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顶级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阶段性联考(三)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05-09 12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弘扬学术精神   打造学术精品

一个民族理论思维水平的高低、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贡献的大小,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个民族为人类社会奉献了多少学术精品。打造学术精品,让世界认识“学术中国”,是新时代我国学者的使命。推进学术研究、打造学术精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学者要弘扬学术精神。

学术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精神。学术研究说到底就是探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各种真理。对真理的探究是一种理性活动,具有理性特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必须善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思考和分析,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且能进一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成理性认识。缺乏理性精神的人,是难以认识和把握真理的,自然也就难以打造学术精品、取得学术成就。

学术精神还应当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学术研究所探究的真理,具有一种无上的崇高性和神圣性。真理之所以具有崇高性和神圣性,是因为真理关乎人类社会的福祉。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研究是在为人类社会谋福祉,学术精神是一种造福于人类的精神、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冯友兰先生曾提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认为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不同,其所拥有的世界和人生也不同。诚然,处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也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动力,也可能取得一定的学术成就;但一个人若想在学术研究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取得重大学术成就,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努力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走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回顾学术发展史,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大作为、大成就的人,往往都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马克思何以在衣食不足的生活困境中,能够坚持完成《资本论》的写作?这显然与他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为人类献身的人生信念分不开。17岁的马克思在高中毕业论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也是马克思在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中仍能写出恢弘巨著的强大动力。再看爱因斯坦,他之所以能够在学术研究中取得辉煌成就,登上科学之巅,固然与他的智商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有造福人类的博大胸怀,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的这句话生动诠释了一位科学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如果一个学者汲汲于名利,心里只装着自己,恐怕就难以为社会奉献学术精品。

学术研究是为了追求真理,这就要求学者勇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直至认识和掌握真理。因此,学术精神也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精神。一个学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是难以一下子认识和掌握真理的,其间难免要经历一些曲折甚至走一些弯路。因此,从事学术研究最忌自以为是,一定不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绝对化,哪怕是自己觉得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也要不厌其烦地反复推敲、反复修订,使其经受时间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只有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不断向上攀登,才能打造学术精品。一个学者如果处处自以为是,不忍自己否定自己,不愿自己超越自己,断然拿不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摘编自段德智《弘扬学术精神才能打造学术精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曲折的,学者切不可自以为是,要勇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
B.学术研究要善于思考分析以形成理性认识,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
C.冯友兰先生认为,想要取得重大学术成就,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D.一个民族为人类社会奉献学术精品的多少取决于该民族理论思维水平的高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阐述了学术精神内涵和弘扬学术精神应“如何做”。
B.主体部分每段的段首都有一个独立的分论点,从不同角度对总论点进行论证。
C.文章首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学者打造学术精品,重在弘扬学术精神。
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了举例、引用名言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探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真理的学术研究是一种理性活动,它具有理性特质。
B.如果学者自以为是,不能勇于否定、超越自我,那么必然打造不出学术精品。
C.马克思年轻时树立的为人类献身的人生信念,成为他在困境中创作的强大动力。
D.学术研究是在为人类社会谋福祉,它服务人民,因此具有无上崇高性和神圣性。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917日至19日,人工智能进入上海时间。为期3天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著名企业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无人驾驶、医疗、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广阔前景。空前的盛况、广泛的关注,反映出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连续6年成为工业机器人第一消费大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40%,语音、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阿里巴巴、科大讯飞、依图等一批企业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有力竞争者……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需求导向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的独特发展路径。但也应看到,我国企业目前仍主要凭借丰富的数据、巨大的应用需求和开放的市场环境累积优势,而发达国家科技行业则依旧掌控着全球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和发展趋势,并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方面大幅领先。这样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我们瞄准核心关键技术和基础前沿理论,迎头追赶、久久为功。

(摘编自《人工智能是接地气的科技力量,要下好先手棋》, 201809月)

材料二:

以深度学习为主要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语音识别、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展露强劲发展势头,相关应用突破还可能给医疗、交通、制造、金融、教育等领域带来巨变。

正是看到其巨大潜力,全球各主要国家纷纷开始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纷纷加入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军备竞赛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而根据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面解读》报告,2017年中国有592家人工智能企业,员工数量为3.92万人。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由于中国高校在较长时间内没有人工智能专业,这也导致了国内相关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培养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紧缺》,《人民日报》201812月)

材料三:

2018人工智能促进协会(AAAI)会议提交和入选的论文数量

2018AI论文加权引用概况

注:加权引用(FWCI)是AAAI作者在该地区接收的平均引用次数,除以所有AI作者的平均引用次数。

(摘编自《斯坦福2018全球AAAI报告,七大维度数据公开》(201803月)

材料四:

201868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建设100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力度。此外,还要努力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AAAI会议提交和入选的论文中,中国提交和入选的论文数量位居前列,表明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研究领域飞速发展。
B.2018年AAAI会议中,中国虽然论文提交数量多,但入选论文数和美国相差无几,表明中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美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C.2000到2015年,美国论文加权引用略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欧洲论文加权引用则较为平稳,二者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D.2000到2015年,中国论文加权引用已大幅增加,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表明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发达国家掌控着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发展趋势以及基础理论等方面领先的形势下,如果中国瞄准核心关键技术和基础前沿理论,就能迎头赶上。
B.2017到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数量大幅度增长,表明我国掌控了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技术优势。
C.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增长,但相关人才供给不足,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失衡。
D.高校可以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和人才保障。
6.《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举措包括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四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不见自己影子的人

安谅

知道明人在搞小说创作,朋友尤说,我给你介绍一个人,是一位病人,很特别,你一定会有收获。尤诡秘地一笑。

明人见到了那个病人,叫乔。远看像个病人,但近看,他眉眼清晰,有几分帅气,握住他的手掌时,手骨硬硬的,目光直直的、亮亮的。

他是一个看不见自己影子的人。朋友说。这怎么可能呢?明人心里疑问。

明人与乔面对面坐下。乔神态自若,礼貌地问明人:我能抽支烟吗?明人点点头。点上烟,乔在缭绕的烟雾中瞥了明人一眼:你是不是怀疑我什么?

明人忙说:怎么会呢?我只是想向您讨教,怎么才能看不见自己的影子?影子其实很让人讨厌的,扰乱人心。我知道您有这本事,我真仰慕不已。

您也讨厌自己的影子?您能吃苦吗?乔一脸严肃地反问。

您怎么指示,我就怎么做。明人表现得很真诚。

您要真想练,我可以教您,我知道您是作家,可以通过您告诉大家,我看不见自己的影子,这是一个事实。乔很坦率,也很有逻辑。

明人笑了:第一步怎么做?

第一步,忘记您自己。乔的语气不像是在开玩笑。乔吐了一口烟雾,烟雾弥漫开来。

怎么才能忘掉自己呢?明人小心翼翼地问。

这得苦练,我是得空就坐在窗台边上,看街上的行人,看自己的同事,想他们的事,他们的苦乐,绝不想自己个人的事……

这得想多久?乔还未说完,明人急不可耐地打断了他。

得先练三年……乔说。

您现在还在练吗?明人又问。

当然喽,要不功夫就会全废了。乔平静地说。

那,那还有第二步吗?

第二步,忘掉阳光、灯光,所有一切的光芒。

这是什么意思?明人不解。

我师傅说过,黑暗下的善恶,与阳光下的善恶都是一样存在的,千万别被光芒迷惑,也千万别视黑暗为一切恶的深渊。它们本身是一体的,而这最重要的是,先要忘掉阳光、灯光等一切光芒,它们其实是在迷惑世人。乔从容地应答。

那怎么能忘掉一切的光芒呢?明人问。

那您就得苦练,用心练,天天练,睁眼练,闭眼练,练到白天与黑夜一样,练到阳光不晃眼,灯光不刺眼。乔说得极为流畅。明人听着都傻眼了。乔的双目转向了窗外。天边,太阳高悬、炽热。乔的目光扫视过去,不见一丝躲闪。

那第三步呢?明人打破砂锅问到底。

第三步,要在阳光和黑暗中一眼看出恶魔来,您的影子就看不见了。乔把烟蒂掐灭,干净利落。

明人被眼前这位特殊病患者给深深震撼了。阳光从窗玻璃透射进来,把乔的侧影投映在墙壁上,这么清晰分明,难道他真看不见吗?

明人是带着疑惑告别乔的,乔一定有着神秘而又奇特的故事。

忙了一阵后,明人又打电话给朋友尤,要再采访乔。电话里传来一声深长的叹息:乔,已经牺牲了,英雄啊!你来我这儿,告诉你实情吧!

明人头一晕,连忙闭上眼,定了定神,才回答道:好,好,我马上过来。

刚到朋友尤那里,明人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乔已完全占据了他的身心。

尤无言地递给明人一份报告,明人接过飞快地读起来。五分钟后,乔的形象已高大分明起来,但他仍忍不住问:乔是公安局的侦查员?真的牺牲啦?

是的,上次你采访他之后的一天,他听来看望的战友说,发现了他们一直摸排抓捕的一个杀人恶魔的踪迹,便吵着要参战,他说早就等着这一天了。领导同意了。那次深夜巷战,他冲锋在先,一枪撂倒了那个恶魔,但被隐藏在墙角的另一个歹徒偷袭了……乔的领导告诉我,他很英勇。朋友尤说。

那他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是怎么回事呢?明人又问。

当年,他与他师傅一起执行任务,也是深夜,在老街巷搜捕一个杀人团伙。在墙角潜伏时,他忽然看见自己的影子,被月光投映在地面上,他一激灵,以为自己已暴露,想化被动为主动,一下子跳了起来,他师傅没拉住,用身体挡在他前面。歹徒听见声响,射出了一排子弹。他师傅中弹倒地,他毫发未损,歹徒安全逃窜。他痛苦万分,痛恨自己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发誓要为师傅报仇。他一个人在黑暗的小屋里挖空心思地练,练得走火入魔……朋友尤的声音悲怆。

你知道吗?公安局的领导对我说,他牺牲前,真的没有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影子。他毫不犹豫地冲出去,一枪制服了那个杀人头目,为师傅报了仇。也是因为他的影子被另一个歹徒发现了,遭到暗算。多好的小伙子,……朋友尤的声音哽咽了。

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是一种视死如归的特殊气概啊!

明人双眼盈泪,他站起身来,久久没有言语。屋内渐暗,窗外的光线投射进来,他也浑然不觉自己的影子,仿佛身心已与乔融合在了一起。

(选自《北京文学》,2019年第11期)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不见自己影子的人”既是标题,也是线索,串连起明人与主人公乔、朋友尤的两次对话,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表达人物内心,如明人与乔对话过程中对乔吸烟的描写,直接表现出乔的心理变化过程。
C.在与明人的对话中,乔提到“你是不是怀疑我什么”,反映出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为下文揭开他是公安局的侦查员的身份埋下伏笔。
D.明人一直对乔充满了好奇与疑惑,特别是对乔“看不见自己的影子”觉得不可思议,直到朋友尤告诉了他真相,他才理解并为之感动。
8.小说中的“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明人与乔的对话,而后半部分主要写明人与朋友尤的对话,这样构思有何妙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须务在宽简。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劾,欲成其考课。今作何法,得使平允?”谏议大夫王珪进曰:“但选公直良善人,断狱允当者,增秩赐金,即奸伪自息。”诏从之。太宗又曰:“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已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如此,庶免冤滥。”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覆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因诏曰:“几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今若赦之,便开侥幸之路。且国家建义太原,元从及征战有功者甚众,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所以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
B.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
C.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
D.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槐,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以之喻“三公”。
B.大辟,古代五刑之一,一种砍头的刑罚,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
C.中书,三省之一,古时中央政权执行部门。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审议、决策和执行。
D.博戏,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赌输赢、角胜负的游戏。实质上也是一种有赌博色彩的游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珪向唐太宗建议,选拔公直良善之人审案执法,对断狱公平者实施奖励。唐太宗也认为人死不能复活,所以使用法律务必要宽大简约。
B.唐太宗认为如判处死刑,中书、门下两省和尚书、九卿要会审。此法实行后,全国被判死刑的只有二十九人,几乎做到了可以废除刑法。
C.张蕴古因私泄旨意,与犯人赌博,被处死于东市。事后,唐太宗认为死刑审核要提高到五覆奏,门下省应当奏报依法当死却情有可原者。
D.高甑生因违令和诬告他人被判死罪,后遭流放。唐太宗认为应铭记其功劳,但不可赦免,治国守法必须统一,使有功之人放弃侥幸之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劾,欲成其考课。
(2)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所以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思王逢原三首(其一)

(宋)王安石

布衣阡陌动成群,卓荦高才独见君。

杞梓豫章蟠绝壑,骐驎騕褭跨浮云。

行藏已许终身共,生死那知半路分。

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挥斤。


注释:①王逢原:王令,北宋诗人,与作者王安石为莫逆之交。此诗作于王令去世第二年秋天。②騕褭:(yǎo niǎo)古骏马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思”,既表示悼念,又说明自己在远方,有以诗代祭之意。
B.诗歌前四句称赞王令虽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生前已享誉江西诗坛。
C.全诗叙写与故友交往的回忆和感叹,似对故友倾诉衷肠,凄恻感人。
D.诗人痛惜故友早逝,肯定其高尚节操和卓越才华,也感喟自身遭遇。
15.诗的最后两句化用典故,表达了深沉的感情。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