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90 题号:173239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鞋匠与市长

赵本夫

鞋匠在这个巷口补鞋已有四十多年了。刚来时留个小平头,大家叫他小鞋匠,现在满脸皱纹,大家叫他老鞋匠了。

很多年前的一个黄昏,鞋匠正在低头补鞋,突然刮来一股风,一张小纸片飞旋着飘来,啪地贴在他额头上。后来的事就从这里开始了。当时他眯起眼拿下纸片,正要随手抛掉,却发现小纸片上有几个字,就不经意地看了一眼,“三口井一号”。鞋匠那会儿正好口渴,看到这几个字就笑了,好像那是一桶清凉的水。他犹豫了一下就没有扔,把纸片放到面前的百宝箱里。当时没有多想,收工时差不多都把它忘了。可是第二天上工时又看见了它,也是脑子闲着无聊,就一边修鞋,一边打量那张小纸片。总之在后来的日子里,鞋匠没事就琢磨这张小纸片,它激发了他无尽的想象力。他发现这张小小的纸片具有无限想象的空间,就像一个永远不能破解的谜。

小纸片伴随着他在巷口修鞋,伴随着他深夜回家,伴随着他入梦。鞋匠成了一个想象的大师。他越来越相信,三口井一号和他是有缘的,不然怎么会随风飘到自己面前呢?他想他应当去寻找那个地方,去看看那个地方。这个念头日复一日地强烈。

市长也是这里的常客,当然不是为了修鞋子,市长的鞋子几乎都是新的,他不能穿一双破鞋或修过的鞋子接待外宾、出席会议,那会有损于这个城市的形象。市长大多是傍晚的时候来。多半是成功地推辞了一次宴请,悄悄跑到小吃摊上吃一碗馄饨,然后到老鞋匠这里坐一会儿。市长似乎更喜欢这种平民的生活方式。开会或者宴请,前呼后拥,官话套话客气话,累人。坐在老鞋匠这里,淹没在黄昏朦胧的街灯里,和老鞋匠聊一些鸡毛蒜皮,是一种享受。但市长时常会走神,有时突然就不说话了,看着街上的人流、车流、对街的楼房或广告牌,久久不语。

市长的家也在这条巷子里。他本来早就可以搬出去的,不知为什么一直没搬,仍然住在他家的几间老房子里。市长对这条巷子肯定是有感情的,因为他从小在这里长大。那时候市长家里很穷,小时候都是穿哥哥们穿过的衣服鞋子。那些鞋子都是经鞋匠修补过的,他记得那上头的每一块补丁,小时候的市长就接着穿。当然,他得为他改一改,市长的脚还太小。

市长当然也知道他的这个心愿,知道他要去寻找一个叫“三口井一号”的地方,但市长从来没有问过,就像不知道一样。可有时他会对着低头补鞋的老鞋匠久久打量,似乎要破解这个老人。一个人要懂得另一个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后来市长才真正体会到,其实一个人要真正弄懂自己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是他出事以后才慢慢明白的。在副市长、市长的位子上,他曾顶住了几百次行贿。他曾以为他有足够的定力,可以顶住任何诱惑,可以做一个好市长。但在某一天夜晚,他却接受了不该接受的十万块钱。

老鞋匠差不多是这座城市最后一个知道这件事的人。出乎意料的是,老鞋匠表现得异常平静。他听说后仍然每天补他的鞋,一句话也不说,只埋头补鞋。那几天几夜,他几乎没有休息。面前堆放的那些鞋子,终于让他补完了。

老鞋匠离开这座城市,去寻找“三口井一号”去了。

他不打算再补鞋了。他已经干了一辈子。他把手推车推进了垃圾堆,然后一身轻松地离开了这座城市。

鞋匠走了两年多,走了几千里路,终于某一天在一个遥远的偏僻的山凹里,他打听到了“三口井一号”。他知道他会找到的。

但当他按门牌找到“三口井一号”时,却让他吃了一惊,原来他发现这里是座监狱,一座很大的监狱。高墙铁网,戒备森严。

后来他回到镇里,找到一家最便宜的客栈,他觉得很累很累。客栈里已住了一些客人,也都风尘仆仆的样子,多是些老人、妇女和孩子。不用问,他们都是来探监的。老鞋匠忽然心有所悟,什么也没说,住下了。一夜无话。

第二天正好是探监的日子。老鞋匠也随着他们去了。进了大门,在值班室做登记。老鞋匠报出市长的名字,他预感到他会在这里。不知为什么,自从看到这座监狱,他就预感到这里有玄机。果然值班人查了查,说有这个人,你是他什么人?老鞋匠说是他街坊。那人很和气,说你要见他吗?老鞋匠摇摇头,说麻烦你告诉他,有个老鞋匠在外头等他,一直等到他出来。值班人员目送他走出监狱大门,有些不懂。

老鞋匠回到镇里,仍住那家小客栈。

他在心里想,看来还得重操旧业。

从此,这个小镇子上有了一个鞋匠。

三口井常有一些远方来探监的人。

他们的鞋子都走坏了。

(节选自《天下无贼》,有删改)

文本二:

时间·温情·传奇

阎晶明

赵本夫如此挥霍短篇小说特别要抓紧的时间,的确是一种极大的冒险,因为这很容易和长篇小说的梗概相混杂,变成一场没有技巧的讲述。但我们又的的确确看到,赵本夫的短篇有着很强的小说性,在我看来,依靠的是当代小说最应具备也十分难得的两条要素:温情的基调和传奇的故事。

支撑这种种温情得以发散的,是赵本夫总能够从平凡人物身,上发现传奇性,而所有这些传奇,因为有很长的历史和人生的时间跨度,所以就不会是一种奇闻怪志的夸张,而是传奇的和平庸的人生都会遇到的经历;又因为有温暖、同情、怜悯、仗义的情感流溢,这些传奇就不会是奇异故事的渲染,而成为一场人间情怀的真诚表达。

(节选自《南方文坛》,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口井一号和他是有缘的”,这里暗示了老鞋匠其实知道三口井一号是一座监狱。
B.“收工时差不多都把它忘了”,实际上老鞋匠并未忘记写着“三口井一号”的小纸片。
C.“市长也是这里的常客”一段,交代了老鞋匠和市长之间的关系,是对情节必要的补充。
D.赵本夫的短篇具备温情基调和传奇故事,发掘平凡人物身上的传奇性,文本一就是如此。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连用三个“伴随着他”形成排比,说明小纸片上的内容引发了老鞋匠强烈的好奇心。
B.“走了两年多,走了几千里路”一句强调老鞋匠一路上走的时间和距离,体现寻找“三口井一号”的艰辛。
C.文本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老鞋匠的形象,如第八段从神态、言行、心理等角度来表现老鞋匠知道市长出事后的反应。
D.文本结尾处运用留白,并未完全交代老鞋匠和市长的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意蕴丰富。
3.请结合文本分析老鞋匠的人物形象。
4.文本二的标题“时间·温情·传奇”,是对文本一特点的高度概括,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斗寒图

冯骥才

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注],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我推开门。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

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帖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

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

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

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忽然,他的双眉就像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笔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

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像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

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摩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我斜瞅他一眼,只见他的嘴角用力向下一撇一撇,不知是浑身用力之故,是嘴里没有嚼尽的干辣椒所致,还是一种苦涩心情的流露。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

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

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朵花儿,补上蕊。花丰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字迹端庄沉着,刚毅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像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与画风十分相合。

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潘大年冲动地说:

“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嘛!”

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快感。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

“什么?”

“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

“为什么?”

“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

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便对潘大年说:“画你可得收好了。别给人乱看!”

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

(节选自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选《斗寒图》,有删改)


【注】: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评,并断言老沈的画里包藏着“反党”的毒箭。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既写出了老沈绘画的激情状态,也含蓄写出了他应对不稳处境的精神状态。
B.“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被打动的理由是“我”受到了老沈如画中寒梅斗雪般的精神的感染,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
C.小说开头“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后文老沈的出场做了铺垫。
D.老沈挥毫作画是小说描写的重点,既突出了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冯骥才提出了“写人生”的观点,主张描写人生况味,表现人性美。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所体现的人性美。
2022-12-01更新 | 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雪纷飞

于博

同昌号老板梁再新打开大门的一刹那,吓了一跳,倒不是因为昨夜大雪纷飞,大地白茫茫的一片,而是门口躺着一个人。

雪,埋住了男孩的大半个身子。这是一个十八九岁的男孩,头发蓬乱,脸色有些青紫,穿着一件开了花的破棉袄。

是不是冻死了?梁再新下意识地弯下腰,伸手在男孩的鼻孔下试了试,长出了一口气。男孩虽然呼吸微弱,但起码他还活着。梁再新把男孩拖进了屋里。不管怎么样,这是一条人命啊。

梁再新用雪把男孩的身子搓了几遍,又给他灌了—碗姜汤水。男孩才慢慢醒了过来,睁开了眼睛,发出微弱的声音。看着眼前站着的这个人,男弦有些惶恐,但显然知道发生了什么,便挣扎着要坐起来,看样子是要谢谢眼前这位救命恩人。

梁再新用手制止了男孩。男孩说了一个谢字后,又昏睡过去。

五天后,屋外大雪纷飞。屋内,男孩穿着梁再新给他的一身半新不旧的衣裳,站在柜台旁。男孩一米七十多高的个头,两道浓眉,一双大眼睛,皮肤白净,头发也剃了,显得格外精神。男孩成了同昌号——奎县最大的绸缎庄的一个伙计,自然也成为梁再新的徒弟。男孩很会说话,又聪明伶俐,腿脚也勤快,尤其会打算盘。白捡来个中意的徒弟,不用给薪水,只管吃住,这让梁再新很是得意。

男孩说他姓鲍,叫鲍远,家是关里的,父母双亡。实在生活不下去了,听说关东这地方富裕,地广粮多,就跑来了。

一晃,鲍远到店里一个多月了。

这天早晨,大雪纷飞。梁再新带着夫人和女儿小曼去朋友家参加一个婚礼,把店交给了鲍远。梁再新已经五十开外了,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年方十七。

下午,梁再新回到店里,鲍远迎上前,说师傅,您老走后,我打扫屋子,发现柜台旁边有一块银元,我给您老放到账桌上了。

梁再新点点头,走到账桌前,拿起那块银圆,对着嘴吹了一口气,放到耳边听了一下,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他抬头看了一眼鲍远,自言自语道:嗯,这袁大头真是不错。

每到月末,鲍远都把账目拢得清清楚楚,再拿给梁再新看,一年多了,从未出过差错。可这回,鲍远却怎么也对不上账,总是多出三块大洋。鲍远反复核对,算盘子打得噼啪响,在寂静的深夜里,格外响亮。屋内,噼啪声断断续续响了一夜,屋外,大雪也纷飞了一夜。

天大亮了,梁再新走进来,见鲍远趴在账桌上睡着了。桌子上摊着账本,一边是码得整整齐齐的一摞银元和铜板,另一边是三块摞在一起的袁大头。

怎么,我听算盘子响一宿,是账不对?

嗯呐,怎么算怎么多出三块。我把店里的货都点了两遍。

啊,多总比少强。这样吧,你去睡觉,放你一天假。

鲍远站起身,打了个哈欠,走到屋外。不一会儿,又回来了。

怎么不去睡呀?

洗把脸就精神了,我不能让师傅一个人顶着,能干点儿是点儿。

梁再新打量着鲍远,眼睛里飞快地闪过一丝亮光,满意地点点头。

又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同昌绸缎庄彩灯高悬,鞭炮齐鸣,唢呐声声。鲍远披红挂绿,小曼蒙着红盖头,一起跪拜满脸灿烂的梁再新。

鲍远成了梁再新的上门女婿。

十几年后,梁再新躺在床上,这时,他已经气若游丝了。

远儿,我把小曼和这个不大不小的家业就托付给你了。

爹,放心吧,我一定照顾好小曼,照顾好这个家。只是,今天我要把有些话说明白。

梁再新一惊,听你这话,是话里有话啊。

我不叫鲍远,也不是关里的。我叫于显龙,是二佐的,我爹叫——

没等鲍远把话说完,梁再新突然大声咳嗽几下,然后无力地摆摆手,别说了,其实我早就知道了,你是于成昆的儿子。小曼结婚的头一天晚上,你出去烧纸祭祖,跟在你身后的那个人就是我。

那你为什么还要继续呢?

这同昌号本来就是你们老于家的,现在又完完全全地还给你们了。于成昆他不吃亏,我梁再新替他打了一辈子工,最后还把姑娘给搭上了。这场赌局最大的赢家就是你爹。

好多年前,于成昆经过拼搏,建起了同昌号,但他后来却沾上了赌瘾。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梁再新设局,通过老千,把同昌号改姓了梁。于成昆抱着三岁的于显龙,埋完喝药自尽的媳妇,远走他乡。悔恨、沮丧、内疚,千般滋味如同蚂蚁啮噬着他的血肉和灵魂。

又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于成昆离开了这个世界。十三岁的于显龙站在床头,听完父亲告诉他的这一切,紧咬着牙关,暗暗攥紧了拳头……

此时,于显龙看着梁再新,心里就像无边的大海,涌起滔天的巨浪,但瞬间化为平静。

您真是一个豪赌之人。我一进您的家门,您就和我赌。先是故意丢在柜台下一枚银元,后来又在月末结账时在钱匣里多放了三枚。我知道,您这是在考验我。其实,月末的账,第一遍我就算出来了。之所以故意打了一宿的算盘,是因为我要用那噼啪的响声增加赌局的筹码。

你才是豪赌。假如我再晚一些时候发现你,这场赌局就提前结束了。可你笑到了最后,你,才是真正的赢家。

梁再新说完,想抬起头,但终究还是没有抬起,微笑着闭上了眼睛。

窗外,一大片乌云遮住了月亮。稍后,风起,一时间,大雪纷飞……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出现“大雪纷飞”的场景,有悲也有喜,烘托了人物形象,为情节的发生提供场景,读者从中感受到丰富的人生况味。
B.梁再新救的男孩“很会说话,又聪明伶俐,腿脚也勤快,尤其会打算盘”“不用给薪水,只管吃住”这些内容,都为小说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C.文章多处情节看似“不动声色”,实则耐人寻味。如梁再新“抬头看了一眼鲍远,自言自语道:“嗯,这袁大头真是不错。”此句一语双关,可以看出他对新徒弟的态度。
D.早年于成昆因为赌博导致经过拼搏建起的通昌号改姓梁,后来梁再新“不仅替他打了一辈子工,最后还把姑娘搭上了”,从中传达出了人生的荒诞感。
2.梁再新“微笑着闭上了眼睛”,“微笑”这一细节描写对塑造梁再新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于显龙和临死之前的梁再新都认为对方是豪赌之人,此处被认为是小说的高潮部分,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020-01-01更新 | 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红船

黄亚洲

一个人影从卧床上翻身坐起,倾听着黑暗中隐约传来细微的声音。

这是1920年4月的某个春夜,窗外雨声滴答。上海亚东图书馆的老板李之恒被一种突如其来的痛苦的呻吟声所惊醒。

亚东图书馆坐落于上海五马路棋盘街,规模不大,两间门面。门都是玻璃门,一共四扇。门贴上写着这样的字样:经理北京大学出版书籍,发售图书杂志仪器文具。杨义仁自2月间逃离北京抵达上海后,便一直借住于这位安徽老乡的图书馆里。住在老乡这里,他放心。

李之恒比杨义仁长两岁,但从当年他毅然资助杨义仁创办《徽新报》起,他一直将杨先生奉为最尊敬的兄长。当年也是杨义仁积极鼓励他离皖赴沪创办实业的。李之恒于沪打拼,亚东图书馆一步一个脚印,逐步积累,颇获成功,从龟缩于四马路的偏僻弄堂,一举迁到了五马路棋盘街的西首,亚东图书馆所谓的经理北京大学出版书籍,也是端赖于杨义仁在北大的协助。

杨义仁避祸上海,李之恒第一时间把他安顿到自己卧室的隔壁并赠了杨义仁一个馆外名誉编辑的头衔,月薪三百大洋,顿时解了杨义仁经济上的燃眉之急。

而此刻,他听见隔壁传来的断断续续的呻吟声,心里着慌,急忙抓起枕边的圆形黑框眼镜戴上,跳下床,三步并两步推门出房,一转身推门进入杨义仁卧房,果见他的这位兄弟在铁床上捂肚呻吟,额头上有细密的汗珠。

哪里痛?他慌忙扶起杨义仁。

杨义仁点点自己胃部。

拉肚子没有?他按按杨义仁的肚子。

没有。

怎么跟弟的病一样!仲甫,别急,弟有上好的胃药。他急忙去自己房中取来了胃药,倒了杯水,让杨义仁服下。

杨义仁服药时神情很乖。胃痛起来,比肚中其他地方痛起来都要命。

这药很灵,一忽儿就能雨过天晴。他耐心地在床边坐下,这房间原先是个小书库,名声不好。上回一个孕妇来这里借书,跌了一跤,早产两个月。看看,这回,兄又肚子痛。

你是话中有话。

听出什么味了?瘦削的李之恒眯起眼睛问。

你想赶我出门。

啊,兄说准了!仲甫,不是弟舍不得把这屋子当栈房,而是老兄,该有自家的住房了,该把嫂夫人和孩子都从北京接来了。弟再怎么嘘寒问暖,总不如老婆侍候周全。

一个人过,也有一个人过的好,省心。

杨义仁仔细按按肚子,脐左侧按按,脐右侧按按,一下子就高兴起来:什么灵丹妙药,如此立竿见影?

仲甫,你我兄弟,弟说一句贴己话,兄不动气吧?

说就是了。

兄前日去铁工厂演讲,昨日又去小沙渡演讲,奔东奔西,饱一顿饥一顿的,铁打的菩萨也得闹出病来。能不能有个根本的解决办法?兄不是老喜欢提根本的解决办法吗?

怎么个根本解决?

能不能不干这个活了?

什么活?

革命。

杨义仁一愣:你是说,要我金盆洗手?或者回头是岸?你当年是怎么支持我办《徽新报》的,整整二十三期!你当年呼吁革命的喉咙不比我弱!

李之恒慌起来,连忙说:兄别动气,兄别动气。

窗外,檐水一直在响,夹着隐隐约约的敲竹梆子的声音——那架撑着伞的馄饨担子不知走在哪条深巷里了。

之恒啊,我不动气。我肚中唯有胃气,现在好不容易驱散了,我还能再动什么?再说,你这劝慰之语,也算是人之常情,我能动什么气呢?你想想,之恒,一个人,靠什么支撑着才活在世上?睁眼闭眼,也就那么几十年,一忽而已。你说,靠什么撑着?你说呢?

兄说吧,兄一向是弟的先生。

无非两个字,杨义仁伸出两根指头,理想。

弟当然明白,就如弟亦有理想一样,一辈子卖书、借书、印书。兄为弟写的联 ‘推倒一时豪杰,扩拓万古心胸’,弟都带来上海挂在厅堂上了!弟焉得没有理想?

听明白了,我所信奉的,就是你的这个理想:卖书。我叫卖的,是主义。我的目的,是要叫全中国都迷上这本书。你我的国家太苦了,知道吗?你我的民族太苦了,知道吗?已经苦了多少代多少年了,我见着不忍心,知道吗之恒?我杨义仁不忍心!我生到人间来,就是为这个才活着的!我先前叫卖的是子弹,因为我参加过暗杀团,造过火药,后来我明白,一粒子弹,在中国,打穿不了什么。我明白了这个理之后,我才开始叫卖主义,我觉得主义才是最厉害的火药。你现在劝我不要干这码子活了,就等于给我一根绳子,叫我悬梁,给我一把刀子,叫我割颈!

(节选自《红船》,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之恒劝杨义仁不要再干“革命”的活了,杨义仁感到不解,但并未动气,因为他知道李之恒这么说是劝慰他,是怕他受苦。
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展现了杨义仁与李之恒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揭示了杨义仁的伟大理想。
C.李之恒曾资助杨义仁办报,奉其为兄长;而杨义仁则鼓励他赴沪创办实业,并协助他经理北京大学出版的书籍。
D.“急忙抓起”“跳下床”“三步并作两步推门出房”等动作细节,表现了李之恒的惊恐,反映的是现实环境的凶险。
2.小说中描写了雨声、檐水声、挂钟声和梆子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从全文看杨义仁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
4.有论者说“杨义仁服药时神情很乖”一句不妥,“乖”字不能形容成年人,对此你是否同意?并阐明原因。
2021-07-02更新 | 1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