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一 期末 2022-08-24 15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笺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固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表面看来,它的作用就是诗文唱和、书札往来。但是,由于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就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缣帛、纸张,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最后,纸张成了传播信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最为理想的媒介。因此,人们对纸张情有独钟。爱美是人的天性。由于素纸不能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便有了染色、砑花、描绘花纹图案等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之后,便以雕版、短版、拱花的形式赋予笺纸更多的艺术含量。可以说,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比如,博古题材的笺纸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遗迹,大凡钟鼎、器物、钱币,都是秩序、权威、社会交往的象征;再比如,大量的佛像笺、罗汉笺的印行,无疑是在向人们传播、普及佛教精神;再比如,将山水林泉、高人隐逸作为笺画的题材,也正是在传递一种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度;再比如,大量蔬果笺、花卉笺的流行,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比如,鱼藻笺、花鸟笺、生肖笺的出现,也在向人们传递大自然的美妙信息,引导人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顺应自然,等等。

笺纸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古代,许多作家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播四方。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如前所述,笺纸中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诗词、掌故,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比如,林纾的宋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诗笺,都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唐诗宋词。应该说,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中国的笺纸内涵丰富,琳琅满目,给人以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之感。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赋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使其承载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关注笺纸的人愈来愈少。随着电脑的普及,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除了极少数人,已经很少有人再写信了,更遑论用毛笔在笺纸上书写信件和诗文了。如何把笺纸及其文化传承下去,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摘编自刘运峰《中国笺纸:微型国画的人文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最终纸张成了最为理想的媒介。
B.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
C.笺纸助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特别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D.中国笺纸作为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与其它国家的笺纸一样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笺纸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地位入手,引出论题,并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并且适时穿插引用论证,观点鲜明,说服力强。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探讨笺纸所带有的精神印记。
D.文章联系现实,引出坚持传承难的问题,开放式结尾,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笺纸只要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就会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B.染色、砑花等举措和雕版、短版、拱花等形式说明笺纸的出现是印刷技术使然。
C.笺纸因为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所以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
D.随着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如何传承笺纸及其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木笛            

赵恺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 《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

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进入终试 —— 拒绝吹奏,取消资格 ——纪念碑前吹奏悲乐 ——破格录取 ”,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就是朱丹精神的发展过程。
B.文章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了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了朱丹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的“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小说中的这个重要场景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这是一位有出色的音乐才华的青年,所以录取了他。
5.小说中“雪”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小说中的朱丹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022-08-24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 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巨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唯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建武三十年,充至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节选自王充《论衡·自纪篇》,范晔《后汉书·王充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
B.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
C.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
D.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古人成年时另取的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以示对本人的尊重。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梁实秋以梁启超的字“任公”相称,即表尊敬。
B.《论语》,即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为“四书”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书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语录体散文。
C.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西汉武帝在京师设立太学。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D.秩,指古代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吏的俸禄,也指根据功过评定的官职的级别。文中指前者。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充少时端庄严整,学习用心。与同辈玩耍,不喜打闹,不参与掩雀捕蝉等活动。勤奋认真,馆中一百多个孩子,只有王充书法日见进步,没有过失。
B.王充博览群书,学法灵活。喜欢广泛阅读,但又不拘泥于逐章逐句地疏通理解。家贫无书,常至洛阳书市阅书,对各家学说十分通晓。
C.王充为人谦逊,不好名声。他喜欢隐藏自己的才能,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不好自我炫耀,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
D.王充论辩不俗,考证求真。他口才好,即使发表诡辩,大家也认为说得正确。对于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的不妥之处,他考查论证虚实真伪。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2)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王安石之父曾为江宁通判,卒于官,葬于江宁。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②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③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③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指代官位爵禄。
1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客思”起笔,奠定全诗的抒情基调,使全诗笼罩上一层浓重的伤感。
B.一、二句写了春日里的杨柳,在春风中枝条千万,恣意飘扬,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C.第三句用了一个“倾”字,写出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流泪之多。
D.王安石的诗对语言锤炼十分讲究,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本诗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12.此诗为王安石在寒食节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所写。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
2022-08-24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
(4)《琵琶行》以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为明线,诗人的经历感受为暗线,两条线索交汇在全诗的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操《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并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登高》中,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景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22-08-22更新 | 27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典籍里的中国》让遥不可及的文化典籍变得触手可得,(     ),加深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尚书》到《天工开物》,再到新近播出的《论语》,不仅一本本典籍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还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由于中华典籍        ,可能很多人一生都难以通读一次。这档节目的出现,不仅让典籍在了藏书馆里,更让其在了年轻人的心中。

《典籍里的中国》注重情节推进,借助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故事情节,在        的叙事中还原历史、吸引受众。在《论语》节目中有这样一幕:当年迈的孔子泪流满面地呼唤颜回、仲由的名字时,颜回和仲由缓步登上高台,化作了天空中的点点繁星。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谓        ,响彻心扉。孔门师生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孔子的精神世界,在节目中也得到了        的体现,唤起年轻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传承意识。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让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活了起来
B.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活了起来
C.让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变得生动了起来
D.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变得生动了起来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一本本典籍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还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B.一本本典籍不仅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还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C.不仅一本本典籍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更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D.一本本典籍不仅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更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卷帙浩繁   扣人心弦   余音袅袅   酣畅淋漓
B.汗牛充栋   引人入胜   余音袅袅   淋漓尽致
C.卷帙浩繁   引人入胜   余音绕梁   淋漓尽致
D.汗牛充栋   扣人心弦   余音绕梁   酣畅淋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