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47 题号:1817685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茶馆

黄裳

四川的茶馆,实在是不平凡的地方。普通讲到茶馆,似乎并不觉得怎么稀奇,上海,苏州,北京的中山公园,……就都有的。然而这些如果与四川的茶馆相比,总不免有小巫之感。而且茶客的流品也很有区别。坐在北平中山公园的大槐树下吃茶,总非雅人如钱玄同先生不可罢?我们很难想象短装的朋友坐在精致的藤椅子上品茗。苏州的茶馆呢,里边差不多全是手提鸟笼,头戴瓜皮小帽的茶客,在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中,就曾经出现过这种人物。总之,他们差不多全是有闲阶级,以茶馆为消闲遣日的所在的。四川则不然。在茶馆里可以找到社会上各色的人物。警察与挑夫同座,而隔壁则是西服革履的朋友。大学生借这里做自修室,生意人借这儿做交易所,真是,其为用也,不亦大乎!

一路入蜀,在广元开始看见了茶馆,我在郊外等车,一个人泡了一碗茶坐在路边的茶座上,对面是一片远山,真是相看两不厌,令人有些悠然意远。后来入川愈深,茶馆也愈来愈多。到成都,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成都有那么多街,几乎每条街都有两三家茶楼,楼里的人总是满满的。大些的茶楼如春熙路上玉带桥边的几家,都可以坐上几百人。开水茶壶飞来飞去,总有几十把,热闹可想。这种弘大的规模,恐怕不是别的地方可比的。成都的茶楼除了规模的大而外,更还有别的可喜之处,这是与坐落的所在有关的。像薛涛井畔就有许多茶座,在参天的翠竹之下,夏天去坐一下,应当是不坏的罢。吟诗楼上也有临江的茶座,只可惜楼前的江水,颇不深广,那一棵树也瘦小的可怜,对岸更是些黑色的房子,大概是工厂之类,看了令人起一种局促之感,在这一点上,不及豁蒙楼远矣。然而究竟地方是好的。如果稍稍运用一点怀古的联想,也就颇有意思了。

武侯祠里也有好几处茶座。一进门的森森古柏下面有,进去套院的流水池边的水阁上也有。这些地方还兼营菜饭,品茗之余,又可小酌。实在也是值得流连的地方。

成都城里的少城公园的一家茶座,以用薛涛井水作号召,说是如果有人尝出并非薛涛井水者当奖洋若干元云。这件事可以看出成都人的风雅,真有如那一句话,有些雅得俗起来了。其实薛涛井水以造笺有名,不听见说可以煮得好茶。从这里就又可以悟出中国的世情,只要有名,便无论什么都变成了好的。只要看街上的匾额,并不都是名书家所题,就可以得知此中消息了。

大些的茶楼总还有着清唱或说书,使茶客在品茗之余可以消遣。不过这些地方,我都不曾光顾过。另有一种更为原始的茶馆附属品,则是“讲格言”。这次经过剑阁时,在那一条山间狭狭的古道中,古老的茶楼里看见一个人在讲演,茶客也并不去注意的听。后来知道这算是慈善事业的一种,由当地的善士出钱雇来讲给一班人听,以正风俗的。

这风俗恐怕只在深山僻壤还有留存,繁华的地方大抵是没有了的。那昏昏的灯火,茶客黯黑的脸色,无神的眼睛,讲者迟钝的声音,与那古老的瓦屋,飞出飞入的蝙蝠所酿成的一种古味,使我至今未能忘记。

随了驿运的发达,公路的增修,在某些山崖水角,宜于给旅人休息一下、打打尖的地方,都造起了新的茶馆。在过了剑阁不久,我们停在一个地方吃茶,同座的有司机等几个人。那个老板娘,胖胖的一脸福相,穿得齐齐整整,坐下来和我们攀谈起来。一开头,就关照灶上,说茶钱不用收了。这使我们扰了她一碗茶。后来慢慢的谈到我们的车子是烧酒精的,现在酒精多少钱一加仓,和从此到梓潼还得翻几个大山坡,需要再添燃料了。最后就说到她还藏有几桶酒精,很愿意让给我们,价钱决不会比市价高。司机回复说燃料在后面的车子里还有,暂时等一下再说。那位老板娘话头不对就转过去指着她新起的房子,还在涂泥上灰的,给我们看了。她很得意的说着地基买得便宜,连工料一起不过用了五万元,而现在就要值到十万元左右了。

到重庆后,定居在扬子江滨,地方荒僻得很,住的地方左近有一家茶馆,榜曰“凤凰楼”这就颇使我喜欢。这家“凤凰楼”只有一大间木头搭成的楼,旁边还分出一部分来算是药房。出卖草药,和一些八卦丹万金油之类的“洋药”。因为无处可去,我们整天一大半消磨在那里,就算是我们工作的地方,所以对于里边的情形相当熟习。老板弟兄三人。除老板管理茶馆事务外,老二是郎中,专管给求医者开方,老三则司取药之责。所以这一家人也很可以代表四川茶馆的另一种形式。

我很喜欢这茶馆,无事时泡一杯“菊花”坐上一两个钟头,再要点糖渍核桃仁来嚼嚼,也颇有意思。里边还有一个套阁,小小的,卷起竹帘就可以远望对江的风物,看那长江真像一条带子。尤其是在烟雨迷离的时候,白雾横江,远山也都看不清楚了。雾鬓云鬟,使我想起了古时候的美人。有时深夜我们还在那里,夜风吹来,使如豆的灯光摇摇不定。这时“么师”(茶房)就轻轻的吹起了箫,声音极低,有几次使我弄不清楚这声音起自何方,后来才发现了坐在灶后面的么师,像幽灵一样的玩弄着短短的箫,那悲哀的声音,就从那里飘起来。

有时朋友们也在凤凰楼里打打Bridge,我不会这个,只是看看罢了。不过近来楼里贴起了“敬告来宾,严禁娱乐,如有违反,与主无涉”的告白以后,就没有人再去“娱乐”了,都改为“摆龙门阵”。这座茶楼虽小,可实在是并不寂寞的。

(选自《黄裳散文》,有删改)

文本二:

前些日子读了舒新城先生的《故乡》,知道了内地的许多情形,觉得很有意思。……现在研究内地情形的渐渐多了,这是好现象。散文向这方面取材的,却似乎还不多。游记里的描写常嫌简略,而走马观花,说出来也不甚贴切。报纸上倒不时有内地情形的记载,简略是不用说,而板板地没生气,当然也不能动人。现在所需要的是仔细的观察,翔实的描写。一种风格,一种人情,一处风景,只要看出它们的特异之处,有选择地有条理地写出来,定可给读者一种新知识,新情趣。

(节选自朱自清《内地描写——读舒新城先生〈故乡〉的感想》)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文中所举其他地方的茶馆里多是有闲阶级不同,四川茶馆里可以找到社会上各色人物,这正是观察、体验民俗风情的好去处。
B.作者在写成都少城公园的一家茶座用薛涛井水来招揽生意时,分析认为历史上并未听说此井水可以煮得好茶,意在讥讽成都人的附庸风雅。
C.文章写剑阁古道茶楼“讲格言”,讲者声音迟钝,听者也不注意听,茶楼环境和茶客似乎都乏善可陈,却能使作者“至今未能忘记”,全赖其中体现出的“古味”。
D.文章在介绍离开剑阁后在途中遇到的茶馆时,以细腻的笔触活画出一个富态、健谈而又精明的老板娘形象,带领读者一同体验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所说的“不平凡”,是涵盖全篇的关键性词语。以下所写茶馆虽各具特色,但都紧紧围绕此点展开,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B.文章介绍四川茶馆时,作者“移步换景”,严格依据自己的行程来写,这样安排写作顺序,使得记述井井有条、条理清晰。
C.不选择大茶楼的清唱或说书来具体介绍,而属意深山僻壤中的原始古老茶楼,这体现出的是作者选材的眼光和匠心。
D.文章对四川茶馆既有自然风物、民俗风情的介绍,也融入自己的主观情趣与感受,使文章更为充实,也让读者得到更深切的体验。
3.文本一最后写“凤凰楼”茶馆时着墨较多,文中明言“很喜欢这茶馆”,作者为何这样说,谈谈你的理解。
4.文本二指出“现在所需要的是仔细的观察,翔实的描写。一种风格,一种人情,一处风景,只要看出它们的特异之处,有选择地有条理地写出来”,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红狐

刘志成

①我家耕种的荒地离家足有二十里,我和爹锄了一天地往回赶时,看见了那只叼去我家一只鸡的红狐在不远的沙丘上站着,眨着水漉漉的两只菱形眼默默地望着我们。我的心里腾地起了一团火……

②红狐的出现是在十多天前的一个月夜里。那时,淡淡的麦香渗在月光里浸濡了村子的夜空,仿佛要流进人心里来。出院撒尿的我,猛然间听见鸡窝里响起了几声惊恐的呱呱声。我揉了揉睡眼,还没反应过来,就见一团红艳艳的火团在眼前掠过,蹿上院墙,箭一样地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里。我疑惑地走到鸡窝边,见地上洒了一滩扎眼的血。黄鼠狼叼鸡了,妈。我的声音惊动了屋里的母亲,她点了煤油灯出来查了鸡窝,叹了口气说丢了只花母鸡。那是只红色的黄鼠狼,我说。那是狐,娃。母亲用满是无奈的声音纠正了我的错误后,回屋去了。那只老母鸡原打算卖了给娃攒学费的……,母亲的唉声叹气混着爹响响的抽烟声飘出屋来,让我暗恨自己怎么当时就没手脚伶俐点逮住那家伙……

③现在红狐就在那沙丘上站着。偷鸡贼,我今天非逮住你不可。我气恼地迈开小腿跑了过去逮红狐。红狐冷冷地看着我,仿佛把我没放在眼里似的,动也不动,待我快到跟前,才甩甩长长的尾巴倏地一蹿,不紧不慢地逃,不时还悠闲地回头瞅瞅爹那边。娃你追不上那家伙,不要白费力气了,爹大声喊。果然,红狐跑上另一个沙丘尖后,就在我的视线里消失了。我沮丧地坐下正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抬眼见红狐却在原来引诱我的那个沙丘上站着,水灵灵的眼睛一眨一眨地望着爹。偷鸡贼,有本事你等我到跟前再跑,我恼火地站起,向狐追了过去。狐双腿一跃,迎面闪过我,蹿到爹身边,似要挑逗爹去追,见爹不理,长嗥着在我们周围绕着圈子。娃你不要追了,这畜牲的窝就在附近,说不准还能扒一窝狐崽子哩。爹你怎知道?你没看见这畜牲肚皮下的奶袋子鼓鼓胀胀吗?爹自信地说。

④果然,我们很快就发现附近的一个沙圪坨里有一黑土硬圪台,圪台下迎西有一洞,洞前涌起一堆土,不是新痕迹,若不是走近了根本发现不了洞口。爹把耳朵贴在洞口听,我也学着爹的样子凑了上去,听见了几种不均匀的呼吸声。红狐见我们用小锄往外扒土,长嗥着蹲在十多步外,双眼流下泪来,乞求地望着我们。很快,我们就看见了四只狐崽,圆乎乎的蜷成一团像小绒球,亮亮的眼珠子像小星星一样,扑闪扑闪地望着我们。把狐崽子拿回喂上些日子卖了,够我娃好几年的学费哩,爹掩不住喜悦。我用布衫襟子捧起它们的时候,明显感到它们在颤抖。

⑤红狐一路尾随着我们,凄凉地干嚎着,我布衫襟子上的四只小狐崽此刻也哀鸣不止。我不耐烦地赶了它几次都赶不走,直到快进村时,它才站定,干嚎着望着我们。我的心一软,想放下狐崽,犹豫间忽然想起那只预备我学费的花母鸡来,遂把心一横向红狐狠狠唾了一口唾沫,转头追上了爹。后来,我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学到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里的一段文字。当我读到老麻雀为了救护小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时,我不禁眼泪滑落双颊,混着鼻涕一起淌下了嘴角。是不是因为遭遇了红狐,在童稚的无忧无虑中辨别了一种特殊的味道……

⑥四只狐崽只有一个多月,还没断奶。它们通体雪白,只有鼻头和尾巴发红。母亲用玉米面糊糊每天喂它们,间或也到邻居家讨些羊奶给它们改善一下伙食。红狐偷鸡是为了这四个小狐崽子吧?我越来越喜欢这四只狐崽,常逗着它们玩。这种人狐和谐相处的局面刚刚维持了不久,一个月光朗朗的半夜里,院中突然响起了长嗥声。我从熟睡中醒来,揉揉眼睛,几乎疑在梦里。扒起窗子上的猫眼洞布向院中一看,只见那只红狐在那里昂着头长嗥。屋里的四只小狐也哀鸣起来,屋里屋外的狐叫声凄凉地响成一片,引得村子里的狗也汪汪地叫了起来。红狐仿佛没听见沸沸的犬声,长嗥着立在门扇上,用爪子不停地抓着门。我跳下地,拉开门,红狐退到了院中,哀鸣着伏下前腿。我发现红狐已比那日见时瘦了许多,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眼角隐隐有泪痕。一股悲哀突然袭击了我,我正用手臂抹眼角上的泪水,爹喊狗声猛然在院子里响起,我不由得心头一紧,才发现是邻居家那只高大威猛的狼狗已出现在院子里,喘着粗气要向狐发起进攻,被爹死死抱住脖子。红狐还没有走,只是嗓子已嘶哑,发出一种揪心的哀鸣声。母亲抱了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红狐迫不及待地叼起狐崽看了看我们,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

⑦很多年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变得伤怀不已。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母狼的智慧(节选)

毕淑敏

①“仅次于人的聪明的动物,是狼,是北方的狼。”

②一位老猎人,在大兴安岭蜂蜜般的黏稠的篝火旁,对我说。猎人是个渐渐消亡的职业,他不再打猎,成了护林员。

③“沙漠和森林交界地方的狼,最聪明。那是我年轻的时候啦……”老猎人舒展胸膛,好像恢复了当年的神勇。

④“有一次,我追捕一只带有两只小崽的母狼。它跑得不快,因为小狼脚力不健。我和狼的距离渐渐缩短,狼妈妈转头向一座巨大的沙丘爬去。我很吃惊。通常狼在危机时,会在草木旺盛处兜圈子,借复杂地形伺机脱逃。如果爬向沙坡,狼虽然爬得快,好像比人占便宜,但人一旦爬上山坡,就一览无余,狼就再也跑不了。”

⑤“这是一只奇怪的狼,也许它昏了头。我这样想着,一步一滑爬上了高高的沙丘。果然看得很清楚,狼在飞快逃向远方。我下坡去追,突然发现小狼不见了。当时顾不得多想,拼命追下去。那是我平生见过的跑得最快的一只狼,不知它从哪儿来的那么大的力气,像贴着地皮的一支黑箭。追到太阳下山,才将它击毙,累得我几乎吐了血。”

⑥“我把狼皮剥下来,挑在枪尖上往回走。一边走一边想,真是一只不可思议的狼,它为什么如此犯忌呢?那两只小狼到哪里去了呢?已经快走回家了,我决定再回到那个沙丘看看。快半夜才到,天气冷极了,惨白的月光下,沙丘好似一座银子筑成的坟,毫无动静。我想真是多此一举,那不过是一只傻狼罢了。正打算走,突然看到一个隐蔽的凹陷处,像白色的烛光一样,悠悠地升起两道青烟。”

⑦“我跑过去,看到一大堆干骆驼粪。白气正从中冒出来。我轻轻扒开,看到白天失踪了的两只小狼,正在温暖的驼粪下均匀地喘着气,做着离开妈妈后的第一个好梦。地上有狼尾巴轻轻扫过的痕迹,活儿干得很巧妙,在白天居然瞒过了我这个老猎人的眼睛。”

⑧“那只母狼,为了保护它的幼崽,先是用爬坡延迟了我的速度,赢得了掩藏儿女的时间。又从容地用自己的尾巴抹平痕迹,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存。”

1.下列对《怀念红狐》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采用了时空交错的结构形式,将故事的时间线打乱,以人狐遭遇开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也引领着下文情节的发展,对主题的揭示起着重要作用。
B.“我”对红狐态度的变化过程是:红狐偷吃了原打算卖了攒学费的老母鸡,“我”由此痛恨红狐;“我”抓狐崽,母狐哀鸣,“我”虽一时心软但终把心一横;我非常喜欢四只狐崽,人狐和谐相处;“我”被红狐的母爱深深感动而流泪,生怕狼狗伤害红狐。
C.在“红狐偷鸡”和“释崽还狐”的过程中,作者用“掠”“蹿”“箭一样”“迫不及待地”等词语描写红狐,突出了它行动迅速这一特征,是为了表现红狐深深的母爱。
D.第6段作者以两条线并行交叉,一条线是红狐的出人意料的壮举,另一条线是“我”及家人对自身的超越。两条线以渲染红狐伟大的母爱为重心,以人被红狐的真情感染、主动退让为拐点,最终达成了交叉汇合。
2.下列对《母狼的智慧》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是我平生见过的跑得最快的一只狼,不知它从哪儿来的那么大的力气,像贴着地皮的一支黑箭。”这句话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母狼逃跑速度之快,母狼为引开猎人而奋不顾身。
B.母狼为保护小狼采取的措施是,把小狼隐藏在骆驼粪下,用尾巴抹平痕迹,全力向相反方向奔跑以引开猎人。
C.母狼保护小狼的行为表现出“母狼”有毫不逊于人类情感的“狼”的母爱,也表现了它的智慧和牺牲精神。
D.作者表面讴歌动物的母爱和聪明,实际由物及人,揭示人类社会中的某一现象,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
3.《怀念红狐》结尾写道:“很多年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变得伤怀不已。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赏析这段文字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4.探讨《怀念红狐》和《母狼的智慧》两文共同的“言外之意”,即它们的深刻内蕴和智慧启迪。
2020-11-12更新 | 11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往事如“烟”

冯骥才

从家族史的意义上说,抽烟没有遗传。虽然我父亲抽烟,我也抽过烟,但在烟上我们没有基因关系。我曾经大抽其烟,我儿子却绝不沾烟,儿子坚定地认为不抽烟是一种文明。看来个人的烟史是一段绝对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记得上小学时,我做肺部的X光透视检查。医生一看我肺部的影像,竟然朝我瞪大双眼,那神气好像发现了奇迹。他对我说:“你的肺简直跟玻璃的一样,太干净太透亮了。记住,孩子,长大可绝对不要吸烟!”

可是,后来步入艰难的社会。我从事仿制古画的单位被“文革”的大锤击碎。我必须为一家塑料印刷的小作坊跑业务,天天像沿街乞讨一样,钻进一家家工厂去寻找活计。而接洽业务,打开局面,与对方沟通,先要敬上一支烟。烟是市井中一把打开对方大门的钥匙。可最初我敬上烟时,却只是看着对方抽,自己不抽。这样反而倒有些尴尬。敬烟成了生硬的“送礼”。于是,我便硬着头皮开始了抽烟的生涯。为了敬烟而吸烟。应该说,我抽烟完全是被迫的。

儿时,那位医生叮嘱我的话,那句金玉良言,我至今未忘。但生活的警句常常被生活本身击碎。因为现实总是至高无上的。甚至还会叫真理甘拜下风。当然,如果说起我对生活严酷性的体验,这还只是九牛一毛呢!

古人以为诗人离不开酒,酒后的放纵会给诗人招来意外的灵感;今人以为作家的写作离不开烟,看看他们写作时脑袋顶上那纷纭缭绕的烟缕,多么像他们头脑中翻滚的思绪啊。但这全是误解!好的诗句都是在清明的头脑中跳跃出来的;而“无烟作家”也一样写出大作品。

真正的烟民全都是无时不抽的。

他们闲时抽,忙时抽;舒服时抽,疲乏时抽……我们误以为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其实不然。对于烟民来说,不过是这无时不伴随着他们的小小的烟卷,参与了他们大大小小一切的人生苦乐罢了。

我至今记得父亲挨整时,总躲在屋角不停地抽烟。那个浓烟包裹着的一动不动的蜷曲的身影,是我见到过的世间最愁苦的形象。烟,到底是消解了还是加重他的忧愁和抑郁?

父亲抽了一辈子烟。抽得够凶。他年轻时最爱抽英国老牌的“红光”,后来专抽“恒大”。“文革”时发给他的生活费只够吃饭,但他还是要挤出钱来,抽一种军绿色封皮的最廉价的“战斗牌”纸烟。如果偶尔得到一支“墨菊” “牡丹”,便像中了彩那样,立刻眉开眼笑。这烟一直抽得他晚年患“肺气肿”,肺叶成了筒形,呼吸很费力,才把烟扔掉。

十多年前,我抽得也凶,尤其是写作中。我住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写长篇时,四五个作家挤在一间屋里,连写作带睡觉。我们全抽烟。天天把小屋抽成一片云海。灰白色厚厚的云层静静地浮在屋子中间。烟民之间全是有福同享。一人有烟大家抽,抽完这人抽那人。全抽完了,就趴在地上找烟头。凑几个烟头,剥出烟丝,撕一条稿纸卷上,又是一支烟。

如今我已经戒烟十年有余。屋内烟消云散,一片清明,空气里只有观音竹细密的小叶散出的优雅而高逸的气息。至于架上的书,历史的界线更显分明;凡是发黄的书脊,全是我吸烟时代就立在书架上的;此后来者,则一律鲜明夺目,毫无污染。今天,写作时不再吸烟,思维一样灵动如水,活泼而光亮。往往看到电视片中出现一位奋笔写作的作家,一边皱眉深思,一边喷云吐雾,我会哑然失笑。并庆幸自己已然和这种糟糕的样子永久地告别了。

一个边儿磨毛的皮烟盒,一个老式的有机玻璃烟嘴,陈放在我的玻璃柜里,这是我生命的文物。但在它们成为文物之后,所证实的不仅仅是我做过烟民的履历,它还会忽然鲜活地把昨天生活的某一个画面唤醒,就像我上边描述的那种种的细节和种种的滋味。

去年我去北欧,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小烟摊前,忽然一个圆形红色的形象跳到眼中,我马上认出这是父亲半个世纪前常抽的那种英国名牌烟“红光”。一种十分特别和久违的亲切感拥到我的身上,我马上买了一盒。回津后,在父亲祭日那天,用一束淡雅的花衬托着,将它放在父亲的墓前。这一瞬竟叫我感到了父亲在世一般的音容,很生动,很贴近。这真是奇妙的事!虽然我明明知道这烟曾经有害于父亲的身体,在父亲活着的时候,我希望彻底撇掉它;但在父亲离去后,我为什么又把它十分珍惜地自万里之外捧了回来?

我明白了,这烟其实早已经是父亲生命的一部分。

(选自《冯骥才散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时候医生就提醒“我”长大了不要抽烟。后来“我”步入艰难的社会,因生活所迫抽上了烟。
B.对于烟民来说,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让他们多了快乐,少了烦恼。
C.电视片中的一位作家,一边深思一边抽烟,“我”会哑然失笑,“我”不认可这样的状态。
D.“生活的警句常常被生活本身击碎,因为现实总是至高无上的”,这是“我”历经磨难后的感悟。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叙事为主,也有描写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引人入胜。
B.文章以时间为序,节奏舒缓,质朴无华的语言背后却饱含着生活沧桑和人生故事。
C.作者由“古人以为诗人离不开酒”类比联想到“今人以为作家的写作离不开烟”。
D.作者回忆四五个作家挤在一间屋里抽烟的往事,比喻修辞贴切,神态描写细致。
3.你对“个人的烟史是一段绝对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这句话怎么理解?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本文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2021-01-25更新 | 2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女歌手

[俄]维•彼•阿斯塔菲耶夫

傍晚,设计师盖尔卡经常走到堤岸上去,把双肘支在栏杆上,望着河流,凝视着那些与铁浮桶连在一起的自动闪光航标,目送播放着欢快的乐曲和灯窗通亮的轮船,等待着某种东西……

那时候,航标灯还是用木头做的,它们安装在木头的直角弯头上,小金字塔形的顶端闪烁着白色和红色的圆顶灯笼,里面放的是煤油灯。白天,父亲把煤油从一只大铁桶里灌到灯肚里去,把灯肚灌满,盖尔卡扶着漏斗,把连着灯芯的灯头旋入灯颈。她过惯了这种蛰居在远离人烟的小木屋里的生活,一种既没有小女伴,又没有儿童游戏的生活。

太阳刚刚傍山,盖尔卡就已经开始忙碌起来。她沿着木梯阶在陡峭的岸坡上上下下地奔跑,把油灯、船桨、一只小水桶、两件旧的棉背心拿到小船里去。她一本正经地皱起淡白色的双眉,站在船旁,用一只手指头点着数灯,思考着有没有忘掉什么东西。然后她模仿着亡母的样子和声音,朝着小木屋转过身,打从河边高喊:

你还要在那儿磨蹭很久吗?

父亲用响亮的咳嗽声作回答,一面拍打着高统胶鞋的宽靴统,一面不慌不忙地朝着小船走下来。这时,他卷了一支烟,开始胆怯地拍打自己的口袋。

又忘带火柴了吧?!盖尔卡板下了脸并从旧棉背心的口袋里掏出一盒硫横火柴,拿去吧!你真是一点记性也没有!

父亲点燃了烟,一面难以觉察地微笑着,一面用一只眼睛注视着心事重重的小姑娘:她郁闷地皱起了眉头,拖着一根编得不太高明的小辫子,长着一只有点潮湿的鼻子,穿着一双凉鞋,鞋底业已磨平,鞋面也被水冲成灰白色了。

祝福吧,启航了。盖尔卡按老太婆的腔调说。

父亲先拿起尾桨,然后再拿起篙子开始沿着河道把小船撑上去,一直撑到兔子岛为止。一个浅沙滩从岛的尾端斜着伸入河中,一盏红色的航标灯把它标了出来。

正当他们忙碌着,工作着,把小船沿河道撑上去的时候,傍晚已经悄悄地从山上降临下来了。父亲让小船在岛的尾端停靠了一会儿,盖尔卡用一只压扁的小水桶在船底刮蹭,把水泼出去,泼完后就开始哼起歌来了。父亲拿起一支船桨,把船撑离兔子岛,开始翘起船头向上游的一盏航标灯划去。岛渐渐地离远了。

往往是,把地耕完后,

你卸下马匹,

自己却沿着熟悉的小径向日夜思念的花园走去……

盖尔卡用尖细的小嗓门唱了起来,她只听到自己一个人的声音,她很高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她——盖尔卡,因为父亲在听她唱歌,为了听得更清楚一些,他甚至把桨拍得很轻。盖尔卡于是唱啊,唱啊,忘却了父亲,忘却了小船。

盖尔卡不熟悉任何儿歌,全靠从大人那儿学来的东西来度日子,所以她的歌曲全是忧伤的、冗长的,并且大多是关于爱情的:

金黄色的小花园里有只金丝鸟在歌唱,

哎哟,唱得如此郁闷,嗓子都快要破裂了,

哎哟,唱得如此郁闷,嗓子都快要破裂了,

哎哟,年轻的小伙子在与姑娘告别……

父亲抓住航标,把灯放到灯笼里点亮后就放开小船。水流摇荡着小船,把它掉了个头,并带着它顺河漂下去。航标的灯光边向盖尔卡友好地眨着眼睛,边退离到黑幕中去。她也给它——给灯光唱道:

在那矮小的房里亮着一盏灯,

年轻的纺织姑娘正坐在窗畔……

盖尔卡的小嗓门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轻,她的小脑袋疲惫地耷拉在胸口上。父亲小心翼翼地移近吊座,双手抱着盖尔卡,爱怜地把她放在衣服上,上面再盖另一件背心。盖尔卡轻松地长叹了一声,把一侧面颊平放在双手上,甜滋滋地睡着了。父亲摇摇头,在黑暗中忧伤地微笑了一下,坐到桨的后面,用桨架发出阵阵咯吱声,从一只航标划向另一只航标,把它们逐一点亮,并顺水划向小木屋。

小船在岸上碰了一下,发出隐约可闻的响声,停住了。父亲把盖尔卡从船头里抱出来,裹在棉背心里,捧在两只手上,沿着木梯向小木屋走去。

有时,盖尔卡醒过来含含糊糊地问:

我们已经到家了吗?

到了,到了。睡吧,女歌手。父亲说着把她更紧地贴在自己的身上,他真想说:你是我的小心肝,你是我的小宝贝,没有你,我会怎么样呢?……

可是他不会把这句话说出来的,而仅仅停在陡岸上,嘶哑地清了一阵子被甜丝丝的愁绪哽住的喉咙,②把女儿紧贴在自己的身上,仿佛害怕单独留在这黑沉沉的夜色当中,留在黑黝黝的河流上空。在这条河上稀稀落落地闪现着航标的灯光,远处的某个地方传来了桨叶的击水声和拖轮的排汽声。

轮船在行驶,父亲轻轻地说,同时倾听着自己的声音,女儿,它正在看你点的灯光,所以不会在黑暗中迷失方向的……

她就是在那儿——在航标工的小木屋里长大的。她把父亲也葬在那儿,与母亲并排地葬在一个绿草如茵的小山冈上。

现在,她在一个挺大的机关里工作,坐在一块绘图板的后面。有时候一出神,她就会轻轻地和忧伤地唱起歌来:

心上人啊,你要去哪儿,要去哪儿啊?……

她等待着:有朝一日这些轮船中的一艘会驶到她的跟前来,把她随船载去,把她带到想停靠的那个地方去。也许,在那儿,在黑幕中,闪烁和燃烧着那盏唯一的灯光,它是富有生气的、温暖的,她想念它,想念得如此长久而又有耐心。

(《现代散文选修》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尔卡从小生活在一个远离人烟的环境中,她的童年是单调乏味的,只能去模仿身边的人。
B.艰苦的生活、妻子的去世使父亲意志消沉,记忆力变差,经常忘记带火柴,女儿成了他唯一的安慰。
C.文章结尾,“那盏唯一的灯光”既是盖尔卡对童年的温馨回忆,又有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D.盖尔卡与当航标工的父亲相依为命,她爱做事,爱唱歌,爱生活,最终从困境中崛起,成为一个大机关的工作人员。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盖尔卡只是个小姑娘,却学着成年人说话,唱着成年人的情歌,这种巨大的反差反映出她生存环境的特殊和艰辛。
B.文章在写盖尔卡的童年生活时,以一次为航标灯点灯的航行为线索,从航前写到航中、再写到航后。
C.文章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描写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了盖尔卡天真里透着成熟,有着淡淡的快乐和淡淡的忧伤。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童年写到成年,运用第三人称,前详后略,既主次分明又富有戏剧性。
3.简要分析画线的两处文字所表现的父亲的心理。
4.小盖尔卡长大后并没有成为女歌手,文章为何还要以“女歌手”为标题?
2021-07-07更新 | 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