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届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求是高级中学高三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模拟预测 2022-06-24 33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历史表明,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今天,汲取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系统整合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诞生,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可以说,编纂民法典是我国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是我国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奋进。

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曾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可以说,民法典诞生的过程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遵循同样的逻辑,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不管是遇上高空坠物,还是碰到遗产纠纷,抑或遭遇隐私泄露,都需要从民法典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只有全体社会成员以民法典为遵循,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

(摘编自阿斯力格《以民法典实施提升“中国之治”》)

材料二:

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而且通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环境正义、英烈保护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

(摘编自黄文艺《民法典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之重器》)

材料三:

民法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也是检察机关开展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重要实体法律依据。民法典的出台将会给民事检察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民事检察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冯小光:民法典颁布以后必然对行政机关、司法权产生影响。首先,此前适用的单行法律和庞大的司法解释规定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协调、不统一的地方,民法典的体系性、协调性为民事实务提供了统一的适用依据。其次,民法典能够对民事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很好地规制。长期以来,如何规制民事法官和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是一个司法改革的课题,民法典在这方面填补了很多空白。最高检党组提出,要以点带面实行精准监督,就要深入学习民法典,全面理解法律的内涵和要义。

王利明:民法典是基本的民事法律规范,是基本的裁判依据,将来无论是法官、检察官,还是律师,对话、讨论的平台就是民法典,而不是各说各话。民法典颁布之后,可以从整个民法典的规则来考量一个案例,而不像在单行法时代,可能只涉及合同问题,不再考虑物权问题,不再考虑婚姻法问题。我想特别强调,在民法典中,大概有49个条款属于引致条款,就是说引致条款一定要和相关条款结合起来适用,才有助于正确处理好案件。

王轶:在这个问题上,我只有一个建议,就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应该是实力相当的,监督才能够有效地进行。疫情期间,我写了篇文章,主要讨论行政许可的民法意义,着重从民法的角度分析,行政许可应该做什么样的类型区分,对民事法律行为、合同行为的效力判断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发现,相关司法解释中,较为集中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这可以成为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如果我们能够重点突破,充分树立监督自信,慢慢地,会与被监督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互动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摘编自龚云飞、关仕新《王利明、王轶、冯小光“三人谈”》)

1.阅读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至今法律就是社会安定的重器,民法典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正在走向强盛。
B.只有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才能让民法典真正保护人们的权益。
C.民法典是民事领域的重要法律,也是检察机关开展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唯一依据。
D.现在不是单行法时代,要处理好案件,须将民法典中的若干引致条款结合运用。
2.下列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法典吸收优秀法律文化,借鉴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整合了我国多年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
B.民法典推动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与激励社会主体的自主自治并不矛盾,目的都是实现治理效果最大化。
C.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难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
D.如果能够处理好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良好、互动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就会很快形成。
3.下列说法中,不能正面支撑材料三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A.王某出售了与其妻共有的房屋,某地方法院认为此案只涉及婚姻法,不涉及房屋购买合同、物权等条款。
B.李某与刘某因共建厂房产权产生纠纷,法院依据行政法判决产权归李某,刘某不服又依法提起民事诉讼。
C.赵某与吴某因房屋租赁引发纠纷,在审理过程中,法官、检察官和律师都将民法典作为统一的法律依据。
D.在张某高楼坠物致人受伤一案中,法官根据民法典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做出裁决,张某对裁决结果无异议。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民法典是如何体现“民”这一精髓和要义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葵园   

李沐心

这块勉强可以称得上耕地的地块,处在一条东西方向的河川北岸,形状顺从了雨季河流的切割。看它那隐忍的样子,想必曾经不可避免地遭受过山洪的蹂躏,从陡坎断面清清楚楚地看出几十公分厚的土层下覆盖着深不见底的砂砾。但尽管如此,它依然是这里的耕地。每年春天,农人一样要精细耕作,像是伺候一个产妇那样悉心。在他们投向土地的每一粒种子中,都充满了希冀,盼它们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中长大,然后慢慢成熟。厚道的土地虽然耕土瘠薄了些,但她既已怀就了农人的种子,就决意不能亏待他们。在雨水和阳光的配合下,竭尽心力地把那些种子焐热,催芽,再鼓励它们从自我的怀抱中挣脱出去,见阳光,经风雨,去报答与土地相濡以沫的农人。

万物的发生似乎都是一样,是从一粒种子开始的。

就在谷雨刚刚过去的今天,在这块土地上,正在上演一场古老的“活剧”,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土地从长夜中苏醒,山麓开始泛青,一对农民夫妇开始了与土地的“交欢”。他们一前一后默契地配合着,平静且坚韧,丈夫扛着犁辕,妻子把扶着犁铧,艰难地把土地一条一条地划开。这样的场景,在机械化的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它是农耕历史的活态化石,早该归于博物馆里。但今天看来不免有些心酸。这对夫妇不是在为我们演示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而是要从这块土地上获得生活的营养。土地被一垄垄地剖开后,妻子将一粒粒葵花种子不远不近地撒了进去,手起手落的刹那,竟没有一粒被抛在垄外。葵花种子东倒西歪地躺在地垄里,等待一场春雨的催生。

种子被撒到地里后要等待一段时间,土地似乎恢复了平静,那种古老的种植方式也暂时被收藏起来。这段时间,我们天天从省道上经过,却渐渐忘记了土层下面的种子,而更加关注田边那些粉嫩的杏花,一天一个样子地开放。但是,土地的平静是表面的。就像那对夫妇,虽然没有再出现在这块土地中,但那些种子已经在他们的心底开始复活一样,在土地的表层下面,所有葵花种子都从冬眠中醒了过来,在一场春雨的浸润下开始吸胀、膨发。肿肿的,大大的,相互推搡挤占着地下空间。长成胚芽后奋力挤出了地面。除了那对夫妇,种子演变的声势对于其他人而言,都是悄然无声毫无感觉的,尽管它们在破土的刹那,迎逢了滚动的春雷。但在农夫的心里,种子的萌发过程就是一次庄严的祭礼,无数生命开始鲜活,遥远的希望露出曙光。葵苗终于不负时节,在阳光和雨水的滋润下出落得俊秀挺拔。它们目不转睛旁若无人,它们乐此不疲,即使阴云蔽日,也能循着太阳的轨迹从东到西地摇移。在这条川道上,它们的绽放成了这个时节最美的风景。

春耕以后的土地,大致没有两样,但几天不见就像换了新装,尤其盛夏雨水的轮番登场,却已经把万物泼成了绿色。在省道上骑行,哪还能分得清楚其中物种的不同。但葵园却夺人眼目地跳了出来,也使得那对农民夫妇春耕的场景重又浮现眼前。白裙紫带在黄花绿叶间飘舞,绿绮绛纨于蝶舞蜂飞中灿烂,原本朴素的田园在这盛夏时节因了省道的沟通而繁华生色,但这里唯独少了他们的身影。他们此时,在这个农闲的时节应该适有闲情,坐在村边的空地上静听鸟叫蝉鸣,或是脸上盖着一顶泛黑的草帽做做白日美梦,也不管葵花长成什么样子,任其与那些女人在烈日下争芳斗艳。他们深谙葵园的繁华只不过是季节中的一抹丹曦,怎能抵得过金秋田园的斑斓?在他草帽下的金梦中,早已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中秋一过,葵园埂上的各色野菊花开得正盛,但葵花却渐渐苍老下去,大部分葵叶已经泛黄打卷,靠近地面的叶子干枯得在秋风中哗哗作响。葵花成熟了,它的朝向早已在某一时刻固定在了东方,没有了倾阳的激情,只有向地的沉默。它因承受不住葵花盘的重力而垂首大地,既以饱满的果实回馈了农人,又以固定的方向记录着岁月,更以感恩的情怀向大地致以崇高的敬礼!

几天以后,那对农民夫妇出现在了葵园。丈夫穿了一身绿色迷彩服,妻子上着暗红色罩衣,下着深蓝色裤子,竟然都还是春耕时的装束,好像他们一直未曾离开过葵园。他们面颊绯红又暗含喜悦,双双手执镰刀,就像当年开犁一样,步履稳健地走向葵园。

这是他们自己的葵园,他们只有站在自己的土地上,才有更足的底气和自信。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种子“报答与土地相濡以沫的农人”,将种子、土地、农人关联在一起,写出了三者如纽带般不可分割的情感联系。
B.文章认为在葵园土地上演的古老的“活剧”,今天看来“不免有些心酸”,揭示农人生产和生存的环境,体现出人文情怀。
C.文章用“从冬眠中醒过来”“相互推搡挤占着地下空间”等来形容葵种,赋予其人格特征,表达葵种想要破土而出的急切。
D.文章写葵花老去、葵叶干枯,“承受不住重力而垂首”并“向地的沉默”,流露出向日葵那种走到了生命尽头的伤感之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大量的笔墨写土地的贫瘠,欲扬先抑,写出葵种生长环境的恶劣,同时也为下文叙述农人在葵园种植葵种做铺垫。
B.文章第三段写栽种葵种的细节,用了“剖开”“撒”“起”“落”“抛在”等动词,凸显栽种动作的娴熟,暗示农人周而复始的辛勤劳作。
C.文章结尾写农民夫妇又出现在葵园的穿着和春耕时一样,意在表明他们对清贫生活的坚守,含蓄地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
D.文章主要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句式灵活多变,感情深沉真挚,使文章内容丰富而有内涵。
8.请从葵的不同生长阶段来说明农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9.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情景互寄”,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何以“葵园”为题。
2022-06-24更新 | 20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求是高级中学高三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后为他官,所至以公廉称。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蠲其租赋。令坊置一吏,籍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吏有劳者,辄为县奏复其身。吏感其诚,事为尽力,所活无算。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擢浙西提刑。赵氏有守阡僧甚暴横,震遣吏捕治,似道以书营救,震不省,卒按以法。似道怒,使侍御史陈坚劾去之。咸淳十年,起震知饶州,时兴国、南康、江州诸郡皆已归附,大兵略饶。饶兵止十八百人,震发州民城守,昧爽出治兵,至夜中始寐。上书求援,未果。元兵使人入饶取降款,通判万道同阴使于所部敛白金、牛酒备降礼,饶寓士皆从之。道同讽震降,震叱之曰:“我忍偷生负国邪?”城中少年感震言,杀使者,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元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出犹可免。”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不得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节选自《宋史·唐震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元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
B.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元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
C.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元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
D.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元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第,犹登科,科举考中进士,其中“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B.封题,文中指科举考试前主考官员将试题密封以示其保密性的一种做法。
C.提刑,宋代官职名称,掌管稽考一路刑狱、审问囚徒、详覆案牍等事务。
D.陴,也称“女墙”,俗称“城垛子”,古时指城上的矮墙,用于城顶防护和御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震闻过则喜,不愿仰仗他人。年轻时生活在乡里,如果有人说出了他的过失,他便很高兴;有个权贵曾经推荐过他,可是他并没有借助对方。
B.唐震依法力争,深谙定罪量刑。关于案件将要定罪量刑一事,潜说友的看法与唐震不同,潜说友将事情上呈刑部,结果刑部肯定了唐震的意见。
C.唐震办事得法,关心百姓疾苦。江东发生旱灾时,他上奏了朝廷减少成批大量运米、免除百姓赋税、要求富人分发粮食等事,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D.唐震力主抗元,为国英勇捐躯。在元军攻打饶州时,他日夜操劳;在万道同劝他投降时,他断然拒绝;兵败后,他不逃不降,最后因为此事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
(2)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出犹可免。”
14.“父亲状告雇主杀死儿子”一案的处理表现了唐震哪些过人之处?请简要说明。
2021-01-08更新 | 400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节选)

李白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


【注】①赵炎,李白友人。少府,县尉的别称。粉图,即在粉墙上所画的图。②芊绵:草木茂密繁盛。③隐几:伏在几案上。④南昌仙:《水经注》:汉成帝时,九江梅福任南昌县尉,相传某一日得道成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景,虚实结合地描绘了从“西峰”到“东崖”多姿善变的景致。
B.第六句中的“隐几寂听”,细腻传神地写出山水如真,引人遐想的情状。
C.梅福成仙时任县尉,赵炎此时也任县尉,长松下的“南昌仙”暗指赵炎。
D.这首题画诗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展现出画工技艺的高超。
16.本诗是如何表现山中寂静的?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