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五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云南 高一 期末 2022-02-28 4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有关“嘻哈”问题,社会的争议突然多了,这有其深层的原因,如“嘻哈”这种独特的亚文化,其实是模仿借鉴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流行的、具有某种反叛特质亚文化的一种文化形式,主要是在青少年之间流行,形成了一种相当小众的文化形态。

这种青少年的小众文化,有着某种反叛的、对成人社会规范批评嘲讽的意味。这往往是青春期的一种宣泄,也是自成一格的。它们在文化的边缘存在了很长时间,和主流社会是一种平行的关系,相互没有交集和交流。他们可能相当不喜欢成人社会的价值观里面那种温和、稳妥的方面,看起来有其与社会主流不完全一致的一面,但其实对社会的冲击有限。其内容也相当芜杂,有具备积极意义和想象力的一面,当然也有消极和存在问题的一面。

喜欢这种文化的年轻人有着不同群体,这与他们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和在现实中按照社会规范的成长并不矛盾。按正常的方式成长,但也有用这些亚文化寄托自己青春的某种情绪,这种文化常常是被主流社会忽略的。就在如城市的一些偏于前卫的小酒吧或网络一隅生存,只是和社会相安无事。

如今,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主流社会用一种相对主流的选秀方式,把这些原来在边缘的文化整合进主流文化。这种对亚文化的挪用其实是相当稳妥的,力图将其积极和正面化。这也是大众文化不断寻求新增长点的努力,受到了青少年群体更广泛的欢迎。这种亚文化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变身为一种主流的文化形态,从原来和主流大众文化平行不相干,变成相互有交集,甚至被吸纳。

对任何艺术表现中的社会价值观的积极要求,是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而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和社会主流并不完全一样的想法,还需要更多认知和引导,因为这也是成长中现实存在的。一些青年在成长的某个阶段,确实容易接受这些东西,但其实并不影响他们对于主流社会的认同,对于多数人而言并不是喜欢“嘻哈”就会拒绝主流的文化。

同时,往往过了这一年龄段,他们大多会进入主流社会,留在边缘的很少了。这就像“出水痘”,其实是经过这一段就有免疫力了。社会和这些歌手或他们的拥趸并非对抗关系,社会一方面要对存在的问题有其要求,让正面价值观有更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能对于这些亚文化的存在有清楚的认知,同时保持相对柔性的引导。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年轻人能够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健康成长。

(摘自《环球时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嘻哈”是流行于青少年之间的,具有某种反叛特质的,有对成人社会规范批评嘲讽意味的,相当小众的文化形态。
B.“嘻哈”群体可能相当不喜欢成人社会的价值观里面那种温和、稳妥的方面,有与社会主流完全不一致的一面。
C.不同群体的年轻人都喜欢这种“嘻哈”文化,这与他们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和在现实中按照社会规范的成长并不矛盾。
D.“嘻哈”这种亚文化有和主流文化相悖的一面,后来经过主流文化的整合,变得和主流文化相互有交集,甚至被吸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社会上对“嘻哈”现象的争议谈起,阐述了有关“嘻哈”的文化特征。
B.文章在谈到“嘻哈”这种文化与主流社会的关系时,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阐述。
C.文章集中笔墨具体阐述了一些青年容易接受“嘻哈”文化,并不拒绝主流文化的原因。
D.文章先阐述了“嘻哈”文化的特征,接着逐层分析,最后表明社会对它的认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说“嘻哈”文化有其消极和存在问题的一面,但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其有存在价值的一面。
B.如果主流社会能把“嘻哈”文化整合进主流文化,那么,“嘻哈”文化就可能积极和正面化。
C.青少年虽易接受“嘻哈”文化,但并不拒绝主流文化,因为“嘻哈”文化并不影响他们对于主流社会的认同。
D.社会对于“嘻哈”这些亚文化的存在应有清楚的认知,不能刚性地抵制,要保持相对柔性的引导。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琴,因缚弦七条,又名“七弦琴”。在有关古琴的所有记载中,其只称为“琴”,后来因为“琴”的概念被广泛化,以琴为名的乐器很多,如扬琴、胡琴、钢琴、风琴、电子琴、口风琴等。因此,现代的“琴”只是一种类名,没有了特指意义。人们有感于“琴”的历史悠久,所以于20世纪初才把“琴”称为“古琴”。

古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可考证的历史就有三千多年之久。同时,古琴也是最具人文内涵,最能代表中国音乐文化成就,体现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神髓的乐器。作为修身正行之器,古琴以其清、和、淡、雅的特点,被列为礼乐文明中“琴棋书画”之首。嵇康《琴赋》中有“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说法,可见古琴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卢静云编著《走向世界的中国文明丛书:古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琴在最初,并不是一件演奏乐器,而是为巫术服务的法器。当代琴家葛翰聪先生提出“琴与巫的一体化”观点。音乐学者刘承华先生在《古琴艺术论》中也提出了一个证据:“湖北省随州战国初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所藏的七弦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的七弦琴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琴器实物,而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没有琴徽,所以只能弹散音,难以弹泛音和按音,因此音乐表现力比较弱。又例如琴腹的共鸣腔较大,琴板较薄,所以声音洪亮,比较适合室外渲染声势所用。而琴的形制比较小,尾部有一木条,刘承华先生认为这是为了适合抱弹,而不仅是放在案上卧弹,尾部的木条是方便琴手的握持。这些特点都不利于发挥乐器的音乐功能,却恰恰是巫师琴的优点。”所以刘先生得出结论:“古琴最初是„寄生‟于巫术,它的第一个传统,只能是巫师琴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乐文明的形成,琴逐渐从神秘的巫术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许多关于琴的美丽诗句:“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周南·关雎》)“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小雅·鼓钟》)“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小雅·常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郑风·女曰鸡鸣》)从这些句子里能看到,琴已经从巫师或者贵族的手中渐渐深入到民间了。

(摘编自卢静云编著《走向世界的中国文明丛书:古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三:“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中华民族的宽容、谦逊、崇尚自然等精神品质和古琴清和淡雅、超然物外的特质相通,于是古琴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而不仅是一种悦人舒心的乐器。古琴不如其他乐器那么悦耳,不能满足人们对音乐的娱乐性需求,甚至与现代大众的音乐审美情趣有所脱节,导致喜琴者少之又少,并多为自娱自赏。古琴的记谱是一种手法文字谱,只能记录下比较繁复和精细的指法,不能反映出旋律、音高等因素。所以自古学琴者,主要还是靠老师的口传心授,一旦传授中断了,古琴弹奏就很难再重现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代潮流巨变,中国兴起了许多新式的学堂,开授以西方音乐为主的课程,西方音乐文明成为主流,严重冲击着中国传统的音乐艺术审美,本来就曲高和寡的古琴艺术更是备受冷落。

而后中国经历了数番战乱,琴人们颠沛流离,连基本生活都不能得到保证,更不要说静下心来弹奏古琴,发展古琴艺术。“文化大革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噩梦,人们以为破旧便可立新,于是“破四旧”的运动迅速席卷全国。古琴被视作为剥削阶级服务的乐器而遭受到激烈的批判和损坏,许多传世的名琴被摔毁,大量珍贵的琴谱付之一炬。当代川派古琴大师顾梅羹先生冒着危险极力保住了明代名琴“飞瀑连珠”。后来,顾先生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继续偷偷地发掘古谱并进行琴学研究写作,完成了琴学巨著《琴学备要》,此书后来被称为“中国现代古琴教育史中第一本最全面的古琴教科书”。

(摘编自卢静云编著《走向世界的中国文明丛书:古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下列对材料中“古琴”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又名“七弦琴”,以琴为名的乐器有扬琴、胡琴、钢琴、风琴、电子琴、口风琴等。琴只是一种类名,没有特指意义。
B.古琴以其清、和、淡、雅的特点而最能代表中国音乐文化成就,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C.音乐学者刘承华先生在《古琴艺术论》中说明了古琴作为乐器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乐器功能,恰恰是“寄生”于巫术,于是提出了“琴与巫的一体化”的观点。
D.19世纪末20世纪,西方音乐文明在中国成为主流,它冲击着古琴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也使中国传统音乐审美受到了影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的音乐表现力较弱,因其没有琴徽,只能弹散音,难以弹泛音和按音,这在湖北省随州战国初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上能找到证据。
B.我国诗经中有众多描写古琴的优美句子,这恰好证明了古琴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深入民间,它不再只是巫师或贵族手中的专利了。
C.学习古琴,只能依靠老师的口传心授,它的记谱是一种手法文字谱,记录下的是比较繁复和精细的指法,不能反映出旋律、音高等因素。
D.《琴学备要》由当代川派古琴大师顾梅羹先生所著,是一本对于古琴研究极具价值的理论著作,它被称为“中国现代古琴教育史中第一本最全面的古琴教科书”。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古琴在传承中逐渐衰微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福州的西湖

郁达夫

天气热了之后,真是热得不可耐,而又不至于热死的时候,我们老会有那一种失神状态出现,茫茫然,浑浑然,知觉是有的,感觉却迟钝一点;看周围的事物风景,只融成一个很模糊的轮廓,对极熟悉的环境,也会发生奇异的生疏感,仿佛似置身在外国,又仿佛是回到了幼小的时期,总之,是一种半麻木的入梦的状态。

与此相反,于烈日行天的中午,你若突然走进一处阴凉的树林;或如烧似煮地热了一天,忽儿向晚起微风,吹尽了空中的热气,使你得在月明星淡的天盖下静躺着细看天河;当这些样的时候,我们也会起一种如梦似的失神状态,仿佛是从恶梦里刚苏醒转来的样子,既不愿意动弹,也不能够把注意力集中,陶然泰然,本不知道有我,更不知道有我以外的一切纠纷。这两种情怀,前一种分明有不快的下意识潜伏在心头,而后一种当然是涅槃的境地。在福州,一交首夏,直到白露为止,差不多每日都可以使你体味到这两种至味。

因为福州地处东海之滨,所以夏天的太阳出来得特别的早;可是阳光一普照,空气,地壳,山川草木,就得蒸吐热气。故而自上午八九点钟起,到下午五时前后止,热度,大约总在八十六七至九十二度的中间。依这一度数看来,福州原也并不比别处特别的热,但是一年到头——十二个月中间,差不多有四五个月,天天都是如此,因而新自外地来的人,总觉得福州这地方比别处却热得不同。在福州热的时间虽则长一点,白天在太阳底下走路的苦楚,虽则觉得难熬一点,但福州的夏夜,实在是富有着异趣,实在真够使人留恋。假使要写起福州夏夜记事来,那开始就得这么的说:

——太阳平西了,海上起了微风。天上的群星放了光,地上的亚当夏娃的子女,成群结队,都走向西去,就因为在福州的城西,也有一个西湖,是浮瓜沉李,夏夜乘凉的唯一的好地方。

没有到福州之先,我并不知道福州也有一个西湖。虽则说天下西湖三十六,但我们所习知的, 总只是与苏东坡有关的几个,河南颍上,广东惠州,与浙江杭州。到了福州之后,住上了年余,闲来无事,到各处去走走,觉得西湖在福州的重要,却也不减似杭州,尤其是在夏天。

杭州的西湖,若是一个理想中的粉本,那么可以说颐和园得了她的紧凑,而福州的西湖,独得了她的疏散。各有点相像,各有各的好处,而各在当地的环境里,却又很位置的得当。总之,是一湖湖水,处在城西。水中间有一堆小山,山旁边有几条堤,几条桥,与许多楼阁与亭台。远一点,是附廓的乡村;再远一点,是四周的山,连续不断的山。并且福州的西湖之与闽江,也却有杭州的西湖与钱塘江那么的关系,所以要说像,正是再像也没有。

但是杭州湖上的山,高低远近,相差不多;由俗眼看来,虽很悦目,一经久视,终觉变化太少,奇趣毫无。而福州的西湖近侧,要说低岗浅阜,有城内的屏山(北)与乌石山(南),城外的大梦山祭酒山(西)。似断若连,似连实断。远处东望鼓山连峰,自莲花山一路东驰,直到海云生处。有时候夕阳西照,有时候明月东升,这一排东头的青嶂,真若在掌股之间;山上的树木危岩,以及树林里的禅房僧舍,都看得清清楚楚;与西湖的距离,并不迫近眉睫,可也不远在千里,正同古人之所说,如硬纸写黄庭,恰到好处的样子。

福州的西湖,因为面积小,所以十景八景的名目,没有杭州那么的有名。但是开化寺前的茶店,开化寺后从前大约是宛在堂的旧址的那—块小阜,却仍是看晚霞与旭日的好地方。西面一堤,过环桥,就可以走上澄澜堂去,绕一个圈子,可以直绕到北岸的窑角诸娘的家里,这些地方,总仍旧是千余年前的西湖的旧景。并且立在环桥上面,北望诸山腰里的人家,南瞻乌石山头的大石,俯听听桥洞下男男女女的行舟,清风不断,水波也时常散作鳞文,以地点来讲,这桥上当是西湖最好的立脚地。桥头东西,是许世英氏于五四那一年立击楫碑的地方,此时此景,恰也正配。福州西湖的游船,有一种像大明湖的方舟,有一种像平常的舢板,设备倒也相当的富丽,但终因为湖面太小了一点,使人鼓不起击楫的勇气;又因为湖水不清,码头太少,四岸没有可以上去游玩的别墅与丛林,所以船家与坐船的人,并没有杭州那么的多。可是年年端午,西湖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总是人多如鲫,挤得来寸步难移;八月半的晚上,当然也是一样。

对于福州的西湖,我初来时觉得她太渺小,现在习熟了,却又觉她的楚楚可怜。在《西湖志》的附录里,曾载有一位湖上的少女,被人买去作妾;后来随那位武弁到了北京,因不容于大妇,发配厮养卒以终。少女多才,赋诗若干绝以自哀,所谓为问生身亲父母,卖儿还剩几多钱?以及嫁得伧父双脚健,报人夫婿早登科等名句,就是她所作。这一位可怜的少女,我觉得就是福州西湖的化身;反过来说,或者把西湖当作她的象征,也未始不可。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记游的笔墨并不多,更多是采用对比来凸显福州西湖的韵味,景物描写也多采用白描手法。
B.与《故都的秋》一样,本文在表达上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行文更活泼,且丰富了文章的情感内涵。
C.“击楫”碑让人联想到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然因湖面太小,使人难有击楫的勇气,暗藏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伤。
D.文章引用《西湖志》的记载,既以人喻湖,强化了湖的特征,又以湖喻人,在风景的品味中增添了幽远的人文情怀。
8.作者觉得福州西湖“楚楚可怜”,其“楚楚可怜”体现在哪些地方?请根据全文简要概括。
9.文章题目叫“福州的西湖”,但前四段所写似乎与福州西湖无关,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意图。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然长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注,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

(节选自《汉书·袁盎晁错传》)


【注】括:此处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括。他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
B.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
C.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
D.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秦汉以后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九卿,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九个官职的名称历代多所变更。
C.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或用作王室、国家的代称。
D.《汉书》东汉班固撰,记载东汉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一,是我国首部断代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富有才华,足智多谋。晁错凭借文学才能担任太长掌故,孝文帝对他的才华很认可;辅佐太子时出谋划策,因而被太子称赞为“智囊”。
B.晁错心怀国家,忠贞不二。晁错以国家的安危为重,主张削藩;其父预见晁错这样做会招来杀身之祸而进行劝阻,可晁错不为所动。
C.晁错敢于直谏,招惹嫌隙。晁错提出削藩和修改法令制度的建议,尽管孝文帝不予采纳,他依然屡次进谏;他的计策引发袁盎、窦婴等人的反感。
D.晁错颇受推重,仕途通达。无论是做门大夫,还是担任内史,晁错受到太子、孝文帝和景帝的器重,景帝时他一度凌驾九卿之上。
1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2)其父睹之,然长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外罕人事”与“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的轻松愉悦。
B.“墟曲”写出了经过战乱,到处都是废墟,诗人只能拨开荒芜的草,和村子里的乡邻来往,生活很艰辛
C.诗歌写诗人与乡邻相见,谈话的主要内容是田园桑麻的长势,显示诗人与乡邻关系友好的淳朴之情。
D.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日常片段,写出了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
15.诗歌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