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山西 高三 二模 2023-03-17 51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可知春秋学者称引赋诗,各取所需而望文生义,使得诗之原初义渐远而文本义得以强化。孟子时诗之原初义渐以失传,其只能“以意逆志”推论之。荀子的引诗证言,将断章取义从外交场合的交流意会转化为学术论著中的引经据典,断章所取之义,便脱离了诗作为乐歌、用于礼仪的原初意义,而成为仅剩下道德赋能、语言赋义的文本形态。其文本义随引用者的理解而随意游移。两汉经学的最大功能,不是求其真论其实,而是借助前代经典形成一套理论体系,为汉王朝的国家治理提供学理支撑。而以三百篇为谏书,在赋予了《诗经》的政治经典性地位的同时,也使得《诗经》失去了求真求实的必然性,与时俱进地跟着政治学说在不断调整,从辨风知政、补察民情的王道之作逐渐被解读为言颂美先王、讽刺昏庸的衽席之说。今传毛诗(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作注,名为《毛诗故训传》)的立意,便是寻求诗篇的施用功能,将之确定为美或刺,并将之系于时世,既作为解读的条件,又为用诗者提供一个按图索骥的内在依据,郑笺(东汉郑玄为毛诗作注)、孔疏(唐初孔颖达对五经正义的解释)循毛诗而下,其不仅固化了汉儒的阐释,而且以经学的形态强化了《诗经》解读的稳定性。

宋儒最能体会汉儒借助经典稳定世道、引导人心的用意,但其不能不面对唐以诗赋取士、宋以策论科考的新需求。汉王朝奉若神明、高高在上的经典文本,其知识体系及其学说已经在史学、子学、玄学、释道的传承之中被重构、被阐释,汉儒在五经中寄托的政治理想、价值认同、制度建构以及文本阐释已经无法面对近世的读书人,更无力像汉代那样作为经验提供给帝国用于国家治理。宋代的疑经风气,与其说是对汉儒解经的反思,毋宁说是宋儒对经学传统的自救。他们是在维持经学地位的前提下,对汉儒的不合理的阐释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改、发明或者完善。朱熹《诗集传》中对汉儒曲解之诗有所解放,但对“郑卫之诗”更加深恶痛绝。宋儒改良式的解经,是对汉儒经说的修订,其所打开的门径,却成为明清怀疑、放弃《诗经》经解并自立新说的坦途。

这一坦途解放了《诗经》,使得原本被误解被曲解的诗作,可以去除外部的捆绑而活泼存在;但却无意中将之引向了望文生义的歧途,《诗经》刚从经学清规戒律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便又进入随心所欲的阐释之中。董仲舒时代因“诗无达诂”而逐渐建立起来的经解,给《诗经》一个方向性、规定性的解读。但后经学时代,研究者或以经说为本,在传统的说解之中在文本表层感悟生发。此两途,自宋儒以来便日渐分道扬镳。

(摘编自曹胜高《(诗经〉的礼义、乐义、诗义与经义》)

材料二:

《诗经》文本的内容应当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首先体现在:诗歌创作者最初创造诗歌时想要表达的意义;身处诗歌被创作的时代的听众(读者)所理解的意义。但是,这些业经创作、读者或听众接受的诗歌,还受到第三个因素的制约:必须经过诗歌传诵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过滤。只有将这三个因素包含在内的共同的语境,即创作者大脑中保存的心理词典、听众或读者大脑中的心理词典、社会意识形态中流通的语言保持一致时,《诗经》文体才具有真正的客观性。但是,每一个研究者阅读《诗经》文本时,都立刻把印在纸质载体之上的某一符号,体验为自己熟悉的字,能够读出其读音,对于诸如“鱼”“桃”等具体名词,还有可能产生与实际物体有关的心理意象;而对于那些不太熟悉的词,如“荣首”“靡脆”等词,则需要借助前人或其他研究者的训诂和理解,投入一定的认知努力,才能认识并了解其读音。这一文本阅读的过程本身就包含研究者自身的主观体验,研究者还会投射自己的主观情感。人们对《诗经》的理解,从孔子时的“思无邪”,到汉时的“圣”,到宋时的“淫”,再到今日讴歌“爱情的美好”,无不反映着研究者的主观情感。建立在研究者主观体验上的文本内容,再经历其主观情感的投射,是否能真正体现客观的文本内容,值得商榷。

两千多年来积累的训诂和考证的材料,已经成为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于今天理解《诗经》文本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正如当代《诗经》研究者已经看到的,对古人的训释材料,需要进行比较鉴别,对今天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而形成的新的训诂体系,我们也需要进行鉴别。我们还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某些注疏和理解是合理的,而某些结论又是荒唐可笑的?这涉及《诗经》研究者很少涉足的一个领域:在主体对视觉符号作出主观反应的同时,其大脑内部各结构之间所发生的内在心理过程。我们认为一种注疏合理,是因为作出注疏的研究者的内在心理加工过程,与作为现时读者的我们的内在心理加工过程存在相似的地方。因此,对训诂学积累的知识进行鉴别时,真正科学辩证的方法,不是由单个研究者所规定的,而应建立在对语言产生、理解和传承过程中涉及的重要成分——大脑及其心理过程研究的基础之上。

(摘编自张敏、申荷永《当今〈诗经〉研究之困境与心理学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荀子在引用《诗经》时会断章取义,按照自己的学识推测诗句意思,转化了《诗经》的使用场景。
B.《诗经》当下的版本由毛诗确定,郑笺、孔疏固化了汉儒对《诗经》的诠释,但他们对其解释都有所偏离。
C.研究者按个人理解诠释和以经说为本、在传统解说中在文本表层诠释,此为《诗经》研究的两个途径。
D.对《诗经》的研究与其他古典文学一样,都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甄别和判断,以达到客观的诠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孔子的话论证了春秋学者引用《诗经》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结果使《诗经》原义尽失。
B.汉儒对《诗经》的诠释不能满足唐宋时的政治体系和科举取士,所以宋儒开始对《诗经》进行重新诠释。
C.朱熹《诗集传》对汉儒曲解“郑卫之诗”深恶痛绝,体现出他对汉儒曲解之诗有所解放的现实。
D.鉴别训诂学积累的知识需建立在语言产生、理解和传承中涉及的大脑和心理过程研究的基础上。
3.下列选项中,最能解说《诗经》诗义被误解被曲解的原因的一项是(     
A.《诗经》常见版本中的“樛木”在当下考古发现的竹书中写为“梂木”。
B.《诗经》中的有些字依然有不能释读的,有些释读研究者之间也有分歧。
C.《诗经》中的有些字因为方言读音问题,当今已经无法追寻最早的读音。
D.随着白话文的流行、社会的进步,很多文字已不再常用,使得《诗经》诗义变化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一段是如何得到研究者对《诗经》文本内容理解会不客观的结论的。
5.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材料内容,就当代《诗经》研究者如何做才能让《诗经》的诗义更具客观性说说你的看法。

闻一多在《匡斋尺牍》中指出:“汉人功利观念太深,把《三百篇》做了政治的课本;宋人稍好一点,又拉着道学不放手……近人囊中满是科学方法,真厉害。无奈西史——唯物史观的与非唯物史观的,离诗还是很远。明明一部歌谣集,为什么没人认真地把它当文艺看呢?”

2023-03-13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小时局长

刘贵赓

四十多年前,我在内蒙古的八道湾火车站当巡道工。

那年,八道湾地区降了一场罕见的大雪,附近车站停满了客货列车,站台上货物堆积如山。因为天气太冷,从附近找来除雪的民工寥寥无几。铁路局的吴局长打来电话,下了死命令:“①不惜任何代价,晚上六点以前火车必须开通!”

几个去附近村子找老百姓帮忙的办事员回来,工务段长一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没戏。风还在刮,雪还在下,段长紧锁着眉头,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我身上:“小刘,你去试试!你小子平时不是能说会道吗?你去,准行。记住吴局长的话,②不惜任何代价!”

嘿,段长这是死马当活马医呢!得了段长大人的令箭,我穿好大衣,系好羊毛围脖,和本工区的职工小杨一起向附近的八道湾大队奔去。

大队干部只有一个会计在家守摊。我俩进了屋,小杨瞅了我一眼,说:“刘局,你说吧。”

“刘局”是我的外号,那时我虽然才二十几岁,长得却很富态,大家都说我有风度、带派,像个领导,我也很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好块头而自鸣得意。

会计本来斜靠在长椅上,听了小杨的话,他动作麻利地站了起来,问我:“您是局长?”

我刚要否认,小杨却冲我眨眨眼,一脸正经地说:“这是铁路局的刘局长。”

会计一听,立刻满面憨笑地和我握手,说:“你们铁路上刚才来了几个领导,可是说话都不算数,一个人才给一块七毛七。”

我心里把小杨骂了十八遍,可这会儿也只好顺坡下驴,摆起局长的派头来。我严肃地说:“你要知道,这条铁路是我国进关的第二条大干线,停车一小时就要给国家造成几百万、上千万的损失。你敢说你没有责任?”我目光严峻地逼视着会计,专挑大话说。

会计避开我的目光,连连说:“好,好,不过您得给大家交个底,一块七毛七说啥也不行,这么冷的天,我的人连棉鞋都没有。”会计说得还挺可怜。我想了想,说:“两块。”那时两块还真算个钱。

会计没说话。望着他那还嫌少的样子,我想起出门前段长的嘱咐,一咬牙,说:“这样吧,两块五!除雪要紧,现在不是讨价还价的时候。”

“当真?”会计兴奋了,伸出大拇指称赞道,“不愧是局长,说话痛快,好,我给您喊人!”说着,他拿起麦克风开始喊人:“各家各户听着,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拿着铁锹到大队部集合,铁路局的局长有话对大家说。”

不到一顿饭的工夫,院里便挤满了三四百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拿着铁锹。

我站在高处,轻轻地咳了几下,腆了腆肚子,高声说道:“乡亲们,现在铁路上遭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希望乡亲们在这危难时刻帮我们一把,报酬问题已经和你们的会计说好了。”

会计赶紧接话:“乡亲们,刘局长已经说了,凡是去铲雪的人,每人两块五!”

听了会计的话,人群沸腾了:“走啊,走啊,几个钟头二十五大毛,不赚白不赚啊!”

于是,这条三四百人的长龙在我和小杨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奔赴现场,和其他铲雪人员会合,挥汗如雨地干了三个小时,终于扫除了障碍,中断了十三个小时的线路恢复了畅通。

晚上,在领工区办公室,我正向领导们汇报今天铲雪的情况,门突然“呀”的一声开了,是大队会计。他进屋后看到我,向我笑了笑,递上一张纸:“这是我们大队除雪的名单,小孩不算,总共是三百九十七人,该给我们九百九十二元五毛。”

段长走过来,从会计手里拿过名单,拨拉了几下算盘,说:“应该是七百零二元六角九分。”

会计一听就怒了:“你们局长红口白牙地说一人两块五,怎么到你嘴里变成一块七毛七了?你是想贪污咋的?”

段长一头雾水:“我们局长哈时候说的?”

我见大事不妙,正想悄悄地从门口溜出去,会计却一眼瞅见了我,大声城道:“刘局长,您这做局长的,咋也不能糊弄老百姓吧。”

“你说……他是局长?”段长的语气有些难以置信。

“他不是局长?”会计的声音好像快要哭了似的。

一个办事员笑道:“他是我们工区的巡道工小刘。”

段长语调低沉地对会计说:“你把详细经过写下来,交给我们,我们一定会严肃处理。”

我的心头像被针猛地扎了一下似的,疼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这真是,炒下豆子大家吃,打了砂锅一人赔!我再也忍不住,大声说:“③不惜任何代价,是上级命令,也是你们告诉我的。两块五是我和老乡们公开说的,咱们不能说话不算数!如果铁路局不出这钱,超出来的钱我掏,大不了我年底不结婚啦!”

“你还有理啦?”段长气愤地批评我,“一块七毛七是死规矩,你这次破了例,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我们怎么办?”

就在这时,一阵爽朗的笑声突然传了进来:“两块五就两块五。没有乡亲们的大力支持,现在也通不了车,国家的损失会更大。谢谢你们,你们都是大功臣啊!”

是吴局长,吴局长来了!只见他紧紧地握住会计的手,连连说着感谢的话。会计脸红了,低着头,不停地重复一句话:“应该的,应该的。”

我突然心头一热,悄悄地走出了办公室……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车站停满了客货列车、站台上货物堆积如山,体现出八道湾火车站之大。
B.“我”出门穿大衣、系羊毛围巾等照应了上文“天气太冷”等环境描写。
C.会计说当地村民没有棉鞋是哭穷,是强调劳动艰辛,想借此多要劳务费。
D.吴局长的出现,解除了“我”的尴尬,也暗示了吴局长位高权重的现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补充交代“我”有“刘局”外号的原因,既解答了工务段长派遣“我”的原因,也使小杨在会计面前直接称呼“我”为“刘局”显得不突兀。
B.“我”对会计说的话并不是空话,是想通过计算国家损失说服会计,希望会计能够伸出授助之手,派遣当地村民到火车站除雪,让车站顺利通车。
C.工务段长听到劳务费是“我”这个假“局长”答应的,就很气愤地批评“我”,但这不是私人恩怨,而是他全盘考虑,从相关规矩的角度看待问题。
D.文章中“死马当活马医”等俗语是对百姓口语的高度提炼,使文本的用词更加新鲜有力,让文本语言更加生活化、形象化,让读者更能喜闻乐见。
8.著名作家汪曾祺曾指出:“小说语言的美,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传达了多大信息。”本文出现三次的“不惜任何代价”就具有这种美。请结合文本,简要解说三句“不惜任何代价”体现的意思和说话人的情感。
9.大队会计的相关言行是如何推动小说故事发展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3-13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官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子欲专齐政,以大斗货、小斗收而民悦。勾践欲雪会稽之耻,拊其民,吊死问病而民喜。二者皆自有所欲为于他,而伪诱属其民,诚心不加,而民亦说。孟尝君夜出秦关,鸡未鸣而关不,下坐贱客,鼓臂为鸡鸣,而鸡皆和之,关即启,而孟尝得出。

赵人吾丘寿王,武帝时待诏,上使从董仲舒受《春秋》,高才,通明于事。后为东郡都尉。上以寿王之贤,不置太守。时军发,民骚动,岁恶,盗贼不息。上赐寿王书曰:“子在朕前时辐凑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至连十余城之势任四千石之重而盗贼浮船行功取于库兵甚不称在前时何也?”寿王谢言难禁。复召为光禄大夫,常居左右,论事说议,无不是者,才高智深,通明多见。然其为东郡尉,岁恶,盗贼不息,人民骚动,不能禁止。

荆轲入秦之计,本欲劫秦王生致于燕,邂逅不偶,为秦所擒。当荆轲之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医夏无且以药囊荆轲。既而天下名轲为烈士,秦王赐无且金二百镒。天下之士不以荆轲功不成,不称其义,秦王不以无且无见效,不赏其志。志善不效成功,义至不谋就事。

齐詹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其君也,若何?”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詹曰:“列地而予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对曰:“言而见用,臣奚死焉?谏而见从,终身不亡,臣奚送焉?故忠臣者能尽善于君,不能与陷于难。”

或问于孔子曰:“颜渊、子贡、子路三子者皆贤于夫子,而为夫子服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诎,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之道,弗为也。”孔子知所设施之矣。有高才洁行,无知明以设施之,则与愚而无操者同一实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定贤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在朕前时/辐凑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至连十余城之势/任四千石之重/而盗贼浮船行功取于库兵/甚不称在前时/
B.子在朕前/时辐凑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至连十余城之/势任四千石之重/而盗贼浮船行功取于库兵/甚不称在前时/
C.子在朕前/时辐凑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至连十余城之势/任四千石之重/而盗贼浮船行功取于库/兵甚不称在前时/
D.子在朕前时/辐凑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至连十余城之/势任四千石之重/而盗贼浮船行功取于库/兵甚不称在前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拊循其民”和“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循”意思不同。
B.关,指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文中的“秦关”就是指秦地关塞。
C.“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荆轲”和“提刀而立”(《庖丁解牛》)中的“提”意思相同。
D.爵,君主国家贵族封号,古代分为公、侯、伯、子、男。文中的“疏爵”就是指分封爵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举成子、勾践对待百姓的例子,是想说明身居高位的人统治百姓,哪怕他能满足百姓的欲望,受到百姓的喜爱,但也未必就是贤人。
B.赵人吾丘寿王才干很高、通晓事理,但担任东郡都尉时却没有管理好东郡,是因年成不好,盗贼不断,百姓骚动,又没有办法禁止。
C.在荆轲刺秦的事件中,天下人都称赞荆轲是位壮烈之土,后来秦王也赏赐了在当时危险情境下勇敢出手的御医夏无且二百镒金。
D.晏子在回答齐詹的问题时,明确了自己不会跟随亡国之君逃亡,他的道理是作为臣子要好好保护君王,而不是与君王共陷灾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皆自有所欲为于他,而伪诱属其民,诚心不加,而民亦说。
(2)荆轲人秦之计,本欲劫秦王生致于燕,邂逅不偶,为秦所擒。
14.结合后三段内容,简要概括“贤人”做事的具体标准。
2023-03-13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陵与刘生别

陈师道

触寒历险来特特,愧无以当欣有得。

向来忧患不相舍,知子用心坚铁石。

人畏有心事无难,此语虽鄙理则然。

君今意在翰墨间,他日人争让一先。

[注]①特特:特地,特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叮嘱朋友刘生,人生中经历的所有寒冷、艰难都是特意用来磨炼人的意志的。
B.做到无愧当下、无愧自我,以欣喜的态度面对所有艰难困苦,最终会有所收获。
C.“人畏有心”即“畏有心人”,意思是世上任何事都怕有心人,有心才能事成。
D.“鄙”即“陋”,是诗人自谦,“人畏”句粗陋,也是对此语出自俚语的称谓。
16.诗歌的颔联和尾联体现了诗人对刘生的哪些期望?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2023-03-13更新 | 3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无情地揭露了身居高位的人把不关心国家、极力讨好一般人的行为当作好事的丑态。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反问的语气揭露秦朝掠夺珍宝时的贪婪和耗费珍宝时的随便、不珍惜。
(3)“冠”本义为名词,帽子;也可作为动词,戴帽子、超出众人等。古诗中更有用“冠”来体现行为品格等的句子,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023-03-11更新 | 2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初,文字和木头的结合并不完美。那些装订成册的粗笨木简,并不是文字最理想的书写之地,而绢又太奢侈。蔡伦无数次经过失败,树木终于涅槃重生成洁白的纸张,找到了为人类思想文明所传承的载体。树木被粉碎、蒸煮、打浆、过滤、烘干……变成薄薄的纸张。

文字是有灵性的,它会选择一些人,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它对某些人有致命的诱惑力,正如种子用各种各样的姿态和味道吸引着动物们, ________①_______地去帮它繁衍梦想。这个人或许出生在乡下,他有________②_______的童年,跟大自然亲密接触,熟悉每一条偏僻的胡同、每一座雕花的门楼。这个人也可以出身显贵,却突然_______③________得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这巨大的落差,使他不得不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他心里有着深深的孤独、无望的忧伤和寂寞,足够去滋养一棵精神之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他会重新认识这个有巨大落差的世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23-03-13更新 | 2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古代长期有以席为坐具的习惯,所以汉语至今仍把座位称为“席位”。为了让自己坐着更舒服,古人会在地上铺好几层筵或席,不过席的具体层数,可不是想铺几层就铺几层, ________①_______。《礼记》中记载:“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当时,以铺席层数的多少来区别地位的尊卑,是不是就意味着不能舒服坐着的级别低的人,他们需要把席编织得厚一些?这还有待进一步地考证。除了坐具之外,________②_______,如《史记》中记载吴起“卧不设席,行不骑乘”就证明了这一点。

如同今天的桌椅板凳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之物一样,在出现桌椅之类家具之前,席也是________③_______。《后汉书》记述薛子礼时称“家贫坐无完席”,足以说明席是古代家庭中最基本的物品之一。此外,甲骨文中的“宿”字,描摹的就是一个人跪坐于席上,也可以从侧面验证上面的说法。

21.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语句中“席位”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B.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D.丧失视觉和听觉的海伦·凯勒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ChatGPT是智能聊天机器人,能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能回答后续问题、承认错误、质疑不正确的假设,还能拒绝不适当的请求。它能撰写邮件、论文、脚本,制定商业提案,创作诗歌、故事等。面对人工智能ChatGPT火爆全球,有的人认为人工智能带来了科技的便利,是人类的福音;有的人认为人工智能或将给人类带来威胁;还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是福还是祸,完全掌握在人类手中……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名句名篇默写
3
语言文字应用
4
作文主题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议论类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赠友送别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1-220.65标点符号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人文科技  引语式材料  哲理·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