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云南 高二 期末 2022-01-28 8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蕴含着“合”的辩证思维。书法同其他艺术相互联系、相互融通,彼此吸收借鉴、各取所需,或者结合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那些带着远古气息的书法艺术经典,有书法形式的独立呈现,也有书法同其他艺术的完美结合,这是诠绎“合”的文化精髓的样本,也是书法史上的重要一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书法课必须坚持。”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脉和纽带,深刻影响着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生成。

书法具有附着文字的根性,这使得它成为一切艺术的基础语言,从古至今贯穿和渗透于艺术的创造活动中。我们的古人创造汉字,已经将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字形。艺术创作视万物为审美对象,审美对象的精神化呈现即为艺术化形态。如此,书写汉字便具有了进入艺术的天然优势,与绘画、舞蹈、建筑、陶瓷、印章篆刻等诸多门类艺术,产生密切的共融、对应或转借的关系。

汉字书写作为语言符号元素,能表述艺术品的意义。镌刻或书写的汉字是视觉语言符号,而语言符号是人类思想、感情、知识交流的重要传播媒介。当书法附着于兼含艺术因素的器物、金石或建筑之上,器物、艺术品等便成为文字、书法应用的对象,文字、书法则是器物、艺术品等相关信息的记录和表达中介。例如,唐虞三代,刻凿或铸造于钟、鼎等宗庙祭器和乐器上的铭文,以简短的文字配合庄重美观的造型,成为原始礼乐文化的组成部分,记录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与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

汉字书写作为空间造型元素,会影响艺术品的面貌。书法之“像”植根于文字之“形”,而书法的字型与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的图形、造型联系最为密切。中国雕塑、雕刻所表现出的那种极端天真质朴的风格,不能不说是从碑版书法中获取灵感的结果。这种传统延续至今,许多雕塑、绘画融入了书法面与线的空间结构,被称为隐性的“书法”。

汉字书写作为内涵表达元素,是构成综合作品意境的点睛之笔,也是诗、画、环境艺术等意境的呈现手段。比如在中国画中,经常配上题签,书与画相得益彰。在艺术史上,诗书合一更为常见。那些以诸子百家、古典文学、佛教经文为基础文本书写、镌刻的艺术品,将书法艺术与语言艺术融合为一,是传统书法创作的主流形态,这些作品究竟是称为书法还是诗文有时难以完全区分。例如,曹魏时的禁碑催化了墨迹的盛行,书法开始走向写本。写本不论从语言学角度,还是从美学角度而言,都达到了极高水平,产生了以《兰亭序》为代表的大量意境超逸、精彩斑斓的诗书结合艺术品。同时,书法与文学、宗教艺术的节奏和意味相生相发,影响着书写者挥毫的抑扬顿挫、和谐变化乃至思维模式、自我情趣。

从书法同其他艺术结合融通的展示形式看,有的是以书法(文字)为主体,例如,环境艺术中的摩崖、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中来凿刻文字,是针对书法作品本身;有的则是书法(文字)作为其他艺术的配属,例如,龙门造像题记,书法(文字)是在一块块佛造像雕刻之下所做的标记、标识,属于依附性的,但仍能看出汉字在艺术融通中的纽带作用。

(选自钟海燕《汉字基因:书法同其他艺术融通的文化纽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汉字,可以以书法为精神化呈现,这使得书写汉字具有进入艺术的优势。
B.镌刻或书写的汉字是视觉语言符号,它与其应用的对象如器物等相互结合后就能成为艺术品。
C.中国雕塑、雕刻受到了书法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延续至今,因而许多雕塑、雕刻等被称为隐性的“书法”。
D.从书法同其他艺术结合融通的外在形式来看,书法(文字)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配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合”的辩证思维写起,指出书法既有其独立性,又与其他艺术互相融通。
B.文章通过对习总书记的话语的引用以及对汉字和书法内在联系的分析,论证了观点。
C.文章主体分别从书法的语言符号、空间造型、内涵表达等元素属性角度来进行论证。
D.文中用以《兰亭序》为代表的诗书结合艺术品之例,证明书法能影响艺术品风貌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生成影响巨大,其原因是汉字结构一脉相承,没有变化。
B.书法与绘画、舞蹈、建筑、陶瓷、印章等诸多门类之间能实现融通,共融是最主要方式。
C.唐虞三代时,钟、鼎等宗庙祭器和乐器上刻凿或铸造的文字记录的是王公贵族的活动。
D.因为曹魏时的禁碑的推动,书法开始向写本发展,写本取得的成就巨大,水平极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于2020年10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习近平表示,70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在中美两国国力相差巨大的情况下,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这场震惊世界的伟大战争中,中国各部队共计290万人参战,登记确认的烈士为197653名。其中长津湖战役志愿军因冻饿减员2.9万人,长津湖出现了3个“冰雕连”,几乎全部冻死在阵地上。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新时代,是否仍应继承与发扬抗美援朝精神?”调查显示: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在抗美援朝精神中,“抗”者为义,“援”者为仁。但“仁”和“义”只是抗美援朝战争体现的传统精神的一个方面,它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即保家卫国。所以把国际主义跟爱国主义结合起来,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们出国作战不只是为了朝鲜人民,也为了中国人自己。如果不去支持朝鲜人民保卫他们的家园,我们也不能保自己的家,卫自己的国。显然,“卫国”中体现着传统文化里“忠”的精神,就是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而“保家”是保什么呢?除了保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外,主要是保家乡父老,因此,“保家”也可以理解为对传统文化中“孝”的精神的反映。由此看来,抗美援朝精神就是传统的“忠、孝、仁、义”精神在现代战争中更大时空背景下的展现。

(摘编自《抗美援朝精神的实质与时代化》,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

材料四

多年来,朝鲜战争始终都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著述众多。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的学者以及地方学者,都在不同场合就抗美援朝战争历史问题与国外学者有过交流,但总体上讲,中外学者在这方面的交流和研讨远远不够。在2020年推出《抗美援朝战争史》英文版之前,还没有一部能够代表中国立场、中国观点的抗美援朝战争史著作走向世界,令人感到遗憾。

殷鉴不远,但总有人患历史健忘症,一再重犯历史错误。抗美援朝战争是史学研究的一座富矿,需要学者和出版社付出更大的努力,推出更多的高质量作品,唤起历史记忆,提供历史借鉴,让人铭记历史,放眼未来。期待有更多的抗美援朝研究著作问世,期待更多的抗美援朝史著作能够译成多种文字,让世界人民能够更多地听到中国的声音,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这场战争,更好地认识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为增进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让世界倾听抗美援朝战争的中国声音》)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人民的重托,高举正义旗帜,同朝鲜军民一道浴血奋战两年零9个月,最终取得胜利。
B.抗美援朝战争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战斗事迹,这与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分不开。
C.“抗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义”,“援朝”体现了“仁”;而“卫国”“保家”则分别是“忠”“孝”精神的体现。
D.2020年,英文版《抗美援朝战争史》的出版,彻底改变了中外学者在相关历史问题上交流和研讨不足的局面。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天气恶劣、装备不足等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战场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用血肉之躯铸成了钢铁长城。
B.新时代应继承与发扬抗美援朝精神,从材料二可知,00后对此认可度最高,年龄越小认可度越高。
C.材料二中,对抗美援朝赋予的精神财富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赋予“不畏困苦,顽强乐观”的人不足四成。
D.如果有足够多高质量的抗美援朝研究作品并把它们译成多种文字,世界人民全面客观地了解这场战争就有可能。
6.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我们纪念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硝烟弥漫的早晨

贾荣勤

三八线附近一条幽僻山谷里,隐藏着志愿军的简易包扎所。伤员从前线送达这里,经过止血、清创、缝合、包扎,再由担架队转运到后方医院。

拂晓时分,天空中突然出现一群黑压压的敌军轰炸机,贴着山梁猛扑过来。敌机聒噪着把肚子里黑黢黢的炸弹扑头盖脸投向我军阵地。楚红医生和几名护士呼吸着混杂着血腥味的硝烟,脸色凝重起来。她们都明白,大批伤员即将到来了。

果然,硝烟尚未散尽,两名年轻的战士抬着一副担架,气喘吁吁跑了过来,一边跑,一边大声喊:“医生,赶紧抢救刘刚班长!”

楚红示意放下担架,俯下身子查看,刘刚的右大腿被弹片击中,伤口虽然已经用裹腿布紧紧绑住,但还是因为失血过多陷入了昏迷。楚红急忙安排一名护士清理刘刚的伤口,她自己则带着另一名护士取了一个抽血袋,疾步躲进包扎所的后面。

“抓紧抽我的血,给他输上。”楚红急切地说。

“不先给他检查一下血型吗?”护士惊讶地问。

“不必了,你赶紧动手。”楚红命令道。

“万一血型不对……”护士还在迟疑。

“快按照我说的去做!”楚红的口气不容置疑。

过不多久,楚红手里拿着一袋血浆,满脸疲惫地走了出来。

血浆缓缓流进刘刚的血管里,他的脸上渐渐有了血色,慢慢睁开了眼睛。护士马上给楚红的双手消毒,准备给刘刚做缝合手术。

就在这时,几名战士抬着一副担架,匆匆走了进来,带着哭腔边走边喊:“医生,快抢救李连长!”

楚红急忙过来查看伤情,只见李连长满头满脸都是血。替他擦拭完血迹,发现他的头盖骨深深嵌着一块弹片,必须赶紧做手术取出,否则,李连长凶多吉少。

楚红歉意地扫了刘刚和他的两名战友一眼,随即和护士把李连长抬到手术台上,立即开始抢救。两名年轻的战士见李连长伤势确实严重,便没好意思多说什么。

李连长头上的弹片被安全取出,楚红顾不得喘口气,来到刘刚身边。看着闭着双眼紧攥双拳的刘刚,知道他正在疼痛中煎熬着。

“快,把刘刚抬上手术台。”楚红吩咐道。

话音刚落,又有几名战士抬着担架匆匆赶来,喊道:“医生,快抢救我们周排长!”

楚红从刘刚身边站起来,急忙走上前,发现周排长的腹部被弹片击中,腹部涨得老高,估计是肠子被打断了,血液和粪便流在腹腔内,非常危险。楚红见状,回头看了一眼刘刚,紧紧咬住嘴唇,说:“先给周排长做手术!”

这时,送刘刚前来的两名年轻的战士实在忍不住了,其中一个大声质问道:“医生,我们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连长、排长就先做手术,我们班长就放在一边不管呢?”

楚红对两名年轻的战士解释说:“你们班长暂时危险不大。我去和他说一下,他会理解的!”

楚红来到刘刚面前,弯下腰,轻声说道:“别的伤员比你的伤更重。你再等一等,我做完周排长的手术,马上给你做!”

刘刚睁开眼,没有说话,吃力地点着头……

楚红做完周排长的手术,疲惫地走到刘刚的担架前,发现他因为持续失血,又陷入了昏迷。

楚红闭了下眼睛,稍微缓了缓,似乎在这一瞬间,体力又回到了她的身上。

她伸出胳膊,对护士说:“快,再抽一些血。”

护士摆着手说:“你不能再抽了,抽我的吧。”

楚红坚毅的目光盯着护士,说:“你的血型和他的不配,快给我抽血!”

护士紧咬嘴唇,没有再迟疑……

曙光微露,硝烟散尽了。做完了手术的刘刚苏醒过来。楚红正用毛巾擦拭着刘刚的脸,见刘刚醒了,便用柔和亲切的眼神示意刘刚先不要说话,要先休息好。

刘刚点点头,手握着楚红的手,心里说:“媳妇儿,辛苦了!”

此时,一夜没有睡觉的两名年轻的战士,在包扎所的一个角落里,彼此背靠着背睡着了。

两个护士也被楚红安排去临时休息室补个盹儿。

天已大亮,山谷里弥漫着花香,有各种鸟儿的歌唱声,刘刚和楚红都听到了,他们的脸上布满了笑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交代志愿军简易包扎所的位置和其作为伤员中转站的作用,为下文听到枪炮声和快速医治伤员作了铺垫。
B.小说常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文中通过刻画护士、战士和刘刚等次要人物形象来反衬楚红的美好品质。
C.文章在构思上很有特色,依次设置刘刚、李连长、周排长受伤需救治的情节,既营造出救人的紧张气氛,又层层蓄势。
D.本文以“三八线”“志愿军”等词语交代出了写作背景,描写李连长、周排长的伤势让读者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8.小说运用了伏笔手法,请简要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9.这篇小说的结尾段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2022-01-23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维经,字六修,江西龙泉人。天启五年进士。授行人。崇祯三年,迁南京御史,疏陈时弊,中有所举刺。帝责令指实,乃极称顺天府尹刘宗周之贤,力诋吏部尚书王永光溪刻及用人颠倒罪,帝置不问。六年秋,温体仁代周延儒辅政,维经言:“执政不患无才患有才而用之排正人不用之筹国事国事日非则委曰我不知坐视盗贼日猖边警日急止与二三小臣争口舌角是非。平章之地几成聚讼,可谓有才邪?”帝切责之。忧去。久之,起故官

北都变闻,南都诸臣有议立潞王者,维经力主福王。王立,进应天府丞,仍兼御史,巡视中城。俄上言:“圣明御极将二旬,一切雪耻除凶、收拾人心之事,丝毫未举。令伪官纵横于凤、泗,悍卒抢攘于瓜、仪,焚戮剽掠之惨,渐逼江南,而廊庙之上不闻动色相戒,惟以慢不切要之务,盈庭而议。乞令内外文武诸臣洗涤肺肠,尽去刻薄偏私及恩怨报复故习,一以办贼复仇为事。”报闻。寻迁大理少卿,左佥都御史。命专督五城御史,察非常,情辇毂。明年二月,隆平侯张拱日、保国公朱国弼相继以他事劾罢维经,维经回籍。唐王召为吏部右侍郎

顺治三年五月,大兵围赣州。王乃命维经为吏、兵二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理湖广、江西、广东、浙江、福建军务,督师往援。维经与御史姚奇胤募兵八千人入赣州,与杨廷麟、万元吉协守。及城破,维经入嵯峨寺自焚死,奇胤亦死之。

(节选自《明史·郭维经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执政不患无才/患有才/而用之排正人/不用之筹国事/国事日非/则委曰/我不知坐视盗贼日猖/边警日急/止与二三小臣/争口舌角是非
B.执政不患无才/患有才而用之排正人/不用之筹国事/国事日非/则委曰我不知/坐视盗贼日猖/边警日急/止与二三小臣争口舌/角是非
C.执政不患无才/患有才/而用之排正人/不用之筹国事/国事日非/则委日我不知/坐视盗贼日猖/边警日急/止与二三小臣争口舌/角是非
D.执政不患无才/患有才而用之排正人/不用之筹国事/国事日非/则委曰/我不知坐视盗贼日猖/边警日急/止与二三小臣/争口舌角是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称进士。明清时,会试录取者称进士。
B.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也是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
C.廊庙,指殿下屋和太庙,后指代朝廷。本文即为“朝廷”之意。
D.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朝在中央设置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维经为官耿介直率。他在担任南京御史时,揭发吏部尚书王永光用人颠倒是非的罪行。
B.郭维经宦海沉浮。他升迁为大理少卿后的第二年就被同事弹幼去职,回归原籍。
C.郭维经对朝廷忠心耿耿。清兵围攻赣州,郭维经接到命令,率人援救,最终与城共存亡。
D.郭维经很有政治才能。他曾多次向唐王提出稳定局势、安邦治国的方针策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切责之。忧去。久之,起故官。
(2)圣明御极将二旬,一切雪耻除凶、收拾人心之事,丝毫未举。
2022-01-2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