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
海南 高一 期末 2022-01-20 32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我这样说,其实也包含了另一项意思,就是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是众多复杂,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所选择。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我说记取,其实不如说过后回忆为妥当。“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会想到过去经验。事实上,在当前很难预测将来之用,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有时这过程非常吃力,所以成为“苦忆”。可是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我记得在小学里读书时,老师逼着我记日记,我执笔苦思,结果只写下“同上”两字。那是真情,天天是“晨起,上课,游戏,睡觉”,有何可记的呢?老师下令不准“同上”,小学生们只有扯谎了。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部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希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那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景,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因为生活所需而不断发展记忆,动物以本能应付生活。不必需要记忆,因而也没有记忆力。
B.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但事实上世代黏着的乡土社会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C.指头上打结是视觉记忆中最为直接、重要的方式,能够帮助人在变动的环境中进行记忆。
D.乡土社会中口口相传,可以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能让后代从中寻求到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有选择地注意生活中的对象,与生活无关的并不关心,并根据这个确定生活的需要。
B.乡土社会历世不移,同一方式反复重演,祖先们的经验必然就是子孙们会得到的经验。
C.与都市生活不同,乡土社会每代的生活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人们循规蹈矩。
D.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仍具有乡土性,有语言而无文字,文字不是乡下人的东西的情况将不会改变。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记忆具有实用性,能够满足生活中的需要,人们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
B.我们的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语言到文字的过程包含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
C.乡土社会的人们反复地生活在同一生活定型中,不需要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
D.乡土社会个别的经验等于世代经验,因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4.文章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列举两种简要分析。
5.为什么文字对于乡土社会和都市社会有需要与否的区别?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01-14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枯井(节选)

冯骥才

在这荒郊野外、杳无人迹之地,绝对没有任何人相救,而我们自己是绝对没办法爬出这枯井的。渐渐地,我看清楚了我们身处的环境。这口致命的井大约两丈深,井内早已无水,井底的稀泥是多年雨水所致。由于下宽上窄,湿滑的四壁无法攀登,我们手里的工具只有两杆枪,枪比人还短,有什么用?我忽然看到右边有一根很粗的绳子垂下来,心中一阵惊喜与慌乱,竟以为有人营救来了,翻身要起来去抓那根绳子。二表哥发出声音:“那是一根树根,从井壁伸出来的,与上边没关系。”

任何希望都是不存在的。

我逐渐看到二表哥的脸。在井里朦胧的光线中,他的圆脸不再是红润的,更像一个素色的苍白的瓷盘,五官像用墨笔画上去的,刻板而没有任何表情。

“我刚刚真的把你的腿砸坏了?”我对他说。

二表哥的回答叫人胆寒:“用不了太多时候,我们就该捯气了,还管它腿不腿的。”

二表哥似乎已经超然世外,我却还在做最后的挣扎,后来竟忍不住对二表哥痛哭起来,并一边哭一边说:“我们很快要死了吗?”

没想到二表哥如此淡定。他说:“已经死了!你要是不甘心,最多也是等死。”

我坐在井底的烂泥里,鼻孔呼吸着腐臭得令人窒息、含着一种沼气的空气;耳边响着二表哥不绝的呻吟声。他的腿肯定在我掉下来时砸断了,因为他一直背靠井壁斜卧着,一动不动,他明显已经动不了了;他清醒时没有发出一丝叫苦之声,睡着后便不停地发出痛苦的呻吟。这表明,他的心已经死了,只有肉体还活着。

四周漆黑一团,头顶上边的井口里,是一个圆形的银灰色极其通透的天空。这圆圆的天空正中,是明亮、苍白、冰冷、残缺的月亮。除此纤尘皆无。这是一个要死的人最后看到的人间的景象吗?这景象是神奇还是离奇?

在我直面月亮时,忽然想老婆、家人、二表嫂,一定在着急地找我们。他们一定会来找我们的!他们知道我们到南郊这边来,但我们这次改了地方,到潮白河故道这片荒村来了,他们会想到吗?能猜到吗?找得到吗?这个想法曾一度重新燃起我生的渴望。我想出一个好办法,我身上有火柴,我应该把衣服脱下来点着,扔到洞口外,引起野火,引来找我的家人。这疯狂的想法令我激动起来,可是很快我又陷入绝望。我身上的烟卷和火柴早已被井底的泥水泡烂!

随后,月亮从井口处一点点移走,阴冷的井底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把眼睛闭上一动不动,更因为饥饿使然。昨日进入荒村前,二表哥叫我轻装上阵,我没带任何吃的。坠入枯井已经快一天了,渐渐饥饿难熬。洞里没有任何可以充填空腹的东西。我感觉到了低血糖,心慌、昏眩、抽搐,一度真有吃烂泥甚至咬自己一口来充饥的幻想。后来,很奇怪,我感受不到饥饿,原来饥饿和疼痛都可以慢慢麻痹和接受。我相信,人的身体在极度饥饿时,一定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站出来,对饥饿感进行自我抑制。

但是,跟随而来的一种可怕的感觉不可遏制,就是衰竭。我觉得从身体内部出现一种困乏、软弱、松懈、瓦解的感觉,我像一个气球撒气了,一串珠子散挂了,一团浓密的雾气开始消散了。我第一次感到生命其实是身体里的一种精气。一旦散了,没法抓住。这就是死亡前的幻灭感吗?

我在这感觉中渐渐睡着了,也可能是昏迷了。迷迷糊糊醒来时,洞里变得朦朦胧胧,略能看见一点东西。二表哥倚着井壁还在睡。我忽地发现他的脸好像缩小了,还有一点变形;怎么,他死了吗?我叫他两声。

“我还没走——”他忽然出声,“快了。”

死亡正向我们走来,我已经感到了,我也没有心思说话了。一天来,经过各种情感的折磨与忧思,我渐渐把人间的难舍难离的东西放下了。我尽力叫自己明白,没什么放不下的。放下了才是真正的解脱。这就是死亡的哲学。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无人相救的险境,“我”误以为从井壁伸出来的树根是一根来营救的绳子,这是出于求生的本能。
B.“我”痛哭,二表哥却“似乎已经超然世外”,将二人的表现放在一起比较,目的是突出二表哥看淡生死的洒脱。
C.“我”把眼睛闭上,既是因为月亮从井口移走后井底很黑,更是因为已经近一天没吃东西的饥饿。
D.“我”在枯井中经历了“抱有希望—绝望—放下”的心路历程,在死亡哲学中完成了自我蜕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述细致,“绝对没有任何人相救”“井大约两丈深”“湿滑的四壁无法攀登”等,写出了“我”和二表哥面临的绝境。
B.文章以“我”的视角观察二表哥的脸色,之前是红润的,现在是苍白的,在对比中可以看出二表哥糟糕的身体状况。
C.文中“我”与二表哥的对话虽简短,但从中可以看到在绝望艰困的环境中,“我”对二表哥的关心以及“我”的恐慌。
D.文章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描写“我”在枯井中的感受,如“鼻孔呼吸着腐臭得令人窒息、含着一种沼气的空气”。
8.文本中画线部分使用了博喻的手法,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这篇小说并不以情节取胜,而是重点展示了“我”的心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颍川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卒完三城以待操。操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表昱为东平,屯范。吕布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阳。曹操曰:“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乃进攻之。秋八月,吕布有别屯在濮阳西,曹操夜袭破之,未及还。会布至,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甚急。操募人陷陈,司马陈留典韦将应募者进当之,布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持戟大呼而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操乃得引去。拜韦都尉,令常将亲兵数百人,绕大帐左右。濮阳大姓田氏为反间,操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意。及战军败布骑得操而不识问曰曹操何在操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操而追黄马者操突火而出,至营,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与布相守百余日。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九月,操还鄄城。布到乘氏,为其县人李进所破,东屯山阳。冬十月,操至东阿。袁绍使人说操,欲使操遣家居邺。操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曰:“意者将军殆临事而惧,不然,何虑之不深也!夫袁绍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将军自度能为之下乎?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之韩、彭邪!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操乃止。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及战/军败/布骑得操而不识/问曰/曹操何在/操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操而追黄马者/
B.及战/军败布/骑得操而不识/问曰/曹操何在/操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操而追黄马者/
C.及战/军败布/骑得操而不识/问曰/曹操何在/操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操而追黄马者/
D.及战/军败/布骑得操而不识/问曰/曹操何在/操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操而追黄马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可专指宰相;文中程昱被封“东平相”,是地方长官。
B.泰山与衡山、华山、恒山、嵩山并称五岳,古代帝王常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C.司马是非常重要的军职,负责管马匹,白居易的“江州司马”就是这样的官职。
D.反间,三十六计之一,原指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获得虚假的情报,后指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昱派兵截断仓亭津阻止了陈宫渡河。他又与枣祗一起率领、督促官吏和百姓闭城坚守,为曹操保全了三座城,得到了曹操的举荐。
B.吕布得到兖州后不占据东平,没有切断亢父、泰山的要道凭借险要地势来阻拦曹操,曹操因此作出吕布没有多大作为的判断。
C.曹操乘夜袭击吕布驻扎在濮阳以西的军队,遇到吕布前来教授,在战斗呈胶着状态时,典韦率领壮士英勇抵抗,才使吕布的军队后撤。
D.濮阳之战中,曹操被俘,侥幸逃脱后回到自己的军营,亲自慰劳将士,命令军中紧急制造攻城器械,再次攻击濮阳,和吕布相持一百多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操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2)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
14.程昱劝说曹操放弃将家眷送到邺城居住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石守游

周敦颐

朝市谁知世外游,杉松影里入吟幽。

争名逐利千绳缚,度水登山万事休。

野鸟不惊如得伴,白云无语似相留。

傍人莫笑凭阑久,为恋林居作退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记游诗,诗人与石守同游,感慨在俗世不知道世外游的快乐。
B.第二句描写游览中的情形,两人走在幽静山林中,在杉松的影子里吟唱。
C.这首诗叙述、议论、抒情等交错并用,叙述曲折,哲理深刻,情感浓烈。
D.全诗内容以作者的所见及所思为主,与《爱莲说》表达的作者操守有相似之处。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2022-01-14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婚事写出周瑜的年少得意、英气勃发。
(3)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写日出过程中天边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1-14更新 | 162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手机App上查单词、背单词,已成为当下学生及英语学习爱好者的习惯,App上的电子词典几乎取代了日常学习中的纸质词典。但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电子词典的质量__________,频频出现拼写、音标、翻译等内容错误的现象,乃至粗制滥造,与公众寄予的权威、科学、准确的期许还有很大距离。

     )。没有过人的学识,没有一股子潜心编撰的“铁屁股精神”,没有一种“__________”的职业使命感,没有一种“宁叫青丝成白发”的__________,断然编不出一部好词典。就编校制度而论,当前市场上的很多电子词典且不说像《新华字典》那样经过15遍校次,就连最基本的“三审三校”都不健全,有的甚至只是东挪西抄、数据整合而已。词典编写当然应该__________,适当借助科技手段,但绝不能把编写电子词典当成一门短平快,更不要否认靠机器人倒腾几下就能搞出一部词典来。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参差不齐            如履平地            费尽心机            与时俱进
B.杂乱无章            如履平地            苦心孤诣            革故鼎新
C.杂乱无章            如履薄冰            费尽心机            革故鼎新
D.参差不齐            如履薄冰            苦心孤诣            与时俱进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实质都一样的纸质词典与电子词典,形式上也许不同
B.电子词典与纸质词典形式上也许不同,但实质都一样
C.纸质词典与电子词典形式上不同,但也许实质都一样
D.电子词典与纸质词典实质都一样,形式上也许不同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绝不能把编写电子词典当成一门短平快,更不要以为靠机器人倒腾几下就能搞出一部词典来。
B.但绝不要以为靠机器人倒腾几下就能搞出一部词典来,更不能把编写电子词典当成一门短平快的生意。
C.但绝不要否认靠机器人倒腾几下就能搞出一部词典来,更不能把编写电子词典当成一门短平快。
D.但绝不能把编写电子词典当成一门短平快的生意,更不要否认靠机器人倒腾几下就能搞出一部词典来。
2022-01-14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压力增加,失眠、睡眠不好的人越来越多,睡眠障碍的发病率也日益增高,以前①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睡眠障碍群体正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年轻人的生活、学习及工作。多数人对于睡眠健康并不重视,②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认为缺失的睡眠可以通过补觉来代替、饮酒助眠、鼾声越大睡得越香等。现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熬夜的经历,而且大家也都知道熬夜伤身,却总是无法避免熬夜,有时熬夜加班工作,有时报复性熬夜娱乐。繁重的工作、丰富的娱乐项目,让熬夜变得越来越常见。那么,③____________________?睡眠拖延和强制性熬夜对身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后期补觉无法完全弥补。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让”字句,请分别改成设问句和被动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设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被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而韩愈在《师说》中却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出发,阐述你对“学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01-14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  费孝通论述类文本
6-90.65冯骥才(1942-)  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资治通鉴》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周敦颐(1017-1073)  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连贯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1-220.65变换句式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任务驱动型作文  终身学习  乐学 善学  知与行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