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甘肃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12-14 3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春景》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用“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先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描写得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得细,体味得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为例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朱自清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做概括的推论”(《关于“月夜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做整体的描摩,而且做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地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的,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散文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对语言的锤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实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所以无限动人,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使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

材料三:

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为此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对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做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有点少见多怪,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嵴楞楞如鬼一般。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凭常有经验质疑朱自清文中所写的“月夜蝉声”,朱自清体察后确认自己没错,表明写作时不能凭想象,要亲自体察。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因为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掘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对《荷塘月色》中“自由”情感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分析,也要从伦理的角度分析。
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
5.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2022-12-14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岁

梁子里

岭南的除夕夜,来得别样的早。沁人的寒意仍沉睡在早晚的湖面,春的气息便悄然而至了。阳光冲破重重的云层,暖暖地照射在岭南的院落里,逗留在高高的墙瓦上。

下午时母亲没有去田里干活,趁着天气晴好,把父亲刚买回来的猪肉砌条腌好,挂在了门前的长竹竿上晾着。闲散的鸡群,从角落里钻了出来,三三两两地跑了过来,堆挤在阳光的墙角边上,沐浴着这暖暖的午后冬阳。

母亲收拾了石磨盘上沾着的旧米浆,把石磨推杆高高的挂起,便等着来年的春节了。午后的阳光透过天井,斜斜地射入了墙角边上的水缸底里,在清澈的缸底叠起层层的光影来。母亲把水勺探入平静的缸水时,缸底下的光影便环环地荡漾开来,涌动着古色的缸瓦壁面,无意间,却扰乱了这梦境般的一泓清水。

忙过之后,母亲便取来粽叶过了一遍的水,把浸泡着的糯米捞起,掺入小许的腐乳,便开始包起粽子来。我在一旁,帮着把砌好的猪肉条匀入糯米堆里,再盖上一小勺的糯米,母亲把粽叶折上,利索地系好,放入了一旁的竹篓里堆放着。

熬粽子是一个漫长的苦差活,包好的粽子装进锅里,小火慢慢地熬着。趁闲着的功夫,天气晴好的晌午,家里便会烧上一锅锅的热水,洗起了年夜澡来。

岭南的习俗里,大年初一是梳洗不得的,会把一年里的福气清洗掉。这时母亲便拿出攒了一年的茶子油,在阳光沐浴的庭院里洗梳起头发来。这是一年里最惬意的时候,梳洗过后,邻里的婶子们也坐了过来,大家来到了树荫底下,拿出针花线,修理起了脸毛来。这时的我们,早已躲进厢房胡同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正玩得尽兴时,村子的四周陆续地响起供饭时的炮竹声,孩子们便悄然地躲回了屋子里,村子上突然地清冷了下来。赶回家时,红红的烛火闪闪地跳在了节日的氛围里。

晚饭后,母亲把锅里的稀饭捞起,装进了泔水桶里,这是为耕牛留的年夜饭。母亲来到牛栏前时,耕牛已显得躁动不安了,躲在黑暗的牛棚里来回地躁动着,当我们进入棚子时,耕牛方才安静了下来。

天色正渐渐地暗了下去,闪闪的烛火跳入了阑珊的夜色里,带走了一年里最后的惆怅。忙活了一天的我们,便早早地躺到了床上。

夜里,母亲又要起来,给锅里正熬着的粽子加水了。母亲找来了一块准备好的大木头,塞进锅底,封住了灶煻口,小火慢慢地熬着过夜。

我们仍没有睡意,都在等待着子夜那一刻的鞭炮声响起,那时我们便可以向着父母和爷爷讨着喜钱了。望着窗外时,爷爷水井屋里的灯火还在。

想着时,便沉沉地睡了过去,夜半里被远处传来的鞭炮声惊醒,我跳了起来。

父亲看了看墙上的钟表,说还早着呢。我有些许的失望,久久地没能再睡去,父亲问起了我有什么新年的愿望。我迟疑了一会,想了想,便怯怯地对着父亲说,来年了,去上学的时候,我也要一个像显全那样的贴着红五角星的书包。父亲思索了一下,默默地点了点头,我便安然入梦了。

夜里,做起了梦来。梦见我们正排队守在爷爷的水井屋前,向着爷爷讨着喜钱。爷爷往我的口袋里塞上了喜钱,我向着爷爷说了一大通的祝福语,临了,我又返了回来,爷爷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一下。

第二天一大早在梦里被炮竹声惊醒,起来看时,门前的纸红铺满了一地,哥哥们早已把地上的残炮捡光,消失在了胡同巷子里,我埋怨起了父亲来。这时,爷爷正坐在水井屋前的台阶上,招呼着我。我兴冲冲地跑了过去,还没来得及把祝福语说出来,爷爷已把喜钱塞进了我的口袋里,刚想着要走,忽然间又想起了什么,便回过身来。爷爷笑呵呵地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下去,这是爷爷给我行的带顶礼。

守了一个冬日,耕牛似乎嗅到了春的气息,躁动不安起来,在牛栏里不停地走动着。父亲叫来哥哥,试着把牛牵了出去。

我跟了过去,耕牛似乎感受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春日的阳光下颤颤地发抖着,久久地迈不开腿脚,迟疑了一阵,在哥哥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田野。

经过了一个冬日的酝酿,空旷的田野上长满了一畦畦的野草。耕牛还没有从冬日的漫长里缓过劲来,低着头,慢慢地啃食着田埂上的青草,任着草叶上的露水沾满了柔软的毛发。这时,一阵轻风吹过,耕牛习惯性的甩了甩脖子,一时觉察没了绳索的牵绊,突然地嗅喘起来,继而发了疯似的向着阳光底下跑了过去,在田野上肆意地来回跳跃着,最终逃在了远方里,在原野上撒起了欢来

中午,鞭炮紧密的噼啪响塞满了村落的上空。一年一度的拜春社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母亲挑上了一篮子的阉鸡和酒,恭恭敬敬地摆在了社公前。

祈求着上苍保佑我们一年里的收成吧,母亲说完,斟下了一轮的酒。当斟足了三轮,把酒洒下地面之后,我听到了母亲在祈祷着我们快高快大,读书识字。

回来时,刚好碰上了牧牛归来的哥哥,正坐在牛背上,吹着泥埙。

相逢在了正好的年纪里,出去时沐着春阳,归来时仍是少年……

(2021.2.18中国作家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粽子、煮粽子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有的地方也有除夕包粽子、煮粽子的习俗。
B.吃年夜饭后,母亲还把锅里的稀饭捞起,为耕牛留“年夜饭”,说明耕牛在当时人们生产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C.我大年夜里做梦,梦见爷爷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一下。第二天爷爷果然笑呵呵地敲了我的头顶,这纯属巧合。
D.母亲挑上了一篮子的阉鸡和酒去祭拜社公,祈祷着我们快高快大,读书识字。这是当地的一种民俗,我们不能完全把其当成封建迷信。
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母亲用茶子油梳洗头发、我想要贴着红五角星的书包等情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也表现出物资匮乏年代人们对美的追求。
B.初一大早,我起来就埋怨父亲,因为父亲没给我喜钱,而爷爷给了我喜钱。这里通过对比,表现出父亲和爷爷的不同。
C.文章花了大量篇幅进行环境描写,非常生动地描绘出了农村生活场景,表现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更表达了我对家乡的眷恋,表现力很强。
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材料顺序、线索安排合理,语言质朴,但不失优美。
8.加线句子写耕牛撒欢场景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9.结尾句“相逢在了正好的年纪里,出去时沐着春阳,归来时仍是少年……”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含义?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己未,诏群臣论列者,即时引对。富弼曰:“太宗求治之切,故诏群臣论事,欲面奏者,即时引对,此言路所以无壅也。自后臣僚非差遣合上殿者不得对,亦有朝臣乞上殿敷奏边事,逾月不得报。边事尚拘常例,况他事乎!”二年春正月戊辰,帝亲试礼部举人。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及还,语帝曰:“我幸西都,惟得一张齐贤耳!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尔为相也。”至是,齐贤亦在选中,有司误置下第,帝览之,故一榜尽赐进士及第。帝谓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雍熙元年六月,诏求直言。知睦州田锡上疏言:“时久升平,天下混一,故左取右奉,致陛下以功业自多。然临御九年,四方虽宁,而刑罚未甚措,水旱未甚调,陛下谓之太平,谁敢不谓之太平!陛下谓之至理,谁敢不谓之至理!”又言:“听用太广则条制必繁,条制既繁则依从者少。自令凡有奏陈,宜令大臣议而行之,毋使垂之空言,示之寡信。”帝韪其论。端拱元年五月辛酉,诏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分三馆书籍置其中,以吏部侍郎李至兼秘书监。帝谓至曰:“人君当淡然无欲,勿使嗜好形见于外,则奸邪无自入。朕无他好,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如斯而已。”至每与同官观书阁下,帝必遣使赐宴,且命三馆学士皆预焉。内侍侯莫陈利用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按其罪,请诛之。帝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命不得已,命诛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太宗致治》)


【注】①富强:北宋仁宗、神宗时的名相。文中所记是他对前代朝政的评价。②侯莫陈利用:姓侯莫陈,名利用,鲜卑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B.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C.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D.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对,即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文中太宗通过这种方式征求治国理政的意见。
B.临御,指君临天下、治国理政,也指皇帝驾临某个地方,文中指后一种意思。
C.“但喜读书”中的“但”意为只是,与《木兰诗》中“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的“但”含义相同。
D.万乘,指万辆兵车,表示国家军事力量强大,万乘之主即大国的天子或帝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齐贤因建言献策得到太祖的赏识,后来太宗发现他位居科考人选的下等,于是将全榜人选都赐予进士及第,以示对俊才的重视。
B.田锡上书建议,皇帝对于陈奏的事务在经过大臣商议后应及时付诸实施,避免流于空谈,失去公信。太宗认为他的看法是正确的。
C.太宗主张皇帝应淡泊名利,无所追求,以史为鉴,择善而从;李至与同僚到秘阁观书时,太宗一定派人赐宴,并且命三馆学士参加。
D.内侍侯莫陈利用骄横恣肆,有不法行为,但是受到皇帝的庇护。赵普与皇帝意见不一致,据理力争,最终皇帝被迫同意了赵普的意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尔为相也。
(2)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
14.对于太宗“诏群臣论列者,即时引对”一事,富弼有什么看法?请概括。
2022-12-11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感旧

陆游

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小市孤城宿两当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注】①本诗作于1197年,当时陆游73岁,闲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②江月亭:在今四川广元。③桦烛:用桦树皮做的烛。④龙门阁:在今广元市北。⑤三折: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至梁山(今属四川)道中。⑥两当:今甘肃两当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B.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情景,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D.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
16.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二字进行赏析。
2022-12-14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