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 高二 期中 2022-04-27 28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写作

一、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较易(0.85)
1. 按要求填空。
(1)此时相望不相闻,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____________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3)《论语》中孔子鼓励学生学《诗经》,对《诗经》高度评价:“《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____________。迩之事父,远之事君。____________。”
2022-04-2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2. 按要求选择。
(1)请选择一项合适的成语放在文中划线处(     

这些年来,很多地方都喜欢在文化典籍中___________,重建历史上有过的、甚至只是传说中的景点,看起来是为了文化,实际上有很多经济图谋。

A.空穴来风B.捕风捉影C.张冠李戴D.无中可有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以常规的标准看,凡尔赛式的话语无疑是不好好说话的典型,然而在被群嘲之前,它的确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表演、塑造、营销手段。在自媒体时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真实与仿象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弭
②表演性话语正越来越多地占领我们的嘴巴、耳朵、脑袋乃至整个生活。
③话语的质地变得浑浊而可疑
④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世界的想象力正变得越发粗暴、单一、平面化。
A.④③②①B.②①④③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
2022-04-27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

陈胜前

①何为文化基因?其概念比较模糊。它是文化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民族与其他群体间不可完全通约的东西。尼古拉斯·韦德《天生的烦恼:基因、种族与人类历史》一书中指出:人类当下的存在是过去所有时间在内不断进化的产物,其进化单位可以是人类整体,也可以是稳定的社会群体。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基因会产生变化,最终影响到当下的存在。

②中国是农业时代的幸运儿,史前时代温带区域,具有农业起源条件的地方并不多,中国则同时拥有南北两个农业起源中心。农业是靠天吃饭,在农民的心中,最重要的是勤快,唯有勤快才可能有好的收成。跟狩猎相比,农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民族志中可知,农民往往瞧不上狩猎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狩猎者是真正靠天吃饭的群体,他们不会种植,很少储备,日子过得似乎很是自由潇洒,但少有保障。狩猎者之所以不愿意从事农业,多因为农业太辛苦,工作单调、繁重,需要长时间等待才有收获。中国人的吃苦耐劳是写在基因里的,这一点也是世界对在外打拼的中国人的印象,这背后无疑有千百年来吃苦耐劳生活历练的影响。

③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一部不同文化、不同族群融合的历史,非常幸运的是,中国完成了这一过程。相比而言,欧洲错过了融合的最好时机。历史上的中国统一局面远多于分裂,这其中文化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无疑有许许多多的矛盾与冲突,最终都为文化包容所化解。当代世界上许多地方还在为宗教矛盾相对立,中国早在上千年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包容作为一个优秀的文化基因在这个分化对立严重的世界上显得非常珍贵,设若这个世界多一些包容,何至于有那么多的冲突,那么多的流血。

④中国人思考问题的习惯总是先整体而后局部,比如中国人对战略一词的定义,就认为它是整体性、全局性的问题。而西方对战略的定义就是如何去战胜对手的、非战术的策略。整体性思维赋予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有较好的宏观把握能力,而在微观、中观上较为忽视。考察西方当代社会科学,就会发现他们在中层的理论方法方面做得非常好,很值得我们学习。整体性思维的根源就是中国漫长的农业生活史,农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化生态系统,它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生产与自然节律一致,与动植物的习性一致,与人本身的需求一致,整体性是生存的保证。相比而言,西方农业不是自给自足的,谷物农业与畜牧经济存在固有的矛盾,还需要通过远距离贸易才能满足生活需要,由此更偏向对抗与外求。

⑤上万年的农业生活,强烈的家乡、宗族观念形成一个个关系密切的群体,不合群的人是难以把基因传递下去的。也正因为合群,中国人也就成了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族群之一。文化是社会性的存在,因为有社群存在,种族文化彼此区别,各有共性,各自发展。不过,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个人经济能力与地位的提高,个人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影响,年轻一代合群性弱了许多。

⑥罗素对中国社会的观察有一种旁观者的清明,他注意到一个我们几乎忘记了的中国特性,那就是雅致!琴棋书画诗酒花,中国人的生活已经为近万年农业社会的历史所积淀的文化意义所渗透。中国人可以欣赏素墙上梅花的阴影;可以在阴翳中沉醉于若有若无的画像;写诗追求典雅、精致、含蓄、传神;书法若是没有上溯古代碑刻名帖,笔墨之间看不出联系来,纵然工整也不会有人欣赏。这也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先民对玉石的爱好上,玉的美就是含蓄的,含蓄也成了中国审美的特征。如果不是中国文明绵延不绝,我想不可能有积淀深厚的文化意义,也就不可能有如此悠长的回味。因为经历多了,中国文化不屑于那种没有余地、赤裸裸的表述。

⑦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源在此,向史前时代的追溯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过去数千年中,大部分时候这些文化基因是有利的,近现代则饱受诟病。正当我们即将要将其抛弃的时候,它似乎完成了调整,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当代社会的发展找到了契合点。

(选自《读书》2020年第7期,有删改)

3.第①段中加点词“通约”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能够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地处温带是史前中国农业起源的必要条件。
B.欧洲人由于不包容而错失融合的最好时机。
C.部分史前的文化基因将融入时代不断延续。
D.因年轻一代的成长,传统族群将逐渐解体。
5.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相比于农民,狩猎者的基因里没有写入吃苦耐劳。
B.如果这个世界上都是中国人就不会有冲突和流血。
C.先祖们很早就选择了崇玉,玉也蕴含了中国的文化。
D.罗素是发现被中国人自己遗忘的诗性文化的第一人。
6.概述本文的写作思路。
2022-04-2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像月光与玫瑰同时出现

宁 白

①最近读柳鸣九先生的《种自我的园子》,其中有记述朱光潜先生一文,这让我想起我的大学美学老师。

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考入杭州大学夜大学,学习中文。同学中,大多是在田埂、草原、森林中历经了艰难的回城知青,胸无文墨,心思补学,个个粗粝而饥渴。对我来说,美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五十多岁的老师讲课深入浅出,舒缓简约,每次上课,人都很齐。

③那天,老师正讲着朱光潜先生的美的移情理论,循循诱导人的心境和意识在审美中的作用,突然,灯灭了,教室里一片漆黑。同学中出现了惊讶和纷乱,但老师只是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就还是继续着她的讲解。这时,我看见月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洒进来,照在靠窗的一排学生身上,黑暗中的教室有了亮光。穿着裙子的老师在课桌间走动,颀长的身影朦胧、飘逸。教室里忽然有了非同寻常的安静,老师所讲的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往复回流这样陌生而新鲜的内容,让我们似乎受了一次洗礼。以至下课前灯亮了,大家仍然没回过神来。

④每个同学都记住了这堂课,记住了在黑暗中听讲时自己的心理感受。我还牢牢记住了朱光潜这个名字。

⑤不久后的又一堂美学课,老师由她的先生背着进了课堂。我发现,老师的小腿绑着石膏。她微笑着向我们致歉,身靠讲台,依然站着。这堂课讲了美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还是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论述。我记住的话是,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对当时的我来说,这真是一个生疏而富有哲思的话题,又觉得美妙而温馨,似乎在一片荒芜的田野暗处,看到了一盏暖暖的灯。

⑥我去买了朱光潜先生的书看,也关注起了朱先生的故事。

⑦上了北大经济系的插友告诉我,有一次,一位同学在未名湖畔读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译著,朱先生正好路过,告诉她,不必读这类书,没什么新东西,译得也不准确,要读原著。这位同学不认识朱先生,看着这位清癯矮个老头的多嘴,甚为气恼。直至路过的一学生向朱先生问安,才知道遇见的正是自己的偶像,她顿时怔住。待她起立要向朱先生致歉时,先生已踽踽离去。她说,一生的仅见,让她一辈子铭记。

⑧很多北大人,都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晚年的朱光潜先生坐在他寓所门前的石头上,身边放着一堆玫瑰花,给路人每人奉送一枝。这时,朱先生的两眼视力已经很差,很难辨认出眼前走过的人是谁,他只是在传递一种美意,把心中的一种美感传导给路人。这是朱先生美学理论的躬身实践吗?按当下人说,很像一种行为艺术。我想,从这位矮小瘦弱的美学大师手中接受了玫瑰花的每一位老师、学生或者素不相识的校外人,他们心中的冲击,不仅有关美感,也有关一位学者出于善良的道德实践。

⑨于是,我从杭州去了北京大学,探访未名湖畔的燕南园。

⑩这时,朱先生已辞世多年了。走在那一幢幢灰色小楼之间,我不知道哪幢楼是朱先生的故居,也没找到传说中朱先生坐过的石头,只见小路清静、安逸,偶尔有路人匆匆走过。我在这里,想象着当时的场景,想象一身肃穆,不苟言笑的朱先生,微笑着把红色的花朵递送过去,接花的人,惊讶过后,一脸笑容。这个曾经出现过如此美妙场景的地方,现在,仍有美的气息弥漫在我的周遭,让我沉浸。

⑪我曾在朱先生的著作中,读到过北大校长蔡元培在二十世纪初讲过的话,大意是,中国没有宗教,可以普及美学教育,用美育代替宗教,来提升中国人的道德水平。此说一出,不同见解纷起。但是,从我美学老师的授教中可以知道,朱先生是认同这个观点的。他在体弱的晚年无法上课,难以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远远地丢弃了曾经的委屈,淡却了铭心的伤痛,以花送路人,是想告诉人们,赠人以美,可以美美相传,滋养人的魂灵。

⑫在这安静的小路上,我的美学老师,与朱先生出现在了同一个画框里,就像月光与玫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一种沉静和雅致的美浮现出来。她也是一位美的传授者和践行者,暗夜独语、忍痛倚案的解惑和传道,都是给那时思想贫瘠、浅薄的我们,以美学的启蒙、道德的引导。

……

7.根据本文内容,介绍一下朱光潜先生。
8.第②段中加点词“粗粝而饥渴”很有表现力,联系下文,品析这样写的好处。
9.第⑤段和第⑫段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何区别?请加以分析。
10.本文的标题颇具匠心,结合全文,从写作手法的任一角度进行赏析。
2022-04-2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宋)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畬田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11.根据诗意,最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       
A.咏菊B.山馆C.饮酒D.野望
12.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客馆萧条与诗人凭轩对竹的孤寂。
B.颔联“老”“归”暗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
C.颈联“穿”字把静态山景写得活灵活现。
D.尾联借用典故表明诗人坚贞高洁的志趣。
1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2020-12-26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五、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②孔子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③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④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⑤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于齐焉。

⑥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注释:绌,贬低。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孔子(       )                         (2)吾所以告子(           )
(3)世知其然否(           )                  (4)因于齐焉(            )
15.选出下列“而”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A.吾尝终日而思矣B.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C.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D.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17.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对你有什么启示?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          

《礼记》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______________,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8.填上第①段空格句__________________,《礼记》中的《大学》属于______家学派代表作之一。
19.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一项(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       止:终止
B.致知在                                     格:探究
C.国而后天下平                              治:太平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律,一概
20.第②段从句式或修辞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21.概述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2022-04-21更新 | 410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困难(0.15)
名校
22. 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能做什么。

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1
现代文阅读
2
古代诗歌阅读
1
文言文阅读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名句名篇默写
2
语言文字应用
3
阅读与鉴赏
4
作家作品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名篇名句默写
10.85名句名篇默写混合默写
二、语言文字运用
20.65连贯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三、现代文阅读
3-6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7-100.65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四、古代诗歌阅读
11-130.4诗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表现手法  评价思想内容
五、文言文阅读
14-17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记》  史传文
18-210.65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六、作文
220.15材料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