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棠湖外国语中学(原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1-03 16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非遗记录社会发展的文化内涵,是城市文脉中最富特质的内容。借助短视频去扩大传统文化传播空间,已经成为当下非遗传承传播的有效方式。现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加上技术不断下沉、应用的便捷以及流量的快捷等条件,带来的是多元文化主体的崛起,类似抖音、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获取广泛的受众,折射出文化的生产者如今从精英阶层走向广泛的人群。正是这种对日常生活的深刻嵌入和文化生产者主体的改变,使得短视频推动文化融合和社会融合成为可能。非遗项目在抖音平台的爆红表明,高雅的、小众的、失落的、古老的文化,可以以更容易被接受的技术形式和媒介,进入大众和年轻人的视野。

有数据显示,在今年7个多月的时间里,仅仅是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数量就超过2400万,播放超过1065亿次,获得点赞超过31亿次。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网民对于此类内容的期待和需求,也提醒人们,应更好地利用各种媒介来满足网民对优质内容的需求。这也说明,非遗的传承传播,除了展示非遗的技术、产品与活动之外,活态传承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尤其要借助当代科技的力量,用现代和逼真的演示和记录,去表现和优化提升,创造更多新的方式,彰显传统文化的当代魅力和社会影响力。

(摘编自《非遗嫁接短视频,彰显更大魅力》)

材料二:

非遗短视频促进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一方面通过符号重构、剪辑技术、视觉再现,突破了非遗传承的时空限制,将非遗的精髓呈现到受众面前,形成一个非遗“活化”的超时空文化场域,缔造了一个沉浸式的非遗“活现”视觉景观;另一方面,年轻时尚的群体更倾向于用平民的视角来探索非遗的现代价值,他们通过利用影视技术与文化创意,站在时代与潮流前沿,重塑非遗的文化内涵,创新非遗的文化形式,最终建立起与受众有效沟通的桥梁。比如,90后男生阿圣在短视频平台上表演“唢呐电音”,杭州手工艺人着力展示油纸伞连接的现代生活之美,他们都已圈粉百万,获赞无数。短视频为非遗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在向人们展示非遗魅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消费需求,进而推动了非遗的产业化传承。

非遗内容短视频的快递普及与发展,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与创新因子,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但是,我们应当情形地认识到,由于这种传播形式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传播主题分散,专业性与大众化缺乏有序合作;传播内容浮浅,文化内涵尚未深度挖掘表现;传播形式娱乐化,文化精神受到消弱甚至亵渎;传播利益商业化,文化价值遭遇过度解读等。相关部门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政策扶持、环境营造、趋利避害,尽力探索出适合当地特色的非遗短视频传播创新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目前,非遗短视频的传播者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非遗传承人、从业者及兴趣爱好者,他们了解非遗的精髓,但缺乏传播技巧的训练,作品质量普遍不高;二是传统媒体、自媒体等专业机构,他们掌握娴熟的传播技能,但对非遗缺乏深入了解,作品容易表面化、片面化;三是专注于非遗传播的内容运营商,他们以商业为目的,帮助非遗传承人拍摄短视频内容、做社交平台运营、打通商业变现链条,作品的商业功能要高于文化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整合传播主体,实现优势互补尤为重要。在应用短视频进行非遗传播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将传播主体力量进行整合与统一规划,建立起政府鼓励、专业媒体指导、平台支持、传承人响应、全社会参与的社会化传播机制,促成各类传播主体的互助合作和优势互补,并对其传播过程进行把关监管,以保证非遗短视频的质量,提高传播的影响力。

此外,还要在内容创新、渠道开发等方面下功夫。首先要创新传播内容,引发情感共鸣。利用短视频对非遗文化内核进行挖掘,探索最能表现非遗魅力的文化元素,并将这些文化元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拉近受众与非遗的距离,强化非遗短视频的传播效果。与此 同时,在进行短视频内容策划时,对于那些文化内涵丰富的非遗项目,可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拍摄系列短视频,进行深度传播,以还原非遗全貌,展现非遗之美。其次要精准传播,多渠道分发。充分掌握受众的具体需求、偏好及行为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锁定传播对象,确定传播内容,实施精准推送。还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强化体验式传播,组建线下兴趣社群。利用短视频的互动社交功能,将线上流量引入线下社群,组织实地体验活动,这对建立良好的非遗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非遗短视频:有了网络流量,更要有文化含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非遗短视频扩大传统文化传播空间,记录社会发展的文化内涵,是城市文脉中最富特质的内容,是非遗传承的有效方式。
B.互联网技术带来多元文化主体的崛起,短视频平台在短时间内获取广泛的受众,折射出文化的生产者从精英阶层走向更广泛的人群。
C.短视频使非遗项目能够以更容易被接受的技术形式和媒介,进入大众和年轻人的视野,推动了文化融合和社会融合。
D.多样的非遗活态传承的方式,借助当代科技的力量,用现代和逼真的演示和记录,来满足网民对优质内容的需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更容易被接受的技术形式和媒介,不仅能满足网民对优质内容的需求,还能彰显传统文化的当代魅力。
B.目前非遗内容短视频传播形式处于初期探索阶段,需要相关部门尽快探索出适合当地特色的传播创新路径。
C.帮助非遗传承人拍摄短视频内容的运营商能打通商业变现链条,但传播利益商业化使其忽略了作品的文化功能。
D.良好的社会化传播机制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包括政府的主导和鼓励、专业媒体指导、平台支持、传承人响应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非遗活态传承方式的一项是(     
A.在短视频平台上表演“唢呐电音”。
B.展示油纸伞连接的现代生活之美。
C.利用大数据技术锁定传播对象。
D.组织实地体验剪纸活动。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析非遗短视频对文化传播有哪些作用。
5.针对非遗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改进?请结合材料简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山的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对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建国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山的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

(文章有删改)

6.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
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突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德。
C.“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
D.“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下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
7.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意,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两个方面表现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
C.“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
D.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独到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8.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简述。
9.“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
2020-10-15更新 | 496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太宗读《刘聪传》,谓侍臣曰:“聪将为刘后起凤仪殿,廷尉陈元达切谏,聪大怒,命斩之。刘后手疏启请,辞情甚切,聪怒乃解,而甚愧之。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可以为深诫。比者欲造一殿,仍构重阁,今于蓝田采木,并已备具,远想聪事,斯作遂止。”

太宗尝诏曰:“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战惕。”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温彦博为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寝,及薨,殡于旁室。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赙赠

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资素褥布被而赐之,以遂其所尚。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B.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C.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D.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
B.陛下,“陛”是帝王宫殿的台阶。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请他们代为转达,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户部侍郎。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所有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帝王不应为了一己私欲而劳师动众,将劳苦疲累的事情强加给百姓,而要怜爱百姓,经常做到自我节制,顺应民情。
B.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C.唐太宗读了《刘聪传》,对书中故事很有感触,感慨“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于是以此为“深诫”停止了营造工程。
D.唐太宗体恤节俭的臣下,见臣子居所简陋,下令为过世的戴胄和温彦博修祭拜之庙,又用准备建造小宫殿的木材为病中的魏征造正堂。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可以为深诫。
(2)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4.你认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
2022-12-3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棠湖外国语中学(原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积雨辋川庄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蓄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释】①辋川庄:即王维在辋川的宅第,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②饷东蓄: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饷:送饭食到田头。苗: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指农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田家生活,诗人视野所及,先用“迟”字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真切传神,再写农家早炊、饷田,富有生活气息。
B.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蔬食,透露寂寞寡淡之感。
C.尾联采用问句,诗人已经是一个从追逐名利的官场中退出来的人,而鸥鸟为什么还要猜疑诗人呢?具有余韵。
D.通过本诗,诗人把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16.《增订评注唐诗正声》曾评价此诗“妙在四叠字,易此便如嚼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