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临洮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甘肃 高二 期中 2023-06-02 2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郭沫若曾说,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这是对李白和杜甫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的准确评价。李、杜齐名,但他们的诗歌有很多不同之处。

李白写任侠和求仙学道,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个人失意的不平,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深刻的是那些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的诗篇。杜甫也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也抒发个人的失意和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和百姓疾苦的诗篇。那些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和深入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被称为诗史

明代的袁宏道指出,李白善用虚,杜甫善用实。写虚与写实,正是李、杜诗歌创作方法上的重要区别。,是指侧重于精神世界的描写。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如写愁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这里生活本身如何并不重要,感情爆发的需要才是重要的。李白的有些诗甚至离开现实,直接写幻境来寄寓理想。他有近八分之一的诗,写求仙学道。诗中所写的幻境,既非生活所实有,也无托喻现实的意义,而是他渴望成仙的理想的外化,他把自己的理想幻化为一个个并不存在的幻境。在那些幻境里,他和仙人往来,和青童、玉女相处。那些自己构造的幻境被当成了生活的实去描写。李白还有一些诗,是直接发议论,他抨击现实黑暗的诗大多如此。所有这些,都是以表现精神为主、带有主观色彩的写虚的方法。当然,李白也有一些诗是写实的。不过,写实的方法在李诗中不占主要地位。与李白不同,杜甫主要用的是写实的方法。杜甫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生活的本质,如《三吏》《三别》十分真实地写出了当时战地人民的生活苦况。杜甫还注重对客观世界进行细致的观察,描写准确而传神。杜甫观察现实的细微往往使人叹为观止,如《春夜喜雨》写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蒙蒙雨雾,无声无息地飘落,把春雨的神韵全传达出来了。当然,杜甫有时也用写虚的方法,但主要的是写实。

李白的诗歌有一种清雄奔放的美。他的诗表达的感情往往是壮大明朗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则是爆发式的。他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而是火山爆发般地把感情倾泻出来。他的诗想象十分壮丽,境界往往十分开阔,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壮大明朗的感情基调,爆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壮美的诗境,构成了李诗清雄奔放的风格特色。杜诗则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忧思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像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感情显得更加深沉。如《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楼所见,景色壮阔;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诗人骤然百感交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对身世苍凉、老病漂泊的伤怀,对离散亲朋的眷念,对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只说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汹涌的感情大潮只流出一股潮水,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他们的诗歌有很多不同之处,但这不影响我们对两位诗人和其诗歌的热爱。

(摘编自育星资源网)

材料二:

李白和杜甫,一个高扬浪漫主义风帆,一个手握现实主义大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二人的诗歌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这是为什么呢?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他到处游历,广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杜甫比李白晚出生十一年,但这是很重要的十一年。李白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前,杜甫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爆发也即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以后。

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大唐王朝的全盛期,即历史上所称道的开元盛世。李白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似乎不世功业唾手可得。但当他去敲仕途大门的时候,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有盛唐社会的繁荣,还有它的腐败与黑暗。他开始希求援引以一登仕途,但未能如愿;后来应诏进京,供奉翰林,而不久即被排挤出京。李白先后两次进京,他看到了朝政的腐败与黑暗。李白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揭露现实,抨击时政;情绪起伏,充满矛盾。这些都在李白的诗歌中体现出来了,最终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在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与李白相见,共同论诗,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长安十年,杜甫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也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他看到过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但他更多地认识到大唐衰败到来前的危机四伏。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百姓的生活艰难的同情。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来他弃官西行,定居成都;晚年漂泊于鄂、湘一带,贫病交加。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被誉为诗史

(摘编自瑞文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郭沫若的说法,并认可这是对李白和杜甫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准确评价,进而引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B.李白善用侧重于精神世界描写的“虚”,他写虚时离开现实,直接写幻境来寄寓理想,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C.杜甫于安史之乱前在长安困顿了十年,仕进无门,他没有看到长安的繁荣景象,他看到的是大唐衰败到来前的危机四伏。
D.李白的诗表达感情的方式是爆发式的,火山爆发般地把感情倾泻出来,而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一些诗描写了贫富悬殊、战乱灾难和百姓疾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这些诗被称为“诗史”。
B.杜诗常蕴含着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诗人在表达时,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之后感情缓慢地流出来,显得更加深沉。
C.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李白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李白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所以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D.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他广交朋友。杜甫比李白晚出生十一年,但与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3.根据材料一,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杜甫不同于李白的诗歌创作特点的一项是(     
A.《登岳阳楼》中诗人表达感情的方法是反复咏叹、百转千回,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
B.《望岳》描绘了泰山雄伟、恢宏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C.《蜀相》全诗情感深沉悲壮,暗含着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D.《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出了春雨的神韵,描写准确而传神。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风波

鲁迅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

这时七斤捏着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它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七斤嫂吃完三碗饭,抬起头,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地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七斤嫂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赵七爷绕出桌旁,打断她的话,“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注】。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一边说着,一边往回走,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他心里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谁能抵挡他?……”

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七斤嫂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

(有删改)

【注】张大帅:指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属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忠于清王朝。1917年7月1日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斤是幸运的,最终没有因为没有辫子而被惩治;他又是不幸的,当他面临可能被惩治的命运时,不仅村里人不同情他,而且妻子也怪罪他。
B.赵七爷有钱有学问,在村里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其辫子的放下与盘起反映了时局的变化,也体现了他是个圆滑善变、见风使舵的人。
C.七斤的境遇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随之经历了“尊敬—幸灾乐祸—嘲讽—尊敬”的变化,富于戏剧性。
D.小说通过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社会现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了两条辫子:一条是七斤已剪掉的辫子,这条辫子贯穿全文;另一条是赵七爷的辫子,这条辫子体现了故事背景的变化。
B.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富有个性色彩,不仅凸显了人物性格,而且预示了故事的发展走向,如七斤和七斤嫂关于“皇帝要辫子”的对话,就预示了风波的来临。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如“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表现了赵七爷对七斤的尊敬。
D.小说多用白描,富含深意,如“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说明不管是辛亥革命还是张勋复辟,对农村都没有多大影响。
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七斤这一人物形象。
9.文中反复出现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这样的话,请分析其作用。
2021-02-22更新 | 332次组卷 | 5卷引用: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 A课时学习区 第5课 第1练 阿Q正传(节选)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 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礼,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修泣而志之,不敢忘。太夫人姓郑氏,世为江南名族。治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
B.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
C.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
D.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文中指丈夫的母亲,与《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的“姥”意义相同
B.归,文中指女子出嫁,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意思相同。
C.岁,文中指岁星,古人以此纪年,与《兰亭集序》中“岁在癸丑”的“岁”意义相同。
D.苟,文中指假使、如果,与《陈情表》中“欲苟顺私情”的“苟”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欧母虽然生活艰难,但却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B.欧父在为母服丧期间,年终祭祀时,都会流着眼泪感叹无论祭品多丰盛,不如生前微薄的奉养。
C.欧父居官仁厚,审案谨慎。遇到死刑犯,尽力替他们开脱,即便如此,认为自己仍会有失误。
D.作为贤妻良母的形象,欧母坚贞平和,无论家境顺逆,都保持着俭约的家风和乐观的态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
(2)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14.此文对“太夫人”与《项脊轩志》对“大母”的记述,在写作手法和情感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姜夔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篠墙萤暗,藓阶蛩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

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棹移人远,飘渺行舟如叶。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

[注]①蓧墙:竹篱院墙。②啼鴂:杜鹃鸟。③未款:不能久留。④文君:卓文君,借指胡德华的妻室。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六句有昼景夜景、植物动物、视觉听觉,营造了冷清凄迷的意境。
B.“渚寒”三句以离别者的独特视角写出了对送别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C.词人颇具匠心,多次转换时间和空间,从而使情感抒发具有层次性。
D.全词多处巧妙化用前人诗句之中的艺术形象,不着痕迹,尽得风流。
16.词的下阕主要使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