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青木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4-07 4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帝国的建立是法家学说在实践上的成功。比较而言,秦国的改革在当时各国中进行得相对较晚,但却最彻底。东方的齐国改革较早,在春秋中期齐桓公的时候就开始,所以国家较早强盛起来。晋国、郑国在春秋时期也进行了政治改革。但是,在所有诸侯国家的改革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改革像秦国的改革那样系统和彻底,那样具有革命性。为什么较早改革的国家没有较晚改革的国家成功,先驱者反而被后来者战胜?这曾经是一个历史之谜。我们认为谜底可能有三:一是改革越早历史包袱越重,受到的阻力越大,越不容易彻底;二是改革越晚可借鉴的经验教训越多;三是有了系统化改革理论的指导。在社会变革时代,在外部环境你死我活的条件下,法家学说是走向成功的理论利器。

秦帝国建立以后,继续推行了先前的法家政策,几乎把法家学说发挥到极致。秦帝国的君臣们没有理由改变过去行之有效的政策,因为过去的经验已然证明法家学说的成功。也正因如此,秦帝国时期焚书坑儒,

确定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基本国策。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帝国做出了统一文字、修驰道、筑长城、建宫殿、抗击匈奴等前无古人的事业。所有这一切都在帝国建立后十几年时间内完成,政治、经济的建设成果令人叹为观止!正因如此,秦始皇信心满满地向世人宣布他的赢姓帝国将传承千秋万代。

然而事情的结局出人意料。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匹夫群起响应,庞大的帝国大厦轰然坍塌,秦帝国存在了不到二十年光景便灰飞烟灭,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人们彷徨困惑: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这是困惑汉初思想家的难题。人们最初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求真务实、富国强兵有错?但事实无情,答案摆在那里,不容置疑。错在哪里?痛定思痛,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反思,终于得出了答案。西汉前期贾谊的《过秦论》是这一政治反思的理论结晶。顾名思义,《过秦论》的宗旨就是论述秦帝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贾谊告诫人们,打天下和守天下策略不同,打天下需要法家学说和孙子兵法,守天下法家的学说不行,它激化社会矛盾,是亡家亡国之学!

为什么法家之学是亡家亡国之学?贾谊的回答并不彻底,他还没有看到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带来的社会长治久安。为了揭开秦帝国成败的真相,在《秦帝国政治模式分析》一文中,我们采用政治模型分析的方法,归纳总结了秦帝国的政治环境条件、秦帝国政治模型的要素、秦帝国政治模型的效应,得出了两个层面的结论。第一个层面是具体的,指出秦帝国的一统强化了法家政治意识,这导致了极端的权力专断,极端的权力专断引致双重效果:行政的高效率与政局的不稳定。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完成是行政高效率的体现,国家的迅速崩溃是政局不稳定的恶果,而这一切的直接原因是国家的统一,间接根源是法家学说。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得出了第二个层面的抽象结论:政治意识的唯物化与国家的富强成正比,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成反比。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却是一个无可奈何的经验事实。

(摘编自张荣明《中华国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家学说为秦国提供了系统化的改革理论,秦帝国的建立证明了这种理论的正确性。
B.法家政策能在秦帝国建立后继续推行,与帝国君臣的惯性思维和保守思想密不可分。
C.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修驰道、筑长城等,体现出秦帝国行政的高效和政局的不稳。
D.随着历史条件和治国目标的改变,法家学说由成功的理论利器变成了亡家亡国之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秦国的改革和齐国、晋国、郑国的改革进行对比,论述了秦国改革成功的原因。
B.文章列举秦帝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建设成就,论述了法家学说在富国强兵方面的作用。
C.为了揭示秦帝国成败的真相,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其政治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
D.文章论述了法家学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过成败,体现了作者的历史眼光和辩证思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对《过秦论》的结论并不完全认同,认为贾谊受到自身的历史局限,因此他的回答并不彻底。
B.秦帝国采用法家政策依然是为了富国强兵的求真务实之举,但是在客观上导致了极端的权利专断。
C.采用法家学说治理国家是政治意识唯物化的体现,可以带来国家的富强,却无法带来国家的长治久安。
D.法家学说导致秦朝迅速灭亡,儒学带来汉朝的长治久安,但这并不能说明儒学比法家之学更为先进。
2019-12-05更新 | 118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市南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关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4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选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202042日《文学报》)

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选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20203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已经蔚为大观。
B.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而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C.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
D.生态文学作品既要赞美绿水青山,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也要鞭挞那些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
5.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抒发了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B.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C.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
D.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原野上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人类应有天性的呼唤。
6.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琴

阿城

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

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

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

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

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

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

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北京解放了,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

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个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

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勺子,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

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写“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后面又写“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文字看似简单重复,突出老侯干活沉稳,功底扎实。
B.有人拿来过一只黄花梨料子的架子,材质比较贵重,又用途不明,老侯也能配上小枨,说明老侯肯动脑筋,手艺佳。
C.本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意旨丰富,提琴最后被当勺盛着浆糊,暗示了提琴的主人——神父被迫害的结局。
D.小说语言极具特色,多用短句,如“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8.作者多次写到老侯和提琴之间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
9.阿城曾强调他的写作风格是一种“平静的状态”。请从小说选材和情节设计的角度简析这种平静的风格。
2022-04-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青木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季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家葬之,名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致仕。元丰六年八月,,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12.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 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 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14.在面对河朔水患时,富弼有哪些成功的做法?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2022-04-0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青木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读下列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注】贾谊认为“时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思者六”,因此“数上书陈政事,多所欲国建”,但文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不得志,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回天地,即扭转乾坤。
15.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开篇点题,即景抒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上句表现对贾谊才华的欣赏及其未得君王赏识的遗憾,下句由王粲的典故可知此时诗人有依附于别人且不得志的类似经历,故而颈联有愤而归隐之意。
C.尾联借用《庄子•秋水》典故,“腐鼠”原指相位,在此代指权位利禄,“鹓雏”是与凤凰同类的鸟,是庄子自比,此处是诗人自喻。
D.这首诗情绪多端,将忧念国事、抒写抱负、抨击黑暗腐败等情感融为一体,气韵流动,俊逸高迈,意蕴深厚。
16.请简析本诗颈联与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有何异同?
2022-04-0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青木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