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4-03 30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巧若拙是老子为了论证道的自然无为而列举的一个例证。《老子》第四十五章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在这段话中,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概念:成缺、盈冲、直曲、巧拙、辩讷、静躁寒热。老子辩证地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事物的表象与本质有时完全相反,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最充盈的东西看似空虚,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看似弯曲,最灵巧的东西看似笨拙,最卓越的辩才看似口讷。清净克服躁动,寒冷克服暑热。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老子的大巧若拙,指出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在老子看来,分为大巧小巧。所谓小巧,就是刻意使用人工技巧,精心雕琢。老子蔑视小巧,认为它是社会祸乱的原因之一: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第五十七章)正是基于此,他才认为:五色令人目育,五音令人耳聋。(《老子》第十二章)老子认为真正的大巧,然而它却往往以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与老子关于道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有关。老子的哲学以为核心,道是宇宙本体,孕育生长了万物,是无所不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同时,又遵循无为”“自然的法则运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在老子看来,只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人为干预,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一切目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大巧若拙的自然无为是一致的。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并不在于违背自然规律刻意人为,而在于顺应自然规律和自然本性,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目的,这样看似,实际是真正的

(摘编自姚丹《论大巧若拙的美学内涵》)

材料二:

所谓的美在自然,即是讲其为素朴纯全之美,自然天成、不强为、无机心、不造作,朴素而不追求浮华。其表现在工艺美术作品之上,即为造物材料的天然性、无毒无害、绿色环保,不逆自然之法。在造型观念上表现为:不违其势、择势而趋、因势造型。在加工技法上,表现为:不违其质、顺其自然之属性。加工技法、成型工艺等皆要以熟练可行之法为之,切不可因技术、材料、工艺的特殊性而限制了工艺美术品的加工制造,限制其自然属性的表露。在其装饰方面,切不可为装饰而装饰,忽视功能本体的重要性;也不可一味地重视功能性,忽视其本身的材料、造型的特殊美感。如西汉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采用一种整体写意的表现手法,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因势造型。虎的身躯借助了石料自然起伏的形态变化。虎身蜷曲的毛皮则是石料天然的纹理,斑纹则运用线刻手法刻出线条明快简练自然,整体气势磅礴,再现了猛虎伏击时的精彩瞬间。

吴鸣的《大语系列》,其创作融合传统紫功造型工艺,运用单纯的划痕纹理来演绎现代性的装饰手法,风格朴素,单纯自然。作者通过再造古典理想,重构象征谱系,使之从精神内涵和审美功用上,真正融入当代文化语境,传达出现代人文格调与现代审美取向。同时这也是艺术家观念更新和技艺重组后的一种升华。这种枯槁朴素之美,表现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多地涉及对作品精神性的分析。工艺美术作品的功能性与审美性,两者不可分离,但是工艺美术作品的审美性更多的时候需要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植入其审美理念和行为,营造独特的美学意味。这种美学意味可通过朴素的材质、残旧枯槁的形式来传达其历史性。如非洲刚果(金)米赫姆巴族的木雕作品,其自然稚拙的造型观所传达出了独特的民族工艺特色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这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材质本身的美感相切合营造出了枯槁朴素之美,迎合了人们对历史的神秘、沧桑感的体验回味,

中国艺术推崇老境,老境也是一种拙。也可以这样说,老境是对婴儿般活力的恢复,是对生命童稚气的回归。,在中国美学和艺术中代表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然而,与相对的则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嫩到老的一个过程,技术技巧亦然。老境意味着成熟和天全、绚烂和厚重、苍茫和古拙。这种老境之美,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但这种历史感和沧桑感能使作品焕发出盘然的生命力。

当然,自然之美、枯槁之美、老境之美表现在工艺美术领域均有其独特的面貌,但对它们的再认识有助于今后相关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与革新,也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为传统文化植根于现实生活提供了一个参考。

(摘编自郭明《浅析大巧若拙的工艺美学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提出“大巧若拙”,初衷并非一个论点,而只是作为论证道的自然无为的论据。
B.在老子看来,事物的表象与本质是完全相反的,最完满的东西看似欠缺但作用不减。
C.“老境之美”蕴含了厚重和古朴的意味,这可能是它富有生命力,值得推崇的原因。
D.体现自然之美的工艺品在加工过程中,必须以表现自然属性为前提,不可随意限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老子“自然无为”思想中,他认为人只能顺应自然规律,没必要也不能采取实际行为。
B.材料一中对《老子》内容的多处引用,作为论据,既直观展现老子观点,也增强说服力,
C.材料二中举西汉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的例子,论证了造型观念和装饰方面的观点。
D.吴鸣的《大语系列》和非洲刚果(金)米赫姆巴族的木雕作品,有着相类的美学追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作品内容最不能体现“大巧若拙”工艺美学思想的一项是(     
A.齐白石的《六虾图》线条简洁,画面只是运用墨的浓淡调节构造,在朴素中见出活力。
B.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枯树如扭曲挣扎而生的身躯,怪石似快速旋转,呈现出生命力。
C.根雕大师张德和的作品《沉鱼》,利用一段纹理扭曲的藤条阐释了“美”的间接含义。
D.超写实主义油画领军人物冷军作品《小唐》,画作纤毫毕现、精细入微,让人叹为观止
4.材料一第二段引用了《老子》中的五个句子来论证观点,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五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5.下面两图是某艺术家的漆木器作品,请你结合文本分析,他的作品是如何体现“大巧若拙”工艺美学思想的?
2023-03-3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有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曾经希望多活几年,他想整理《易经》,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借这部书传给弟子们。而快两年了,这个想法并没有实现。
B.那张古琴跟随了孔子十四年,见证了孔子十四年的漂泊经历。孔子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在把它挂在壁上,倍加珍惜。
C.“慈母见了远方的游子一般”可见孔子对子贡的牵挂之深,“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略带责备的语气中也充满着欣喜。
D.孔子由雄鸡联想到了仲由,想到了他时时伴随自己左右,遭遇了很多困难也不离不弃,自己却“何益于他”,充满了愧疚。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为了丰富孔子的人物形象,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刻画人物的手法。
B.文中“泰山”在孔子心中形象的变化也象征着孔子的理想由激昂到破灭的变化。
C.孔子在外顺沛流离十四年,回到故乡才终于找到了归属感,前后心情对比鲜明。
D.结尾的“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不直言孔子之死,含蓄蕴藉。
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作品的“诗化”特征。
9.《史记》中记载“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后七日卒。”本文增添更多对话内容,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徐敬业讨武曌(有删减)

骆宾王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公等或居汉位,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机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闻知。

【注】①徐敬业:祖父徐世勣是唐朝开国功臣,赐姓李。公元684年起兵扬州声讨武则天,兵败而死。②武曌(zhào):即武则天。③燕啄皇孙:意思是指汉代赵飞燕姊妹阴谋毒害皇孙的典故。后指后妃谋害皇子。④龙漦(chí):指祸国映民之女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
B.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
C.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
D.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氏,即武则天,夏商周三代,氏用以区分婚姻关系,此处称谓有贬低之意。
B.神器,本意指神物,可指宝剑之类的器械或泛指兵器,此处借指帝位、政权。
C.宣室,泛指帝王所居的正室,此处指皇帝郑重召问大臣,委以临终遗命之处。
D.移檄,古代多用于征召、晓谕和声讨的官方文书,也可指表示发布文告晓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运用对仗、用典、夸张等手法烘托文章气势,语言犀利明快,节奏紧促,不愧为传诵千古的佳作。
B.檄文一开始以“伪”字开头,以示武氏君临朝政的非法,接着列数其罪,从私生活到政治面貌,对武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C.次写徐敬业所领部队讨伐武氏是势在必行,这一部分用雄健的词采、夸张的形容,表现了义师的声威和必胜信念。
D.檄文第三层申明大义,对王公大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发出号召。从反面痛陈利害得失,以此让百官自惭自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2)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
14.作为军用文书的檄文,气势至关重要。第二段指出徐敬业一方有哪些优势?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注】①秀才:这里是即将参加科举的学子的泛称。②桂林:传说桂林是凤凰栖集之处。③桂枝:《晋书·邵诜传》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称科举及第为折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动”字不仅写出心思的萌动,还表明门人出游的念头不断滋长,愈来愈强烈。
B.三四句实写落花飞举飘扬,充满生机,把门人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
C.诗中用凤凰比喻门人,说他才华出众,非常人可比,同时希望他以后能为朝廷建功立业。
D.本诗无华丽秾艳之语,通篇全都采用比喻,使诗含蓄蕴藉,更富形象性,增添诗情画意。
16.《宋诗三百首评注》评价本诗“想象悠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2023-04-02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