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一 期中 2022-06-16 33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跟旧版相比,第12版《新华字典》收录初心”“点赞”“粉丝”“刷屏”“截屏”“二维码等100多个新词,还增补了卖萌”“拼车”“拼购”“被会员等50个字词的新义新用法。这些网感十足的新词新用法,不仅代表着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

流行的未必都能成为经典,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有人认为,《新华字典》应当保证收录信息的绝对权威性与严肃性,一些网络词汇实用性不高,很可能就是一阵风,过不了多久就不再使用了,将昙花一现的网络新词收录意义并不大。收录哪些网络词语,以何种标准收录,需要仔细甄别,审慎思考。对此,第12版《新华字典》责任编辑宿娟说,这次添加的是点赞”“刷屏”“截屏等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运用十分广泛,并且已经稳定,所以才收录进来。

不可回避的是,当下网络用语也存在泥沙俱下的问题,粗鄙、低俗、浮夸语言并不鲜见。在田立新看来,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和自媒体缺少把关人的特性,一些格调不高、品位低下甚至低俗的语言充斥网络,网络低俗语言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有专家表示,对于网络语言,既要宽容也不能纵容,语言规范要因势利导,分清语言使用的场合,针对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网络语言采取不同的措施:涉及社会公共和大众传播领域的,应严格规范;私人领域和有人际传播范围限制的可以顺其自然﹔互联网平台应履行净化语言传播环境的主体责任,对平台内容进行监管引导等。

值得关注的是,第12版《新华字典》顺应移动网络发展潮流,首次实现应用程序和纸质图书同步发行,正文每页都附有二维码,读者可以用手机扫码看书写笔画、听正确读音。业内人士指出,纸书+二维码的形式实现了媒体融合的二次升级,让文字有了声音,让笔画有了动态,看听结合,动静相伴,减少了阅读障碍,让纸书活起来了,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此外,新版字典还首次使用冷激光打码技术,通过一书一码,让每本字典都有电子身份证,为读者提供防伪查询、物流追溯、资源链接等增值服务。

(摘编自李雪钦《网络语言为汉语增添活力》)

材料二: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的流变,最直观,最生动地体现了时代发展,社会变迁,文化脉动。从风云激荡的国际社会到惠及民生的国家政策,从影响广泛的热点事件到人们身边的大事小事……年度流行语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每年社会的波澜壮阔,也折射出普通大众的喜怒哀乐。可以说,年度流行语中隐藏着民生密码

流行语中记录了人们的生活痕迹。透过年度流行语,可以对过去一年中的民生百态进行解读。比如,作为疫情期间居家上网课孩子代称的神兽,标注了这段特殊时期师生云上课的历史,也记录了广大家长使出各种招数、与熊孩子斗智斗勇的经历;直播带货更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多人通过加入直播带货获得新的职业身份,也有不少人因此而频频剁手

流行语还是社会心态的晴雨表。一方面,越来越多传递正能量的流行语当选年度热词,体现出当今社会大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如逆行者”“展现出中国人民面对生死考验时坚守岗位、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也寄托着普通群众对英雄的敬佩和赞美。另一方面,流行语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包含着人们的期待、疑惑、自嘲等种种情绪,同时凸显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内卷被用来指各行各业内部的非理性竞争。发展中出现停滞阶段很正常,关键是要有效地进行理性竞争,这就需要相关行业正视非理性的内卷现象,积极探索去内卷化的改革之路。因此,流行语可谓收集研究舆情民意的重要信息库,读懂流行语中隐藏的民生密码,把握社会思潮的风向标,方能准确体察舆情,更精准地服务大众,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在流行语的使用上,政府和群众的互动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民生密码正在被识别。可以看到,目前流行语已经呈现出双向流动的倾向,既有从政府话语体系进入民间的语言,也有从民间语汇向官方语汇的靠拢。如今年入选十大流行语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双循环,就是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及政府文件中出现,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全民热词任性一词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剑指权力使用乱象。官方与民间语系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倾听民意,凝聚共识,激发改革动能,实现最大公约数。

年度流行语,难以涵盖所有的民生领域,但能从侧面反映出人们的部分心声。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从中读懂民生诉求,破解民生密码,及时吸纳建设性意见,正视流行语中折射出的问题与挑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更多向上向善的社会正能量。

(摘编自乔彩《读懂流行语中的民生密码》)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截屏”“二维码”“粉丝”等词语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或表现人们的精神面貌,或反映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被第12版《新华字典》收录。
B.有人对第12版《新华字典》收录“点赞”“刷屏”“截屏”等词提出质疑,认为这些词汇实用性不高,很可能就是一阵风。
C.网络用语中存在一些粗鄙、低俗、浮夸的语言,这与网络“虚拟社区”和自媒体“缺少把关人”的特性有关。
D.第12版《新华字典》实现了媒体融合的二次升级,传统的文字增加了声音,笔画增加了动态,这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要了解“拼车”“拼购”等词语的意义,仅仅查看旧版《新华字典》是不够的,因为有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是发展变化的。
B.私人领域和有限制人际传播范围网络语言的发展前途有两种,一是消失,一是被接纳,这取决于网络语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C.“任性”一词属于政府话语体系进入民间的语言,体现了政府对权力使用乱象的重视,有利于凝聚共识。
D.年度流行语呈现出双向流动的倾向,这有利于政府有关部门从中读懂民生诉求,也有利于民众从中了解有关政策方向。
3.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流行语还是社会心态的晴雨表”观点的一项是(     
A.“云监工”,无数人以这种方式见证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造。
B.“打工人”入选年度流行语,反映了时代对劳动者的尊重和认可。
C.“凡尔赛文学”更多是社交场合中的一种“伪精致”。
D.“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贯穿了整个抗疫过程,见证的是以人为本的国家精神。
4.材料二的行文思路比较清晰,请简要梳理。
2022-06-1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中谁寄锦书来

左建明

从前的情形,隔上几日到办公室去,总有那么一摞信件候在那里,信里自然鼓胀着许多的惊讶、欢喜,或许还有失望与牵挂——不管怎样,都足够一天的心潮起伏了。但是,不知从什么时日起,那桌面上竟渐渐地荒凉起来,即使半月、二十天去一趟,也鲜有书信出现,唯有一些硬邦邦的印刷品,仿如戈壁滩上的石块,摸也懒得去摸。于是,生活中平添了许多寂寥。

有次出差,妻子跟我说,你给我写封信吧。我说,电话这么方便,还写什么信。就没有写。兜里揣了手机,拿出来就讲,用得着再写信,再贴邮票,再往邮局跑吗?妻子的深意被我忽略了。

孩子出国读书已经两三年了,家里竟没收到过一封亲笔信。自然是因有电话。后因上了网,有了电子邮件。现在更是方便,用上了电子语音通话,不花钱,每天晚上对着麦克风尽管聊,直聊得搜肠刮肚、没话找话,几成了天气报告和烹饪交流了。

现代信息技术把时空为人制造的期待消解了。

也因此,我们再也体会不到望穿秋水”“目尽飞雁的诗意。遥想青春初恋时,正值朔吹雪,戎马辽东。系书春雁足,早晚到云中。对于书信的期盼,大约没有谁能比过当兵的人。盼信——读信——复信,这循环往复、经年不衰的美妙激情,正是人生的精华。至今想起那包被妻子珍藏起来的两地书,耳边即刻传来列车咔嚓——咔嚓的车轮声,那就好像我们的专列,专为我们传书送信。

书信实在是有不可替代的品质。

你可以反复地阅读,阅读中又可生发出无穷的想象。那信纸的质地,那熟悉的字迹,那字句的删改涂抹,都令人亲切感动,遐思绵绵。你甚至偶然可见信纸上轻微的汗渍,浓湿泪痕。于是写信人的气息、心境、情感扑面而来。这时,你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记忆与想象,进而收获了一次色彩斑斓的艺术体验。对于书信,定要收藏。这比那些古玩字画等物质性收藏更为珍贵,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与精神的收藏。旧信重读,你会发现生命从来就没有被时光的水流冲走,过去的欢乐也好,痛苦也罢,它们全被酿成了幸福。你被幸福包围着,充实而又富足。

作为语言符号,一旦将文字落在书面上,它的表达便显得更为郑重。书信的基本品质是真实(除非将它用于阴谋,群英会蒋干中计,也正是基于对书信真实品质的信任),书信最能贴近情感、事件的本原,因而具有非同寻常的认识价值。有关我们从哪里来这样永恒苍凉的生命叩问,也许能从书信中获得最温暖的回应。书信既是个人清洁的经验史,又是宽广悠远的血亲网。假如你不仅仅收藏着自己的所有信件,而且还继承了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们的书信,那真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家谱。如果我们妄发谵想,将此类家谱伸展到秦汉之前,那真正是一部伟大壮丽的画卷!有这样的参照与镜鉴,文明的脚步该是多么强健。

书信还是艺术的。它至少具备了语言和书写的艺术。为了将情感表达得强烈或含蓄,为了将事件叙述得准确且生动,为了将理性阐述得缜密与通透,等等,你必得尽其所能选择最美的语言、最美的书写。于是,许多经典的艺术从书信中诞生。《两地书》《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等等,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二王、欧、柳、米等大书法家的信札则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

这一切,是电话和伊妹儿所能替代得了的吗?

而今,城市里的电信大楼是越来越气派堂皇了,端的是人如水流车如龙。零落一隅的邮政所却日渐寒伦——但是,它门前的邮筒依然恭候着您,虽然目光已有些酸楚;那小屋里依然散发着邮票、蘸水笔和浆糊的温馨,虽然有点儿清寂。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时候,一位退休的老邮差正乘了月色蹒跚前行。他老伴的生命正处弥留之际,他记起了从前老伴的抱怨,因为他当了一辈子邮差,却从来没给她写过一封信。现在,他终于写好了,他要到远一点的地方去发信。

5.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和网络等手段使人们对书信的热切期待消解了。
B.“书信既是个人清洁的经验史”中“经验史”指个人真实的情感和事件经历过程。
C.作者认为书信具有非同寻常的认识价值,具备语言和书写的艺术。
D.作者通过本文表达了对书信传统的热爱,呼吁回归到书信时代。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里自然鼓胀着许多的惊讶、欢喜”中“鼓胀”一词生动地表现了从前书信数量多时,给人带来的丰富的情感体验。
B.“仿如戈壁滩上的石块”这个比喻写出了作者对硬邦邦的印刷品的反感,从而衬托出对书信的热爱和期盼。
C.文章以李清照的诗句为题,使文章含蓄,典雅,更有韵味,问句也能启发读者思考。
D.文中引用“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使文章富有诗意,也能表达作者对书信传统逐渐丧失的叹惋以及对书信文化回归的渴盼。
7.文中画线句子“这一切,是电话和伊妹儿所能替代得了的吗?”中,“这一切”包含哪些内容?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
8.文章的最后一段看似多余,实则不然。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022-06-12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庄子•养生主》)

遍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茁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②成;厌③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④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注】①折阅:折本,亏本。②崇:通“终”。③厌:同“压”,堵塞。④县:同“悬”,悬殊。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
B.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
C.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
D.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
10.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土                                委:散落
B.刀而藏之                            善:善待
C.故君子师而亲友                  隆:尊重、尊崇
D.而又恶人之己也                  贼:指出……罪恶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技经肯綮未尝                    蚓无爪牙
B.臣以神遇不以目视             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C.君子役物,小人役          而刀刃若新发
D.善和人者谓之顺                 越国鄙远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养生主》节选部分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B.庄子认为,人类社会是复杂的,要顺应自然之道,把它作为处世的常法,“以无厚入有间”,在矛盾是非的空隙中苟全性命,这样才能“游刃有余”。
C.《荀子·修身》里强调,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D.《荀子·修身》里提到,一次只能走半步的跛鳖一直走不停,也能到达目的地;一日能行千里的六骥却不能到达,这是“做”和“不做”的不同。
13.下列对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林”本是万人瞩目的盛大祭祀活动,沿用其祭名,称为《桑林》。《桑林》乐舞既强而有力,又轻捷灵巧,而且音乐震撼人心。
B.春秋战国时代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在其名字前面加上一个表职业的词。“师襄”即为名叫“襄”的乐官。
C.长辈在称呼小辈时,称“字”来表示对晚辈的尊敬。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D.荀子,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仁政”,提倡“发先王,行仁政”的思想;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14.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15.请结合《庄子》《荀子》两段选文内容中的“养生之道”,谈谈你对“养生”的理解。
2022-06-10更新 | 29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两首曲,完成下面小题。

窦娥冤(节选)

关汉卿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游园(节选)

汤显祖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6.下列对两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滚绣球”将悲愤和反抗精神推向高潮,直接指责天地,体现了“字句皆无忌惮”的特点。
B.“天地也”一声浩叹,蕴蓄无限感慨:有愤激和委屈,有埋怨和抗争,更有指责和期待。
C.《游园》中,杜丽娘因良辰美景空流逝而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的礼赞、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D.《游园》中“锦屏人”指幽禁在深闺中的女子,即杜丽娘自指,杜丽娘在想象中把眼光从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转向了外面的世界。
17.这两首曲在表达情感的手法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句作答)
(1)杜甫《登高》中,写诗人目睹苍凉旷远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漂泊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绪。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点明全诗主旨。
(3)《赤壁赋》中概括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盛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2022-06-11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木”尽管在这里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且“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也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     )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     )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     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摘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19.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及加点字词的拼音,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自然而然     疏朗     而是     xī sū
B.自然而然     爽朗     就是     xī sū
C.顺其自然     爽朗     而是     xī shuài
D.顺其自然     疏朗     就是     xī shuài
20.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了《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林庚《说“木叶”》)
B.1831年,法拉第发明发电机,人类开始能够使用“电”这种新能源。(李宇明《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
C.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D.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木”尽管在这里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B.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C.即使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也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D.“木”即使在这里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临兵的潜在的暗示,也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22. 对下列各项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拟人)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借代)
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典)
2022-06-10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3.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从中提取四个关键词。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其信息通过多媒体形式(至少有文字、语音、音乐、图片、影像)进行传播;多媒体信息通过多平台进行传播,多平台至少包括电脑、手机和电视,每个平台都有支持多媒体信息传播的能力;无论什么媒体、什么平台,都用一个技术体系和网络进行传播,也就是互联网体系;新媒体的经营范围不仅仅局限在信息传播领域,还可以扩大到基于信息的其他服务领域,例如网络游戏、网络软件、网络商务和网络服务等。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真题 名校
2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常说“是药三分毒”,虽然如此,药品在保持人们健康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______ 。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收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_______。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③____,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2022-06-10更新 | 269次组卷 | 112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春秋时期,秦、晋合兵围郑,《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正发生在此时。烛之武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足见其义、勇。佚之狐的识人之明和郑伯的纳谏认错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课堂讨论中,也有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佚之狐推卸责任,嫁祸烛之武,在其位不谋其政,为的是个人得失;郑伯摇摆于楚国、晋国之间是三心二意,危难之际才想起烛之武属于识人不明。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郑文公、烛之武和佚之狐三人,你对哪个人物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4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40.4时评非连续性文本
5-80.65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9-150.65庄子(约前369-前286)  荀子(前313-前238)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
16-170.65关汉卿(1220-1300)  汤显祖(1550-1616)  即事感怀  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8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9-210.65选择题组
220.65修辞手法选择题
230.65提取关键词语言表达
240.65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六、作文
250.4青年成长  人生感悟  价值理念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