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475 题号:153061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章太炎从民族语文现代化的高度,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展开了批判性反思,推动了清末民初文学的近代变革和现代转型。

在西来文艺审美和文学观念冲击中土的情况下,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流变,循名责实,制名指实,推出文学总略说。1906年他在《文学论略》中提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他认为文字是区分书面文学与口语的根本标志,是文学得以确立和存在的基本指标。文学包括无句读文和成句读文。无句读文包括无所谓兴会神味的图书、表谱、簿录等。成句读文可分为有韵文和无韵文,有韵文包括赋颂、古今体诗、词曲等;无韵文则包括小说、杂文、历史等。成句读文大都有兴会神味,有韵文和小说、杂文以感人为主,亦有不感人者,而历史可感人,可不感人。章氏的这种界说继承清代朴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将传统小学发挥到现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在学理上深刻地揭示了文化本身的即物性和符号性,而文学总略说显然是一种从逻辑定义的角度对汉语文学传统的全面总结,它强调汉字对汉语文、文学和民族文化的重大意义,突出汉字在文化中的基础性内涵和作用,由此形成一种独到的文字文化论。

在当时一切价值有待重估的历史情况下,章太炎力排众议,独出机杼,推出了自成统系的文学雅俗论。雅俗论一方面强调为文要讲究轨则先求训诂,句分字析,而后敢造词也工拙者系乎才调,雅俗者存乎轨则。轨则之不知,虽有才调而无足贵。章氏认为一切文章文学观其会通,都有自己的文类,都有自性(即规律),自有法式雅俗。但它们有其共性,即文字性。他认为人类文明、文化、文学归根结底的功能,就是书契记事,形诸文字。章氏强调文字性,就是要求文学以质实性和直接性为基础。文学在文字性的基础上衍生出艺术性,即在不以文害辞、以辞害意的前提下讲求装饰性和蕴藉性,达到文质彬彬。另一方面,雅俗论又从整体文化的高度,平视”“徒论辞气,大上则雅,其次犹贵俗耳。俗者土地所生,婚姻丧纪所行也,非猥鄙之谓。在这里,章氏把精英写作的书面文化与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化平等看待,既承认两者的互动,又强调二者殊流。这样的雅俗论不仅有效地打击了当时的古文载道说、桐城义法说和骈文正宗说,同时,平视雅俗的思路更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崛起的内在思想依据。

(摘编自童庆炳等《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文学史上直到1906年,章太炎才首次为文学下一定义: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一文学定义包括了文学文本和文学研究。他反对以有韵无韵区分,视前者为纯文学后者为杂文学,而主张无论有韵无韵,无论成句读不成句读,无论纯杂,包络一切著于竹帛而为言。他的这种极为宽泛的文学定义,看似一种没有定义的定义,竟然合上了最近50年欧美文学界对文学范围的理解。仅举一例,法国的孔帕尼翁在反思何谓文学时说:广义上讲的文学指所有印刷品(或书写品),包括图书馆里的所有藏书(以及已然笔录在案的口头文学)。因为文学是一个其含义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名词,想要以一劳永逸的方式提供某种终极的定义注定是徒劳的。今日的网络文学甚至已经不是印刷品,明天还会有什么更新的媒介作为文学平台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文学理论讨论的文学定义,主要是在确立研究对象的范围以及特定的研究视角,期待从不同方面揭示被隐藏在文学背后的图景,从而在生活中对未来拥有更为多彩多姿的想象。所以,我们必须结合章太炎定义中的下一句话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来继续思考。能够成为我们研究对象的文学,不仅有作者要表达者,还有如何表达。而如何表达在更多的场合下,是与特定的法式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现实,即以作者的文心为研究核心。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开宗明义: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其精美复杂如同雕龙,需要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所以,文学研究也就应该将重心放在法式上。这样理解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即便是最广义的含蕴,也仍然保持了文学的独特性。

所以在今天看来,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具有两大异彩:第一是打破了狭隘的文学天地,其在当时的意义是有助于挣脱纯文学观念的作茧自缚,而在今天的意义则是可以与近50年来欧美的文学概念对话;第二是将文学研究纳入文学范围,其意义不仅结合了什么是文学怎样研究文学,而且引申出文学活动不是由作者和作品垄断,研究也不是创作的附庸的意涵。在现代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越来越多的批评家以其理论著作加入到文学活动中,诺斯罗普·弗莱就指出这种把批评家视为寄生虫或不成功的艺术家的观念是错误的。这两大异彩也许可以看作是对章太炎文学定义的激活吧。

(摘编自张伯伟《重审中国的文学概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特点和历史变化提出的“文学总略”说,既有对文学概念的界定,也有对汉语文学传统的总结。
B.章太炎认为,文学的艺术性是建立在“文字性”基础上的,不论雅俗,都不能以辞害意,都应追求“文质彬彬”。
C.章太炎和孔帕尼翁都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因为给含义不断变化的文学下一个终极定义是无法实现的。
D.章太炎关于文学“法式”的观点给后来学者带来启发,文学既有表达什么的问题,还有如何表达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章太炎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也引发了后世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B.章太炎承继了传统句读学和韵文分类法,对文学的界定以文字为准,可见清代朴学和传统小学仍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基础。
C.网络文学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而文学平台不断的变换,导致文学的确立和存在的指标也在不断变化。
D.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言为文之用心也”,开“文学”概念研究之先河,为今人拓宽文学范畴奠定了理论基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章太炎先生可谓“全史在胸”,借助旧学新知的融会贯通,试图为现代中国建立牢靠的根基,为后来者开无数法门。
B.章太炎论文之语,矫八股文、桐城派、新文体之流弊;提倡质朴的文学,只有从纠正一般人重文轻质的文学观入手。
C.被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英国的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指出,文学评论家们“在评论文学的过程中也生产文学”。
D.英国汉学家吴芳思认为,“在高雅文化的精神心理定势和非人化的诱惑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尚不为人所知的纽带”。
4.材料一、材料二画横线处,同是引用章太炎的观点,但作者的意图不同,请简要分析。
5.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章太炎提出全新的文学概念,成就非凡,他的治学之道更值得当代青年学子借鉴。请结合材料,谈谈章太炎在治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地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地拖欠着未了的人情。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但是亲属不管怎样亲密,终究还是体外之己。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举一个例子:云南乡下有一种称上賨的钱会,是一种信用互助组织。我调查了参加賨的人的关系,看到两种倾向,第一个是避免同族的亲属,第二是侧重在没有亲属关系的朋友方面。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找同族亲属入賨?他们的理由是很现实的。同族的亲属理论上有互通有无、相互救济的责任,如果有能力,有好意,不必入賨就可以直接给钱帮忙。事实上,这种慷慨的亲属并不多,如果拉了入賨,假若不按期交款时,碍于人情不能逼,结果賨也吹了,所以他们干脆不找同族亲属。我调查时就看到一位賨首为此发急的情形。他很感慨地说:钱上往来最好不要牵涉亲戚。这句话就是我刚才所谓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的注解。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材料二:

在中国人的社会交换体系中,人情是一个核心性的概念。我以对下岬村送礼规则和多种形式的互惠的讨论来探讨人情。尽管互惠作为一个抽象原则也许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但事实上在社会生活的特定情境中它如何调节人的行为仍然不得而知。于是我开始探究赠礼、受礼和回礼的具体活动,逐渐发现下岬村民中有四种通行的礼物交换规则,其中每一种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互惠原则。

第一个规则是,常人总是以互惠的方式与他人往来。这种互惠以长期的赠礼、受礼和回礼的义务为特征。正如谚语“礼尚往来”,村民们将第二个字“尚”写成“上”,“礼”理解为“礼物”。村民眼中的“礼上往来”意味着“人们以礼物交换的方式来往”。礼物馈赠的第二个规则是,无论在亲属意义还是在社会意义上,随礼不能打破现存的社会地位等级体系。为了遵守规则,避免由于无知而带来的尴尬,许多村民愿意与同等身份的人一同去参加仪式活动,尤其是参加村外的仪式活动。受访者们也告诫我不要拘泥于送礼的固定标准,因为还有第三条规则,地方上称为“礼从往来”,或“根据以往的相互关系来置礼”。在这条规则下,村民们能调节他们相互之间的馈赠关系。

第四条规则涉及到回礼的方式。村民们一致认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应该避免把礼物交换视为还债。最通常的方式是略增回礼的价值,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给人一种还债的印象。下岬村村民不愿理清他们之间礼物交换的往来账目,这样他们就能保持与他人的积极往来。正像社会学家布迪厄所指出的,“【甲】在任何一个社会可能都能观察到,如果不想造成侮辱,回礼必须被推延并有所不同,因为立即送回完全相同的物品显然等于是一种拒绝”。当一个人通过增加价值来置办一件不同的回礼时,他不能增加太多,以免对受礼者造成异常的压力。用地方话来说,也就是礼大压死人的意思。正如一个老村民所说:“【乙】如果你回一份太大的礼,你就是在给受礼的人添麻烦,因为他下次就得加大礼物来还给你,如果这个人又正好手头上没钱,不能回一份更大的礼,他就会恨你的礼。

显然,互惠的原则充当着下岬村中礼物交换的基本原则,但是,下岬村(也许是整个中国农村)多数的社会交换规则可能而且经常是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根据特定的情境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动。无疑,发现这些情况和因素,是理解中国文化中社会交换性质的关键。

正如下岬村民洞见和实践的,人情是个伦理体系,当一个人与他关系网中的他人相处时,它指导和规范他的行为。人情伦理只能适用于一个人的关系网络之内;关系的边界和人情的影响范围由多种形式的社会交换,尤其是礼物交换来界定。不过,中国社会中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是,人们倾向于将尽可能多的人拉入关系网,因而不得不将人情伦理运用到越来越广泛的人群中。

人情伦理体系有三个结构性维度:理性计算、道德义务和情感联系。人情在行动上的复杂性和弹性就源于这三个结构因素变动不定的组合。尽管在涉及人情的所有社会往来中,这三个维度彼此共存,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实际的重点可能是其中任何一个。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极端理性,因而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仔细计算其每一个社会交换行为,而另一个人则可能恰恰相反,注重道德义务或主要根据人际关系中的感情因素行事。再者,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行事、根据特殊情形的特殊需要而改变其行为重点也很常见。

(摘编自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亲密社群中,不管是“算账”“清算”,还是因处理不当造成的“还债”,都会给人际交往带来消极影响。
B.賨是游离于同族亲属之外的互助组织,它对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具有约束力,减轻了因人情带来的负担。
C.人情是积极的社会参与,体现了互惠的原则,但个体主动地扩大或收缩关系网,主要是基于利己的目的。
D.下岬村是熟人社会,在这里礼物馈赠不单是双方的事,社会地位、社会评价都会影响赠礼、回礼等行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情的维系有赖于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动态平衡,它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因而有可能超越代际而继续存在。
B.在礼物馈赠中,回礼的方式、时机都有讲究,这说明人情的意义不仅建在实物的基础上,更建立在其象征意义上。
C.研究中国文化中社会交换的性质,除了把握互惠的基本原则之外,还需要结合特定的情境来分析人的特殊行为。
D.在社会学中,民众惯常的话语也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因为它们可以反映民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处事原则。
3.下列《红楼梦》的相关情节,不能体现材料中的“人情”的一项是(     
A.第1回,甄士隐得知寄居葫芦庙的贾雨村赶考缺少盘缠,送给他五十两白银,并说“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
B.第6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临走时,王熙凤让平儿把二十两银子送至刘姥姥跟前,并说“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
C.第22回,宝钗十五岁生日,湘云因没有准备礼物,遣人回家,“将自己旧日作的两色针线活计取来,为宝钗生辰之仪”。
D.第24回,贾芸从醉金刚倪二那里借来十五两银子,买了冰麝“孝顺”王熙凤,并谎称这是一个开香铺的朋友送给他的。
4.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给“人情”下一个简要定义。
5.材料二两处引文都是对“回礼”的分析,请谈谈两段引文语言表达的差异。
2023-01-25更新 | 3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锺书语),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30日24 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与“内”。
B.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
D.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D.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译者能够准确地感觉、体会原作的风格并且能用汉语准确表达,就一定能将原作风格传达的铢两悉称。
B.译作整体之美不一定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所以,文学翻译批评家在批评时不必关注细节有无瑕疵。
C.诸多优秀作品因为具有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的精气神,所以虽然有些瑕疵,但也不害其为名著。
D.文学翻译批评家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原有的风味”上,独具只眼,发现其整体之美,否则,就失去活力。
2019-05-11更新 | 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和互动需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中,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还比较少,缺乏像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叩九拜之类。

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摘自《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B.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D.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技术。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
B.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证了当前传统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材料二指出“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可见中国文化要想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困难比较大。
D.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的褒贬评价,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3.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2021-06-16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