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甘肃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10-15 2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议论是人的理性思维,其基础是对具体的感性事物的抽象概括。这种能力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实践过程。有了一定的抽象能力以后,还要从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方面进化为语言文字,还得从口头即兴交流升华为文体,这个过程相当复杂、漫长,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跨越。

在孔子时代,人们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对话,当时并没有做文章的概念,连标题都没有。孔子的言论之精彩,在于其大部分都是深刻的格言式警句。当然,光是形成独特而全面的观点,也还只是属于逻辑中最初步的概念、判断层次,要言之有理,则需要进入更高的层次:推理和论证。

到了孟子那里,他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辩证格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用类比推理来说明观点,不但增强了论点的可信度,而且把抽象的逻辑感性化。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弈秋诲人”等,这样的寓言在逻辑上属于类比推理,多少具有论证的功能,这比孔子进了一步。用寓言作类比推理是当时的风气,也是汉人思维经过多年的积累,突破孔子时代局限于判断的表现,体现了国人在推理能力,抽象能力,论证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但类比推理和比喻一样,只是在一点上相通,难以全面。而事物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故类比推理鲜能全面。

孟子晚孔子一百多年,中国人在交流中最明显的进步是表达观点时正反结合转化的模式普及了。孟子对与自己论点不符的例子不但不回避,而且加以分析,用“他说圆己说”,这就把正例和反例,论证和驳论结合起来,达到了雄辩的境界。这与20世纪西方科学学者波普尔的“证伪比证明更有理论”的突破性学说不谋而合。

光有了这样的自觉,还只限于思维方式,并不等于为文。从思维方式到形成文章,除了语言,逻辑以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文体。

与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一样,传播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文体的发展。有了做文章的意识,文体就随之丰富起来。“说”在最开始有现场即兴、口头交际的性质,“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虽不像“论”那样特别强调全面和严密,但是有机智,敏锐、出奇制胜的优长,特别是比喻的巧妙。其特点是:第一,不直接正面说理,而是从侧面以比喻引出论点;第二,不是单层次宣告,而是多层次的逐步深入。而“论”作为一种文体论证的规范显然比“说”要复杂。“论”是直接推理,从肯定,否定两方面进行分析,把握全面资源,深思熟虑,把所有的可能都加以权衡,严密到没有任何漏洞,让论敌反驳无门。总的来说,“论”的要求就是全面、反思、系统、缜密《过秦论》《六国论》等就是这样的典范。

(摘编自孙绍振《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概念和判断是逻辑思维中的初级思维,而推理和论证属于更高层次,可以让人做到言之有理。
B.孟子运用寓言来说明观点,把抽象的逻辑感性化,增强了论点的可信度,这是当时的风气使然。
C.用寓言作类比推理虽然突破了判断思维层次,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很难全面说明观点。
D.“说”具有侧面引题和多层次逐步深入推理的特点,但全面性和严密性不足,论证比“论”要简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总分结构,总起部分提出观点,即人的议论能力的形成经过了复杂、漫长、多个阶段跨越的过程。
B.在论述孔子和孟子的议论能力时,作者既阐明了两者的不同,也剖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C.文中列举孟子三则寓言的事例是为了阐明类比推理和比喻一样,只是在一点上相通,难以全面。
D.文章论述孟子能用“他说圆己说”的事例,是想强调孟子的论证有了新高度,已经达到了雄辩的境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话是孔子时代人们的主要交流方式,所以孔子的言论非常精彩,出现了大量的格言式警句。
B.相较于孔子,孟子既有所继承,同时又在类比推理上有所突破,这体现了国人思维能力的进步。
C.从判断,推理论证等思维方式到形成文章,需要具备多个要素,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论说性文体。
D.“论”这种文体着眼于全面、严密没有任何漏洞,让论敌反驳无门,是一种典范的议论性文体。
2020-08-13更新 | 155次组卷 | 3卷引用:课课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单元三年模拟练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黄河农耕文明的反映,是中原农业文明的产物。每侯有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七十二候不是一个一个简单现象的描述与记载,是和大自然完全融在一起的综合的观测结果,也是长期历史总结的结果。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诞生于农耕时代,它所包含的大科学的基本要素仍然正。节气和物候的描述即使在今天也是准确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我们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很精准的坐标,我们现在说气候异常不异常,就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它对世界的贡献非常大,所以是大科学。

(摘编自《这是大科学!听丁一汇院士给你讲二十四节气的当代意义》)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收入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用三年时间创作的80余篇文字作品。作者希望当今忙碌的年轻人能把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为切入点,更好地感悟自然、感悟生命,获取奋斗力量。

徐立京谈观察和感悟七十二候的三点原因:首先,它是一套大科学。而不是一个古老的已经失去现实价值的东西。她提到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时,他谈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大思维、大科学,是中华民族认识宇宙变化的系统思维的体现。其次,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智慧是有生命力的。作家王蒙说,七十二侯是一个非常厚重的文化时空的隧道。最后,它蕴含了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从大自然无数的现象中选出的72种物候都可代表天地万物、四时变化。几年来,她对这一文化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观察和思考并时刻保持着恭敬之心。

书中也收入当代中国抽象画家徐冬冬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三候”为主题创作的140余幅抽象画,这些作品的制作历时五年,艺术家春天采集甘露,夏天收集雨水,秋天将风沙与颜料混合,冬天取用晴雪。徐冬冬提到当西方文化独大的时候,另外的一种文化就要与其平衡。实现这种平衡,是中国文化进入世界的外因。而内因则是博大精深的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精神源头,也是生命能量的一种体现。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者徐立京、徐冬冬访谈)

材料三:

大火西流又立秋,凉风至透内房幽;一庭白露微微降,几个寒蝉鸣树头。

一瞬中间处暑至,鹰乃祭鸟谁教汝;天地属金始肃清,禾乃登堂收几许。

无可奈何白露秋,大鸿小雁来南洲;旧石玄鸟都归去,教令诸禽各养羞。

自入秋分八月中,雷始收声敛震宫;蛰虫坏户先为御,水始涸兮势向东。

寒露人言晚节佳,鸿雁来宾时不差;爵(雀)入大水化为蛤,争看篱菊有黄花。

休言霜降非天意,豺乃祭兽班时意;草木皆黄落叶天,蛰虫咸俯迎寒气。

4.下列说法,与材料三相关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A.立秋时分,暑气消退,凉风来袭,带来幽幽凉意:
B.白露时分,温差增大,秋寒渐起,寒蝉鸣于枝头。
C.秋分时分,雷声渐稀,小虫封洞,水量逐渐下降
D.霜降时分,豺狼多食,草木枯黄,小虫进入冬眠。
5.下面对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虽然诞生于农耕时代,但其描述与记载的节气和物候仍为当下气候研究提供了唯一精准坐标。
B.从自然现象中选出的72种物侯,不仅代表四季的变化,而且能启发我们从科学角度认识生命和宇宙。
C.画家徐冬冬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主题进行抽象画创作,其创作作品的原料采自物候中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
D.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体现,它与西方文化认识世界的角度不同,但对世界文化贡献巨大。
6.徐立京、徐冬冬精心创作《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给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2022-09-05更新 | 26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上学期零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字很重要

宗璞

昆明下着雪,雪花勇敢地直落到地上。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天阴沉沉的,可是雪白得发亮,一切都似乎笼罩在淡淡的光里。这在昆明是很少见的。

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雪光随着他们聚在这里。各样的宣传抗战的标语壁报,或只是几句话,有的刚贴上去,有的已经掉了一半,带着厚厚糊的纸张被冷风吹得飒飒地响,好像在喊叫。

孟嵋坐在教室里。教室房顶的洋铁皮换成了茅草,屋角有一条裂缝,原来很窄,现在变宽了。七年了,还没有走出战争,那裂缝仿佛也长大了,变老了,是在等着我们去打胜仗么?

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选修课。有些理工科的学生也选读,还有从别的学校特地赶来的。他们说,听江先生的课,如同饮一杯特制的美酒,装的是中华文化的浪漫精神。讲义是江昉自编的,他正在校勘《楚辞》,把研究心得和他诗人的创造力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这些日子因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

嵋在椅子的搁板上摆好讲义和笔记本,正襟危坐。旁边的同学在小声说话,一个同学上前把黑板仔细地擦了一遍,一面哼着打胜仗,打胜仗。中华民族要自强——

打胜仗,打胜仗!嵋心里想着,再不打胜仗,连这教室都老了。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把手中的书摊在桌上,把口中叼着的烟斗放在讲台上,他从不含着烟斗上课。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教室里一阵翻讲义的声音,随即是肃静。

江昉坐在椅上,两眼望着屋顶,慢慢地吟诵。他的声音低沉而洪亮,抑扬顿挫,学生们随着声音认真地读着诗句。读完全诗,江昉把摊在桌子上的书又摞整齐。这是他的习惯,带了书来,摊一下就算是用过了。

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先介绍了《国殇》在《九歌》中的地位,便逐句讲解。江昉讲话时,微阖双目,有时把烟斗在桌上磕一磕。讲完这两句,他问大家:我说得够明白?稍停了一下,又接下去讲。

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首身分离是古来一句常用的话,用具体的形象表示死。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屈原在《离骚》中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要靠这点精神。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有的版本作‘子魂魄兮为鬼雄’,这样一来就差一些,还是‘魂魄毅兮为鬼雄好’,这个‘毅’字很重要。

江昉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上面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他毫不觉得,只管讲述,同学们也视而不见。写完板书,他就捏着粉笔站着讲,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其他同学在议论滇西情况。敌人占领了我滇西土地,切断了滇缅公路,一切外援物资都靠空运。这条空运道路非常艰险,飞机在山谷中飞行,又有敌机拦截,坠落牺牲常有所闻。大家愤愤不已。有人说战场听起来太远了,应该走进去,每人都出一把力。

嵋想到了面目枯槁、衣衫褴褛这几个字,好像有人这样形容屈原,他用生命的膏汁点燃丰富的思想,把自己烧尽。他的死如同琴弦的崩裂,如同夜空中耀眼的闪电,留下滚滚雷鸣,响彻古今。先生们也是这样,会不会?大概那也是值得的。

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同学庄无因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把伞:要下雪了,知道么?又下雪了,下的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走进图书馆,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

无因在后面接着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无因看了不语。

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不觉地一笑,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

也许战场上的每一个生命都会有大作为。我相信你就会为这世界增添很多,增添什么我不知道。”“莫非是数学定理?嵋抬起眼睛又一笑,微向上翘的睫毛挂着几颗晶莹的水珠。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无因打伞送嵋到教室,便自走了。

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看着年轻的教员,只觉得他很像一个士兵。

晚饭后父亲弗之才回来,他是学校的历史系教授,也是教务长,下午刚去送过一批参军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母亲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他们说我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弗之伸手拭去了妻子的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火盆里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谁都有责任去打胜这场战争,难得有这些好青年。可是嵋究竟是女孩子,年纪又小,叫人怎么放心。碧初坐起来,走到灯下缝东西。弗之说:又缝什么?灯这么暗,不要缝了。碧初叹息道:你没看见嵋的手冻成什么样了?想缝一双棉手套,反正家里有旧布,总比买的便宜。弗之默然半晌。碧初又缝了一会见他还在那里,便说:总有办法的,只要大家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现在,嵋又要走了。弗之叹道:这也是她的志气。碧初不再说话,小小的银针在手里飞舞。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同学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注释: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修改,标题为选者所拟。《西征记》是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
7.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展现了江昉先生授课时的个人风采。
B.小说通过描写“急雪”烘托了孟嵋在与庄无因对话时内心的愤愤不平。
C.缝手套的细节表现了碧初复杂的心情,其中有对女儿的理解,亦有不舍。
D.小说中《国殇》《木兰辞》的诗句,起到了塑造人物、凸显主题的作用。
8.有人说“教育是国之命脉,先生是教育之魂魄”,小说中的江昉就是这样的先生,请概括其形象特点,并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9.小说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孟嵋的心理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孟嵋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2-09-29更新 | 179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材料二: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摇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被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B.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C.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D.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端,即“四心”,为孟子思想的重要概念;“四端说”是其“性善论”和仁政学说的基石。
B.四海,指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或海内。
C.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文中特指孔子。
D.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善经商,有“端木遗风”之典传于后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指归,由仁心推导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之仁心,因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材料一中,孟子在讨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时,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进行分析论证。
C.材料一中,孟子以“人之四体”喻“仁德之四端”,生动贴切,强调了“四端”与生俱来的特性,同时又为后文论述张本。
D.材料二通过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讨论了“何谓浩然之气”这一问题;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后来的赋体文中经常出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022-10-1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