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卷(七)语文试题
云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2-21 36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10万人口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就有22个,在社会的大变动中他们如何长期生存下去?特别是跨入信息社会后,文化变化得那么快,他们就发生了自身文化如何保存下去的问题。我认为只有从文化转型上求生路。要善于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求得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共同的问题。所以我说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实际上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后,中华文化该怎么办是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也是谈论文化自觉首先要面临的问题。

这也促使我想从理论上进一步搞清一些问题,如个人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问题等,以利于推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入。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化的认识。我们真要懂得中国文化的特点,并能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必须回到历史研究中去,下大功夫,把上一代学者已有的成就继承下来。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边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我们一方面要承认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好东西,进一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历史,以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一方面要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

(摘编自费孝通《论文化自觉》)

材料二:

在孔子标举诗教之前,诗早已被赋予社会功利与个体审美的社会功能。《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讲究讽谏和情感表达的作用,如《大雅》中《卷阿》和《烝民》就运用了讽喻手法,至于《小雅》中的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啸歌伤怀,念彼硕人等则致力于情感的直接抒发。古代还有采诗、献诗、诵诗等民间社会习俗或惯例,而大臣或贵族在西周礼乐制度下往往运用诗歌来寻求讽谏效果、达到自己意见被采纳的目的。也就是说,诗歌已经被普遍地用来产生观风俗,知得失的社会作用了,而且这种运用已成为一种社会传统。同时,春秋时代在政治、外交等礼仪中重视以诗言志、赋诗以观其志。《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从此处的以知郑志可见,诗言志已成为一种诗学原则了。通过赋诗表达意愿、主张和志向,代表了春秋时代对诗歌的社会作用的最通行和直接的认识。可以说,春秋时代引《诗》、赋《诗》的实践及诗言志论的提出,为后来诗教传统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社会实践依据和社会传统支撑。

依托这种周代社会实践和社会传统,面对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提出了以为中心、以克己复礼为手段、以西周社会秩序及伦理规范为理想范式的儒家学说。诗教,正是他的上述主张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朱熹是这样解释的:‘兴于《诗》’,便是个小底;‘立于礼,成于乐’,便是个大底。‘兴于《诗》’,初间只是因他感发兴起得来,到成处,却是自然后恁地。这三方面既可以视为君子成人过程中的历时态要素,代表君子成人的三阶段或三环节,也就是孔子要求通过吟咏《诗》而感发兴起,通过习而树立人的规范,最后在的陶冶中成人;不过,也可以视为君子成人过程中的共时态要素,它们缺一不可,共同发挥作用,助力君子的成人大业。

孔子还善于在自己的从游式教学中实践这种诗教观。《论语·季氏》中记载了孔子与儿子孔鲤的对话:‘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对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提出的兴、观、群、怨正是孔子的诗教观的集中表达。是指《诗》的兴发感动力量(叶嘉莹语);是指《诗》对社会状况的认知效果;是指《诗》在人际交往中的融洽作用;是指《诗》具有下层对上层的讽喻和抒愤的效果。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指以诗为的社会礼仪制度服务。孔子希望通过诗教为社会培养出温柔敦厚君子。孔子和儒家的诗教观为后世历代所发挥,朱熹《吕氏诗记序》指出:其教实被于万世。

可以说,这种诗教传统看到了诗(广义而言艺术)所拥有的柔性感召的力量,远比强制性的道德约束来得温柔敦厚”因而实际上蕴含了丰厚的文化软实力思想资源,从而为现代文化软实力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基础。由诗教观引申而有风教、乐教、文教等思想观念,体现了诗教传统在中国古代的强大影响力。

(摘编自王一川《诗教: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思想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跨入信息社会后,文化转型已不仅仅是“人口较少民族”的个别发展问题,而是更加突出地成为全人类必须面临的共同问题。
B.在提倡诗教前,春秋时代的诗歌就已承担起讽谏达情的社会功能,“诗言志”也成为一种诗学原则,规范着个体的情感表达。
C.朱熹认为君子成人的三阶段,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先以“兴”奠定成人的基础,再通过“立”与“成”实现成人的目标。
D.从游式的教学方式是孔子诗教观的生动实践,倡导不以硬性的道德约束,而以柔性的感召力量培养“温柔敦厚”的君子风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觉”要求我们拥有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应先充分认识到本土文化的特长,再发挥其在世界文化中的作用。
B.调研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生存困境,是为还原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化发展变化的一般过程,并调整其发展趋向。
C.历史研究既是文化自觉的路径,又是中西文化比较的前提,可以加深对文化的认识,以便进一步发掘继承、提炼应用。
D.同时把“兴”“立”“成”视为君子成人的历时态和共时态要素,更能立体多维地认识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的综合效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张岱年认为:“惟有取信‘文化的创造主义’而实践之,然后中国民族的文化才能再生;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国民族才能复兴。”
B.严复提出:“居今言学,断无不先治旧学之理,经史词章,国律伦理,皆不可废。诸公既治新学之后,以自他之耀,回照故林,正好为此。”
C.章太炎认为:“国家立于天地,必有与立,所以不与他国同者,历史也,语言文字也。两者国之特性,不可失坠也。”
D.梁启超指出:“确信我国儒家之人生哲学,为陶养人格至善之鹄,全世界无论何国、无论何派之学说,未见其比,在今日有发扬光大之必要。”
4.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6字箴言,在促进中华文化现代化发展,加强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重要启示,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5.“诗教”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思想传统,我们应如何发挥其重要价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茶馆

黄裳

四川的茶馆,实在是不平凡的地方。普通讲到茶馆,似乎并不觉得怎么稀奇,上海,苏州,北京的中山公园,……就都有的。然而这些如果与四川的茶馆相比,总不免有小巫之感。而且茶客的流品也很有区别。坐在北平中山公园的大槐树下吃茶,总非雅人如钱玄同先生不可罢?我们很难想象短装的朋友坐在精致的藤椅子上品茗。苏州的茶馆呢,里边差不多全是手提鸟笼,头戴瓜皮小帽的茶客,在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中,就曾经出现过这种人物。总之,他们差不多全是有闲阶级,以茶馆为消闲遣日的所在的。四川则不然。在茶馆里可以找到社会上各色的人物。警察与挑夫同座,而隔壁则是西服革履的朋友。大学生借这里做自修室,生意人借这儿做交易所,真是,其为用也,不亦大乎!

一路入蜀,在广元开始看见了茶馆,我在郊外等车,一个人泡了一碗茶坐在路边的茶座上,对面是一片远山,真是相看两不厌,令人有些悠然意远。后来入川愈深,茶馆也愈来愈多。到成都,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成都有那么多街,几乎每条街都有两三家茶楼,楼里的人总是满满的。大些的茶楼如春熙路上玉带桥边的几家,都可以坐上几百人。开水茶壶飞来飞去,总有几十把,热闹可想。这种弘大的规模,恐怕不是别的地方可比的。成都的茶楼除了规模的大而外,更还有别的可喜之处,这是与坐落的所在有关的。像薛涛井畔就有许多茶座,在参天的翠竹之下,夏天去坐一下,应当是不坏的罢。吟诗楼上也有临江的茶座,只可惜楼前的江水,颇不深广,那一棵树也瘦小的可怜,对岸更是些黑色的房子,大概是工厂之类,看了令人起一种局促之感,在这一点上,不及豁蒙楼远矣。然而究竟地方是好的。如果稍稍运用一点怀古的联想,也就颇有意思了。

武侯祠里也有好几处茶座。一进门的森森古柏下面有,进去套院的流水池边的水阁上也有。这些地方还兼营菜饭,品茗之余,又可小酌。实在也是值得流连的地方。

成都城里的少城公园的一家茶座,以用薛涛井水作号召,说是如果有人尝出并非薛涛井水者当奖洋若干元云。这件事可以看出成都人的风雅,真有如那一句话,有些雅得俗起来了。其实薛涛井水以造笺有名,不听见说可以煮得好茶。从这里就又可以悟出中国的世情,只要有名,便无论什么都变成了好的。只要看街上的匾额,并不都是名书家所题,就可以得知此中消息了。

大些的茶楼总还有着清唱或说书,使茶客在品茗之余可以消遣。不过这些地方,我都不曾光顾过。另有一种更为原始的茶馆附属品,则是“讲格言”。这次经过剑阁时,在那一条山间狭狭的古道中,古老的茶楼里看见一个人在讲演,茶客也并不去注意的听。后来知道这算是慈善事业的一种,由当地的善士出钱雇来讲给一班人听,以正风俗的。

这风俗恐怕只在深山僻壤还有留存,繁华的地方大抵是没有了的。那昏昏的灯火,茶客黯黑的脸色,无神的眼睛,讲者迟钝的声音,与那古老的瓦屋,飞出飞入的蝙蝠所酿成的一种古味,使我至今未能忘记。

随了驿运的发达,公路的增修,在某些山崖水角,宜于给旅人休息一下、打打尖的地方,都造起了新的茶馆。在过了剑阁不久,我们停在一个地方吃茶,同座的有司机等几个人。那个老板娘,胖胖的一脸福相,穿得齐齐整整,坐下来和我们攀谈起来。一开头,就关照灶上,说茶钱不用收了。这使我们扰了她一碗茶。后来慢慢的谈到我们的车子是烧酒精的,现在酒精多少钱一加仓,和从此到梓潼还得翻几个大山坡,需要再添燃料了。最后就说到她还藏有几桶酒精,很愿意让给我们,价钱决不会比市价高。司机回复说燃料在后面的车子里还有,暂时等一下再说。那位老板娘话头不对就转过去指着她新起的房子,还在涂泥上灰的,给我们看了。她很得意的说着地基买得便宜,连工料一起不过用了五万元,而现在就要值到十万元左右了。

到重庆后,定居在扬子江滨,地方荒僻得很,住的地方左近有一家茶馆,榜曰“凤凰楼”这就颇使我喜欢。这家“凤凰楼”只有一大间木头搭成的楼,旁边还分出一部分来算是药房。出卖草药,和一些八卦丹万金油之类的“洋药”。因为无处可去,我们整天一大半消磨在那里,就算是我们工作的地方,所以对于里边的情形相当熟习。老板弟兄三人。除老板管理茶馆事务外,老二是郎中,专管给求医者开方,老三则司取药之责。所以这一家人也很可以代表四川茶馆的另一种形式。

我很喜欢这茶馆,无事时泡一杯“菊花”坐上一两个钟头,再要点糖渍核桃仁来嚼嚼,也颇有意思。里边还有一个套阁,小小的,卷起竹帘就可以远望对江的风物,看那长江真像一条带子。尤其是在烟雨迷离的时候,白雾横江,远山也都看不清楚了。雾鬓云鬟,使我想起了古时候的美人。有时深夜我们还在那里,夜风吹来,使如豆的灯光摇摇不定。这时“么师”(茶房)就轻轻的吹起了箫,声音极低,有几次使我弄不清楚这声音起自何方,后来才发现了坐在灶后面的么师,像幽灵一样的玩弄着短短的箫,那悲哀的声音,就从那里飘起来。

有时朋友们也在凤凰楼里打打Bridge,我不会这个,只是看看罢了。不过近来楼里贴起了“敬告来宾,严禁娱乐,如有违反,与主无涉”的告白以后,就没有人再去“娱乐”了,都改为“摆龙门阵”。这座茶楼虽小,可实在是并不寂寞的。

(选自《黄裳散文》,有删改)

文本二:

前些日子读了舒新城先生的《故乡》,知道了内地的许多情形,觉得很有意思。……现在研究内地情形的渐渐多了,这是好现象。散文向这方面取材的,却似乎还不多。游记里的描写常嫌简略,而走马观花,说出来也不甚贴切。报纸上倒不时有内地情形的记载,简略是不用说,而板板地没生气,当然也不能动人。现在所需要的是仔细的观察,翔实的描写。一种风格,一种人情,一处风景,只要看出它们的特异之处,有选择地有条理地写出来,定可给读者一种新知识,新情趣。

(节选自朱自清《内地描写——读舒新城先生〈故乡〉的感想》)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文中所举其他地方的茶馆里多是有闲阶级不同,四川茶馆里可以找到社会上各色人物,这正是观察、体验民俗风情的好去处。
B.作者在写成都少城公园的一家茶座用薛涛井水来招揽生意时,分析认为历史上并未听说此井水可以煮得好茶,意在讥讽成都人的附庸风雅。
C.文章写剑阁古道茶楼“讲格言”,讲者声音迟钝,听者也不注意听,茶楼环境和茶客似乎都乏善可陈,却能使作者“至今未能忘记”,全赖其中体现出的“古味”。
D.文章在介绍离开剑阁后在途中遇到的茶馆时,以细腻的笔触活画出一个富态、健谈而又精明的老板娘形象,带领读者一同体验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所说的“不平凡”,是涵盖全篇的关键性词语。以下所写茶馆虽各具特色,但都紧紧围绕此点展开,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B.文章介绍四川茶馆时,作者“移步换景”,严格依据自己的行程来写,这样安排写作顺序,使得记述井井有条、条理清晰。
C.不选择大茶楼的清唱或说书来具体介绍,而属意深山僻壤中的原始古老茶楼,这体现出的是作者选材的眼光和匠心。
D.文章对四川茶馆既有自然风物、民俗风情的介绍,也融入自己的主观情趣与感受,使文章更为充实,也让读者得到更深切的体验。
8.文本一最后写“凤凰楼”茶馆时着墨较多,文中明言“很喜欢这茶馆”,作者为何这样说,谈谈你的理解。
9.文本二指出“现在所需要的是仔细的观察,翔实的描写。一种风格,一种人情,一处风景,只要看出它们的特异之处,有选择地有条理地写出来”,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
2023-02-17更新 | 247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卷(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参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矣。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节选自《说苑·正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
B.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
C.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
D.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在文中指使入内、接纳,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的“内”字含义相同。
B.“数”在文中指数落、责备,与《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数”字含义不同。
C.“敢”在文中指有胆量去做,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的“敢”字含义不同。
D.“委身”指托身于人,“委”与《归去来兮辞》“曷不委心任去留”的“委”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耽于海上游玩,六月不归,并下令反对者将处死刑。颜烛匡正君主过错,是为忠臣。
B.齐景公因为心爱的马被杀,十分愤怒,晏子毫不畏惧,对齐景公举戈相向,以劝君主冷静。
C.吴王一意孤行,坚持讨伐楚国,少孺子劝说吴王不能只谋取眼前利益,却不顾身后祸患。
D.君主有失而臣子不谏,可能危及君主,忠臣不忍。但臣子坚持进谏可能会危及自身安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2)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
14.同样是臣子规劝君主,三人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2-17更新 | 228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卷(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猎罢夜饮示独孤生(其二)

陆游

关辅何时一战收,蜀郊且复猎清秋。

洗空狡穴银头鹘,突过重城玉腕骝

贼势已衰真大庆,士心未振尚私忧。

一樽共讲平戎策,勿为飞鸢念少游


【注】①玉腕骝,骏马名。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弟少游曾劝说马援:读书人一生但求衣食丰足,乘坐短毂车,做一个郡吏,也就可以了;再想求得更多,只是自找苦吃。马援南征时,身在沼泽迷雾之中,强敌未灭,毒气熏蒸,见到天上飞鹰掉入水中,想到从弟的劝告,心有戚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疑问起笔,表现诗人对时局的关切,又以“蜀郊”“清秋”点明出猎的地点和时令。
B.颔联写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暗含报效朝廷、北伐杀敌之意。
C.颈联对仗工整,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敌寇势力衰微的庆贺,对我方士气低靡的担忧。
D.全诗写诗人出猎归来,豪情满怀,表示自己已经得到朝廷重用,立志抗金,驱逐侵略者。
16.本诗与苏轼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近,词的下片“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与本诗尾联都运用了典故。请分析两首诗歌在典故运用上有何不同?
2023-02-21更新 | 24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卷(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