宗。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①适:同“嫡”,指嫡长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B.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C.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D.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矢石争天下                 蒙,与“蒙故业”的“蒙”皆为“冒着”之意。
B.叔孙通知上益之也       厌,与“何厌之有”的“厌”意思不同,为“厌弃”之意。
C.公所者且十主             事,与“仰不足以事父母”的“事”皆为“侍奉”之意。
D.为汉家儒宗                 卒,与“卒莫消长也”的“卒”皆为“最终”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审时度势,按需选材。汉王征天下时,他专门引荐盗匪和壮士,不提及弟子;汉王守江山时,他则召儒生与弟子共同制定朝会礼仪。
B.叔孙通顺应时代,灵活制礼。他认为礼是依时代人情的变化而增减的,并提出稍微采纳古代礼法和秦朝礼仪制度,结合起来制定新的礼仪。
C.叔孙通笑对质疑,自信坚定。鲁地儒生不赞同叔孙通的观点,认为礼乐是国家稳定后自然兴起的,无需争相去制定,叔孙通因此鄙视他们。
D.叔孙通以史为镜,勇于死谏。高祖打算替换太子时,叔孙通陈说了晋献公与秦始皇的惨痛教训,极力劝谏高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2)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