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辽宁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12-23 4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更是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在互联网技术的赋能之下,传统文艺与新型“云端”文艺紧密“牵手”;在媒介融合的加持下,网络文学和网络短视频、网络直播齐头并进;在数字化生态环境的作用下,特殊时刻以艺战“疫”的坚守激起强大力量……当前,文艺与互联网的“联姻”,迸发出强劲的活力,透露出无限的潜能。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活动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网络空间为艺术鉴赏和消费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场域,同时也为文艺创作和评价提供了重要的阵地。“用户生产内容”“人人都是艺术家”唤醒社会各领域的文艺力量,为文艺爱好者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和机会。“互联网+文艺”模式的开放性,为网络文艺创作主体的多元化与全民化提供了可能。不同年龄、职业和地域的个体,都可成为网络文化创作和传播的主体。

参与者实现圈层突围的同时,网络文艺“受众”的概念也发生变化。传统文艺中的受众是文学作品的读者、影像的观众和音乐的听众,他们作为信息传播和文艺审美的接受者而存在。但网络文艺领域,“受众”被视为“用户”。他们在进行信息读取和艺术审美之外,还参与内容的生产、传播、消费和评价,包括点赞、弹幕互动、直播连麦、众筹影视创作等方式。他们是创作者、参与者,也是消费者、评论者,是“复合型”受众。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传播—接受—反馈”信息接收模式受到系列挑战,传播者和接受者转而趋向双向互动模式。这种改变脱胎于媒介融合的技术赋权,同时又作用于影像的创作理念,更为影像创作主体带来自由的创作空间。比如,时下比较热门的短视频平台,尝试将不同地区、行业、类型和层次的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整合,助推文艺作品与互联网的融合进程,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虚拟成像、全息影像等形式推送作品,以各种展演活动、网络直播、创意工坊等作为传播平台,传递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诉求的文艺作品,彰显文化的整合力和影响力。

(摘编自欧阳一菲《变的是外部形态,不变的是价值坚守——对当下网络文艺生态的一点观察与思考》)

材料二:

每个时代都有与其“时代精神”、文化风尚协调共振的文学艺术,相应地,每个时代也有独具特色的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与之相配套。21世纪以来,依托于互联网、数字信息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而急剧融合的网络媒体,为文艺创作、传播和接受的实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当然也对文艺学学科体系与话语范式的建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不过,就科学规范的学术共同体建设和理论话语范式的创新而言,当前的网络文艺学特别是我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文本和接受的理论与批评研究还很不成熟,主要问题表现在理论视野局限、研究方法单一、话语创新不足、研究范式错位、审美定位偏差、遴选机制不灵活、评论生态不健全以及专业研究队伍建设不到位等方面。网络文艺理论学科体系建设的滞后与当前网络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的火热状况之间构成了某种“失位”或不平衡,这是新时代文艺学学科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文艺学是一个指向宽泛的学术概念。从研究范围看,其关注的应该是网络媒体或者更宽泛意义上的新媒体语境之下的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问题,涉及网络文艺的创作、传播、文本阅读及其跨媒介、跨学科、跨专业与跨文化的意义生成语境等研究内容共同构成的“泛问题域”。这种理论研究在本体论层面可以被理解为网络文艺的基本概念辨析、研究范围界定、理论方法创新和批评话语阐释,在现实操作层面则应该是通过网络和新媒体发布、呈现、传播和再生产的文艺理论研究成果。生产机制与功能高度融合、意义传播与转化跨界互动的网络媒体生态,为网络文艺作品的创作、传播、接受与再生产提供了远比传统文艺生产更加丰富多元的阐释前景,当然它也为网络文艺学的学科专业建设和话语范式转型提供了前提条件。

(摘编自鲍远福《网络文艺学话语范式与学科体系构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融互通,既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又拓宽了文艺空间。
B.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数字技术,已经全面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
C.媒介融合的技术赋权带来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向互动,赋予影像创作者最大的自由创作空间。
D.当前我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文本和接受的理论与批评研究还很不成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空间不仅为艺术鉴赏和消费提供自由的空间场域,还为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B.在“互联网十文艺”模式下,地处偏远地域的中学生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文化创作和传播的主体。
C.某短视频“用户”因为只观看并点赞他人作品而从未发布过自己的作品,所以不是“复合型”受众。
D.某地利用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互动,推送作品,因而能传递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诉求的优秀作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文艺学范畴的一项是(     
A.通常情况下,“语图文一体”“视听触同步”与“技术手段赋义”是网络文艺作品存在的方式。
B.在新技术和跨媒介的文艺生产中,网络文艺学可借助网络和新媒体来实现所谓的“数字化生存”。
C.网络文艺学是指向宽泛的学术概念,可从研究范围角度对其进行理论层面和现实操作层面的阐释。
D.文学、影视、动漫的文本形式、主题内容和思想价值必须依靠读者阅读和影众观看来传播。
4.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的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当前,“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发展迅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现象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雨浮梁

余江

作为茶和瓷器同时盛名天下的地方,恐怕非江西省浮梁县莫属了,其实茶和瓷器从出生起就是形影不离的,而浮梁一直是绝美地匹配了它们。

如果说对宋人彭汝沥送友人的咏瓷诗句“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不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白居易的名篇名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一定让我们会想起这个千年古镇。“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这是诗仙他们描写精美的瓷碗里浸泡着茶香的美文,更有婉约词人秦少游“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把茶、瓷和诗文写在一起,美得遍地。这些都是浮梁留在历史里隽美的文字,所以汤显祖盛赞它:“浮梁之茗,闻于天下;浮梁之瓷,莹如水玉。”

浸泡在这样的字里行间、浸泡在天青雨疏的江南,我竟也有写几句的冲动,感觉再也没有像在这样春夏之交的雨季,落脚于浮梁,更合我意、更令人心醉的了。

一个人,漫步在江南第一县衙的府前,行走在千年以来的雨巷,穿梭于浮梁的青山绿水之间。雨,一半落在了浮梁,一半落在我身上;烟雾弥漫起,模糊了这山这水,也模糊了我的思绪。浮梁的雨如晶莹剔透的瓷,瑶里的风似山间清新的茶,一阵风雨,山河静默,就成了一段往事,如烟,悠悠

走进浮梁县瑶里古镇,首先看到的就是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河的瑶河。千百年以来,瑶河穿城而过,清澈透亮,人们至今依然临河洗衣洗菜。两岸的民居大多是白墙灰瓦,也有不少是红砖黑瓦。这些红砖因年代久了,历经风吹雨打,已经被岁月冲淡成斑驳的浅黄,而且很不均匀,甚至墙角上还苔痕累累,散发出老旧的气息。

如果说浮梁以及瑶里古镇是瓷窑的历史存档,那么走出古镇,那青山碧水里就是浮梁山茶的天地了。其实都无需进山,即使在省道的两侧,就可以看到整片的茶园,那种整齐有序就像是植被,茂密地覆盖着山体;那些从半山腰一层又一层落下来的水稻梯田,是山区特有的风景。浮梁的山区,到处都是勃勃生机,一年四季大多是山峦滴翠,云雾缭绕,在这春风夏雨之中,那更是令人流连忘返的。

细雨绵绵之中,满山遍野都罩着薄雾,整个山湿漉漉的,草木茶林也湿漉漉的,青翠欲滴。置身其中,你会觉得光阴都带着雨滴。古人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所以浮梁拥有江南最大的古茶树群落,原始森林里的古茶树,年年岁岁,青翠不改。难怪远在宋代,就有近百家茶行,户户门庭若市,车马不绝。

现在许多人知道瓷都是景德镇,茶也盛名在西湖龙井、太湖的碧螺春等等。其实民国景德镇建市之前叫昌南镇,是浮梁县下辖的一个镇。民国十五年景德镇立市以后才反过来把浮梁县下辖于市。因此瓷器更早的发源地就是浮梁。浮梁东邻浙闽,西靠湖南,北连安徽,南下广东,我总感觉是江南的尽头,最内陆最南线的江南了。因为古代这里再南再西就是蛮夷之地了。王勃那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放在浮梁实在是再确切不过了。

人们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认为,历史的才是永恒的。浮梁文化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千百年来日久弥新,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氛围,让深山茶、瓷、布艺、木雕等走出大山深处。新建的牌楼、祠堂仍保持过去统一的风格。在浮梁在瑶里,我们看到的是茶与瓷绝美的匹配,人与自然,历史与当下的和谐发展,秀美的自然风光,朝代各异的人文景观,浓郁的民俗风情,这些组成了一条文化之河,同样也浩浩荡荡,千年以来一直流淌在浮梁人的心田。如今也流进了大江大河,带着瓷和茶闪亮的文化符号流向了世界文明之海。

不记得谁说过:“美,是不能造作的。”烟雨浮梁告诉我们,美,也需要自然生长,人工斧凿的痕迹过重就不美了,也经不住历史沧桑的考验。

当下太多的地方在打造文旅产业,那些投入巨资凭空人造的景点,那些挖空心思臆造的历史故事,如何留得住千年?如何经得起历史的验证?甚至,我们一方面在造“古”,另一方面又在毁迹,几十年上百年的老街、民居、校园被随意拆迁,难道北京元城墙拆除教训还不深刻吗?

在人类传统文化面前,我们需要学养和情怀,少一点急功近利;在厚重的历史面前,我们首先需要停下来思考,然后再来发展。这些似乎正飘散在烟雨朦胧的古镇天空。

(节选自《江河文学》2021年第5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浮梁的茶和瓷器同时盛名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地位逐渐被景德镇所取代。
B.瑶里古镇瑶河两岸民居斑驳的红砖和苔痕累累的墙角,突出了现今浮梁一带经济的落后。
C.浮梁的青山碧水、独特的气候条件、拥有古茶树群落等因素共同成就了浮梁茶的好品质。
D.浮梁的美自然不造作,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因而能经得住历史沧桑的考验,存留至今。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由茶和瓷器引入对浮梁的介绍,然后引用诸多古诗文来印证浮梁茶的芬芳和瓷器的精美,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B.文中画线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浮梁瓷器和茶文化历史悠久、环境静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浮梁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文章以作者对浮梁的瓷和茶文化的感情为线索统摄全文,描写了浮梁茶和瓷器的文化及浮梁的自然风光等内容,充分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文章语言优美,自然流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文中多处采用长短结合句式,形成参差错落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
8.文章以“烟雨浮梁”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9.请结合文本探究文章的丰富意蕴。
2022-12-23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董卓入关,留朱儁守洛阳,而儁潜与山东诸将通谋,惧为卓所袭,出奔荆州。卓以弘农杨懿为河南尹,儁复引兵还洛,击懿,走之。儁以河南残破,无所资,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卓。初平三年春正月,董卓遣牛辅将兵屯陕,辅分遣校尉北地李催、张掖郭汜、武威张济将步骑数万击破朱儁于中牟,因掠陈留、颍川诸县,所过杀虏无遗。卓忍于诛杀,诸将言语有蹉跌者,便戮于前,人不聊生。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尚书杨瓒密谋诛卓。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然卓性刚褊,尝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而改容顾,卓意亦解。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于傅婢,益不自安。王允素善待布,布见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允因以诛卓之谋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如父子何?”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邪!”布遂许之。夏四月丁巳,帝有疾新愈,大会未央殿。卓朝服乘车而入,陈兵夹道,自营至宫,左步右骑,屯卫周匝,令吕布等扞卫前后。王允使士孙瑞自书诏以授布,布令同郡骑都尉李肃与勇士秦谊、陈卫等十余人伪著卫士服,守北掖门内以待卓。卓入门,肃以戟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堕车,顾大呼曰:“吕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贼臣!”卓大骂曰:“庸狗,敢如是邪!”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主簿田仪及卓仓头前赴其尸,布又杀之,凡所杀三人。布即出怀中诏版以令吏士曰:“诏讨卓耳,余皆不问。”吏士皆正立不动,大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街肆。以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共秉朝政。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董卓之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B.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C.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D.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州,汉代所设十三刺史部之一,黄河中游的政治、军事重镇,也是各方势力争夺的要地。
B.“改容顾谢”的“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含义相同。
C.丁巳,干支之一,中国传统历法中有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等,文中是干支纪日。
D.假节,指使臣出行持节作为凭证,也指汉末掌地方军政的官员所获的称号,文中指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朱儁劫掠陈留、颍川等县,凡经过的地方都杀光抢光,激起民愤,最终他在中牟被李催、郭汜、张济等人率兵击败。
B.董卓性情乖张,将领们说话有失误的,便当场杀死,以致人人自危,即便是对立誓情同父子的吕布,他也是毫不留情面。
C.初平三年夏季四月,皇帝在未央殿大会群臣,董卓乘车入朝,在道路两边布置军队,阵仗很大,根本没把皇帝放在眼里。
D.被乔装埋伏的李肃刺伤胳膊,又被吕布举矛刺杀,董卓最终命丧北掖门;得知此讯后百姓唱歌跳舞,买酒肉相互庆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儁以河南残破,无所资,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卓。
(2)主簿田仪及卓仓头前赴其尸,布又杀之,凡所杀三人。
14.吕布背叛董卓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龙门潘秀才见寄

黄庭坚

男儿四十未全老,便入林泉真自豪。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山中是处有黄菊,洛下谁家无白醪。

相得秋来常日醉,伊川清浅石楼高。


【注】①伊川:伊河,经龙门流入洛河。②石楼:龙门香山寺中的一处建筑,武则天曾在此宴饮群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述说潘秀才正值中年,本该大展宏图,却已归隐山林,这豪气实在令人钦佩。
B.颔联上句“明月清风”语意双关,内涵丰富;“非俗物”直接指出潘秀才的超凡脱俗。
C.颔联下句写儿辈生活十分阔绰,穿轻暖的皮衣,骑肥壮的好马,与上句对比鲜明。
D.颈联写潘秀才饮酒赏菊的场景,会让人联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16.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