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2 题号:1175864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实践的深化,中国道路的拓展,中国问题的解答,必然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从本质上看,就是要以哲学的方式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实现现代化,使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征程中实现伟大复兴,同时使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上再造辉煌,这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构成了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的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中国的时代精神的思想表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真实内涵。任何背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背对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去构建所谓的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只能使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空心化”。

哲学思维具有突出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有着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不仅展示的概念、范畴不同,而且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的现实问题、利益关系也不同。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以抽象的概念体系反映现实的社会运动和特定的社会关系,反映特定的民族或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应当避免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评判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解答中国问题。我们不能任由西方哲学话语来为我们“代言”,这种言说方式所展示的都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是被西方话语“制造出来”的中国,这一话语体系的意向、理念乃至学术机制都具有凝重的西方话语色彩和深厚的西方文化基础以及“潜伏”的西方利益关系。

不能用西方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主要是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及其背后的利益关系而言的,而不是拒绝借鉴西方哲学中的合理因素,不是一概拒斥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话语体系离不开语言,但又不等于语言。话语体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并与权力交织,而语言本身没有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自由”“平等”“公正”乃至“哲学”“话语”,原本都是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因此,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也不能一概拒斥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而是要对其进行批判借鉴,并使之融入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之中。实际上,自从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语言和言语结构本身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毫无疑问,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不能脱离中国传统哲学,不仅要吸取传统哲学中的深沉智慧、合理观点,而且要吸收其中能够容纳当代内容的范畴、概念。但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我们应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不是范畴、概念、术语的简单转换,不是把物质变成气,矛盾变成阴阳,规律变成道,类比变成格义,共产主义社会变成大同社会,等等。语言同样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我们既不能操着一口“纯正”的西方话语来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也不能说着一口“地道”的古代汉语来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以哲学的方式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关键在于把握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珍贵的遗产”。

(摘编自杨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其思想表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真实内涵。
B.不同哲学话语体系的最大差别在于反映的现实问题、利益关系不同,可见,哲学思维具有民族性。
C.西方哲学话语体系所展示的都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西方视野中的中国,目的是潜藏西方利益关系。
D.话语体系和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是前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并与权力交织,而后者正好相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背景,揭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本质与内涵。
B.文章按照为什么一是什么一怎么样的思路展开,其中着重论述了第三个方面,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C.文章认为不能用西方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但可借鉴其中合理因素,体现了辩证思维。
D.文章对待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态度迥然不同,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显示出鲜明的学术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必须贴近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和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否则,就会失之“空心化”。
B.不能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评判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解答中国问题,这是因为,哲学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体系。
C.对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要进行批判借鉴,使之融入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之中,如“自由”“平等”“公正”等。
D.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要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有益成分,对其中的范畴、概念、术语应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有文字记载历史三千多年,古人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制度与实践,在今日仍具有启发意义。

其一,救灾无奇策,要在预防。储备粮要用于救荒或人民消费。《管子》指出,守国即守谷。平籴法和常平仓制度,都是以积累收购和销售粮食备荒为目标,但是粮食要用于救荒或人民消费。汉文帝汉景帝免租免税,后人称赞“汉家救荒大抵厚下”。汉武帝时期,国库积累大量粮食,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积露溢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而贫民无衣无食。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隋朝富强而亡,粮仓虽多,百姓不得食,既不能救灾,又不能救国,徒然资敌。后人指出,“自古盗贼之起,未尝不始于饥馑”,国家不惜财用,赈济得法,则庶几其少安,“不然,鲜有不殃及社稷者”。

其二,古人有神农尝百草的精神,探索多种植物来替代五谷,以应对饥荒。不少农书都记载多种植物,如枣、粟、芋、蔓菁、芝麻等,荒年可替代谷物。唐时谚语云:“木奴千,无凶年”,果树千棵当千奴,可当口粮,可换钱交税。多种蔬菜,平时助食,荒年救饥。植物学家朱橚《救荒本草》记414种可食植物,叶、根、实、叶根、叶实、笋叶、根花、根实皆可食等,每种都绘图,如榉树叶、槿树叶、槐树芽等,荒年可食。嘉靖、万历时多次刊刻,并传入日本。徐光启全部收入《农政全书》。因为有农民探索和农学家总结,今日食用的多种蔬菜,在古代都是作为救济作物的。

其三,大灾后,鼓励富人消费,国家和地方兴修水利或路桥城池工程,以工代赈,既能给灾民生路,又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还能消弥潜在的社会风险。《管子》提出侈靡论,“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水旱灾荒时,政府和富户雇佣饥民,修筑宫室台榭。北宋仁宗皇佑二年浙西旱饥,杭州知府范仲淹,创工赈法,“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明朝隆庆四年夏,苏松等四府水荒,应天巡抚海瑞奏请朝廷留赋米二十余万石,疏浚吴淞江、白茆、杨家滨等河,各州县遍修圩岸塘浦支河,兴工赈济,使吴淞江、白茆河等通流入海,“救江南千百万人之命”,同时消弭潜在的动乱。

其四,鼓励民间社会参与救荒。救荒以国家为主,政府劝分劝输,鼓励民间富人参加救灾,事后表彰。汉景帝时期入粟拜爵,鼓励商人运输粮食到边关。历代都有急公好义之人,出私财救荒。明朝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粮价年年上升,麦米增至每斗二两四五钱,饿死者十之七八,人相食。国家救灾不力,朝廷财政不足,崇祯爱惜金钱,派吴甡以十万金去赈济,藩王捐助五万金、二万石粟,所救不及十分之一,不过杯水车薪,最后民变遍布北方。而崇祯十三四年,浙江绍兴、嘉善等地发生水灾,米价增至二三两,当地绅士刘宗周、祁彪佳等与地方官府合作,举行平籴、出粜、劝富、粥厂和给米,推动通籴,成功渡过两年饥荒。同期,嘉善陈龙正等设立义庄、劝善赈济、举办同善会募集救灾资金等,稳定了嘉善社会秩序,避免东南社会的崩溃。

(摘编自王培华《古人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智慧》)

材料二:距今8000至3500年,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一个以温暖湿润为特征的暖期,在距今7000至5000年达到鼎盛,年代上正对应着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地区的仰韶先民,如何适应气温升高、降水量增长?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刘青彬破译了他们颇具智慧的应对方案:仰韶文化的聚落多选址在地势较高处,普遍修建了具有排水功能的大型环壕。此外,他们还发明了以“木骨泥墙”为基本结构的地面建筑,“与半地穴式房屋相比,这种地面上的房屋形制更加适宜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栖息生活。”刘青彬说,河南大河村遗址发现的地面式房屋还经过烘烤处理,以增强房屋的防水防潮功能。此外,尽管郑州地区处于中国北方的旱作农业区,但许多仰韶时期遗址都发现有水稻遗存,“这种‘旱稻混作’的农业结构也是仰韶先民适应和利用区域暖湿气候环境的有效方式。”刘青彬说。

在与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抗争的过程中,先民们也从被动承受、躲避,发展为主动因势利导,积极兴建水利设施来防洪抗旱。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利用江汉平原多种田野考古与空间信息方面的资料,结合无人机拍摄、遗址三维重建与空间模拟等技术,揭示了江汉平原区域史前先民认识与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人地关系特征,提出江汉平原史前的治水文明模式。

刘建国介绍,为了更好地应对洪水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江汉平原上的不少遗址因地制宜,采取了挖渠、修圩垸、建水库和挡水堤等不同的治水方式。比如城河遗址拦截了东、西两侧河道,合理控制水源,使遗址内、外的低洼地带成为可以种植农作物的良田;同时,还在河谷中建立起一道弧形的人工设施,并开凿了西南侧的河道用于排水、泄洪。又如陶家湖遗址,则修筑环壕与泄洪渠道,准确控制各沟渠的流量,以使农业种植旱涝保收。

北京科技大学讲师连蕙茹从土壤微形态的角度重建了良渚古城水文变化的历史,为我们还原,如何适应、管理、应对区域性水环境变迁。她认为,水文环境是影响良渚古城的出现、发展和消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例如良渚早期晚段(公元前3100至公元前2850年)时期,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变化、干旱事件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时有出现,水文环境波动频繁。良渚古城在这一阶段出现了高坝、低坝系统,水利系统雏形初现。

古代先民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为今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鉴古知今,汲取古人的智慧,我们可以走得更远。

(摘编自光明日报《汲取古人应对气候变化的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平籴法和常平仓制度,是我国古代的国家粮食储备的实践总结,目标是积累收购和销售粮食预防灾荒。
B.汉武帝时,由于汉武帝采取了备荒的政策,国库积累大量粮食,太仓的陈粮一年接一年堆积起来,都溢出仓外腐烂。
C.仰韶文化时期,全球气候温暖湿润,中原地区的先民把聚落选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并且修建大型环壕以排水。
D.良渚早期晚段时期,降水量变化、干旱事件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时有发生,良渚人修建高坝、低坝系统防洪、调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救荒本草》和《农政全书》记载的都是可替代五谷以应对饥荒的多种植物,其中多种植物成为了现在人们食用的蔬菜。
B.崇祯年间,陕北与浙江绍兴、嘉善等地分别发生旱灾、水灾,而朝廷救灾不力,但是民间社会参与救灾,稳定了社会秩序。
C.城河遗址、陶家湖遗址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江汉平原史前的先民在应对洪水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上的治水文明模式。
D.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只有借鉴中国先民应对极端天气灾害和气候变化的策略与实践,才能找到好办法。
3.下列材料的内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的论据的一项是(       
A.绍兴庚午,高宗皇帝谓执政曰:“国家常平以待水旱,宜令有司以陈易新,不得侵用。若临时贷于积谷之家,徒为文具,无实效也。”(董煨《救荒活民书》)
B.实心抚恤,舆情爱戴,并能捐资惠及穷黎者为最;其于赈务经理得宜,灾民均受实惠者次之;其循分办理,并无贻误者又次之。(《大清会典》)
C.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人未有饥而不寒者也。……无屋何以栖止?厥惟富有力者噢咻之。赈所不继,兴工以代之,刁民之强项者,从而禁制之。(方观承《赈纪》)
D.唐尧之为君也,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一民饥,曰我饥也;一民寒,曰我寒也;一民有罪,曰我陷之也。(陆曾禹《康济录》)
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一第四段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与材料二在写中国古人的智慧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2024-06-04更新 | 1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国网络文学发轫于20世纪80、90年代,其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布朗大学开发的超文本编辑系统。中国网络文学的问世时间晚于美国,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后,中国开始出现本土网络文学,并迅速发展。

自中国入网的20年来,网络文学以“中国速度”在发展。据中国作协于2018年5月17日在杭州网络文学周上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2017)》披露: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络文学用户3.78亿,其中手机用户3.44 亿。国内45家重点文学网站的原创作品总量达到1646.7万种。而作为网络发源地、最大经济体、出版强国的美国,网络文学产业的发展并不强势,规模很小,也没有相关的产业延伸。至今为止,网络文学在美国发展还处于较原始状态。

美国网络文学虽然发展缓慢,却在创作风格上与中国截然相反。美国网络文学具有先锋文学的特点和开创精神。在创作上追求打破传统模式,借用现代网络技术,颠覆传统阅读体验,以超文本、超媒体、交互小说为代表。在题材上美国网络文学有其奇特的克苏鲁神话体系和蒸汽朋克风格,具有怀旧和虚构的特点。中国的网络文学在创作风格上普遍缺乏创新精神,更像是单纯地将在纸张上的创作放到了网络上,然后借助网络来传播,体现出向传统回归的特点。在题材上是儒释道、二次元、修仙玄幻、西方魔幻、都市生活、历史架空、科幻灵异、穿越异界、军事体育等多个题材的杂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迅速发展引发社会各种思潮和文化的碰撞都交融到了网络文学之中,故而体态庞大百家争鸣。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网络文学中具有大量西方色彩,而美国网络文学中却很难看到东方元素。以阅文集团旗下的起点中文阅读网2018年12月份的原创风云榜为例,排名前100中,明显地以外国文化元素为主导的小说共有17部,其中美国文化元素占主导地位的小说就有12部。

美国网络文学在文学题材、风格、方式和阅读体验上都追求创新,注重对小说阅读方式的改变,并充分借助网络媒体的新技术。美国网络文学从超文本、超媒体到近几年的对话式小说,均具有颠覆传统小说阅读方式的变革性,而中国网络文学偏重追求商业价值,注重如何在大浪淘沙的市场中存活。一言蔽之,中国网络文学追求“爽感”的阅读体验,即那些现实无法实现的愿望在小说的虚构世界中得到象征性满足,之后产生强烈愉悦感以慰心灵、宣泄痛苦。中国网络小说的篇幅长,作品通常会连载一年左右,读者的订阅、即时评论和留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章情节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网络小说都不单单是作者一人的智慧,而是群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种群体性的创造过程使得文章往往偏向于追求“爽感”。而描述现实苦难、痛苦、彷徨的悲剧式小说,在网络文学中屈指可数,大抵因为他们阅读的目的并不追求思想的深度和现实的严肃,而是希望得到占有感、爽快感和优越感的满足。

综上所述,我们为中国网络文学的高速发展而欣喜,同时也认识到当今中国网络文学存在着大而不精的问题。数量多并不意味着精品多。中国网络文学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提高自身质量,少些荒诞、粗俗的构思,多一些对现实的思考;少一些同质化的文章,多一些创新性的探索;少一些对阅读“爽感”的追求,多一些直面困难的勇气。

(摘编自史海兰、唐渠《跨文化视域下中美网络文学之比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中国网络文学起步晚于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迅速,展现“中国速度”。
B.美国网络文学产业规模不大,相关产业链少,虽起步较早,但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
C.中国网络文学的创作风格回归传统,题材涉及儒释道、历史、军事等多内容的糅合。
D.为了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愉悦感,中国网络文学在创作时完美避开了悲剧形式的小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及中国网络文学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指出了中国网络文学所存在的问题,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B.文章从网络文学的题材、创作风格、阅读体验三方面进行比较,论述了中美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差性。
C.文章举了起点中文原创风云榜数据的排名,旨在论证中国网络文学创作中中西文化交融的观点。
D.文章最后一段从认可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角度出发,提出进一步发展的相关要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网络文学既具有先锋文学的特点,又具备了开创的精神,这些都体现了其网络文学追求创新的理念。
B.中国网络文学中出现了大量西方文化元素,说明中国网络文学在创作风格上过于重视借鉴而缺乏创新精神。
C.中国读者对网络小说的关注影响网络小说作者的创作,所以说网络小说都不是作者一人的创作结晶。
D.当下中国网络文学唯有切实提高自身质量,遵循规律,改革创新,拓展媒体传播渠道,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2020-02-13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祠、墓阙等建筑上的雕刻了画像的石块,其反映了汉代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是汉代人认识自然的产物,体现了汉代人的一种宇宙观念。汉画像石中的树包括现实世界中的树和神话传说中的树,这两类树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宇宙空间。

现实世界中的树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树。汉画像石中的长青树就属于现实世界中的树。从外形看,长青树的原型是柏树和松树。人们认为长青树是不死的树,能起到避邪的作用。其实,长青树还蕴含着积极的精神内涵。树形纹饰呈现出树木的自然本性,点缀着画面,美化着环境,体现了墓主人对死亡的一种乐观态度。他们把地下世界装饰得不逊于现实世界,希望自己死后比在现实世界中生活得更加幸福。

神话传说中的树也就是所谓的“神树”,其寄托了汉代人希望子孙永世繁衍的愿望。朱天顺在《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一书中说:“现代和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崇拜大树、古木,在迷信思想上有共同的地方,即崇拜生命力和繁殖能力。人和动物一代一代死去,可是有些植物活了几百几千年……人们崇拜这种超越人类的力量。”汉画像石中的神树有很多种,如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扶桑,是象征万物生长的生命之树,是太阳升起和栖居的地方;出现在西王母画像石中的若木生长于西方的荒野,是不死神树,是太阳落入和栖居的地方。在古代人眼中,神树是人们抵达仙界的天梯。人们把对自然、生命、未来的理解,渗透在对树木的崇拜中,神树体现了人们对长生不死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人们征服天地的勇气和乐观的精神。

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有的古拙大气,有的婉约纤巧,体现了汉代工匠和艺术家强大的造型能力。大部分树纹造型并非以精雕细琢见长,而是以粗狂浑朴取胜。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的美感体现在诸多方面。一、线条美。如武氏祠画像石中的树纹,用流动穿插的线条表现出树木的繁茂,使整个画面显得饱满而富于韵律感。二、内涵美。画像石图案中的树纹造型虽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树,但与汉代的社会背景、文化发展关系密切,树纹的造型被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三、秩序美。很多树形纹饰讲究秩序美,用反复、连续的形弌组织画面,图像虽然紧密相邻但毫无拥挤局促之感,整个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秩序美。四、和谐美。如沂南、嘉祥等地出土的树鸟纹画像石,图像中的树与禽、树与畜和谐相处,整个画面不仅体现出内容的和谐,也体现出构图、造型的和谐。

汉代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显示出浪漫洒脱、粗犷豪放之美,体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

(节选自臧之筠、王志刚《汉画像石中树纹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画像石中的长青树有现实原型,它体现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死后生活的期待。
B.汉画像石中的神树表明汉代人对征服天地缺乏信心,希望上天赐予他们征服天地的勇气。
C.在汉代工匠和艺术家的努力下,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体现出多种美感,极具欣赏价值。
D.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以粗狂浑朴风格为主,这与汉代人追求浪漫洒脱的生活紧密相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在论述长青树的基础上论述汉画像石中的树形纹饰的作用和精神内涵。
B.文章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意在论证汉代人崇拜神树,并视神树为抵达仙界的天梯。
C.文章在论述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的美感时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围绕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主要从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两方面论述,层次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画像石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研究汉画像石有助于了解汉代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
B.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是汉代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体现了人们对现实和理想的思考。
C.汉代人和一些现代人都羡慕树木的生命力和繁殖力,都有长生不死、子孙繁衍的愿望,因此都崇拜神树。
D.一件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可以兼具多种美感,但并非每一件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都具有秩序美。
2020-02-20更新 | 1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