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响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一 期中 2023-05-27 14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中自然情怀的文化渊源,是中国文化的诗性特质和产生这种诗性特质的中国人文环境和地理条件。按照道家的自然观,人和自然是完整的统一体,人与自然互相照应,相生相克相互依存,人的情感和自然事物同感同构。

亲近自然、远离尘累,是古代诗人追求自然情怀的审美心境。《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周梦蝶的典故从侧面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之美。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中,作者厌倦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决心归于自然,放弃对权力、地位和名誉的私欲和纷争,是一种隐逸思想、自然情怀。心远地自偏是玄学常用语,指超脱世俗羁绊、功名利害。心远指疏离了争名夺利的俗世,居处也就自然变得僻静而无车马喧一语双关,指摆脱了世事纷扰和精神枷锁,最终处于一种淡然自足的生活状态。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流传,往往为文人墨客吟味不倦,嗟叹有余。

宋代文化的典型代表苏轼始终没有在嫉贤妒能者的流放之下表现出悲观落寞、消极处世情绪状态,而是和人文自然融为一体。在他的诗词中可以看到,在最为偏远的民间,他和乡下老百姓交朋友,聊闲天;在田间地头,在披星戴月的泥泞小路,在烟雨中身披蓑衣斗笠踟蹰而行,从没有因颠沛流离而愤懑。这种人和自然同归一体、融洽和谐的审美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审美人生。

作为语言形式之一的绘画,相对于文学,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式微,中国当代字画产业行业中,山水画相对来说在市场上较为走俏的原因,或许正在于它的表情意象比较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文化心理结构特征。在山水画中,观赏者在欣赏自然风光,放松心情的同时,能够感悟天地自然的博大胸怀,感慨宇宙寥廓的永恒精神。它符合道家道法自然的审美心理特征,同时也非常适合于现代人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模式和特点。在客厅或者办公室挂一幅山水画,远比挂一幅志当存高远的书法作品来得具体生动而又赏心悦目。南方山水画相比北方山水画,尺幅小,多以小品形式取胜。古代有马一角”“夏半边之说,指南宋山水画家马远和夏圭的绘画风格,他们往往取景于山脚的一草一木,这与南方的地理特征有关系。相对于南方山水画,北方的山水画以”“和全景式构图为主要特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油画的空间塑造方法有所不同,西方绘画是以焦点透视为手法,人在固定的视点对观察到的空间布局要做如实地交代;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表现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可以把人在游览山水的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所见所得集中于整个画面,人的眼睛所到之处仿佛皆可游、可目、可居,仿佛已经随着画中人在山水桥梁之间游走,在亭台楼阁之中居住一般。中国画重在通过自然山水景物来画心,侧重主观情感的表现,而不拘泥于客观真实的再现。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终究是一体的。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创作中,这种自然诗性情愫已经成为民族文化原型的延续,绵长久远,衍生出无数精微阔大的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象,这一特点在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显得更为鲜明突出,并将生发出越来越灿烂的时代光华。

(摘编自王翠苹《充满自然情怀的中国文化底蕴》)

材料二:

世界的发展在当今时代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步迈进,凯歌高奏;另一方面又不断怀念着与自然共处的旧时光,以至于很多人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不断地返顾旧乡。这样一来,回归自然、寻找故乡也就成了能够引起我们大多数人共鸣的主题,而一些画家的创作也大多从这个角度出发,力图在绘画世界里创造出自己心中的乐园。

艺术创作是心情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创作者对自己思绪的梳理与迸发,同时创作者也通过创作不断地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美好的自然风景是一些画家最喜欢表现的对象。那些不断变换的季节,那些不断更迭的日出与日落,还有随风舞动的芬芳花草、庄严肃穆的森林树木、潺潺溪流与磅礴大海……这些美妙的自然风光始终散发着神秘的魅力,让人深陷其中,流连忘返。

人与自然可能始终是存在着界限的,我们身在其中却又想摆脱自然的掌控,我们被自然所创造却又想改造自然,我们依存于自然,却又无法与之不谋而合。我们无法放弃所创造的文明而选择重归原始,所以对于自然的憧憬、对于岁月的回忆,也只能化作我们心中的愿景,化作我们心中无限渴求的乐园。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美术创作就变成了一次造梦,一次尝试,一次消灭界限的机会。

(摘编自臧美莹《寻找乐园—浅谈艺术创作中的自然主义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追求自然情怀的审美心境体现为亲近自然、远离尘嚣,如《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典故,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B.流放中的苏轼和人文自然融为一体,体现出人和自然同归一体、融洽和谐的审美状态,因此苏轼成为宋代文化的典型代表。
C.与西方文化相比,自然诗性情愫成为中国文化的独有特征,并衍生出无数精微阔大的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象,将生发出时代光华。
D.一些画家的创作大多从回归自然、寻找故乡的主题出发,力图在绘画世界里创造自己心中的乐园,这一主题能够引起大多数人内心的共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中,“心远,”“而无车马喧,”悠然见南山,等语,反映出作者具有一种隐逸思想、自然情怀。
B.在市场上山水画受到欢迎,可能与山水画的表情意象比较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文化心理结构特征有关。
C.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现代人更喜欢在客厅或者办公室挂一幅山水画,而摈弃“志当存高远”等带励志言语的书法作品。
D.人与自然可能始终存在界限,人们身处其中又想摆脱其掌控,无法放弃文明而重归原始,美术创作则提供了消灭界限的机会。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把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
B.《千里江山图》中远近山水,气势开阔,渔船客舟、桥梁水车和林木飞禽,笔墨工致,位置得宜;全卷青绿重设色,表现了秀丽山河。
C.《寒林重汀图》画隆冬时节的江南景色:静穆横卧的山丘,幽深延绵的水汀,沉默相对的房舍,无言挺立的竹木……表现江南水乡风景。
D.《清明上河图》以“散点透视法,来表现装车、骑驴、坐轿、赶集、闲逛、喝茶等事件”是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繁荣的见证。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下图是南宋画家马远的《苇岸泊舟图》,某博物馆在一次大型画展上,展出了这幅名画。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以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观众作推介。

   

【注】马远·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宋光宗、宋宁宗两朝画院待诏。“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后·马远的祖父随着宋高宗南渡·因此马远是在南宋的都城临安出生长大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鞋匠与市长

赵本夫

鞋匠在这个巷口补鞋已有四十多年了。刚来时留个小平头,大家叫他小鞋匠,现在满脸皱纹,大家叫他老鞋匠了。

很多年前的一个黄昏,鞋匠正在低头补鞋,突然刮来一股风,一张小纸片飞旋着飘来,啪地贴在他额头上。后来的事就从这里开始了。当时他眯起眼拿下纸片,正要随手抛掉,却发现小纸片上有几个字,就不经意地看了一眼,“三口井一号”。鞋匠那会儿正好口渴,看到这几个字就笑了,好像那是一桶清凉的水。他犹豫了一下就没有扔,把纸片放到面前的百宝箱里。当时没有多想,收工时差不多都把它忘了。可是第二天上工时又看见了它,也是脑子闲着无聊,就一边修鞋,一边打量那张小纸片。总之在后来的日子里,鞋匠没事就琢磨这张小纸片,它激发了他无尽的想象力。他发现这张小小的纸片具有无限想象的空间,就像一个永远不能破解的谜。

小纸片伴随着他在巷口修鞋,伴随着他深夜回家,伴随着他入梦。鞋匠成了一个想象的大师。他越来越相信,三口井一号和他是有缘的,不然怎么会随风飘到自己面前呢?他想他应当去寻找那个地方,去看看那个地方。这个念头日复一日地强烈。

市长也是这里的常客,当然不是为了修鞋子,市长的鞋子几乎都是新的,他不能穿一双破鞋或修过的鞋子接待外宾、出席会议,那会有损于这个城市的形象。市长大多是傍晚的时候来。多半是成功地推辞了一次宴请,悄悄跑到小吃摊上吃一碗馄饨,然后到老鞋匠这里坐一会儿。市长似乎更喜欢这种平民的生活方式。开会或者宴请,前呼后拥,官话套话客气话,累人。坐在老鞋匠这里,淹没在黄昏朦胧的街灯里,和老鞋匠聊一些鸡毛蒜皮,是一种享受。但市长时常会走神,有时突然就不说话了,看着街上的人流、车流、对街的楼房或广告牌,久久不语。

市长的家也在这条巷子里。他本来早就可以搬出去的,不知为什么一直没搬,仍然住在他家的几间老房子里。市长对这条巷子肯定是有感情的,因为他从小在这里长大。那时候市长家里很穷,小时候都是穿哥哥们穿过的衣服鞋子。那些鞋子都是经鞋匠修补过的,他记得那上头的每一块补丁,小时候的市长就接着穿。当然,他得为他改一改,市长的脚还太小。

市长当然也知道他的这个心愿,知道他要去寻找一个叫“三口井一号”的地方,但市长从来没有问过,就像不知道一样。可有时他会对着低头补鞋的老鞋匠久久打量,似乎要破解这个老人。一个人要懂得另一个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后来市长才真正体会到,其实一个人要真正弄懂自己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是他出事以后才慢慢明白的。在副市长、市长的位子上,他曾顶住了几百次行贿。他曾以为他有足够的定力,可以顶住任何诱惑,可以做一个好市长。但在某一天夜晚,他却接受了不该接受的十万块钱。

老鞋匠差不多是这座城市最后一个知道这件事的人。出乎意料的是,老鞋匠表现得异常平静。他听说后仍然每天补他的鞋,一句话也不说,只埋头补鞋。那几天几夜,他几乎没有休息。面前堆放的那些鞋子,终于让他补完了。

老鞋匠离开这座城市,去寻找“三口井一号”去了。

他不打算再补鞋了。他已经干了一辈子。他把手推车推进了垃圾堆,然后一身轻松地离开了这座城市。

鞋匠走了两年多,走了几千里路,终于某一天在一个遥远的偏僻的山凹里,他打听到了“三口井一号”。他知道他会找到的。

但当他按门牌找到“三口井一号”时,却让他吃了一惊,原来他发现这里是座监狱,一座很大的监狱。高墙铁网,戒备森严。

后来他回到镇里,找到一家最便宜的客栈,他觉得很累很累。客栈里已住了一些客人,也都风尘仆仆的样子,多是些老人、妇女和孩子。不用问,他们都是来探监的。老鞋匠忽然心有所悟,什么也没说,住下了。一夜无话。

第二天正好是探监的日子。老鞋匠也随着他们去了。进了大门,在值班室做登记。老鞋匠报出市长的名字,他预感到他会在这里。不知为什么,自从看到这座监狱,他就预感到这里有玄机。果然值班人查了查,说有这个人,你是他什么人?老鞋匠说是他街坊。那人很和气,说你要见他吗?老鞋匠摇摇头,说麻烦你告诉他,有个老鞋匠在外头等他,一直等到他出来。值班人员目送他走出监狱大门,有些不懂。

老鞋匠回到镇里,仍住那家小客栈。

他在心里想,看来还得重操旧业。

从此,这个小镇子上有了一个鞋匠。

三口井常有一些远方来探监的人。

他们的鞋子都走坏了。

(节选自《天下无贼》,有删改)

文本二:

时间·温情·传奇

阎晶明

赵本夫如此挥霍短篇小说特别要抓紧的时间,的确是一种极大的冒险,因为这很容易和长篇小说的梗概相混杂,变成一场没有技巧的讲述。但我们又的的确确看到,赵本夫的短篇有着很强的小说性,在我看来,依靠的是当代小说最应具备也十分难得的两条要素:温情的基调和传奇的故事。

支撑这种种温情得以发散的,是赵本夫总能够从平凡人物身,上发现传奇性,而所有这些传奇,因为有很长的历史和人生的时间跨度,所以就不会是一种奇闻怪志的夸张,而是传奇的和平庸的人生都会遇到的经历;又因为有温暖、同情、怜悯、仗义的情感流溢,这些传奇就不会是奇异故事的渲染,而成为一场人间情怀的真诚表达。

(节选自《南方文坛》,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口井一号和他是有缘的”,这里暗示了老鞋匠其实知道三口井一号是一座监狱。
B.“收工时差不多都把它忘了”,实际上老鞋匠并未忘记写着“三口井一号”的小纸片。
C.“市长也是这里的常客”一段,交代了老鞋匠和市长之间的关系,是对情节必要的补充。
D.赵本夫的短篇具备温情基调和传奇故事,发掘平凡人物身上的传奇性,文本一就是如此。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连用三个“伴随着他”形成排比,说明小纸片上的内容引发了老鞋匠强烈的好奇心。
B.“走了两年多,走了几千里路”一句强调老鞋匠一路上走的时间和距离,体现寻找“三口井一号”的艰辛。
C.文本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老鞋匠的形象,如第八段从神态、言行、心理等角度来表现老鞋匠知道市长出事后的反应。
D.文本结尾处运用留白,并未完全交代老鞋匠和市长的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意蕴丰富。
8.请结合文本分析老鞋匠的人物形象。
9.文本二的标题“时间·温情·传奇”,是对文本一特点的高度概括,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曰:“联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上以问封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淹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对曰:“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德彝所言,真得大体,臣心服,不敢遂非。”上悦,曰:“公等各能如是,联复何忧。”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B.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C.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D.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所用年号,计23年。年号由汉文帝首创。
B.海内,泛指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C.“淹默然”与“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两句中“默”的含义相同。
D.“臣诚心服”与“竭诚则胡越为一体”(《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诚”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大宴群臣,让人演奏《秦王破阵乐》,当封德彝夸赞他以神武平定天下岂是文德能比时,能清醒地意识到文才武功应各随其时。
B.唐太宗因候选官假冒资历和门荫,就发布敕令让其自首,否则处死;戴胄犯颜劝谏,他先是发怒,后听了戴胄的解说,唐太宗对此表示认可。
C.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贤德之才,封德彝很久没有举荐一人,后来回复说没有奇才,太宗告诉他,用人如用器物,要各取所长。
D.御史大夫杜淹认为,部门公文滞留丢失的情况,御史有责任检举揭发;而封德彝却认为,各部门应该主动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2)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
14.面对大理少卿胡演的困惑,唐太宗是如何回答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阳送客

李白

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

坐惜故人去,偏令游子伤。

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

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

【注】①此诗为开元28年春诗人游南阳(今河南南阳)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斗酒”本薄,偏说“勿为薄”,可见其意不在饮酒而重在送别故人。
B.“寸心”,指微小的心意。此句意为微小的心意贵在不忘,表达友谊之珍贵。
C.颔联“坐惜”一词表达了诗人身在客地,而故人又即将离去的不舍和哀伤。
D.“挥手”句运用动作描写言分别时难舍难分,“临歧”句写友人已抵达目的地。
16.有人赞“颈联最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