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二模(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三 二模 2023-04-18 74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音乐中有一种“大分野”,而且具有明显的“中国性”。这种“大分野”就是,古琴音乐从其他音乐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特别的音乐。正如高罗佩在《琴道》中开宗明义指出:“古琴作为一种独奏乐器的音乐,与所有其他种类的中国音乐都非常不同:就它的品格与在文人阶层的生活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来说,它都是卓尔不群的。”琴乐与其他形式的音乐之间的断裂,也完全可以称得上“大分野”,不过这是一种非常不同的“大分野”。戈尔和基维所谓的那种“大分野”,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断裂,是历时的;琴乐与其他音乐的“大分野”,是雅乐与俗乐之间的断裂,是共时的。历时的“大分野”发生之后,现代就取代了传统;共时的“大分野”发生之后,雅乐并没有取代俗乐,二者可以同时存在,相安无事。

在高罗佩看来,中国音乐中的这种共时的“大分野”是古已有之,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高罗佩提到了几个具体的时间:一个是儒家思想确立的时期,一个是汉代,还有一个是魏晋。这与高罗佩对琴乐意识形态的来源的理解有关。在高罗佩看来,琴乐意识形态的建构,受到儒道释三方面的影响,儒家提供了它的社会品格,道家提供了它的宗教品格,佛家提供了它的心理品格。在琴乐意识形态的构成和发展中,尽管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但是在高罗佩看来,儒道释三种因素“必须被认为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将儒道释的影响都纳入进来,有助于揭示琴乐意识形态的丰富性,但也有可能模糊它的独特性。在所谓琴乐意识形态的起源和构成上,欧阳霄不同意高罗佩的看法。在起源上,欧阳霄认为,琴作为众乐之统的时间没有高罗佩所说的那么早。琴从众多乐器中脱离出来的时间大约在晚唐,经过宋明理学的洗礼,差不多在明代确立了琴作为士人阶层的文化专属。在思想构成或者来源上,欧阳霄认为,琴乐意识形态的来源主要是儒家,之所以能够看出道家和佛家的影响,是因为宋明理学本身就综合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成就。“儒家作为琴——‘圣人之乐’‘圣人之器’的合法继承者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琴乐艺术中,释家琴乐实践参与和琴乐美学旨趣都不足以与儒家抗衡。‘正派’‘旁流’名分既定,在理学主导时代精神、国家意识形态的17世纪中叶,琴乐艺术实践的主导地位、权威琴论的话语权只可能属于儒家。”

(摘编自彭锋《中国音乐有“大分野”吗?》,有删改)

材料二:

学古琴首先要敬己,用孔子的话讲,就是“修己以敬”。你的初心、你的未被污染的心就是你产生道德感、羞耻感的基础,是决定你行为的基础。

所谓“修已以敬”,只有修养自己才能达到这个“敬”字。很多人认为古琴音量太小是它的缺点,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古琴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决定了这件乐器的特性,——它是直接和你的心交流的乐器,它是最个人的乐器,它根本就不是为了让你和大众交流,为娱乐大众而产生的。

古人给古琴赋予了很多内容,如“琴者,禁也”,弹琴是为了约束自己。当然后来明代的李贽说:“琴者,心也。”“心”和“禁”虽然不同,但都很重要。所以古琴是世界上所有乐器中最私密性的乐器。古琴的音乐是向内而不是向外的,是个人而不是众人的,这是古琴的一个重要特质;而且“琴者,禁也”,更凸显了文人重视它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件乐器,同时还是礼器,是修身养性的工具。

光尊敬自己不行,人是社会的动物,所以儒家讲“仁者爱人”。从敬己到敬人,是一个君子道德养成的必然规律和必然取向。

有许许多多古琴文化、古琴精神反映了“敬人”的思想。大家都知道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这个平淡的故事中有一种震人心魄的东西。知音死了,他把琴摔了,今生再不弹琴!如此的决绝,如此的激烈,为什么?这就是古琴的精神——敬人,对知音的、对朋友的、对别人的一种最高的尊敬和珍惜。我所讲的第二个“敬”字,是对别人的尊敬。这种彼此的尊重,是一种内在的、深刻的、超越了世俗观念的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天人合一”。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道家、儒家是完全一致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精神,同时也是古琴重要的精神。

一张典型古琴的基本长度是3尺6寸5分,代表一年的365天;琴身上有13个取音的徽位,代表着12个月和一个闰月;琴身由两张木板相合而成,面板圆,底板平,一阴一阳,象征“天圆地方”;琴有琴额、琴项、琴肩……象征着人身;一琴之中,天、地、人三才具足。琴的两个出音孔一方一圆,各叫“龙池”“凤沼”;琴首垫弦的隆起叫“岳山”,琴底拴弦的短柱叫“雁足”;琴有七根弦,除了宫、商、角、徵、羽这五音各与“五行”相对应外,另有两根弦一“文”一“武”。小小的一张琴,仅从其形制上就包含着中国古人对自然、对宇宙、对人生的精辟理解与高度概括。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古琴精神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一敬天地,敬自然。古琴文化里讲到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有很多故事。据说伯牙跟成连学琴,三年不成,后来,伯牙独自面对大海与山林,终日倾听“澎湃之音”,终于悟得琴道,创作了琴曲《水仙操》,成为一代大家。

敬天地、敬自然,把自然当成最高的老师,把与自然契合作为音乐的最高境界,甚至把“自然”“不自然”作为衡量艺术家艺术、技艺的重要标准,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古琴的精神。

(摘编自田青《古琴艺术与非遗保护》,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琴乐与其他形式的音乐之间的“分野”源自古琴的品格与在文人阶层的生活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B.古琴音乐作为一种独奏乐器的音乐,具有明显的“中国性”,必然与其他形式的音乐产生断裂。
C.古人赋予古琴很多内容,古琴是乐器,也是礼器,还是修身养性的工具,弹琴是为了约束自己。
D.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结局震人心魄,古琴的精神如此决绝激烈,超越了世俗观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容都涉及了琴乐意识形态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B.材料二中的具体论述可看作是“圣人之乐”“圣人之器”内涵的阐述。
C.古琴是世界上所有乐器中最私密性的乐器,古琴的音量小是它的优点。
D.把自然当成老师,还把自然当作是衡量艺术家艺术、技艺的重要标准。
3.下列《红楼梦》中林黛玉论琴的话,与“修己以敬”的琴乐精神无关的一句是(     
A.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
B.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C.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
D.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
4.关于琴乐意识形态的特性和中国音乐大分野时间,欧阳霄和高罗佩的看法是否相同?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5.如果你擅长古琴演奏,当地社区邀请你参加广场综艺表演大赛,你会向对方介绍古琴的哪些知识来婉拒相邀?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静(节选)

沈从文

春天日子是长极了的。长长的白日,一个小城中,老年人不向太阳取暖就是打瞌睡,少年人无事作时皆在晒楼或空坪里放风筝。天上白白的日头慢慢的移着,云影慢慢的移着,什么人家的风筝脱线了,各处便皆有人仰了头望到天空,小孩子皆大声乱嚷,手脚齐动,盼望这无主风筝,落在自己家中的天井里。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眼看到那线脚曳在屋瓦上,隔壁人家晒台上,有一个胖胖的妇人,正在用晾衣竹竿乱捞。

这晒楼原如这小城里所有平常晒楼一样,是用一些木枋,疏疏的排列到一个木架上,且多数是上了点年纪的。女孩子岳珉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坠的栏杆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晒楼下面是斜斜的屋顶,屋瓦疏疏落落,有些地方经过几天春雨,都长了绿色霉苔。屋顶接连屋顶,晒楼左右全是别人家的晒楼。有晒衣服被单的,把竹竿撑得高高的,在微风中飘飘如旗帜。晒楼前面是石头城墙,可以望到城墙上石罅里植根新发芽的葡萄藤。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面有一个大坪,绿得同一块大氈茵一样,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尽头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女孩子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河水不象早晚那么绿,有些地方似乎是蓝色,有些地方又为日光照成一片银色。对岸那块大坪,有几处种得有油菜,菜花黄橙橙的如金子。另外草地上,有城里染坊中人晒的许多白布,长长的卧着,用大石块压着两端。坪里也有三个人坐在大石头上放风筝。其中一个小孩,吹一个芦管唢呐,吹各样送亲嫁女的调子。另外还有三匹白马,两匹黄马,没有人照料,在那里吃草,从从容容,一面低头吃草一面散步。

望到马,望到青草,望到眼前的一切,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姊姊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胡胡涂涂坐了十四天小小篷船,船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XX城还在被围,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到此地以后,证明了从上面听来的消息不确实。既然不能通过,回去也不是很容易的,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在此住下后,妈妈同嫂嫂只盼望宜昌有人来,姐姐只盼望北京的信,女孩岳珉便想到上海一切。她只希望上海先有信来,因此才好读书。若过宜昌同爸爸住,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哥哥也是个军官,不如过上海同教书的第二哥哥同住。可是XX一个月了还打不下。

过一阵,听到翠云Y头在晒楼说话:

“珉小姐,珉小姐,你来,看新娘子骑马,快要过渡了!”

又过一阵,翠云丫头又说:

“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

女孩岳珉抬起来了头,果然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

也不是为看风筝,也不是为看新娘子,等到翠云下晒楼以后,女孩岳珉仍然在栏杆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后来看到染坊中人在大坪里收拾布匹,把整匹白布折成豆腐干形式,一方一方摆在草上,看到尼姑庵里瓦上有烟子,各处远近人家也都有了烟子,她方离开晒楼。

下楼后,向病人房门边张望了一下,母亲同姐姐三人都在床上睡着了。再到小孩北生小房里去看看,北生不知在什么时节,也坐在地下小绒狗旁睡着了。走到厨房去,翠云丫头正在灶口边板凳上,偷偷的用无敌牌牙粉当成水粉擦脸。女孩岳珉似乎恐怕惊动了这丫头的神气,赶忙走过天井中心去。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希奇的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吧?”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1932年3月30日

(有删改)

6.关于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楼上”和“楼下”是平行共存的两个空间,随着小女孩正楼上、楼下移动,对未来的想象和家人的现状被反复带入故事。
B.“楼上”和“楼下”又是不同性质的世界,形成了驰骋想象和咀嚼现实之间的对立,也带来忘却现实和体验压抑两种情绪。
C.春天象征自由和幸福,绿地、葡萄藤、小河、桃花、马等充满生机,也象征着孩子在窘困的生活中对未来抱有的丝丝希望。
D.战争的阴影被作者有意淡化,只在作品中隐约提到,成为遥远的背景,使得春天的美好在孩子的眼里变得更加纯净和宁静。
7.下列对语言艺术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形式对称,节奏徐缓,写出流水轻柔可亲的意趣。
B.“大坪尽头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庙”“花”“闹”发音响亮,营造出欢快热烈的效果,与此景此情相互映衬。
C.“望到马,望到青草,望到眼前的一切,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各分句长短差别大,语势语调陡然突变,表现出女孩情绪落差大。
D.“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有一个胖胖的妇人”,叠字强调了女孩的心力憔悴、风筝姿态的悠闲、妇人的亲切可爱,改为单字就妨碍作者在其中的情感寄托。
8.《静》中的景物描写富于象征性,风筝是作品中一再提到的景物,请分析风筝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9.《静》是一篇诗化小说,请说说“诗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3-04-15更新 | 4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二模(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不见吾死友!”子征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将窆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未至四五里,乃委素书于枢上,哭别而去。其兄弟闻之,寻求,不复见。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不应。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
B.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
C.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婆儿身/自送丧于临湘/
D.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中国古代国立最高学府。东汉时,太学生又称“诸生”,入太学学习可称“游太学”“受业太学”。
B.“共克期日”的“克”是约定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
C.“恨不见吾死友”的“恨”是遗憾的意思,与《出师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恨”含义相同。
D.“辟”指汉代高级官员自行任用属吏的制度,《陈情表》里说“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就遵循这一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式跟张劭关系很好,两人分别时,范式说两年后会来拜见张劭的父母,并看望他的孩子,张劭对此深信不疑。
B.张劭卧病在床,病势沉重,两位友人从早到晚看护他,张劭认为他们是自己的生友,范式是可共生死的死友。
C.张劭死后,范式号哭着前来奔丧,亲自执绋引柩,并且留下修好坟墓,然后才离开此处到京师太学去。
D.范式没有把陈平子的灵柩送到陈家,而是在即将送到之前提前离开,就是为了避开陈平子家人的谢恩。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
(2)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
14.《独行列传》开头说:“其名体虽殊,而操行俱绝,故总为《独行篇》焉。”请简要概述范式“操行俱绝”的具体表现。
2023-05-06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二模(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有感

(南宋)苏泂

灯影三更夜,虫声四壁秋。雨阶疏滴滴,风幔飒悠悠。

朋友新凋丧,湖山旧钓游。平生匡复志,老去未能休。

秋夜有感

(清)柯劭慧

风叶落空阶,秋声感客怀。多情天上月,夜夜入帷来。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运用了室内外景物描写组合的方式,苏诗由室内到室外,柯诗由室外到室内,都没有直接写人的活动。
B.两首诗都紧扣诗题中的“秋夜”,交代了时间、季节和居所的环境,巧妙地将自然景致和主观情思融为一体。
C.苏诗写风雨,没有使用动词,但自有秋雨滴落台阶时的疏落之形,秋风撩起帷幔时的萧飒之声,富有动态感。
D.柯诗写秋月,不注重摹其形态,仅突出月亮“多情”,夜夜陪伴,使主人公心境宁静平和,通篇不见怨艾之语。
16.这两首诗都以“秋夜有感”为题,抒发的情感却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归去来兮辞》中,作者想象归家途中的情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船行顺风,轻快如飞,心情的愉悦尽在其中。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评价《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赞它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3)“帘”本是生活中寻常的物品,在唐宋诗词中,“帘”这一意象却承载着诗人绵长的情思,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4-13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二模(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次教师节前,路上遇到中文系漆教授,他问我:“贵系过节发啥了?”我说:“发了个通知。”彼此(     ),哈哈一笑,完成了一次切口。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切口,似乎十年前并没有这样的对答。____①____,主要是指“贵系”的用法。要知道,我和漆教授都是中文系的,按照传统的要求,“贵系”只能用于对其他系的尊称。比如,我可以问我们的邻居——历史系的罗教授:“贵系过节发啥了?”这种用法对则对矣,____②____。但如果我问罗教授:“____③____?”哈哈,趣味就又回来了。

在语言运用中有一个暗中遵循的合作原则。如果我们严格遵守合作原则,就是常规的沟通。如果在特定的交际情形下,故意对合作原则有所违反,则有可能产生(     )的修辞效果。举个例子,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下的著名句子:“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中学生都学过,这里面用到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反语”就是(     ),故意违反了合作原则。之所以违反了合作原则还能产生更强烈的表达效果,要点就在“故意”上。

(摘自汪锋《您这话是什么意思?》,《读书》20231期)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贴切的一项是(     
A.心照不宣   意在言外   一反常态
B.心领神会   出人意表   一反常态
C.心领神会   意在言外   正话反说
D.心照不宣   出人意表   正话反说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0.这段文字选自《您这话是什么意思?》一文,该文是讨论语言交际的。文中还提到一次应聘面试中的对话细节。请指出这位同学面试时说话与常规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妙处。

有位同学毕业前去另一家大学应聘。面试时,面试官让他提问,他就问:“咱们学校有宿舍给教师吗?”

2023-04-13更新 | 2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二模(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许多人看来,植物是没有知觉的。但是,轻轻地碰一下含羞草的叶子,它就会像害了羞一样,把叶子合拢起来,垂下去。含羞草真的会动,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你触得轻,它动得慢,折叠的范围也小;你触得重,它动得快,不到10秒钟,所有的叶子就会全折叠起来。为什么含羞草会动呢?原来这全靠它叶子的“膨压作用”。在含羞草叶柄的基部,有着一个充满水分的薄壁细胞组织——叶枕。一触动含羞草,叶子震动,叶枕下部细胞里的水分就会立即向上部与两侧流去。于是,叶枕下部就像漏了气的自行车胎一样瘪下去,上部则像打足气的皮球似的鼓起来,叶柄也就下垂,合拢了。含羞草的叶子当受到刺激合拢的同时,会产生一种生物电,将被受到刺激的信息传递给其他叶子跟着依次合拢起来。当刺激消失后,叶枕下又逐渐充满水分,叶子就重新张开,恢复原状。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请说说这则科普短文的语言是如何体现科学性和通俗性的。
2023-04-15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二模(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对几位学生的评价。孔子说:颜回仁慈,但有时仁慈过分,以致会一味迁就他人,这样反而会害了别人;子贡口才很好,却不懂语言的局限,不懂沉默的力量;子路英勇过人,敢作敢为,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这样难免会意气用事;子张庄重严谨,但有时过分,以致清不容物,让人见而生畏,敬而远之。

如此看来,一个人有某方面优点的同时,也往往有相应的缺点。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沈从文(1902-1988)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范晔(398-445)  《后汉书》编撰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情境补写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品味语言艺术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人生感悟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