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议论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0 题号:1853606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徐敬业讨武曌(有删减)

骆宾王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公等或居汉位,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机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闻知。

【注】①徐敬业:祖父徐世勣是唐朝开国功臣,赐姓李。公元684年起兵扬州声讨武则天,兵败而死。②武曌(zhào):即武则天。③燕啄皇孙:意思是指汉代赵飞燕姊妹阴谋毒害皇孙的典故。后指后妃谋害皇子。④龙漦(chí):指祸国映民之女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
B.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
C.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
D.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氏,即武则天,夏商周三代,氏用以区分婚姻关系,此处称谓有贬低之意。
B.神器,本意指神物,可指宝剑之类的器械或泛指兵器,此处借指帝位、政权。
C.宣室,泛指帝王所居的正室,此处指皇帝郑重召问大臣,委以临终遗命之处。
D.移檄,古代多用于征召、晓谕和声讨的官方文书,也可指表示发布文告晓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运用对仗、用典、夸张等手法烘托文章气势,语言犀利明快,节奏紧促,不愧为传诵千古的佳作。
B.檄文一开始以“伪”字开头,以示武氏君临朝政的非法,接着列数其罪,从私生活到政治面貌,对武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C.次写徐敬业所领部队讨伐武氏是势在必行,这一部分用雄健的词采、夸张的形容,表现了义师的声威和必胜信念。
D.檄文第三层申明大义,对王公大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发出号召。从反面痛陈利害得失,以此让百官自惭自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2)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
5.作为军用文书的檄文,气势至关重要。第二段指出徐敬业一方有哪些优势?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议论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泊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守其土,不赂秦       义:正义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       却:击退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       摈:抛弃
D.佐当之韩、魏             寇:贼寇,侵略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       得复见将军
B.泪牧谗诛             夫在殷忧,必竭诚待下
C.秦用兵于燕、赵       壮也,犹不如人
D.以二国委秦,四国休息于内       天下人之不当死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B.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C.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D.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的《六国论》写于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侵割之时,他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B.苏洵认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亲近秦国而不帮助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必然也要被暴秦所歼灭。
C.苏辙从各诸侯国着笔,指出山东诸国如果“厚韩亲魏以摈秦”,那秦国就不能有所作为。
D.苏辙在文章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的批评,对强大秦国发动不义的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6.请简要说明两篇文章阐述六国灭亡原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022-07-14更新 | 22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墙(偷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
B.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C.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神秘,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3-01-29更新 | 8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者之举事必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旷。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

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吾三人者于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子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外物则固难必;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

晋文公欲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子带之难,出居于郑,君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文公曰:“吾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阙,天子之难,成教名,于此乎在矣。君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此咎犯之谋也。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管子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苦者。管子死,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①旷:荒废,耽误。   ②小白:即齐桓公,公子纠同父异母弟弟。 ③子带之难:周襄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子带联合外族攻周,致使周襄王流亡郑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智者之举事必        因:凭借。   ②若是而犹不        全:完备。
③晋文公欲诸侯            合:迎合。   ④君不纳之               奚:为何。
⑤吾能乎                      其:大概。   天子之难               勤:为……尽力。
⑦成教                      垂:留传。   ⑧齐之东鄙人有常苦者   致:表达。
A.①⑦B.②⑧C.③⑤D.④⑥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用自己能做到的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
B.欲相与定齐国
三个人想要一起努力让齐国安定下来
C.天下未知君之义也
天下还没有认识到您的主张合乎道义
D.卒为齐国良工
管仲最终成为齐国历史上的贤良工匠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握有利时机,同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努力弥补。
B.管子考虑到民情对国事的影响,对谁将会担任齐君的预判不同于召忽。
C.咎犯预见到晋文公想要称霸,就劝他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去平定戎和翟。
D.管子辅佐齐桓公注重尽人事,他愿意倾听民生疾苦,有利于安邦治国。
4.在首段提出“不旷人事”的观点之后,文章是如何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
2022-05-14更新 | 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