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0-14 7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好生活”,一个通俗而又影响巨大的话语,正成为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也成为我国新时代发展的新战略。

虽然“美好生活”作为日常话语人们都在讲,但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却歧义重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从心理体验的角度所作的理解,认为生活美好不美好,没有固定的标准,纯粹是一种心理感受。面对同一种生活,不同的人心理感受不一样,同样的人在不同时段的感受也不一样。另一种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所作的理解。与心理体验不同,这种理解把功利放在首位,生活美好不美好,主要看功利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在各种功利需求中,物质利益的需求又居于首位,只有物质利益需求得到满足才是美好的。

这两种理解均不可取。就前一种理解来看,美好不美好确实与心理体验相关,它是个体对所处生活状态的心理反映和情感表达。但是,美好与否又不能完全陷于心理的体验中,倘若如此,必然会陷入相对主义,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体验,这会导致讨论“美好”没有任何确定性;而且,美好不美好不能只停留于心理感觉上,还需要实打实的效果。没有这样的效果,心理感受不会真正好起来;即使有时好起来,也绝对不会持久。就后一种理解来看,生活的美好确实与功利的满足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如果“美好”仅仅意味着物欲的满足,这又是一种极端的扭曲。美好生活无疑是功利的,但又不能完全陷入功利,因此应当在肯定功利的前提下并在追求功利的基础上提升超功利的境界,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

所以,“美好生活”不仅包括物质生活,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生活。只有这些生活都得到充实和提高,才能称得上“美好”。马克思所讲的人的现实生活,就是这样的全面生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讨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时,提到了现实的个人和现实的生活,认为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接下来讲,“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在这里,生活和生产是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人和社会存在方式的生产不仅包括物质生产,而且包括需要的生产、人口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精神生产。与全面的生产相适应,生活也必然是全面的。因此,马克思的生产、生活理论是全面的,准确理解了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也就自然会准确把握其全面生活的理论。

在马克思看来,生活的美好又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连在一起的,这是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美好生活作为未来社会的一种理想状态,其设定就是以人的自由个性的确立和才能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克服现实生活的异化状态。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活变成了“非人”的生活,人的机能变成了动物的机能,只有彻底改变这种异化状况,才能使美好生活成为可能。美好生活的建立,最终要落实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通过“自由、全面”来体现“美好”。所以,实现人民生活的美好和实现人类自由解放是同一个历史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最崇高的美好生活观。

(摘编自丰子义《人学视域中的“美好生活需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美好生活”,不管是从心理体验的角度还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进行理解都失之偏颇。
B.每个人对同一种生活状态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这会导致讨论“美好”时没有统一的标准。
C.只有物质的满足而无精神的充盈不是美好生活,在进行美好生活建设时更应重视精神建设。
D.人们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异化状态,失去了人的机能,那么就会和美好生活背道而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批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错误理解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正确观点,有破有立。
B.文章通过因果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为读者透彻分析了心理体验观和功利观的错误原因。
C.文章阐释了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为阐释“美好生活”的正确内涵提供理论支撑,有权威性。
D.文章论及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非人”生活,是为了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没有美好生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生活是否美好只是个人心理感受,《庄子》中惠施所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与此有相通之处。
B.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的更高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努力追求的社会目标。
C.实现共同富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是我国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进行的具体实践。
D.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有志于道,“不改其乐”,颜回之乐符合当今美好生活的内涵。
2022-09-07更新 | 25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省重点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交通秉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理念,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交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础薄弱、整体落后的面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交通进入了加快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新阶段,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行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其中,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已超过3.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以上,我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正在向交通强国迈进。

材料二: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后黄埠村有茶园1400多亩,茶叶是村里主要收入来源。没修路前,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采茶的路上磕磕碰碰的事情时有发生。许多外来收购鲜叶的茶商,因为路难走不愿意来。这不仅影响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也成为村里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近年来,巨峰镇抓住自然村通达”“幸福公路”“美丽乡村建设”“户户通建设等契机,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为总目标,新建、提升改造、修护农村公路262公里,建成户户通村庄67个,为农村产业引进来走出去提供了基本便利。公路修到了家门口,道路宽了,村里环境有了大变样,不但村民的出行方便了,游客、茶商也纷至沓来。据了解,每年四月份到十月下旬,后黄埠村的农家乐每周能接待游客1000 多人,村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此外,巨峰镇以农村公路为依托,结合自身优势,探索出了公路+茶产业”“公路+乡村旅游等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助力。

(摘编自相云、丁明杰《巨峰镇:四好农村路织出乡村振兴网》)

材料三:

地广、人稀、路险,这是生活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山区曾经面临的难题。当年我们学院领导第一次来时,没想到连车都开不进来,只好把车停在村外好远的地方,从坑洼不平的泥泞土路走进来。武昌理工学院驻村第一书记陈登回忆时,感慨万千。要想富,先修路是中国人关于交通的朴素想法,也是建始县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当地村民钱袋子的有效之举。通过捐资430多万元、争取经费1150多万元,建始县新建村级公路已超100公里,如今县里4个定点村均实现了组组通,户户连。产业引进来,电商走出去。建始县大力建设特色产业基地,鼓励村民通过电商发展模式让当地特产走出山区,同时大力发展产业+旅游经济。昔日偏远的贫困山区,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外桃源。曾经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村民,也通过这条致富路看到了生活的新曙光。

(摘编自叶吴鸣《四好农村路,推动乡村振兴的高速路》,新华社,2021年9月12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坚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是中国交通改变基础薄弱、整体落后的面貌,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B.2012~2020年我国交通发展迅速,铁路和公路增势良好,高铁里程世界领先,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
C.我国铁路营业里程逐年递增,2014和2015两年增长最多,2018年突破13万公里,铁路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D.2016 年的农村公路里程较上年有所下降,但农村公路发展总体呈良好态势,这种态势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2~202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增量中,农村公路里程增量占比最高,可知国家对乡村经济发展投入力度较大。
B.交通不方便、产业进不来、土地广、人口少,这些曾经是制约后黄埠村与建始县山区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
C.在振兴乡村方面,后黄埠村与建始县山区工作侧重点不同,前者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后者着重打造产业集群。
D.当今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完全得益于国家在兴建、改造、维护公路等方面统筹规划,并且把农村产业引进来。
6.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巨峰镇与建始县山区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概括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书人

师陀

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

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又叫做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说书无疑是一种贱业。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而我却被迷住了。

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这时候,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当一切曾使我欢喜和苦痛的全随了岁月暗淡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还在我昏暗的记忆中出现。跟这些人物一起出现的,还有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

时光悄悄地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

最近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我到城隍庙里(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

卖汤的说:“他正害病,好几天没有来了。”

第二天,我正在城外漫不经意走着,一副灵柩从后面赶上来,我停在路旁让他们过去。他们是两个扛手,另外跟着个拿铁铲的。“你们抬的是谁?”

“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

“说书的死了?”

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

“他怎么死的?”因此我接着问。

“吐血。”

“吐血还说书吗?”

“可不,让他别说了,他硬去,还要穿着那件长衫,要脸啊。”

“他家里人呢?”

“他压根儿没有家。大家集了一点铜元,好歹听了他这么多年书。”

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上去。我跟在他们后面。这所谓灵框,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扛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我们全不说话。埋葬的人不久便越过一个土坡,在乱葬岗上停下来了。就在这里,他们在荒冢中间掘了个坑,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

“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地说。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地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可是你可曾想到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郊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

一九四二年一月三日(节选自《果园城记》)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说书人外貌、动作方面的细节的多次变化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说书人身体每况愈下,生活也愈见落魄的过程。
B.说书人在生命垂危时还在说书,作者对说书人执着的精神和自尊自爱的品质无比赞美。
C.作者用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于说书人技艺高超,结局却如此悲惨的痛惜,也感慨说书虽能带给人快乐,但它毕竟是个低贱的职业,说书人是撒谎家。
D.作者遗憾说书人创造的美好世界渐被遗忘,为传统文化精神失去活力,显得荒凉破败感到痛惜。
8.请赏析小说中的画线部分是如何巧妙地表现了说书人说书的魅力的。
9.师陀说:“我的短篇小说有一部分像散文,我的散文又往往像小说,我自己称之为四不像。”请谈谈本文的散文化的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宫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出为益州刺史。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然无警。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

(节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B.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C.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D.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惶惑不知所为”与“卒惶急无以击轲”(《荆轲刺秦王》)的“惶”字含义相同。
B.“开晓殊俗”与“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的“殊俗”一词含义相同。
C.“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与“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的“沮”字含义相同。
D.“边方晏然无警”与“言笑晏晏”(《氓》)的“晏”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皓不重钱财,远离俗人。他把父亲留下的三千万财产救济抚恤了宗族和乡里的穷人,还远离追求名利的人,不与他们结交往来。
B.种皓为人持重,临事不惑。在监护太子时,中常侍高梵自宫中单车出迎太子的行为不合礼制,他大胆质疑,挺身而出保护太子。
C.种皓不畏强权,敢作敢为。担任刺史时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及时奏报朝廷,因而得罪梁冀,梁冀借事诬陷种皓,种皓后被免官。
D.种皓深得民心,威名远播。他担任凉州刺史时,甚得人心,吏民不愿他离开;任辽东太守后,他用兵平定乌桓人对朝廷的叛乱。
1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
(2)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2022-10-1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