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滕州市二中新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10-28 8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内卷”概念由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提出,描述了一种在有限资源环境中人们的竞争不断加剧的状态。本质上是竞争者陷入了某种固定模式的重复和朝向低水平的复杂化,无法实现自身的突破,无法跳出内卷的困境。其内涵和外延由文化领域不断向其他领域拓展。在自媒体时代,青年群体聚集在相对单一的媒介平台,以简单方式参与信息传播和内容创造,在算法推荐和“头条”推送的双重作用下,不可避免地呈现“内卷倾向”。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用户数量接近10.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意味着我国每10人中就有7人在使用各种设备媒介接入互联网。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超过80%的受访者起床第一件事和夜间休息最后一件事都是刷新微信朋友圈;超过70%的人每日进入微信客户端30次以上并从中获取有用信息;超过50%的人每日累计使用微信时间大于3小时;超过93%的青年学生优先应用的平台是微信、抖音、快手、知乎等平台。总体来说,青年群体深度参与的自媒体其聚合力和黏合性都较强,但是多数平台已经出现整合趋势,内容创造模式较为单一。

自媒体时代是一个高度关注“自我”的媒介时代,青年群体由信息接收者逐渐转变为参与者,最终成为信息发布者。转变过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网络接入设备迭代和青年群体成长成熟。青年通过自我参与、充分表达、积极创造,使信息流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空场域中得到最彻底的释放和交融,使网络信息由量的繁多转向质的参差不齐。蓬勃发展的算法推荐综合运用个体网络痕迹数据,将新闻热点、购物信息和社交群组等定制化信息推送给青年,走向了“需求的精准对接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一良好初衷的反面。这让青年视野变窄,以极度放大的“马太效应”构筑起信息茧房,从而让青年群体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并由此形成兴趣同质化社交群组并表现出群体极化趋势。

网络带给青年相对自由、独立的广阔空间,让他们可以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任意翱翔”,让青年群体自由的个性和多元的思想得到抒发和释放。面对琳琅满目、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部分青年缺乏分辨能力,往往会盲目认同并断章取义,认可一些不经挑选和对比的观点,用来填充和构筑个体思想认知体系,甚至转化为现实行为或群体行动。例如,近年出现的“网红经济”扭曲了部分青年的价值观和成才观,部分青年以过度包装、过激言行或夸张表现博取眼球,期待以“网红”身份“一夜成名”,这与主流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在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价值之外,肤浅粗鄙的网络文化被部分青年奉为圭臬,加速侵蚀着正确的价值观。

(摘编自李宏宇《内卷与跃迁:自媒体视域下青年网络文明素养审视与培育》)

材料二:

我们要客观审视青年网络文明素养现状,准确抓住当代青年网络认知较为薄弱、网络规范理解存在偏差、网络政治意识较为缺乏等主要矛盾,全面提升新时代青年网络文明素养整体水平。

网络打破了原有的强势群体对信息的封闭与垄断,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全球性的信息平等传递。公民意识不断觉醒,网络参与得到了激发,互联网的“无中心性”“去势性”使青年在网络上有了平等发声的权利,但因其人格、思考能力等尚未发展成熟,对网络社会认知不充分、不全面,甄别和筛选信息能力不足,在各种舆论的相互交织下容易被诱导,在各种意见感召之下容易产生价值观的偏差,甚至产生群体极化。

另外,网络社会其全民性与草根性、开放性与共享性、直接性与匿名性等特点使法律规范在网络社会中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青年的自律、理性和品德, 催生了歪曲、偏激、过度等情绪化表达。青年群体偏向低龄化,又缺少网络规范的制约, 而家庭和学校作为青年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的重要场域,如果也不能很好地发挥教育规训和正向强化作用,那么青年群体就很容易出现行为失范现象,成为有害信息的携带者、传播者和受害者。

网络空间拓展了公众参与渠道、扩展了公众的自由权利、促进了政治参与、强化了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成为促进政治发展的“催化剂”,但与此同时,它也是各种思想观点、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集散地,给国家政治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使国家政治安全面临着巨大风险。青年网络参与热情高,但处理、过滤信息的能力较弱,对政治知识理解掌握程度深浅不一,很容易受到别有用心的组织蛊惑,使国家主权安全、意识形态、运行机制、政治基础以及信息安全遭受威胁。2020年3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积极开展清朗网络空间生态治理活动,对媒介信息的生产、传播及影响特别是自媒体进行规范和引导,不断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与网络监管责任意识。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青年运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但享受互联网应用“红利”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网络双刃剑的弊端。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弱化了网络主体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责任,自由通信与责任担当、私人秘密与大众监督、信息资源共享与独占独有、网络开放与网络安全等矛盾和冲突,引发了诸多网络道德问题,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很多不良后果。比如,网上散布虚假不实信息,对他人进行网络语言暴力攻击,人肉搜索侵犯个人隐私,观看和传播网络淫秽色情信息,网络欺诈等现象屡有发生。因此,立足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更新迭代并彼此强化的大背景,我们必须将网络安全与网络文明建设转化为青年自觉的网络文明素养实践。

(摘编自宋来《当代青年网络文明素养的现状审视与提升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媒体时代青年群体由信息的接收者,逐渐转变为传播参与者,最终成为信息发布者。
B.网络给予青年相对自由、独立的空间,可让自由的个性和多元的思想得到抒发和释放。
C.青年因处理、过滤信息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别有用心的组织蛊惑,导致信息安全等遭受威胁。
D.青年在享受互联网“红利”的同时,却看不到网络双刃剑的弊端,导致青年网络道德责任缺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媒体时代,青年群体只关注“自我”,通过自我参与、表达和创造,使信息流得到最彻底释放。
B.互联网的“无中心性”“去势性”导致了青年在网络上产生价值观的偏差,甚至产生群体极化。
C.新闻热点、购物信息等定制化信息推送给青年,能更好地实现需求的精准对接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D.网络空间强化了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成为促进政治发展的“催化剂”,但也会使国家安全面临风险。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内卷”现象的一项是(     
A.看电影时,第一排的人站起来,后面几排为了看到电影纷纷站起来,本来坐着可以享受的电影,最终站着才能勉强看到。
B.张老师用全新教学理念管理班级,效果显著。李老师也效仿这种做法,整个年级蔚然成风,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
C.导师要求论文五千字,不少同学为评优写了一万字,甚至更多。人人都超要求完成任务,但评优比例并未改变。
D.许多公司采取“996”加班制度,很多员工在公司花费了大量时间“磨洋工”,看上去人人都很努力,公司的整体效益却没有提升。
4.结合材料一,请简要概括青年群体在自媒体时代呈现出“内卷倾向”的表现。
5.结合材料二,谈谈如何提升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素养。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馄饨不混沌

陈峰ㅤㅤ

吆喝声掀翻了村庄的寂寞。

那是在吆喝什么?是兑糖客人的吆喝吗?不像。是卖泥螺、蟹酱的吆喝吗?也不像。这口音奇奇怪怪,超出了小孩子的想象,叽里呱啦,肯定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的。

大人在一旁说:“在吆喝着卖馄饨呢,那是温州人,说的是‘瘟话’。”大人瞪一眼小孩,警告:“别靠近担子,吃了这馄饨,读书要混沌了。”

远远地望见摊主坐在小凳子上,将抽屉抽出推进,忙碌着。孩子们望着,不甘心,吸一口空气解解馋,一股香气钻进鼻腔,好闻极了。这香味从何而来,谁都知道,是这摊子带来的。

不管了,不管了,去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人混沌了。河对岸阿红的娘刚生下弟弟,要吃馄饨。阿红在馄饨摊边等待时,得意地东张西望。我迈着小步子围过去,想看个究竟。摊贩落手快得跟变戏法似的,还没等我看清楚,粉色团团已盛在碗中,清且醇香的汤,泛着油花,撒上碧绿的葱花,映着鲜红的肉馅,阿红提着篮子,急急地回家去了。

粉团团里面还有肉,原来这就叫馄饨,清清爽爽的馄饨哪里混沌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大人的脑瓜子里尽是些唬人的东西。

等我上了小学三年级,村里才有了馄饨铺。上学路过时,我会站在店铺前看一会儿,【甲】只见师傅用单支筷子拨一点儿肉馅,往薄如蝉翼的馄饨皮上一抹,左手顺势一捏,往木格子一扔,馄饨便柔顺地躺在那里,一只接一只,一排挨一排……我呆呆地看着,心想,这师傅如果学武功,肯定是个武林高手。馄饨就是暗器,裹上铁弹,往人身上一掷,嘿嘿,谁也想不到。

彼时大家的早餐一般是在家吃的泡饭,三分钱一张的大饼,都是偶尔才吃,更别说馄饨,要一角三分钱一碗呢。但也有例外,比如生病时可以吃。所以我暗中期盼生病,故意把衣服脱了,故意在冬天喝点凉水。

终于,感冒虚张声势地来了,只一点点的头昏脑涨。没关系,我吞下一口热茶,装成浑身无力的样子,要求父亲带我去医务室量体温。父亲终于开口:“去吃碗馄饨开开胃吧。”

等的就是这句话啊。

母亲在一旁反对:“吃什么馄饨啊,一点点热度,睡一觉就好了。”我缠着父亲,要他说话算话:“不是常常说君子说话,四匹马也追不回吗?”

走到馄饨铺子,我迫不及待地跟师傅说,要一碗馄饨,声音响亮得丝毫看不出生病的样子。师傅应声“好嘞”,开始包馄饨。【乙】这次我看得真切了,左手馄饨皮,右手竹签,挑一点点肉糜,贴在馄饨皮上,几根手指一拢即合,扔一旁,如此反复。馄饨之间撒了面粉,互不搭界,相安无事。下锅,水沸,看到馄饨鲜红的馅心一面朝上浮起,便熟了。一碗汤波荡漾的小馄饨端上来,香喷喷的,用调羹轻轻搅动,片片羽衣裹着一团团红色的馅,上下浮沉,星星葱花如柳眼初舒。我舀起一个吹啊吹,轻轻嘬一口,馄饨滑进嘴里,满口汁水,柔软滑嫩,透骨鲜香。顿时,鼻塞没了,呼吸顺畅。感冒早好了,只恨还没吃够,已见碗底,汤也没影了。

后来,父亲带我去县城的馄饨店,我见识了剁肉馅的奇妙。师傅双手各执一把刀上下翻飞,将肉剁成肉末,再用一根圆筒状的棒槌敲打。师傅说,肉打得越久便越烂熟越膨胀,打到最后,蓬起的肉茸会起丝,用竹签一挑,馅儿便粘在馄饨皮上了。偶尔,父亲赏我一碗馄饨,我就想着要细细吃、慢慢品,但又总是囫囵吞枣,想着有朝一日赚了钱,一次吃它个两三碗。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馄饨皮薄馅小,吃的是情趣,并不是为吃饱。用小调羹舀一舀,吹一口汤,仿佛一面湖水,翠绿的葱丝在碗中荡荡漾漾,这是生活的情调。以前哪有闲心追求情调,在求饱的年代,普通人家对馄饨望而却步。

如今,故乡的馄饨尚在,我却再也吃不到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有调有烟火味的小馄饨了。眼下的馄饨,皮厚馅多,皮是机器加工的,肉馅是绞肉机绞的,包出来的馄饨,个头硕大无比,荒腔走板成饺子。

即便如此,馄饨依然深受食客喜欢。

深夜,街头转角处,昏黄的灯光下,雾气袅绕,一边是馄饨摊,一边是大饼摊,馄饨配大饼。寒风中,人们搓着手,缩着脖子,等一张饼,等一碗馄饨,吃完,心里暖暖的,然后打着饱隔儿,回家。

(节选自《四时之味天然欢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吆喝声开篇,“寂寞”一词既点明了村庄没有馄饨摊,也暗示了村庄的贫穷,“掀翻”一词突出了馄饨吆喝声对于村庄的重大意义。
B.馄饨难得,村庄人一般只有在身体虚弱时才吃馄饨以开开胃,这也是“我”故意生病的原因,从中体现了孩子特征,也彰显了时代特性。
C.“我”“想着要细细吃、慢慢品”的想法和“总是囫囵吞枣”的行为形成反差,传达出特殊年代里吃一碗馄饨的难得与“我”的珍惜之情。
D.文章以场景描写结尾,通过想象街角灯下有人等待大饼和馄饨的场景,突出了馄饨依旧能给寒风中人们带来温暖,依旧代表着生活的情调。
7.关于文中【甲】【乙】两处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拨”“抹”“捏”“扔”是对师傅包馄纯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动作的流畅与手艺的娴熟,也表现了“我”对吃馄饨的渴望。
B.【甲】处“躺”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馄纯柔软的特点,“接”“挨”两字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馄饨包得多,排得密。
C.【乙】处多用短句,呈现了包馄饨的一系列动作,生动且直接体现了一碗馄饨的来之不易,也暗含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D.【乙】处善用比喻,将馄纯皮比作羽衣,“星星葱花”比作“柳眼初舒”,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馄饨形态,充分体现了“我”对馄纯的喜爱。
8.围绕“馄饨”,作者的情感随着村里的馄饨铺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结合文本分析标题的含义。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太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安能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皆欲迎之。权起更衣,肃追于字下,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同。”

(《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B.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C.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D.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面,指对人称臣。古代君主面朝南而坐,而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
B.鼎足,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鼎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有三足。
C.长史,史官,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司马迁曾担任此官。
D.孤,古代王侯的自称,是谦辞。《老子》说:“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顺江东下,刘备军力弱小,但诸葛亮在谒见孙权时,使用了激将法,既联合了孙权,又做到不卑不亢。
B.孙权担心刘备被曹操打败,无力抗曹,诸葛亮分析敌我双方军情,断定战局对曹操不利,打消孙权的顾虑。
C.诸葛亮设想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局势发展,如果孙权与刘备联合,曹操必定战败,到时孙刘曹就形成鼎足之势。
D.曹操企图不战而屈人,写信给孙权,威胁孙权投降,孙权的下属纷纷主张投降曹操,孙权的决心一度动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14.孙刘政权为什么能结成联盟?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2021-12-18更新 | 124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③刘向:西汉宗室大臣、经学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触景生情,感发诗兴。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B.颔联由眼前所见,进而铺叙。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难得的闲适之情。
C.颈联借用典故,抒发苦闷。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借典抒情,表达诗人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
D.全诗借秋而兴,意境深远宏大。本诗主要抒发诗人的恺郁不平,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整体基调悲壮苍凉。
16.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了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2023-11-23更新 | 135次组卷 | 32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