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海伦市中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一 期末 2023-01-01 18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灾害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灾害共生过程中总结形成并代代相传的集体智慧、传统知识及经验总结。它的形成是一个有一定继承性的、长期的过程,因此要认识灾害文化,有必要追溯其发展历史和发展过程。

作为一种有文化的特殊的动物,人类将其人为营造的物质及社会文化空间叠加于自然空间之上,从而把其所寄居的地球改造为人类之家。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空间同时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三种属性,三种属性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不同于客观的自然空间,社会文化空间中的一切都被赋予了人的主观目的或主观感受,它们制约着人的行为和意识。自然灾害和灾害文化均为被人类赋予特定文化含义的社会现象,都隶属于人类构建的社会文化空间范畴。

自然灾害与自然界能量、物质流通过程中某种自然力的瞬时强烈释放或时空规律的短时间失常有直接关系,然而,一种自然现象一旦被称为自然灾害,它就已不再是纯自然的了。灾害二字不论从其文字起源还是现代含义来看,均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负面服务价值的判定。人们从自身的利害出发,对客观的自然环境进行主观区分,把可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自然现象称为自然灾害;相反,把可为人类带来利益的部分视为自然资源。对人类而言,灾害和资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可控制是资源,不可控制是灾害。灾害是人类之家的一部分,人类在享用地球所提供自然资源谋求发展的同时,也要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乃至毁灭性的打击。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文明就是在灾害与生存、挑战与应战的过程中创生、延续、繁荣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同灾害斗争的历史。灾害文化是人类对灾害的共同社会记忆。一种灾害文化一旦形成,便被纳入到人类社会文化环境的体系之中,灾害文化在其中的主要功能是影响人类社会对灾害的认知与承受灾害的能力、约束和协调人类社会的灾害应对行为,使人类社会能够在自然灾害面前处于相对安全状态。

从时间的视角看,灾害文化在时域上的特点与灾害是不同的。自然灾害在时间上一般表现为随机发生的短时性事件,灾害事件虽是重复发生的,但前后事件之间一般不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而人类在与自然灾害共生过程中总结形成并代代相传下来的灾害文化都要经历发展、继承与扬弃的历史过程,具有累积性、时效性和历史继承性的特点,在任何一个时期的主流灾害文化中,既包括从历史灾害文化中继承的成分,也包括对构建未来灾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分。

以历史继承性为视角的灾害文化研究,建立在对灾害文化历史认识的基础之上,对现代灾害文化进行历史建构,识别现代灾害文化中的历史灾害文化成分,辨识那些对现代灾害文化具有关键意义的历史灾害事件及灾害文化特征,追溯形成这些历史灾害文化特征所经历的灾害及其社会学习和创新过程。在文化融合日趋强烈的现代社会,应该充分重视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问题,任何新文化的引入和输出都需要尽可能地与已有文化传统充分融合,盲目照搬外来文化可能造成水土不服乃至文化冲突。

总之,历史继承性是灾害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理解灾害文化地域性的重要途径。从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出发,挖掘和凝练具有地方特色的灾害文化,可兼顾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并服务于当代防灾减灾事业。

(摘编自方修琦《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史学集刊》2021年第2期)

材料二

当前,自然灾害文化维度上的实证/实例分析与理论探索已涉及到了灾害和防灾减灾实践的许多方面,如图所示。

自然灾害文化维度当前的总体进展与趋势是:文化因素是影响民众灾害认知和灾害应对的基础背景已得到共识:但是同一文化背景下,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文化因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目前尚无统一认识。目前,民众认识灾害、响应灾害和灾后恢复方面的相关研究已注意到,文化因素对于人们防灾减灾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信仰、规范、习俗等有时是人们面对灾害而脆弱的主要原因甚至是根源,有时却是提高民众灾害应对能力或潜能的重要基础。

当下,不同文化背景地域社会中的本土灾害应对策略对于人们防灾减灾的重要价值已得到学界普遍关注,其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本土灾害应对策略是否能够和在多大程度能够于地区间移植,是研究的新方向。地方性知识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探讨的相关研究表明,两者结合在发挥社区主观能动性,节约减灾和灾害管理成本、保障减灾实践可持续等方面均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保护意识缺乏、生活方式改变、外来文化冲击等,一些地域社会本土性灾害应对策略的传承正面临威胁。如何有效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本土和传统的灾害应对策略,然后使之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是今后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我国存在着丰富的灾害相关地方性知识,比如各地流传的谚语、民间故事等,应挖掘和梳理这些谚语、民间故事等所蕴含的现代减灾意义与价值。应探索地方性灾害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和我国自上而下灾害管理体制三者间的有机契合点,进而促进全社会整体防灾减灾基础能力的广泛提升。

(摘编自孙磊、苏桂武《自然灾害中的文化维度研究综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灾害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没有长期沿续性;而灾害文化却有一定继承性,经过长时间才会形成。
B.自然空间与社会文化空间有相互重叠现象,但是二者区别明显,前者客观,后者被赋予了人的主观性。
C.当前,自然灾害文化维度在灾害应对上的研究已涉及到预防减缓、备灾、应急响应和恢复等不同环节。
D.我国一些地域社会的传统性本土灾害应对策略对现代减灾用处不大,它与现代技术融合才能发挥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界能量、物质流通过程中某种自然力的瞬时强烈释放或时空规律的短时间失常在自然灾害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B.人们判断自然现象是灾害还是资源的标准,在于它是否能为人类带来利益,能带来利益的是资源,反之,是灾害。
C.我们只要把握了主流灾害文化中对构建未来灾害文化有重要意义的成分,就能做好任一时期的主流灾害文化研究。
D.目前的研究发现,相比其他因素而言,文化因素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对于人们防灾减灾的正面影响要大于负面影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以历史继承性为视角进行灾害文化研究”观点的一项是(     
A.灾害文化是人们对待灾害的态度、思想、理念、行为、经验、习俗等总称,它是由灾害衍生的非物质性产物。
B.灾害文化往往以通俗性、普及性等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及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包括漫画、传说、纪录片等。
C.现代灾害文化有其独特的历史基因,不同地区现代灾害文化的某些差异可能源自于各自灾害文化历史的差异。
D.一个具有良好灾害文化构建及传承的地区,能够有条不紊开展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将灾害的危害降到最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从“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角度谈谈灾害文化在我国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吕梁山还是冰天雪地。西北风滚过白茫茫的山岭,旋转啸叫。黄灿灿山的太阳光透过干枯的树枝,照在雪地上,花花点点的。山沟里寒森森的,大冰凌像帘子一样挂在山崖沿上。

山头上,山沟里,一溜一行的战士、战马和驮炮牲口,顶着比刀子还利的大风前进。他们的灰棉军衣都冻得直溜溜的,走起路来咯嚓嚓响。这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纵队,奉命从山西中部出发,不分日夜向西挺进。枪不离肩,马不离鞍,战士们急行军十来天,赶到了黄河畔。

黄河两岸耸立着万丈高山。战士们站在河畔仰起头看,天像一条摆动的长带子。人要站在山尖上,伸手也能摸着冰凉的青天。山峡中,浑黄的河水卷着大冰块,冲撞峻峭的山崖,发出轰轰的吼声。黄河喷出雾一样的冷气,逼得人喘不上气,透进了骨缝,钻进了血管。难怪扳船的老艄公说,这里的人六月暑天还穿皮袄哩!

纵队的前卫部队在沟口里的山岔中集结,准备渡河。蒋匪的五六架美国造战斗机,在黄河渡口上空盘旋侦察,俯冲扫射;枪声、火药味,加上黄河的吼声,让人觉得战场就在眼前,感到一种不寻常的紧张。

旅长陈兴允从山口里驰出来,眼前就是黄河,他急忙勒住马,习惯地看看左右的山势。接着,双手搭在腹前,长久地望着那急湍的浪涛。

团参谋长卫毅和第一营教导员张培,从山口出来走到陈旅长身边。

卫毅,脸方,眉粗;身材高大结实,肩膀挺宽。堂堂正正的,不愧是山东大汉。张培呢,比卫毅低一头,身体单薄,脸膛清瘦,看起来斯斯文文。他负过四次伤,流血多,身体单薄。看外表,谁也不相信他是过了十年战斗生活的人。

陈旅长说:“我们在黄河上来回过了多少次啊!黄河跟我们是有老交情的。这愉快、爽朗的声调,是卫毅他们听惯了的。

陈旅长接着侧过身问张培:“这几天日夜急行军,你吃得消?

我骑马行军,还有什么好说的。战士们倒是真够呛!

陈旅长明知故问:“卫毅,张培真是骑马行军?

卫毅挺不自然,微微耸肩,说:“行军中,他的马总是让走拐了腿的战士骑。

陈旅长脸上闪过不满意的气色,说:“这些事,我真是懒得再说!

张培知道旅长不满意他的来由。半个来月前,张培还躺在医院里,胸脯上的弹伤算好了,身体呢,还很弱。他听说部队要过黄河去作战,就再三要求提前出院归队。部队出发的头一天,他赶回来了。这几天行军中,陈旅长每次碰到他都要他好好休息。

敌人的五六架飞机,从黄河上空俯冲下来,扔了几颗小型炸弹,扫射了一阵子,怪叫着钻到云层里去了。

陈旅长脸上闪过严峻的神色,说我们得抓紧每一分钟往前赶。西北形势严重,非常严重!

他把敌人的阵势讲了一番。八年的抗日战争,打得多么苦啊!可是一场大战刚完,中国人民连一口气都来不及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去年六月底,以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悍然发动了对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敌人以为三个月到六个月,就可以举杯庆祝胜利了。可是,我解放区军民英勇坚决地展开了自卫作战。作战一百多次,消灭敌人七十多万,迫使敌人集中重兵,在山东和西北发动重点进攻。现在敌人几十万人马正向山东疯狂进攻;西北,敌人总共动员了三十多万军队。三月十三日,南线,胡宗南的十四五万军队,沿威榆公路向延安进攻。西线,马鸿逵、马步芳正向我陇东分区三边分区进攻。北线榆林的敌人,准备向我绥德、米脂县一带进攻。这就是说,敌人从四面八方扑来了

卫毅和张培看看陈旅长那黑沉沉铁一样的脸色。这脸色,是他们每次在部队发起攻击的时候常见的。

陈旅长望河西面黑压压的山,低声而沉重地说:“前面摆着更大的考验啊,同志们!

保卫党中央!

保卫延安!

保卫陕甘宁边区!

战士们的喊声,黄河的浪涛声,汇成巨大的吼声。陈旅长他们回头望去集结在山口里的部队,利用渡河前的时间,进行战斗动员。

那个队前讲话的人,指着黄河喊:同志们,我们马上要渡河。……敌人正向延安进攻。同志们,民主圣地延安,全中国全世界谁不知道……战士们都瞅河西的大山。有些个战士,站起来又坐下,像是要说什么。

陈旅长望着卫毅和张培说:“前去的路子是艰难的。但是,你们要给战士们特别说明:毛主席在西北亲自指挥我们作战,这就是胜利的最大保证。好吧,你们立刻去组织战士们渡河。我去看看司令员是不是上来咯!

长城外刮来的风,带来漫天黄沙。战士们向渡口边移动,风把衣服吹得胀鼓鼓的,沙子把脸打得生痛。

大风卷起黄河浪,冲撞山崖,飞溅出的水点子,打在战士们身上、脸上。河上游,有几只小木船,乘风顺水下来了。它们有时爬上像山峰一样高的浪头,接着又猛然跌下来;有时候被大漩涡卷起来急速地打转转,像是转眼就要覆没了,可是突然又箭一样的破浪前进了。船上的水手,嗨哟——嗨哟——地呐喊,拼命地摇浆,和风浪搏斗。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时代背景,人民解放军一个纵队的前卫部队向西挺进,准备渡过黄河,将读者带入到解放战争的特定年代中。
B.选文引用扳船的老艄公说的话,目的是突出此时天气的寒冷,体现渡河的艰难,同时也突显了军民团结、共克强敌的主题。
C.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峻的战斗形势丝毫没有阻挡战士们前进的步伐,他们日夜兼行去保卫延安,展现出高昂的斗争精神。
D.战士们渡河动员会上的吼声和黄河的浪涛声汇聚一起,掀起保家卫国的巨大浪潮,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激情,让人激动振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吕梁山春寒料峭的早春景色,以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为全文奠定了紧张激烈的基调。
B.小说语言通俗朴实,但叙述描写上极具匠心,比如人物对话、叙述描写多用短句,特别符合军人简洁干脆的说话风格和紧张的战斗氛围。
C.陈旅长形象立体、丰满,作者既通过言、行正面刻画他坚定刚毅的一面,又通过对卫毅、张培的描写侧面烘托了他对战友的关心爱护。
D.小说善于以环境烘托人物,围绕战争展现战士们的内心世界,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展现子弟兵大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8.小说借陈旅长之口,以较多笔墨介绍延安保卫战的严峻形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请简要分析选文是如何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
2022-05-28更新 | 412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联盟优质校2021-2022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之伟,字子大,吴郡钱塘人也。家世儒学,以《三礼》专门。父规,梁奉朝请,与光禄大夫济阳江革、都官尚书会稽孔休源友善。

之伟幼精敏,有逸才。七岁,受《尚书》,稍习《诗》《礼》,略通其学。十五,遍观文史及仪礼故事,时辈称其早成。仆射徐勉尝见其文重其有笔力中大通元年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敕勉撰定仪注勉以台阁先无此礼召之伟草具其仪 乃启补东宫学士,与学士刘陟等钞撰群书,各为题目。所撰《富教》《政道》二篇,皆之伟为序。及湘阴侯萧昂为江州刺史,以之伟掌记室。昂卒,庐陵王续代之,又手教招引,之伟固辞不应命,乃送昂丧柩还京。仍侍临城公读。寻除扬州议曹从事、南康嗣王墨曹参军,兼太学限内博士。大同七年,梁皇太子释奠于国学,时乐府无孔子、颜子登歌词,尚书参议令之伟制其文,伶人传习,以为故事。转补安前邵陵王田曹参军,又转刑狱参军。之伟年位甚卑,特以强识俊才,颇有名当世。吏部尚书张缵深知之,以为廊庙器也。

侯景反,之伟逃窜山泽。及高祖为丞相,素闻其名,召补记室参军。迁中书侍郎,领大著作。高祖受禅,除鸿胪卿,余并如故。之伟启求解著作,曰:“臣以绍泰元年,忝中书侍郎,掌国史,于今四载。臣本庸贱,谬蒙盼识,思报恩奖,不敢废官。著作之材,更宜选众。御史中丞沈炯、尚书左丞徐陵、梁前兼大著作虞荔、梁前黄门侍郎孔奂,或清文赡笔,或强识稽古,迁、董之任,允属群才,臣无容遽变市朝,再妨贤路。尧朝皆让,诚不可追,陈力就列,庶几知免。”优敕不许。寻转大匠卿,迁太中大夫,仍敕撰梁史。永定三年卒,时年五十二。之伟为文,不尚浮华,而温雅博赡。所制多遗失,存者十七卷。

(节选自《陈书•杜之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仆射徐勉尝见其文重/其有笔力/中大通元年/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敕勉撰定仪注/勉以台阁先无此礼/召之伟草具其仪/
B.仆射徐勉尝见其文/重其有笔力/中大通元年/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敕勉撰定仪注/勉以台阁先无此礼/召之伟草具其仪/
C.仆射徐勉尝见其文重/其有笔力/中大通元年/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敕勉撰定仪注/勉以台阁先无此礼/召之伟草具其仪/
D.仆射徐勉尝见其文/重其有笔力/中大通元年/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敕勉撰定仪注/勉以台阁先无此礼/召之伟草具其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包含各领域礼乐文化的理论。
B.钞撰是一种史书编纂形式,其创作法为专钞一史,节略重组后拟题作序。
C.廊庙是指殿下屋和太庙,后指代朝廷,古礼规定重要国事要在廊庙谋划。
D.著作是古官职名,专掌文史之任,大著作是著作郎中年资较高者的别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之伟家学专一,传承友善家风。他的家庭世代研习儒学,专治《三礼》之学。父亲杜规,与光禄大夫济阳江革、都官尚书会稽孔休源友好。
B.杜之伟幼学早慧,少时博览群书。他幼年精勤聪敏,有出众的才智。七岁后先后受教《尚书》《诗》《礼》,十五岁遍读文史及礼仪之类古籍。
C.杜之伟受人推重,从而担当要职。仆射徐勉看重他的文章有笔力,启奏补他为东宫学士;吏部尚书张缵认为他是能为朝廷负重任的大臣之才。
D.杜之伟名闻天下,受到高祖赏识。他凭着强识俊才,在当世享有盛名。高祖久闻其名,召补他为记室参军,后又诏命他不要辞去著作之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昂卒,庐陵王续代之,又手教招引,之伟固辞不应命,乃送昂丧柩还京。
(2)迁中书侍郎,领大著作。高祖受禅,除鸿胪卿,余并如故。
14.杜之伟上奏疏请求解除大著作之职,是从哪几方面陈情的?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四)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谁]①《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的作品。②直北:正北,指北边与回纥之间的战事。③征西:指西边与吐蕃之间的战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与《登高》都写于诗人漂泊他乡之时,都是借秋天的所见所思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B.首联两句写诗人虽然远离长安,但是听闻长安的政局,想到百年世事,不禁悲从中来。
C.颔联两句写王侯们的朱门甲第都更换了主人,文武百官都换上了不同于昔时的新官服。
D.鱼龙不再游动,秋江凄冷,身在夔州的诗人倍感寂寞,常常思念昔日长安的平居生活。
16.诗人“不胜悲”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心协力向西对抗秦国,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2022-12-29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海伦市中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和活动轨迹,是为了控制疫情传播。只有群众配合防疫工作,让渡自己的部分隐私权,调查机构才能得到完整的调查结果。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生         个人信息的情况,让当事人承受了很大压力。一些人的不当言论给患者带来的心理伤害,造成了病毒以外的二次伤害的形成,这使社会大众对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发生了深深的忧虑。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感染者流调信息遭曝光,当事人遭受网络暴力的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凸显流调信息保护工作尚存漏洞,另一方面则凸显治理网络暴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事件         ,不同程度影响了当事人正常的工作生活,甚至出现当事人因为不堪网络言论而选择自杀的事件。

网络暴力的危害         。国家《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生产者和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对此,每一位网民都应知法懂法,做守法网民。

病毒无情人有情。面对新冠患者,应用完善的制度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避免信息“裸奔”。病毒狡猾,但是人心不应随之起舞,人们应多换位思考,给新冠患者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鼓励,让完善的制度和善良的人心成为防范新冠病毒二次伤害的堤坝。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泄露       负重致远       司空见惯       不可言喻
B.泄漏       任重道远       司空见惯       不言而喻
C.泄漏       负重致远       屡见不鲜       不可言喻
D.泄露       任重道远       屡见不鲜       不言而喻
19.下列语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何巩固“双减”成果,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的假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B.历史遗留问题往往成因复杂,未得到及时化解而积累下来,多是“烫手山芋”。
C.因为疫情不断,今年的乡愁,在一些地方再度被加上了“就地过年”的背景。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华灯初上,坐落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侧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流光溢彩,22条绚丽夺目的光影环绕着椭圆形的玻璃幕墙飞速流转,宛如速滑运动员在冰面纵情疾驰留下的道道轨迹。①     ,“冰丝带”的昵称似乎更能凸显场馆背后冰和速度结合的设计理念。总长13640米的彩釉玻璃发光管、3360块曲面和平板玻璃,共同构成了“冰丝带”轻盈飘逸、绚丽通透的外观。②      ,在设计理念、技术工艺等诸多方面,都彰显出科技、绿色等特点,为奥运场馆建设树立了新标杆。

“冰丝带”采用双曲面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屋面设计,(     )。建设者用158根强度等级为1570兆帕的高钢密闭索编织成一个巨大的索网状屋面,用120根斜拉索支撑起外侧幕墙,极大地节约了材料,用钢量仅为传统结构的四分之一。因为“冰丝带”内部需常年保持制冰环境,整个场馆相当于一台巨大的“冰箱”。空间越紧凑,能耗就越低,因此,设计者将场馆两侧屋顶向下弯曲,形成马鞍状,在确保比赛、观赛的前提下③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支撑起这一造型的是一套由外侧幕墙斜拉索,屋面索网和环桁架共同构成的钢结构“骨架”
B.一套由屋面索网、环桁架和外侧幕墙斜拉索共同构成的钢结构“骨架”支撑起这一造型
C.支撑起这一造型的是一套由屋面索网、环桁架和外侧幕墙斜拉索共同构成的钢结构“骨架”
D.一套由外侧幕墙斜拉索、屋面索网和环桁架共同构成的钢结构“骨架”支撑起这一造型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22-04-11更新 | 202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米兰·昆德拉曾说:“大多时候我们要学会调整,适应生活,因为我们所做的每一次调整,都将改变自己的方向。”

儒家强调“诚意正心”:心有所止,心有所指,心有所执。

生命的征途,有时需要改变方向,有时又要有所坚持。改变还是坚持,在新时代,这是一个尤其值得思考的问题。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4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4《陈书》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杜甫(712-770)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情境补写  衔接与排序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人生感悟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