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届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二模复习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二模 2022-03-22 77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章太炎从民族语文现代化的高度,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展开了批判性反思,推动了清末民初文学的近代变革和现代转型。

在西来文艺审美和文学观念冲击中土的情况下,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流变,循名责实,制名指实,推出文学总略说。1906年他在《文学论略》中提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他认为文字是区分书面文学与口语的根本标志,是文学得以确立和存在的基本指标。文学包括无句读文和成句读文。无句读文包括无所谓兴会神味的图书、表谱、簿录等。成句读文可分为有韵文和无韵文,有韵文包括赋颂、古今体诗、词曲等;无韵文则包括小说、杂文、历史等。成句读文大都有兴会神味,有韵文和小说、杂文以感人为主,亦有不感人者,而历史可感人,可不感人。章氏的这种界说继承清代朴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将传统小学发挥到现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在学理上深刻地揭示了文化本身的即物性和符号性,而文学总略说显然是一种从逻辑定义的角度对汉语文学传统的全面总结,它强调汉字对汉语文、文学和民族文化的重大意义,突出汉字在文化中的基础性内涵和作用,由此形成一种独到的文字文化论。

在当时一切价值有待重估的历史情况下,章太炎力排众议,独出机杼,推出了自成统系的文学雅俗论。雅俗论一方面强调为文要讲究轨则先求训诂,句分字析,而后敢造词也工拙者系乎才调,雅俗者存乎轨则。轨则之不知,虽有才调而无足贵。章氏认为一切文章文学观其会通,都有自己的文类,都有自性(即规律),自有法式雅俗。但它们有其共性,即文字性。他认为人类文明、文化、文学归根结底的功能,就是书契记事,形诸文字。章氏强调文字性,就是要求文学以质实性和直接性为基础。文学在文字性的基础上衍生出艺术性,即在不以文害辞、以辞害意的前提下讲求装饰性和蕴藉性,达到文质彬彬。另一方面,雅俗论又从整体文化的高度,平视”“徒论辞气,大上则雅,其次犹贵俗耳。俗者土地所生,婚姻丧纪所行也,非猥鄙之谓。在这里,章氏把精英写作的书面文化与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化平等看待,既承认两者的互动,又强调二者殊流。这样的雅俗论不仅有效地打击了当时的古文载道说、桐城义法说和骈文正宗说,同时,平视雅俗的思路更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崛起的内在思想依据。

(摘编自童庆炳等《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文学史上直到1906年,章太炎才首次为文学下一定义: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一文学定义包括了文学文本和文学研究。他反对以有韵无韵区分,视前者为纯文学后者为杂文学,而主张无论有韵无韵,无论成句读不成句读,无论纯杂,包络一切著于竹帛而为言。他的这种极为宽泛的文学定义,看似一种没有定义的定义,竟然合上了最近50年欧美文学界对文学范围的理解。仅举一例,法国的孔帕尼翁在反思何谓文学时说:广义上讲的文学指所有印刷品(或书写品),包括图书馆里的所有藏书(以及已然笔录在案的口头文学)。因为文学是一个其含义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名词,想要以一劳永逸的方式提供某种终极的定义注定是徒劳的。今日的网络文学甚至已经不是印刷品,明天还会有什么更新的媒介作为文学平台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文学理论讨论的文学定义,主要是在确立研究对象的范围以及特定的研究视角,期待从不同方面揭示被隐藏在文学背后的图景,从而在生活中对未来拥有更为多彩多姿的想象。所以,我们必须结合章太炎定义中的下一句话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来继续思考。能够成为我们研究对象的文学,不仅有作者要表达者,还有如何表达。而如何表达在更多的场合下,是与特定的法式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现实,即以作者的文心为研究核心。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开宗明义: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其精美复杂如同雕龙,需要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所以,文学研究也就应该将重心放在法式上。这样理解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即便是最广义的含蕴,也仍然保持了文学的独特性。

所以在今天看来,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具有两大异彩:第一是打破了狭隘的文学天地,其在当时的意义是有助于挣脱纯文学观念的作茧自缚,而在今天的意义则是可以与近50年来欧美的文学概念对话;第二是将文学研究纳入文学范围,其意义不仅结合了什么是文学怎样研究文学,而且引申出文学活动不是由作者和作品垄断,研究也不是创作的附庸的意涵。在现代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越来越多的批评家以其理论著作加入到文学活动中,诺斯罗普·弗莱就指出这种把批评家视为寄生虫或不成功的艺术家的观念是错误的。这两大异彩也许可以看作是对章太炎文学定义的激活吧。

(摘编自张伯伟《重审中国的文学概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特点和历史变化提出的“文学总略”说,既有对文学概念的界定,也有对汉语文学传统的总结。
B.章太炎认为,文学的艺术性是建立在“文字性”基础上的,不论雅俗,都不能以辞害意,都应追求“文质彬彬”。
C.章太炎和孔帕尼翁都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因为给含义不断变化的文学下一个终极定义是无法实现的。
D.章太炎关于文学“法式”的观点给后来学者带来启发,文学既有表达什么的问题,还有如何表达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章太炎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也引发了后世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B.章太炎承继了传统句读学和韵文分类法,对文学的界定以文字为准,可见清代朴学和传统小学仍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基础。
C.网络文学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而文学平台不断的变换,导致文学的确立和存在的指标也在不断变化。
D.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言为文之用心也”,开“文学”概念研究之先河,为今人拓宽文学范畴奠定了理论基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章太炎先生可谓“全史在胸”,借助旧学新知的融会贯通,试图为现代中国建立牢靠的根基,为后来者开无数法门。
B.章太炎论文之语,矫八股文、桐城派、新文体之流弊;提倡质朴的文学,只有从纠正一般人重文轻质的文学观入手。
C.被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英国的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指出,文学评论家们“在评论文学的过程中也生产文学”。
D.英国汉学家吴芳思认为,“在高雅文化的精神心理定势和非人化的诱惑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尚不为人所知的纽带”。
4.材料一、材料二画横线处,同是引用章太炎的观点,但作者的意图不同,请简要分析。
5.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章太炎提出全新的文学概念,成就非凡,他的治学之道更值得当代青年学子借鉴。请结合材料,谈谈章太炎在治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看水(节选)

汪曾祺

不知不觉地,半夜过去了。水一直流得很稳,不但没有涨,反倒落了一点,那两个志子【注】都离开水面有一寸了。小吕觉得大局仿佛已定,这一夜可以平安度过。

他开始感觉有点疲倦了。爬上小石桥头的一棵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下来。坐在树上就能看得见一根志子。

今天月亮真好,天上真干净,像一块大水晶。四周安静极了。远远听见大闸的水响,支渠的水温静地、生气勃勃地流着,活——活——活。小吕在心里想:我在看……又在心里想道:真好!

小吕在树上坐了一阵,想起该到石桥底下一段渠上看看。这一段二里半长的渠,春天才挑过,渠岸又很结实,但是渠水要穿过兽医学校后墙的涵洞,洞口有一个铁篦子,可能会挂住一些顺水冲下来的枯枝乱草,叫水流得不畅快。小吕翻身跳下来,扛起铁铣,向桥下走去。

小吕一边走着,一边顺着渠水看过去。①他看小鱼秧子抢着往水上窜;看见泥鳅翻跟斗;看见岸上一个小圆洞里有一个知了爬上来,脊背上闪着金绿色的光,翅膀还没有伸展,还是湿的,软的,乳白色的。……

小吕一路迤逦行来,已经到了涵洞前面。铁篦子果然壅了一堆烂柴禾。小吕使铁铣推散,再一铣一铣地捞上来,好大一堆!渣积清理了,涵洞口旋起小小的漩涡。

没什么事了。小吕顺着玉米地里一条近便的田埂,走回小石桥。

月光暗了,月亮好像灯尽油干,快要熄了似的。现在大概是夜里三点钟,大老张告诉他,这几天月亮都是这时候落。月亮落了,好像唿噜一下子掉下去。立刻,眼前一片昏黑。

小吕靠着糖槭树坐下来,头沉重起来,眼皮直往下搭拉。

忽然,他惊醒了!他觉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过去,他在迷糊之中异常敏锐明确地断定:——狼!小吕听说过,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狼怕光,怕手电。他想了想,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狼像一只大狗,深深地低着脑袋,搭拉着毛茸茸的挺长的尾巴。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像一个心事重重、哀伤憔悴的人一样。赶上去,揍它?——小吕忖了忖手里的铁铣:算了!那可实在是很危险!

小吕在石桥顶上站了一会,又回到糖槭树下。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

可他觉得身上很难受,而且,很冷。他迷迷糊糊地想:我要是会抽烟,这时候抽一支烟就好了!……

好容易,天模糊亮了。

小吕看着他看过一夜的水,水发清了,小多了,不到一个小时,这渠里的水就会流完了的。果园的地大概浇完了,这点水该够用了吧?……

远远看见果园的两个女工,陈素花和恽美兰来了。陈素花给他带来了两个闷得烂烂的,滚热的甜菜。她们催他赶快去睡觉,说是大老张嘱咐的:叫小吕天一亮就去睡,大闸不用管了,会有人来接。

小吕喝了两碗稀饭,爬到床上,就睡着了。睡了两个钟头,醒了。他看了挂在墙上的一个马蹄表,不睡了。他向果园走去。——他到果园去干什么?

似乎果园一夜之间有了一些什么重大的变化似的。满园一片浓绿,绿得过了量,绿得迫人。小吕穿过葡萄丛,四边看。③果园的地果然都浇了,到处都是湿湿的,一片清凉泽润、汪汪泱泱的水气直透他的脏腑。小吕挺一挺胸脯,深深地吸了两口气,舒服极了。小吕想:下回我就有经验了,可以单独地看水,顶一个大工来使了,果园就等于多了半个人。看水,没有什么。许多事都不像想象起来那么可怕……

走过一棵老葡萄架下,小吕想坐一坐。一坐下,就想躺下。躺下来,看着头顶的浓密的、鲜嫩清新的、半透明的绿叶。绿叶轻轻摇晃,变软,溶成一片,好像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他眼皮一麻搭,不知不觉,睡着了。

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日改成

【注】志子:称轻重或量长短、多少的简单器具。

文本二:

我追随沈先生多年,受到教益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两句话。

一句是要贴到人物来写

根据我的理解,有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沈先生曾说过,对于兵士和农民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作者对所写的人物要具有充满人道主义的温情,要有带抒情意味的同情心。

第二,作者要用自己的心贴近人物的心,以人物哀乐为自己的哀乐。把自己和人物融为一体,语之出自自己的肺腑,也是人物的肺腑。人物的身上没有作者为了外在的目的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

第三,景物、环境,都得服从于人物,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不能脱节,不能游离。一切景物、环境,声音、颜色、气味,都必须是人物所能感受到的。写景,就是写人,是写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

另外一句话是:千万不要冷嘲。

我在旧社会,因为生活的穷困和卑屈,对于现实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对于生活形成一种带有悲观色彩的尖刻、嘲弄玩世不恭的态度。沈先生要求的是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在严酷的现实的面前,也不能觉得世事一无可取,也一无可为。沈先生在下放咸宁干校时还写信给黄永玉,说这里的荷花真好!

(选自《汪曾祺谈小说创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吕看水时认真负责,细心谨慎,不辞辛劳,还能自觉运用别人介绍的经验保护自己,最终获得了成长。
B.小说开始写小吕在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说明其警惕,结尾“一坐下,就想躺下”表现其完全放松。
C.“像一块大水晶”用比喻写出月色明亮,“活……”用拟声词写出水流声音,视听结合,打通了感官。
D.小说对陈素花、恽美兰、大老张等人物着墨不多,但仍让人充分感受到这个集体的互敬互爱,合作友善。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贴到人物来写”,指创作时作者对笔下人物要贴近,也指所写景物、环境与人物要贴合。
B.沈先生面对严酷的现实仍认为世事有可取、有可为的乐观态度影响着汪曾祺的生活与创作。
C.“人物身上没有作者为外在目的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说明写作应把刻画人物作为最高准则。
D.写景要“写出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绿叶……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实践了这一主张。
8.文本一中关于狼的段描写能表现小吕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9.文本二指出,“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即不同的景物、环境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处境、心境,请结合这一观点对文本一三段中的画线句子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

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

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其序曰:“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夫,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割情析表,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

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

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有敇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

(节选自《梁书·刘勰传》)


【注】①奉朝请:官名。②飨荐:祭献。“飨”通“享”。③二郊:祭天地。④驺奭:战国时期齐国人,一作邹奭,由于其著述特雕琢修辞,“饰若雕镂龙文”,故人称“雕龙”。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
B.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
C.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
D.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监,纪年之年号。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一是年号纪年法,二是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三是干支纪年法,四是年号干支兼用法。
B.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这些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它们又被称为“牢”。
C.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平级转调有时叫转迁,升迁有时称之为左迁,贬官有时称之为右迁。
D.《骚》,即《离骚》,往往以花草禽鸟来比兴,以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家贫好学。出身官宦之家的他虽父亲去世得早,家庭生活困难,却依附僧人学习,十几年时间也学有所获。
B.刘勰仕途顺利。因有中军举荐,最初为奉朝请,后来升任车骑仓曹参军、仁威南康王记室,深得皇上肯定,官至步兵校尉。
C.传记介绍了《文心雕龙》的一些情况。有总体篇幅,有命名原因,有写作的整体思考,有上篇下篇的主要内容与作用等。
D.刘勰一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深得文心,留下了名著《文心雕龙》;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整理汇编了佛教方面的著作。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
(2)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
14.请简要说明刘勰被皇上委派编撰佛经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三)

苏辙

赵北燕南古战场,何年千里作方塘。

烟波坐觉胡尘远,皮币遥知国计长。

胜处旧闻荷覆水,此行犹及蟹经霜。

使君约我南来饮,人日河桥柳正黄。

【注】①又名《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其一)》。②皮币,指毛皮和缯帛,古代用作聘享的贵重礼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奉命出使途经雄州,历史上该州曾经是战乱频发之处,现已是和平安宁之地。
B.望千里方塘烟波浩渺,诗人觉离契丹尚远,看着随行贵重的礼物,深感责任重大。
C.诗人为错过雄州荷花盛开的美景而惋惜,但庆幸赶上了经霜之蟹,可以一饱口福。
D.本诗押“江阳”韵,“嫌”“长”“霜”“黄”均字音洪亮,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情感。
16.诗人奉命北上,尾联却写“南来”“人日”之约,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