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天津市北京师大静海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天津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03-04 22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世所公认的手工艺大国。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成就至为辉煌,所有肇自人工的传世、出土的文物,以及古建筑、古代工程,都是传统工艺的产物。这些传统工艺和民众的衣食住行、民俗民风,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国力消长紧密联系、         

传统工艺具有实用、理性、审美的品格,以及能动性、永恒性、人性、个性等特征,对应地表达了其所拥有的民生、经济、学术、艺术、人文、历史和现代等固有价值。

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些学者讳言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         地规避这一论题。 甚至有人视传统工艺为          ,只能等着进博物馆被         。 这种看法是很错误的,也有悖于现实。环顾四周,斧子凿子、红茶绿茶、黄酒白酒、竹编藤编、木雕玉雕、泥塑面塑、云锦苏绣、金铂银饰、青瓷紫砂、剪纸年画、油盐酱醋、衣裳鞋帽、笔墨纸砚……( )。我们也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对回归自然、回归乡土的向往和审美取向的改变,人们对手工制品将有更多、更高的需求,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工艺,必将越来越被重视和善待。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息息相关   有意无意   可有可无   束之高阁
B.休戚相关   若有若无   可有可无   置之度外
C.休戚相关   有意无意   无关紧要   置之度外
D.息息相关   若有若无   无关紧要   束之高阁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的浸润。
B.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中浸润着。
C.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都浸润着。
D.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工艺具有审美、实用、理性的品格,以及人性、个性、能动性、永恒性等特征,对应地表达了其所拥有的民生、经济、学术、艺术、人文、历史和现代等固有价值。
B.传统工艺具有实用、理性、审美的品格,以及人性、个性、能动性、永恒性等特征,对应地决定了其所拥有的民生、经济、学术、艺术、人文、历史和现代等固有价值。
C.传统工艺具有实用、理性、审美的品格,以及人性、个性、能动性、永恒性等特征,对应地表达了其所拥有的民生、经济、学术、艺术、人文、历史和现代等固有价值。
D.传统工艺具有审美、理性、实用的品格,以及人性、个性、能动性、永恒性等特征,对应地决定了其所拥有的民生、经济、学术、艺术、人文、历史和现代等固有价值。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4. 下列诗句与作品、作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你好呵,欢乐的精灵!——《红烛》——闻一多
B.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致云雀》——郭沫若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昌耀
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020-04-04更新 | 1277次组卷 | 13卷引用: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综合与测试核心素养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5.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昌耀处于叛逆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可谓强烈;但是其出走,不会没有时代风气的推波助澜
②在一年一度的苹果产品发布会上,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振振有词地介绍了苹果新品的各项实用功能,对苹果产品的销售业绩作出了乐观的展望。
③对待触目惊心的“反右”运动,就像对待之前的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昌耀有一种不去引人注意的淡漠。
④我国几十年的工业发展造就了较长时间的经济快速增长,但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很多地方出现了白山黑水,人居状态堪忧。
⑤关闭核电站必然要遗留大量核废料,既要关闭核电站,又不愿把核废料存放在自己的家园,这个死结使得德国反核能运动进退维谷
⑥每年春节,中国各地赶回家过年的人们涌向各个车站和机场,回到家里陪伴家人的心情归心似箭,成为世界上的独特风景。
A.①④⑤B.②④⑥
C.①③⑤D.②⑤⑥
2020-09-07更新 | 177次组卷 | 3卷引用:2.3《峨日朵雪峰之侧》(同步习题)-【新教材精创】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统编版必修上册)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形成于隋唐,盛行于宋。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中调,沿用了古体诗词的形式。
B.新月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闻一多、徐志摩、郭沫若等都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C.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三美原则”,即“音乐美”“意象美”“建筑美”。《死水》是体现并发展了“三美”格律诗论特点的代表诗作。
D.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死水》属于新诗中的格律诗。
2022-03-03更新 | 40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北京师大静海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他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我曾说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仅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学习是依靠记忆能力,经过反复磨练,改造自身那些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适应新方法的过程,就是要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
B.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在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
C.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学得一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D.人类的学习就是累积自己的、别人的乃至社会共同的“过去”,沟通个人和社会的今昔,是“当前”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必须不断发展记忆力,累积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形成文化,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
B.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普遍的概念,从而从过去走到当前,从当前走到今后,在和时间的接触中,克服阻隔,延续历史。
C.动物的学习简单地依靠本能,在具体情境里不断“试错”,得到的仅是片刻的、个别的经验,不能实现累积,不能相互传递。
D.人类依靠独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发展了学习的能力,保留且互相传递了过去的累积,形成共同经验,构成人类文化赖以维持的基础。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就是文化,人类当前的文化是靠记忆保留下来的历史累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说的也是历史的文化价值。
B.每个人的“当前”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也是民族“过去”的投影;认识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认识我们的时代。
C.传统经典源于我们民族的共同经验,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可以在社会的世代之间构筑桥梁,实现文化的传承。
D.所谓时间上的阻隔包含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
2022-03-04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北京师大静海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搢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

论奏未终,上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②格:搁置。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④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⑥抗疏:上书直言。⑦宦寺:宦官。⑧曹:辈,等。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指为生事                            或以为死,以为亡(《陈涉世家》)
B.人其先见                            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C.此国家安危之                  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D.上衣起                                入则无法家士(《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之”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国家安危本也
A.渔人甚异 (《桃花源记》)
B.此则岳阳楼大观也 (《岳阳楼记》)
C.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D.公将鼓 (《曹刿论战》)
1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禾曾经请求增加东南一带的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未被采纳,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有先见之明。
B.当时童贯的权势扩张,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陈禾认为自己有进言的责任,就上书直言弹劾童贯。
C.陈禾弹劾黄经臣的理由是:黄依仗恩宠玩弄权势,皇上任用某人、举行某事、发号某些施令的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
D.皇上的衣袖被撕落,虽然恼怒,但是终于被陈禾忠于职守、敢于进谏、刚正不阿的情怀打动,没有迁怒于陈禾。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2)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2022-03-0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北京师大静海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①馀思:怀旧之思,此处指作者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②流萤:飞行不定的萤火虫。③汀:水中平地,小洲。
(1)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时间变化与情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2022-03-04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北京师大静海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五、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较易(0.85)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
(4)________,悠悠我心。
(5)__________,心念旧恩。
(6)《沁园春·长沙》上片中,诗人用“__________”一句,展现出深秋时节万物的生机勃勃、追求自由的样子。
(7)《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表现青年学子撰写文章评论国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8)《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2022-03-0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北京师大静海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民工父亲的“幸福”

(1)刚搬入新居的一天,外面响起一阵敲门声。从猫眼里往外看:一个陌生人。他的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眼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问道:“你找谁?”只见那人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递过来,用一种近似乞求的语气说:“同志,我是在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2)“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狐疑地看着他。

(3)见我态度缓和,他一激动,脸涨得更红了,语速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寒假了,他就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了。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的漂亮房子。我想,孩子来了后,我能带他到您家看看吗?房子盖了许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对孩子说清楚。”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然后,一脸企盼地望着我。

(4)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是为了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个心细的父亲!我点头答应了。

(5)他见我爽快地答应了,激动地说:“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以为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民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满是喜悦,眼神里也荡漾出一种快乐。

(6)几天后,他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那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皮肤黝黑,身体结实,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见到我,小男孩有一种怯怯的神情。

(7)父子俩套上我递过来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木地板,他们的步子迈得格外的轻缓。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的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所在的建筑公司盖的。当时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这面墙上原来还留有一个洞口,为的就是运送砖块、水泥方便,待房屋建好后,再将这洞口堵上,哦,对了,我的中级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8)他竭力地想向孩子描绘出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着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许多。

(9)一会儿,这对父子看完了我的新居,他们几乎是一步步挪着退到门边向我告别。突然,这位民工父亲一下子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激动地说:“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进入城里人家,感受到了一种城里人家的温暖,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睛里一片晶莹。

(10)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只不过让这对父子进了我的新房看了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就这一下子,我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周遭氤氲着一种温暖。

(11)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只听到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这么好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我想,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12)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我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好的房子,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16.民工父亲的“幸福”具体表现在哪里?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17.“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着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许多。”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18.请简要梳理那位孩子参观“我”房子时的情感变化过程。
19.请理解并举例分析“父亲”这一人物性格特点。

七、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0.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不少“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作为中学生,你认为如何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022-03-0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北京师大静海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曾报道,我国每年餐饮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面对如此庞大的“舌尖上的浪费”,请你拟两条公益广告词,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1)
(2)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2.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现代社会则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

诚然,看病找相熟的医生,求教知识找老同学……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则可。泛化开来,奉行“熟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群居终日,则不可。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


请根据以上文段的主要内容,简要谈谈如何理解“涟漪效应”,不超过60字。
2022-03-03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北京师大静海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八、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困难(0.15)
名校
23. 阅读下面这首题为“别等”的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别 等

别等太阳已经高挂天空

才进入今天

别等花已凋谢

才来珍惜

别等机会远去

才来痛心

别等已经失败

才来懊悔

等,只会等白我们的少年头

等,只会让我们错过

播种和收获的季节……

读了这首小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写出来。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13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7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应用
2
阅读与鉴赏
3
作家作品
4
名句名篇默写
5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3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40.85文学常识综合选择题
50.65熟语(含成语)选择题
60.85文学常识综合选择题
200.65谈观点,写评论语言表达
210.65广告语语言表达
220.65语句(语段)表达效果语言表达
二、现代文阅读
7-90.65学术论文  费孝通论述类文本
16-190.65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三、文言文阅读
10-130.65脱脱等  《宋史》  史传文
四、古代诗歌阅读
140.65写景抒情
五、名篇名句默写
150.85名句名篇默写混合默写
六、作文
230.15青年成长  哲理与生活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