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聊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一 期中 2022-06-11 29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他在歌剧的史诗剧实验中,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创作了《四川好人》。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节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亚里斯多德重视故事情节的影响,西方戏剧在演技和唱腔方面不如中国戏曲。
B.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后内心受到触动,他的戏剧理论也受到中国戏剧影响。
C.与中国戏曲观众相比,西方戏剧观众认知的心态决定了他们不看重演员的能力。
D.中国戏曲虚实相生的妙处使实物布景都成了累赘,这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戏剧《奥赛罗》,如果不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真地去排演,观众是不会接受的。
B.若不是《哈姆莱特》剧迷,西方观众了解《哈姆莱特》的剧情后再去观看的意愿很小。
C.中国戏曲剧场中,观众更愿意看名演员的折子戏,是因为其更能体现名演员的能力。
D.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与绘画相通,说明不同中国艺术之间有共同的特点。
3.下列选项中能证明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一切艺术都必须通过似乎目可见,耳可闻,手可触的感性形象打动人,通过能够传达出人物或事物的内在神情的活的形象感染人。”
B.“演员越是用心体会人物的性情,表演时愈易全情投入,与角色水乳交融,自然显露真情。”
C.“戏曲离不开观众,没有观众也就没有戏曲,观众是戏曲服务的对象,也是戏曲的主人。”
D.“创作戏曲应该在历史真实或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拘泥于事实,让艺术高于生活。”
4.从整体看,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西方友人观看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扭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从而迷惑不解,对此你会做怎样的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腊八粥

袭山山

赵清雅走进营业厅,取了一个号,就坐到大厅的长椅上等候。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年过四十后,她本就没有好脸色了,长期失眠,还连续遭遇打击:母亲去世,鲁可失踪。真是雪上加霜啊。可是她已经哭不出来了,这反而让她很不自在。

忽然有人轻轻拍她,她睁开眼,是一张凑得很近的年迈老婆婆的脸。那张脸与她只有几公分的距离。老婆婆轻声说,小妹儿,麻烦你帮我个忙嘛。赵清雅愣在那里,半天没应出话来。老婆婆费力地解开自己上衣的第二颗扣子,指着怀里说,你帮我把里面口袋里的存折拿出来好嘛。赵清雅伸手进去,在别针别住的那个口袋里,掏出了一个老旧的存折。老婆婆宝贝似的接过来,颤巍巍地朝柜台走去。

赵清雅取完钱,起身回头,发现刚才那个老婆婆竟然还没走,赵清雅下了两级台阶,回头看她还站着,就说,婆婆,要不我送你回去吧,我有车。老婆婆喜出望外,哦哟,我今天运气好好哦,简直有菩萨保佑哦。

一路上老婆婆自说自笑,赵清雅只是嗯嗯地应着,任老婆婆的絮叨在车里盘旋。赵清雅早已与谈笑风生绝缘了,这十几年来,她的日子一直是黯淡的。父母在她1岁时离婚了,她没有兄弟姐妹。33岁时,准备结婚了,手续都办好了,请柬都发了,丈夫却在婚礼前猝死。

赵清雅的车子绕过几座很摩登的高楼,拐进了一个狭小的巷子。老婆婆忽然说,到了,就是巷子最里头杂货铺旁边的那个院子。她开车进去,这是一个极狭窄的院子。停车开门,扶老婆婆下车,赵清雅需要侧着身子走。这样的场景立即引来一些人的目光。有人说,耶,周婆婆,你今天耍洋盘了嗖?老婆婆笑眯眯地说,就是,人家小妹儿送我回来的,人家小妹儿多好!老婆婆回身拉住她说,到我屋里坐一哈儿嘛。赵清雅不想去,正迟疑着,忽见一只脏乎乎的小狗奔跑而来,冲到老婆婆跟前兴奋地扑腾,跟鲁可真像啊。赵清雅伸手去摸它的头,它却一下子闪开了。

赵清雅进了屋子,有些发傻,她从来不知道城市里还有这样的住房。整个屋子只有她家厨房那么大。靠门摆了一张床,床上挂着发黄的蚊帐,床对面是一张现在很少见到的木桌,桌子下面堆满了乱七八糟的旧纸箱。赵清雅觉得这哪里像住人的地方啊,就是个破仓库嘛。

赵清雅问,你一个人吗?老婆婆说,我和乖乖两个。赵清雅说,乖乖是哪个?老婆婆笑道,狗狗。哦,赵清雅回头看,狗狗正趴在门口看她。赵清雅顺势坐在床上,感觉屁股下面又凉又硬,用手一摸,床上就铺了一床跟纸板似的旧棉被。赵清雅有些心惊:婆婆,你垫这么少,晚上不冷吗?老婆婆说,不冷不冷,我在上面搭了棉衣的。赵清雅顿时有些辛酸,说,婆婆你床上太单薄了,我去给你买一床铺盖吧。老婆婆说,不消不消,那蚊帐顶板里面全是我的新被子,有街道上送的,还有老头子原来的单位上送的。赵清雅说,那你为什么不拿来用?老婆婆笑眯眯地说,你说得也对哈,那就用嘛。你帮我拿一下嘛。

赵清雅踩到长凳上,连拉带拽,弄下两个编织袋来。打开一看,可不是,一床棉花被,一床太空棉被,还有被套枕套,都簇新簇新的。她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床上那些烂棉絮、脏被子卷起来,扔到外面。再打开包装袋,把厚点儿的棉花被铺到床上当褥子,又把软和些的两床套上被套当铺盖,就是没枕头。她想了想,把一床毛巾被叠好塞进枕套,再铺上新床单,一张床顿时焕然一新了。

一切忙完了,赵清雅觉得很累,就一屁股坐在了床上,一眼看见乖乖趴在她扔出去的旧棉絮上,愣愣地看着地。她拍拍床,示意它过来。它没动。若是鲁可,早就闹翻了。她忽然起了个念头,自己可以再养一只狗狗的。一个哈欠不期而至,赵清雅一歪身子靠到被子上。新被子的味道进入她的鼻孔,她又连连打了几个哈欠,一头倒在床上,睡着了。

她睡啊睡啊,好像睡了一辈子那么长,起初她还隐约听见有人在聊天,有人在说笑,鸟儿叽喳,溪水流过,后来她听见有人在唱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些都是母亲爱唱的歌。她终于在歌声里放松下来,渐渐沉入海底,变成了一粒细沙……

醒来时,赵清雅不知身在何处。睁开眼,老婆婆正凑得很近很近,笑眯眯地看她:你醒了哇小妹儿?你睡了好久哦。赵清雅已经太久没有这样睡过觉了。她坐起来,发现门缝里有阳光泻入,自己身上,盖着新被子,鞋也脱了,接着,她看到了乖乖,趴在她的脚跟旁边,比她睡得还香。而老婆婆却如昨天一样穿着那件紫色的防寒服,手里端了碗热腾腾的稀饭,递到赵清雅的手上:你晓得不,今天是腊八,我早上起来就熬了腊八粥,香得很,你赶快吃一碗。赵清雅端着热腾腾的腊八粥,任热气一阵阵飘拂在脸上,半天也没动口。她忽然放下碗,一把抱住了老婆婆。她流泪了。她把她的眼泪,蹭在老婆婆那件油乎乎的防寒服上,眼泪越蹭越多,让她抬不起头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老婆婆帮忙的请求,赵清雅半天没应出话,反映了她有很强的戒备心理。
B.老婆婆在赵清雅的车里絮叨的情形,表现了老年人长久没有倾诉对象的寂寞。
C.老婆婆回答家中几个人的提问时,说“我和乖乖两个”,表明了狗狗的重要性。
D.赵清雅只有在新铺好的床上才酣然入睡,暗示了她对睡眠条件有很高的要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如“小妹儿”“耍洋盘”“不消不消”等,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话语能够拉近人物间的距离。
B.小说中赵清雅“自己可以再养一只狗狗”的心理活动,暗示了她从心如枯木到有了追求新生活的向往的触动和转化。
C.小说用平实客观的语言将老婆婆家的狭小、杂乱的情形描述出来,作者虽未评论,但小说关注弱势群体的主旨呈现出来。
D.小说没有描写尖锐的矛盾冲突,情节是平和舒展的,通过琐碎而细微的日常生活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诚挚关怀和热爱。
8.小说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说明。
9.同样是单身女性,赵清雅和老婆婆分别代表了哪两种人物类型?“腊八粥”为什么能将两人紧密联系起来?
2022-06-09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宪宗与杜黄裳论及藩镇,黄裳曰:“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则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陛下必欲振举纲纪,宜稍以法度裁制藩镇,则天下可得而理也。”上深以为然。

西川节度使韦皋薨,支度副使刘闢自为留后,使诸将表求节钺,朝廷不许。征刘闢为给事中,刘闢不受征,阻兵自守。上以初嗣位,力未能讨,以为知节度事。刘闢志益骄,求兼领三川,上不许。闢遂发兵围梓州。推官林蕴力谏,闢怒,引出,将斩之,阴戒行刑者使不杀,但数砺刃于其颈蕴叱之曰竖子当斩即斩我颈岂汝砥石邪闢顾左右曰真忠烈之士也乃黜为唐昌尉上欲讨闢而重于用兵,公卿议者亦以为蜀险固难取,杜黄裳独曰:“闢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闢必可擒。”上从之。时宿将名位素重者甚众,皆自谓当征蜀之选,及诏用崇文,皆大惊。

高崇文屯长武城,练卒五千,常如寇至,卯时受诏,辰时即行,器械糗粮,一无所阙。凡八战皆捷。甲午,诏凡西川继援之兵,悉取崇文处分。九月壬寅,河东将阿跌光颜将兵会高崇文于行营愆期一日,惧诛,欲深入自赎,军于鹿头之西,断其粮道,城中忧惧。于是闢将李文悦、仇良辅皆以城降于崇文。崇文遂长驱直指成都,所向崩溃。辛亥,克成都。刘闢帅数十骑西奔吐蕃,崇文使高霞寓等追擒之。崇文入成都,屯于通衢,休息士卒,市肆不惊,珍宝山积,秋毫不犯。槛刘闢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闢有二妾,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遽献妇人以求媚,岂天子之意邪?崇文义不为此。”乃以配将吏之无妻者。崇文素惮刘潍,黄裳使谓之曰:“若无功,当以刘潍相代。”故能得其死力。及蜀平,宰相入贺,上目黄裳曰:“卿之功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蕴叱之曰/竖子/当斩即斩/我颈岂汝砥石邪/闢顾左右曰/真忠烈之士也/乃黜为唐昌尉/
B.蕴叱之曰/竖子当斩/即斩我/颈岂汝砥石邪/闢顾左右曰/真忠烈之士也/乃黜为唐昌尉/
C.蕴叱之曰/竖子当斩/即斩/我颈岂汝砥石邪/闢顾/左右曰真忠烈之士也/乃黜为唐昌尉/
D.蕴叱之曰/竖子/当斩即斩我/颈岂汝砥石邪/闢顾/左右曰/真忠烈之士也/乃黜为唐昌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镇:唐朝在边境设置节度使,称“藩镇”,后其权力渐大,常与朝廷对抗。
B.旄钺:指白旄和黄钺,即以牦牛尾为饰的军旗和以黄金为饰的斧,借指军权。
C.壬寅:古人用干支搭配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壬寅”应是用于纪月。
D.行营:皇帝出巡临时建立的驻所,也指古代统帅出征时办公的营帐或房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闢自立为西川留后,朝廷不予承认,征召他人朝担任给事中,刘闢拒不受命,发兵自守,朝廷因无力讨伐,让他处理节度使的事务。
B.高崇文平时就注重练兵和军资储备,所以他一接到朝廷讨伐刘辟的诏命,就可以迅速出兵平叛。他连战连捷,朝廷也让他节制增援的军队。
C.在讨伐刘闢这件事上,众人认为难以完成,只有杜黄裳力排众议;当时威名及地位很高的老将数量很多,高崇文并非炙手可热的人选。
D.高崇文进入成都后,约束军队,对百姓秋毫无犯;有人把刘闢的两位美貌的侍妾献给他,他严词拒绝,后将两美女许配没有成家的将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引出,将斩之,阴戒行刑者使不杀,但数砺刃于其颈。
(2)愆期一日,惧诛,欲深入自赎,军于鹿头之西。
14.是高崇文平定了蜀地,但宪宗为什么认定是杜黄裳的功绩?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杜甫时年47岁。②隈,角落。③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是诗人外出不能回家,诗中却写茅斋寄居在城中角落空无一人,更显诗人无奈。
B.诗人想到家中篱笆边的菊花败落了,突出了想家的情感,同时扣紧题意“秋尽”。
C.诗人运用袁绍的典故,表现严武对自己的礼遇,但“徒逢”表明抱负仍不能实现。
D.因为剑门关的阻断,敌人难以进蜀,诗人能独自一人看西天日落也是值得庆幸的。
16.诗的题目应统领全诗,但有人认为尾联与题目“秋尽”没有关系,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
2022-06-1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侍坐》中,曾皙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____________”,与成人和童子等人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然后“____________”。
③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基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6-11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

电子书、纸质书的缠斗、争吵已经很多年了,按下不表。纸质书有它独特的魅力,____________是看到手写的有温度的眉批,就像跋涉千山万水得到一只漂流瓶。而在手机上用破碎的时间读书的奇特的感受是,无论你于何处何时从哪一页开始读,都会发现你不是一个人在读,而是一支部队在读,有千军万马跟着你——一本书,有海量的眉批、评论,那是纸质书的留白处容不下的。读到某处细节,你____________,手指划开批注,发现无数的脚印、声音在这里停留。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阅读方式,没有____________。我在想,若干年后,电子书长什么样?我们会拥有更高科技的、可以保护视力的,看起来似纸非纸的“纸张”吗?我们可以像科幻电影里一样,戴着特质眼镜,躺卧随意,____________就能博览全书吗?……可无论图书怎样智能化,读书做学问都是一个需要能够坐冷板凳的精神之旅。奔腾的5G、6G、7G,始终需要读书人有一颗奔腾的大脑。难道能说读书的行为方式变了,而读书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变吗?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尤其       心有戚戚焉       孰高孰低       优哉游哉
B.甚至       心有千千结       孰是孰非       优哉游哉
C.甚至       心有戚戚焉       孰是孰非       从容不迫
D.尤其       心有千千结       孰高孰低       从容不迫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得不说读书的行为方式变了,而读书这件事也就根本改变了。
B.难道能说读书的行为方式没变,而读书这件事根本也没有变吗?
C.难道不是读书的行为方式变了,而读书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变吗?
D.难道不是读书的行为方式没变,而读书这件事根本改变了吗?
20.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022-06-1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字要写得好,____________。书法的技巧如果不故弄玄虚的话,一天就讲完了,但练起来却是一辈子的事情。书法既不能不讲技法,又不能光讲技法。

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没有博大的胸怀是不行的。如果一个时代有了许多大书法家,表明这个时代的胸怀是与众不同的。所以____________,能够照出这个时代是否了不起,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书法家应该是有文化的人。如果没有文化,书法基础只能越来越差。现在有些人二三十岁时就把字写得很好了,年长后,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年轻时字写得很好,再加上有朝气,自然不错。但等到年龄大了,朝气没有了,如果没有学问,写的字反而没有以前好了,体现出混气和老气。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三个句子构成整句。每句不超过10个字。
2022-06-11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这则语录阐释了名位与才能的关系,表明了孔子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其意为:不发愁没有地位,只发愁没有获得地位的才能;不发愁没有人知道自己,应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才能。也就是说,有才能才会有地位名声;没有才能,即使得到了地位名声也容易丧失。


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01-05更新 | 1533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2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名句名篇默写
3
语言文字应用
4
作文主题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其他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羁旅思乡  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文学短评选择+表达
21-220.65压缩语段  连贯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奋斗 励志  任务驱动型作文  梦想 追求  知识·命运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