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1 题号:176525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雨浮梁

余江

作为茶和瓷器同时盛名天下的地方,恐怕非江西省浮梁县莫属了,其实茶和瓷器从出生起就是形影不离的,而浮梁一直是绝美地匹配了它们。

如果说对宋人彭汝沥送友人的咏瓷诗句“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不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白居易的名篇名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一定让我们会想起这个千年古镇。“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这是诗仙他们描写精美的瓷碗里浸泡着茶香的美文,更有婉约词人秦少游“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把茶、瓷和诗文写在一起,美得遍地。这些都是浮梁留在历史里隽美的文字,所以汤显祖盛赞它:“浮梁之茗,闻于天下;浮梁之瓷,莹如水玉。”

浸泡在这样的字里行间、浸泡在天青雨疏的江南,我竟也有写几句的冲动,感觉再也没有像在这样春夏之交的雨季,落脚于浮梁,更合我意、更令人心醉的了。

一个人,漫步在江南第一县衙的府前,行走在千年以来的雨巷,穿梭于浮梁的青山绿水之间。雨,一半落在了浮梁,一半落在我身上;烟雾弥漫起,模糊了这山这水,也模糊了我的思绪。浮梁的雨如晶莹剔透的瓷,瑶里的风似山间清新的茶,一阵风雨,山河静默,就成了一段往事,如烟,悠悠

走进浮梁县瑶里古镇,首先看到的就是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河的瑶河。千百年以来,瑶河穿城而过,清澈透亮,人们至今依然临河洗衣洗菜。两岸的民居大多是白墙灰瓦,也有不少是红砖黑瓦。这些红砖因年代久了,历经风吹雨打,已经被岁月冲淡成斑驳的浅黄,而且很不均匀,甚至墙角上还苔痕累累,散发出老旧的气息。

如果说浮梁以及瑶里古镇是瓷窑的历史存档,那么走出古镇,那青山碧水里就是浮梁山茶的天地了。其实都无需进山,即使在省道的两侧,就可以看到整片的茶园,那种整齐有序就像是植被,茂密地覆盖着山体;那些从半山腰一层又一层落下来的水稻梯田,是山区特有的风景。浮梁的山区,到处都是勃勃生机,一年四季大多是山峦滴翠,云雾缭绕,在这春风夏雨之中,那更是令人流连忘返的。

细雨绵绵之中,满山遍野都罩着薄雾,整个山湿漉漉的,草木茶林也湿漉漉的,青翠欲滴。置身其中,你会觉得光阴都带着雨滴。古人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所以浮梁拥有江南最大的古茶树群落,原始森林里的古茶树,年年岁岁,青翠不改。难怪远在宋代,就有近百家茶行,户户门庭若市,车马不绝。

现在许多人知道瓷都是景德镇,茶也盛名在西湖龙井、太湖的碧螺春等等。其实民国景德镇建市之前叫昌南镇,是浮梁县下辖的一个镇。民国十五年景德镇立市以后才反过来把浮梁县下辖于市。因此瓷器更早的发源地就是浮梁。浮梁东邻浙闽,西靠湖南,北连安徽,南下广东,我总感觉是江南的尽头,最内陆最南线的江南了。因为古代这里再南再西就是蛮夷之地了。王勃那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放在浮梁实在是再确切不过了。

人们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认为,历史的才是永恒的。浮梁文化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千百年来日久弥新,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氛围,让深山茶、瓷、布艺、木雕等走出大山深处。新建的牌楼、祠堂仍保持过去统一的风格。在浮梁在瑶里,我们看到的是茶与瓷绝美的匹配,人与自然,历史与当下的和谐发展,秀美的自然风光,朝代各异的人文景观,浓郁的民俗风情,这些组成了一条文化之河,同样也浩浩荡荡,千年以来一直流淌在浮梁人的心田。如今也流进了大江大河,带着瓷和茶闪亮的文化符号流向了世界文明之海。

不记得谁说过:“美,是不能造作的。”烟雨浮梁告诉我们,美,也需要自然生长,人工斧凿的痕迹过重就不美了,也经不住历史沧桑的考验。

当下太多的地方在打造文旅产业,那些投入巨资凭空人造的景点,那些挖空心思臆造的历史故事,如何留得住千年?如何经得起历史的验证?甚至,我们一方面在造“古”,另一方面又在毁迹,几十年上百年的老街、民居、校园被随意拆迁,难道北京元城墙拆除教训还不深刻吗?

在人类传统文化面前,我们需要学养和情怀,少一点急功近利;在厚重的历史面前,我们首先需要停下来思考,然后再来发展。这些似乎正飘散在烟雨朦胧的古镇天空。

(节选自《江河文学》2021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浮梁的茶和瓷器同时盛名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地位逐渐被景德镇所取代。
B.瑶里古镇瑶河两岸民居斑驳的红砖和苔痕累累的墙角,突出了现今浮梁一带经济的落后。
C.浮梁的青山碧水、独特的气候条件、拥有古茶树群落等因素共同成就了浮梁茶的好品质。
D.浮梁的美自然不造作,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因而能经得住历史沧桑的考验,存留至今。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由茶和瓷器引入对浮梁的介绍,然后引用诸多古诗文来印证浮梁茶的芬芳和瓷器的精美,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B.文中画线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浮梁瓷器和茶文化历史悠久、环境静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浮梁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文章以作者对浮梁的瓷和茶文化的感情为线索统摄全文,描写了浮梁茶和瓷器的文化及浮梁的自然风光等内容,充分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文章语言优美,自然流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文中多处采用长短结合句式,形成参差错落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
3.文章以“烟雨浮梁”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探究文章的丰富意蕴。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库门与契约精神

张新

①作为上海曾经主流民居的石库门,□□于19世纪下半叶的租界,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的大街小巷。由于石库门几乎与上海城市建设与上海市民社会□□同步,它的样态、功能自然适应着市民的生存方式,□□下上海文化精神的诸多风貌,尤其是对市民社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契约精神。

②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而以市场经济与法治为基础的现代契约精神则是随着西风东渐而来的异质文明。石库门在接纳“移民”的过程中,也在进行着从“移民”到市民的潜移默化的转化,赋予朴素的传统守信理念以“现代性”的升华。

③石库门具有现代市场经济运作下的“商品”特性。石库门里的房客、房东之间是以有形的“租赁”和无形的群体“契约”形式组成共同体。不管房客以前的身份与背景是来自城市还是乡村,当下的身份都是承租人。租金多,可以租稍好点的前楼、前客堂;租金少,租无窗的后楼、后客堂,或者带有“老虎窗”的“三层阁”;而文人们则青睐于租金适中,又处于相对安静、独立位置的“亭子间”。石库门沿街大多开有夫妻老婆店,规模虽小,却也参与到上海商品交易的大循环中。商品流通中遵循的契约精神又通过夫妻老婆店传递到石库门的人际关系中。

④所谓“七十二家房客”的石库门格局是一种夸张与戏剧化的表述,但石库门人家多却是事实。和关起大门是一家的传统乡镇院落不同,石库门的房客来自五湖四海,三教九流,且大都无血缘关系,是上海市民社会结构的缩影。契约精神是使社会基本结构保持稳定的黏合剂,否则石库门内就没有一刻安宁。虽然石库门里也常有利益摩擦,但大家大体遵守相处之道的底线。个人产权明晰,利益边际清楚。如公用水表如何按常住人口、小孩,非长住的家庭搭伙者等情况进行费用计算,都有自发的约定规则。

⑤除了诚信,交易主体的公开、透明也是契约精神的基础。一个开放、透明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而石库门居室之间封闭性差所造成的房客少有私密性的不利条件,在“樊约共同体”的空间里,反而被动性地成为契约精神所需要的开放性、透明性的有利质素。

⑥石库门无论内部还是外部都是“裸露”的。石库门屋与屋之间通常用木板分割;做饭集中在公共灶头间;晾衣晒被不是在晒台、天井、窗外,就是在弄堂里、马路边。是山珍海味还是或菜泡饭,是丝绸裘皮还是破衣烂衫,无疑是家底的大曝光。石库门的“弄堂”很窄,前窗贴后窗,加之“弄堂”又是交通与社区交流、活动场所,沿街的夫妻老婆店,还是一个信息交流中心。所以在这里,人人都是透明的。上海市民社会共同遵循的公开、透明理念和底线规则在隐隐地起着规范与调节作用。大家心知肚明,知道遵守底线则双赢,于是养成了上海人所谓“勿管闲事”即尊重隐私底线的意识。契约的前提是守信,而守信要求契约各方公平对等的信息公开。

⑦上海民居是一个稳定的橄榄型结构。它主要包含三个版块:石库门处于橄榄型民居结构的中段。其上端是洋房、公寓和新式里弄,下端是简易房和棚户区。石库门本身又有层次的细微差别,伴随着人员流动与境况上升、下沉,石库门一直在进行“吐故纳新”的大循环:电视剧《上海一家人》里的女主角可是沿着棚户区、石库门、洋房一路乔迁的。朝着相反路线的也不乏其人。而石库门始终成为市民稳定的“蓄水池”。石库门的这种包容性、流动性、开放性,在纵横两个维度,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行业与阶层的固化,在不断碰撞与对话中加速了社会信息的传播以及思维与文化精神的认同,对孕育成熟稳定的上海市民社会起到促进作用。

⑧上海人其实很简单,虽然也难免有种种陋习,一如石库门红砖、灰墙上的水渍污痕和墙根探出的杂草蔓枝,但石库门里的人际关系却被“奥卡姆剃刀”“无情地剔除所有累赘”,而留下值得珍惜的契约精神。

(有删改)

1.第①段四个空缺处应该填入的词语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A.孕育、滥觞、刻烙、蔚兴B.滥觞、蔚兴、孕育、刻烙
C.滥觞、孕育、蔚兴、刻烙D.蔚兴、滥觞、孕育、刻烙
2.第②段中的“转化”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
3.下列不能体现文中“契约精神”的一项是(     )。
A.租客依据交易公平性进行商品化租赁。B.按自发的个人规则进行共同生活模式。
C.遵守个人产权明晰、利益边际等底线。D.养成了“勿管闲事”,尊重个人隐私。
4.推断第④段中“传统乡镇院落”居住模式的特点。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种物质的形式,比如石库门这种居住方式,会影响人们的精神和社会的风俗,请另外举出这样的一个例子,并加以阐述。
2021-06-21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海观云

刘汉俊

(1)南海观云,亦是好景致。

(2)南海是中国海区能见度最好的海,云则是最好的云,而且是低层云,就悬浮在你的头顶。

(3)海上看落日,需要压低你的视线。看云,却是必须仰视的。当你目送完壮丽的落日后,才发现红霞还在,云阵依旧,她们一直铺到你的头顶,枕着你的后脑勺。猛然转身,你会发觉自己早已处在云的包围中,心如飞鸥,在云中翔。云是那么亲近,那么贴切,或舒或卷,就在你的额前,你随手扯下一把,既可以擦拭满脸的风尘,指干眼角的相思泪,也可以揉巴揉巴塞进你的心袄。转秋的南海,晚上有了些凉意,凉生思,暖生情,你得煮一锅海水,用云彩做味道,喝下去,温暖你那饮风餐浪疲惫苍凉的心窝。

(4)你这么想着,可云不这么想。

(5)她依然静观,默视着你。浮云生根,长天无语,远远近近,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稀稀密密,薄薄厚厚,她们既不簇拥你,也不远离你,任你情生万万种,心有千千结,云们依然布阵如初,守望如初。满以为可以亲抚,却发现她正眺远方,一朵朵独立的云柱,一尾一尾地悬挂在西天,像水里游弋的水母。她就这么淡定从容,处世不乱,处变不惊,千年万年如此。满以为云定气静,却发现密云阵脚已经生变,翻覆腾挪,吞吐呼应,时过景移、面目全非竟然发生在分秒之间眼皮之下。

(6)其实,是船在位移,心在位移。

(7)赏不尽的烟霞,流连不够的云景,彤云满天霞光万道,乌龙翻滚风起云涌,万马奔腾群羊牧天,闲云野游孤云静坐,仿佛有一只魔术师的手,变幻着这海天的无常,让你蘸尽南海的水也描摹不尽。

(8)但是徐悲鸿可以。他把蓝天当纸,海水当墨,无须用笔,只抓起几团云彩随意挥洒,天空中就出现了他的(八骏图),神来之笔奔放但不狂狷,精微而不琐屑。再向天边猛一展臂,满天立即涌起奔马万千如阵,咆哮嘶鸣如雷,怒卷的狂飙把个完整的晴天碧海踏了个粉碎,旌旗猎猎,惊尘翻卷,入诗成画。

(9)黄宾虹可以。他用云彩作画,那样的构图,山峦叠翠,林木扶疏,水流潺潺,又有仙风道骨深居陋室入定;那样的着色,既有泼墨重彩,黑密浓厚,又有焦黑渴笔,纤毫若现,每一笔都是自然与贴切;那样的笔意,既取势雄浑而高远,又笔趣意象万万千,勾皴染点之间,虚实轻重繁简浓淡有致,向远处横亘,一直绵延到天际。

(10)吴冠中可以。他用云朵作画材,把张家界从仙境搬到了天境。站在船舷旁看云,如倚立天阶看山,喀斯特地貌山形之间,岩层分明,沧桑斑驳,云山叠嶂,天外有天。又如火山突然间爆发,岩浆流了半个海。忽有大片云床铺开,倏地扫荡出一扇冲积平原,坦白无奇,纯净无奇,有村庄坐落其间,田园风光盎然。远处有梅里雪山,玉龙雪山珠峰雪山并列耸立如军阵,冰砌玉雕雪堆满地,片圣洁与庄严。转眼间,丹霞中耸起另一座冰峰,有金銮殿翼然其中,金碧辉煌,高洁神圣,整个云景像海市蜃楼,飘渺在海平面之上。

(11)圣桑也可以。他把一曲《动物狂欢节》回放在南海上空,搅得风云翻滚乱云飞渡。谁家的翻毛狗儿白的黑的没看住,全都蹦上了天。虎狼出洞,张牙舞爪,声势夸张,一脚踩翻一海云水,泼金流银,一泻千里。金鱼披头散发边幅不修,水母漂游随意张合有致。骆驼昂起干瘦的颈,竭力辨寻干漠里远方的月牙泉。群鸡相斗,疯癫撒泼一地飞毛;对虾互戏,轻描淡写无须深墨。天鹅凫水,倒影里清洗满湖的羽毛;野鹤无聊,拆了自己的一双翅膀在晒。今天的圣桑,变幻神奇,拉出一支诙谐的旋律,洒满了南海的天,还邀来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李苦禅的鹰,黄永玉的火烈鸟。整个南海,就是动物们集体出演的狂欢曲。

(12)最后,他们把自己的作品,一古脑儿交给铁匠史密斯,和他那永远通红的铁匠铺子。老铁匠也不懂啥叫经典佳作,只夹了火球,点了火炉,把锤子蘸了海水,一钉一锤,叮叮哐哐,打造了一大堆长长短短,方方圆圆,错落有致的条状云,半浸在海水里,红彤彤、热烘烘地垒在天角,直到炉火黯红,余烬消退,细看却也是一幅传世之作。所有的浓云淡云,一律凝成墨汁般的海水,等待明天白云的漂洗。

(13)南海的云,有最丰富的表情,却只是“南海故事集”封面上最生动的题词。翻开它,只能算掀开了美丽中国的一角。

(节选自“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南海九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上看落日需压低视线,看云却必须仰视。这里采用对比手法,鲜明地表达了南海云的壮美景色比落日的景色更为壮观的意味,寄托了作者对云更为喜爱的情感。
B.文章(2)~(7)段采用第二人称写景抒情,像导游一样带领人们欣赏南海的云,这样写拉近了与读者心灵的距离,便于情感的交流,让情感变得浓酽,让喜爱变得炽烈。
C.作者纵情想像,把南海的烟霞云景比作著名画家徐悲鸿、黄宾虹、吴冠中笔下的宏伟画作,比作著名音乐家圣桑《动物狂欢节》旋律里的各色动物,幻化奇瑰,汪洋恣肆。
D.第(12)段是全文写景的收束,作者把南海晚霞璀璨奇丽的景色写得极具动态感,同时也写出了时间变化的层次感。“永远通红的铁匠铺子”这一喻体形象生动又妙趣横生。
2.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极具特色,请结合第(5)段简要分析。
3.如何理解“翻开它,只能算掀开了美丽中国的一角”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2020-02-10更新 | 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意的横峰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宋人王观的这两句诗简直是为横峰而写。苏东坡的诗句也触及横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峰本名兴安,后因本地名山横峰而改为现名。但我固执地认为,横峰就是从古人的诗句中走出来的。

②横峰是江西省东北部的一个小县,地处闽、浙、皖、赣四省要冲。踏进横峰,我就疑心自己踏进了一个古老的时代。亭子上,梧桐畈,莲荷乡,上畈村,新篁乡,龙门畈,葛源村,枫林坞,月光洲……古色古香的地名,哪一个不带着唐诗宋词的意境?当人们为传统地名急剧消失而痛心的时候,横峰的这些地名却带着历史的温度,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挟着古典诗词的韵律,穿越千百年的时光,鲜灵灵地存活在生动的现实当中。

③横峰的诗意,写在每一寸土地上。

④亭子上,一座小村庄。清一色的粉墙黛瓦,明朗素雅,大红的剪纸透着喜气。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麦子,像绿色的地毯一样。一畦畦蔬菜鲜翠欲滴,体态丰满的鸡妈妈带着一群小鸡在菜地里觅食,高傲的大白鹅优雅地踱着方步,小黄狗在温煦的阳光下眯着眼睛慵懒地打盹。清澈的河水潺潺地流着,几只鸭子浮游水中,不时扎到水中去觅食,水面泛起一圈圈气泡。两岸都是茂密的树木,树木吮吸着大地的乳汁,郁郁葱葱,枝叶扶疏。竹林边,成群的笋争先恐后地从土里探出头来。秋千架,老水车,悠然亭,古驿站……几近消失的田园风光,如同被时光遗忘的世外桃源。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村民的生活像村边的河水一样悠悠地流淌。

⑤莲荷乡,莲荷的家乡。莲叶并不罕见,奇的是这千亩荷园,真实呈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观。沿着木质步道走进荷塘深处,极目四望,视线所及尽是亭亭玉立的莲叶。晶莹的水珠在莲叶上滚动,小鱼小虾在莲叶间嬉戏,黑天鹅在池塘里悠闲地游弋。荷塘边建起了一排排灰黄色小木屋,那是为外来的游客们准备的栖息之所。古人吟咏莲荷的诗文多矣,我最爱的是两首出自无名诗人之手的民歌,一首是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还有南朝《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还有辛稼轩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些诗句都鲜活灵动,清新可喜,充满生活情趣。虽然还没到莲子成熟的季节,但我仿佛看到了采莲时节鱼虾嬉戏、男欢女爱的动人场景。

⑥走近葛源村,村口的那棵老树令我为之一震。那是一棵樟树,树干粗大需数人方可合抱,树身黝黑铁青峥嵘沧桑。这棵树太老了,也许几百岁,也许上千岁,主干已经从中间裂开一分为二,一支歪倒触地,而另一支依然挺立,依然枝繁叶茂,依然浓荫覆地。一棵树站在那里,就站成了一部历史,即使倒下了,仍然顽强地活着。据说,此地民间习俗,女儿一出生就种一棵樟树,到出嫁时伐木制箱盛嫁妆,因此到处可见樟树的身影。

⑦樟树下,一位年轻女子坐在长条石凳上看书。只见她双手捧书,头颈微垂,看得入迷,一袭红色长裙格外醒目。自然披落的秀发遮住了她的面庞,然而她的侧影仍然显出婀娜的身姿,远远看去,宛如一幅美丽的剪影。年轻与古老,鲜红与翠绿,对比如此强烈,相处又如此和谐。时光仿佛在这里静止。一瞬间,我竟有了莫名的感动。

徜徉在横峰大地上,仿佛在一幅水墨画中行走。月光洲,梦一样的名字,梦一样的小岛,轻轻地泊在信江上,绿树成荫,水禽翔集。石桥村,大片的紫云英正在盛放,层层的梯田像翻卷的大海,乡间绿道曲径通幽……横峰人爱美,他们致力于建设秀美乡村。秀美者,秀丽而美好。有内涵有品质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聪明的横峰人,在秀美二字上做足了文章。亭子上的传统民俗剪纸,莲荷乡的千亩荷园,石桥村的高山梯田,都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和经济来源。横峰在走向富庶,而山水依旧美丽如诗。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古人的诗句就是为今天的横峰而写的。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峰是江西省的一个小县,本名兴安,后因本地名山横峰而改为现名;宋人王观和苏东坡的诗句中的“横峰”不是此“横峰”。
B.文章第⑤段引用汉乐府《江南》、南朝民歌《西洲曲》以及辛弃疾的诗句形象真实地再现了横峰千亩荷园的壮观。
C.文中画线句子“徜徉在横峰大地上,仿佛在一幅水墨画中行走”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水墨画”喻横峰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如画的横峰风景的喜爱之情。
D.本文采用游记笔法,按照地点的转移和视角的变化,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横峰美丽如诗的乡村风光。语言优美灵动,饱含情愫。
2.第⑦段作者写了一个年轻的女子在樟树下读书的情景,这个情景具体美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赏析。
2021-07-18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