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云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7-27 14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著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十九首》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关于这组诗歌的主题,古人曾有许多议论。时至今日,就《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来说,学界仍有不同见解。笔者认为,《古诗十九首》作为一组诗歌,文本内部应当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其中贯穿的精神主旨可视为主题所在。而贯穿于整组诗歌的就是对人生的感喟与思索,人生乃其根本的关心所在。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观点。

第一个层面,文士在诗中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真相的洞察。《古诗十九首》实际上是在谈论人生的痛苦。整组诗的开篇就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汉代士人为了追求功名,经常要游学、仕宦,由此导致的与亲人的分别往往达数年甚至更久。因生死而造成的别离非人力所能及,但被迫与相爱的人分离则是人生莫大的无奈。这组诗对别离之情有生动的描绘和展现,充满了浓浓的感伤,感情基调低沉哀婉。《古诗十九首》的低沉哀婉基调实际上缘于汉末士人浓烈的生命意识,他们慨叹时光的仓促与生命的易逝,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悲叹。这一点从很多汉乐府诗歌中也可见到。《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对人生有诸多比喻,如远行客”“飙尘”“朝露等,他们还以涧中石”“金石来作比,突出人生短暂。这种浓郁的悲哀也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如三曹的诗歌中也有对这种心态的抒写和表现。

第二个层面,《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士认清人生真相后产生的幻灭感。正如诗中所写: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圣贤亦不能例外。洞察了修仙长生为虚妄后,他们愈发想要去把握和享受现实人生。及时行乐是他们的一致选择。白昼短暂,尚有黑夜可以利用,故而要秉烛夜游。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望,对享受人生抱有极大热忱。这种幻灭感促使他们要求突破儒家名教的清规戒律

第三个层面,文士在人生幻灭之后还要追寻朴素的人生。因为意识到了人生的有限和虚无,他们不再执着于遥不可及的不朽,转而去追求现实的人生。现实人生中安宁而平淡的日常,成为了他们向往的心灵归宿。他们反复歌咏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举案齐眉、长相厮守成为了文士最朴素、真挚的愿望。正因为这样,他们对别离尤为敏感,也对其进行了反复书写: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离别的相思令人倍感痛苦,甚至催人衰老。正如诗中所写的思君令人老。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文学中的离别书写始终充斥着悲伤的情绪,同时,离别也成为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歌咏的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这正是它充满永恒魅力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文晨曦《<古诗十九首>的人生主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于《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有很多议论,时至今日,学界依然存有不同看法。
B.《古诗十九首》笼罩着低沉情绪,反映出汉末士人感伤自身壮志难酬的普遍心态。
C.人生不朽是遥不可及的,安宁平淡的日常生活是古代文士真挚的愿望。
D.本文作者认为,对人生的感喟与思索贯穿于《古诗十九首》中,应是其主题所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总观点,然后将总观点分成三个层面来论证《古诗十九首》的主题。
B.文章大量引用《古诗十九首》中诗句,论据充分翔实,论证观点有力,让人信服。
C.文章多用比喻论证,如用“飙尘”“朝露”“金石”等作比来说明人生短暂,形象具体。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首尾照应,中间三层环环相扣,论证逐层递进,脉络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充满永恒魅力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人生是其根本的关心所在。
B.汉代士人为了追求功名,经常要游学仕宦,长时间与相爱的人分离,甚至与亲人生死两隔,这是人生莫大的无奈。
C.汉末文人认清人生真相后产生的幻灭感使他们渴求突破儒家名教的“清规戒律”,选择及时行乐,享受现实人生。
D.《古诗十九首》反复书写离别,对离别的悲伤情绪的体悟和抒发,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装台(节选)

陈彦

瞿团没想到,《人面桃花》剧组这次进京演出遇到的麻烦事,会是这么多。

为了节省开支,剧团订的是老旧宾馆,没有中央空调。天气太热,一些演员害怕嗓子出问题,瞿团就把男女主角安排在了条件比较好的宾馆。演戏这行当,玩的就是演员的嗓子,演员一旦闹情绪没了嗓子,再好的戏都能演砸了。他当了这么多年团长,觉得最硬的道理,就是要把演员哄好,所以他也落了许多外号,“瞿缺钙”“磕头虫”“老妈子”什么的。随他们说啥,该让的还得让,该哄的还得哄。你不把演员当神敬,你就哭都没眼泪。

男女主角安顿好了,几位次主演也闹起了情绪,瞿团就让人也一样安排了。

演员安顿好了,乐队的意见又来了,司鼓的、拉板胡的、拉第一小提琴的,都要求换房,理由也都很充分。哪一个爷,不伺候到位都不行。

总算把一切都安排完了,谁知导演老靳打来电话说:“老瞿,你快回来吧,你的两尊神,我伺候不起了。”

原来一对男女主演,为戏份的轻重,已经闹得不可开交了。

这个矛盾,其实在《人面桃花》初次排练时就已经存在了。按常理,这个戏男主崔护自然是第一主角,但编剧给女主桃花写的戏却更饱满一些,说将来戏立起来了,看谁戏份重谁就排第一。戏排着排着矛盾就捂不住了,更有那好事之徒,一时煽惑演崔护的,一时又煽惑演桃花的。虽然男女主演都没好明说,但心病是害下了。

这次进京调演,有人说主角排名是天大的事,一般一本戏就给一个主演奖,你排在第二,就吃老鼻子亏了。两人都很看重这个奖,矛盾终于这时候爆发了。

瞿团回到宾馆时,靳导正在收拾东西。她说这事没法干了,名利已经把世道人心熏黑完了,她准备回家卖羊肉泡馍去,跟艺术彻底拜拜了。

瞿团笑着说:“靳导,你先休息,准备明早过戏就行了,这事我来处理。”说完就去找两个主演谈话。

演崔护的,强烈要求把桃花的唱词先删掉八句,他说那八句戏词绕得他无法表演,老忘台词。其实,桃花那八句戏词,正是全剧最精彩的地方,桃花每唱一句,都会赢得满堂彩,自然让演崔护的很不舒服。另外,他还强烈要求导演,必须把过去删了的他那十二句戏词全部恢复,要不然他就坚决不干了。他正挂着吊瓶,嗓子也确实在发炎。

而演桃花的,也在房里打吊瓶,说喉咙都化脓了。她坚持,必须把她排在第一主演位置,因为她戏份重,全剧三百八十二句唱词,她一人就唱了一百三十四句,而崔护才唱了一百一十六句。瞿团说这个戏是因崔护的四句诗引发,不把崔护排在第一,恐怕不合适。可她强调,戏叫《人面桃花》,不叫《人面崔护》啊,桃花都出现在剧名里了,还不是第一主演?

瞿团气得把手指关节都扳得咯吧直响,但他忍住了,还是谈,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任他咋春风满面,咋细致入微,两人都坚持着自己的要价,死不退让。

终于,瞿团平生第一次发了大脾气,把宾馆的一个茶杯都摔了:“今天,我瞿养正把态度挑明了,作为一团之长,我的决定是:一、词,一字不动;二、唱,一句不加不减;三、戏,一切维持原貌;四、明早十点半准时过戏,谁都不许迟到;五、明晚七点半演出,必须保质保量。当然,你们要闹,就大胆闹去,有本事还可以到天安门闹去,但利害,我得给你们讲清楚了。耽误演出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你们必须一分不少地赔偿。我还会严厉处分你们,直至除名。还争奖呢,我要让你们的饭碗都彻底砸了!我瞿养正绝对说到做到,你们看着办吧!”

第二天上午,十点半已过,两尊神还没来,所有人都拿眼睛盯着瞿团,看他今天这戏咋朝下唱哩。昨晚他发飙的事,半夜就传遍全团了,有人在微信上说:老瞿这回一来首都就先补钙了,硬着呢。

瞿团一再要求自己要保持镇定,但心里还是有点慌乱。他的头发,几年前就花白了,今天更是白得不见一点青丝了。有人感叹说,老瞿真的老了。

时间已指向十点五十五分。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那两尊神来了!他俩从不同的门进来,头都扬得很高,谁也不看,就独自坐下了。

虽然迟到了,但来了就好。瞿团心里突然对两个娃产生了一种发烫的感情,甚至都想哭。两个娃娃,毕竟是来了,啥叫顾全大局?这就叫顾全大局。演崔护的,刚过而立之年,演桃花的,也才二十七八岁,天天被人捧着,多少伟人都能昏了头,何况这两个唱戏唱红了的娃娃!这些年,他们也的确出力了,有人嫉恨,有人造谣,有人使绊子,当主演的不易,他做团长的比谁心里都清楚。对于特殊人才如果不包容,不善待,大小有个事就一棍子打死,连小角色也成长不起来,更别说艺术大师了。他们闹了,但终究来了,说明他们做人做事,还是有尺度有底线的。娃们只要来了,那老瞿就还是他们的“老妈子”,他不怕别人说他缺钙。

过戏刚开始,他就悄悄吩咐办公室:“中午弄些稀饭,再弄点清淡一些的菜,蒸两份鸡蛋糕,稍嫩一点,给两个娃端到后台去,他们都还打着吊瓶哩。”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瞿团长率领《人面桃花》剧组进京演出,需要处理很多麻烦事,其中既有资金和人员待遇问题,也有演员之间争名夺利的问题。
B.在对于戏份轻重的争执中,男女主角都提出了自己的理由,相比之下,女主角的理由有根有据,甚至还有具体数字,更加让人信服一些。
C.虽然文中对于靳导着墨不多,但是仍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性情坦率耿直、脾气比较急躁、不愿放弃自己做人原则的人,形象非常鲜明。
D.小说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塑造瞿团长这一人物形象,其中既有大段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也有寥寥几笔但很传神的细节刻画。
5.小说中先后写到瞿团长“缺钙”“补钙”,分别指的是什么?
6.《人面桃花》的男女主角到场后会不会认真过戏?请结合全文内容,作出你的推断并说明理由。

二、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7. 《乡土中国》中善于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乡土中国》比较研究的特点及效果。
2022-07-27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8. 下面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一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两个女子的命运,请指出这两个女子是谁,并简要分析判词中预示了两人怎样的命运。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美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指壬戌年,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59年。
B.既望:农历每月十四日,也就是满月前一天,“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C.斗牛:斗宿和牛宿,星宿是天文学术语,寓指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
D.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是葫芦的一种,“樽”是古代盛酒器具。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泛舟游于三国魏吴大战所在之地,放纵小船随意漂浮,感觉自己飘飞进入仙境。
B.苏轼以江月为喻,阐述万物时刻都在变动,人类和自然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的道理。
C.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发其对人生的感叹,体现随遇而安、旷达乐观的人生观。
D.苏轼运用比喻、对偶和对比的手法,将抽象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写得具体可感。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022-07-24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垂虹亭

张孝祥

舣棹太湖岸,天与水相连。垂虹亭上,五年不到故依然。洗我征尘三斗,快揖商飙千里,鸥鹭亦翩翩。身在水晶阙,真作驭风仙。

望中秋,无五日,月还圆。倚栏清啸孤发,惊起壑龙眠。欲酹鸱夷西子,未办当年功业,空系五湖船。不用知余事,莼鲈正芳鲜。

【注】①张孝祥:南宋爱国词人。②舣(yǐ)棹:停船靠岸。③商飙(biāo):秋风。④鸱(chī)夷西子:相传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携西施隐居于五湖(太湖),自号“鸱夷子皮”。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五年前曾游太湖,如今重来,见湖上水天一色,鸥鹭翻飞,风景如故。
B.面对太湖美景,词人在想象中仿佛置身水晶宫阙,成了驾驭长风的仙人。
C.词人凭栏长啸,以至“惊起壑龙眠”,想象和夸张手法强化了慷慨激昂的情绪。
D.范蠡是词人仰慕的榜样,因为范蠡不贪恋功名权位,退隐江湖,独善其身。
14.史载张孝祥“尝慕东坡,每作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这首词跟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五、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表现出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7-2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六、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中要有戏,百观才不。”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戏曲艺术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因一个独立剧目叫“出”,故这类年画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   )。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画面承袭传统故事年画,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等背景刻画写实,但人物都是戏装扮相,勾画脸谱,动作举止夸张如演戏;另一种则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一样简单,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人物持马鞭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在各地的年画中,要属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而精彩,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享受,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腻”属于形声字,“贰”表示其意义范畴。
B.此处如果删去“被”字不影响语意表达。
C.“角色”与“角逐”中的“角”读音不同。
D.“耳熟能详”可以用“耳濡目染”替代。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B.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C.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D.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18.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19.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钟华同学想在百度百科中创建“戏出年画”词条,请结合文段内容,帮他列出该词条的三个必备要点。要求:①语言简练;②每个要点不超过15字。
20.请运用文段中的有效信息点评下面这幅年画。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准确连贯;③不超过100字。

霸王别姬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首名诗写道: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他本是锦衣玉食的富家少爷,家里有鸦飞不过的田产,却在国难当头之际抛家舍业,选择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他说:为了我们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他叫彭湃,牺牲于1929年。

他幼年受尽磨难,成年后被派往苏联学习机械,由于国家核动力专业急需人才,他服从祖国需要选择改行,硬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搞成了核潜艇,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叫彭士禄,彭湃烈士之子,去世于2021年。

一百多年时光,两代人的选择,改变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很多很多。


读了上面的材料,对于人生的“选择”与“改变”,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05-10更新 | 167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2届全国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著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名著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著阅读
4
名句名篇默写
5
语言文字应用
6
作文主题
7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4-60.4其他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名著阅读
70.65费孝通  理解分析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把握名著相关情节、内容
80.65曹雪芹(1715-1764)  《红楼梦》
三、文言文阅读
9-120.65苏轼(1037-1101)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四、古代诗歌阅读
13-140.4张孝祥(1132-1169)  咏史怀古
五、名篇名句默写
15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六、语言文字运用
16-20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  概括要点选择+表达
七、作文
210.4责任 担当  价值理念  任务驱动型作文  家国情怀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