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考前保温试卷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6-14 3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筑除了它的实用性,处处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在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手法和将诗歌一般写意的建筑景观布局运用到建筑中去。

人类的历史是与自然斗争的历史,但人类也依赖自然而生存,艺术就是在这个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不断的孕育、生长着。人们很早就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并渴望离开大地,飞翔天宇去探寻甚至拥有驾驭自然的神秘力量,《庄子·逍遥游》中有“御风而行”的自由逍遥,《太平御览》中有“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的夸张想象,也有将一些动物植物幻想成为瑞兽神明在冥冥中驾驭着神秘的自然的寄托。这些浪漫的遐想来源于现实,通过艺术的抽象表现出具体的形式,形成理念,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古人将各种神明、瑞兽或吉祥纹样以彩绘或雕刻的手法运用在建筑的檐枋、斗拱、柱列中,祈求平安或寓意吉祥。汉代画像砖上的四神纹样,唐、宋时期寺庙中的万字纹、八宝纹,清代福禄寿喜题材的纹样,都是建筑装饰中常用的纹样。

在建筑的布局上,浪漫主义体现在赋予冰冷的建筑以生命感即象征涵义,如“秦始皇营建咸阳,以阿房宫前殿象征太极,渭水灌都象征天河,以终南山峰象征宫阙大门,筑土为山象征蓬莱仙境,又仿造六国宫殿建在咸阳北山,象征天下统一。”又如:清,圆明园,虽然咸丰十年遭英法联军掠夺焚毁,几乎全部建筑已经被损坏,但所幸它的遗址以及人造山峦及湖水基本上保留下来,利用文献资料以及当时有关园景的具体描述我们仍能想象出那奇伟瑰丽的院子。圆明园是水景园,园林造景大部分以水面为主题,因水而成趣。通过河水把这些大大小小的水面变成一个完整水系是人工与自然巧妙的结合,也成了全园的主线。人工制成的假山和水系巧妙结合在一起,把园子变成了山水乐趣的自然空间。每个景致都精心加工,大多模仿制造了江南园林、西湖风光和兰亭等名胜。如园内的“坐石临流”一景,通过三面人工筑山、引水成小溪的布局来浓缩摹写浙江绍兴兰亭的崇山峻岭、曲水流觞之意。将众美景在一个皇家园林中巧妙的融合为一体。而“乾隆皇帝说的‘水无波澜不致清,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然室不能自为高下,故因山构屋者其趣恒佳。’”体现在园林水榭楼台蜿蜒曲折峰回路转的构图结构上,就映射着审美主体的主观情感对于客观环境的影响。情景交融,是浪漫主义的充分体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摘选自张晏滋《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材料二:

含蓄美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对审美的传统追求,也代表了中华民族古典的审美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方向。所谓有生于无,讲究“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虚实实,概莫能辨,中国传统建筑在设计上对虚实结合有了完美的呈现,化有限为无限,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艺术特色。园林建筑在空间的布局方面很好的展现了虚实结合的构思技巧,利用建筑群体在空间的组合,很好地呈现了传统建筑的内敛美。建筑布局往往借助自然表达一种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思想境界,给人一种曲径幽深、豁然开朗的感觉。

中国传统建筑一般都不追求高度,主要注重建筑的空间布局。这固然与建筑材料是木材有关,由于木材承重能力比较小的原因,影响了建筑设计中对高度的追求,这也形成了古代建筑的离散型布局,主要借助建筑群的空间布局来达到延伸空间的效果。传统建筑在布局方面表现的多层次感,主要通过过渡、分割以及假借等形式来完成。建筑物通过虚实的互相掩映,使虚实结合达到了完美的展现。建筑以及建筑风格代表了“实”,建筑布局形成的空间以及呈现的意境代表了“虚”,通过走廊、舞榭歌台、亭台楼阁等对空间的分割,呈现了一种灵活多变、若隐若现的内在美。这种通过建筑群表现出来的曲径通幽的内在美,正是中国传统建筑含蓄美的完美呈现。

中国古典文化着重内敛层面的表达,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处事圆融而不张扬,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体现的就是这种思想内涵。这种观念也影响到了人们对建筑的审美追求,传统建筑往往有比较强的封闭性,不刻意直露,有着内在的含蓄美,细细品味方能领会其中的奥秘,正所谓“物有尽而情有余”,给你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传统建筑中,在室内往往摆设着屏风、花窗等装饰元素。窗户的样式多种多样,像板棂窗、支摘窗以及遮羞窗,窗框大多为月牙形、圆形和方形等,窗棂上大多都配有花草树木的图文,窗户的开向往往也特别注重室内外景色的布局,增添欣赏的意境,陶冶情怀。

(吴晓楠《中国传统建筑的含蓄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各种神明、瑞兽或吉祥纹样运用在古代建筑中以祈求平安或寓意吉祥,体现了建筑装饰手法的浪漫主义情调。
B.圆明园内的“坐石临流”一景浓缩摹写兰亭的崇山峻岭、曲水流觞之意,体现了建筑布局方面的浪漫主义情调。
C.中国文人士大夫追求含蓄美,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使中国传统建筑在设计上实现了虚实结合完美的呈现。
D.中国传统建筑利用屏风、花窗等装饰元素营造若隐若现、虚实相生的氛围,注重室内外景色的布局,体现含蓄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画像砖上的四神纹样,唐、宋时期寺庙中的万字纹、八宝纹,清代福禄寿喜题材的纹样是源于人们渴望拥有自主驾驭自然的力量的浪漫遐想。
B.将园林水榭楼台建成蜿蜒曲折峰回路转的形状,将审美主体的主观情感融入客观环境中,赋予冰冷的建筑以生命感,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情调。
C.离散型布局的建筑群通过走廊、舞榭歌台、亭台楼阁等对空间的分割,使建筑主旨灵活多变、若隐若现,从而体现曲径幽深、豁然开朗的含蓄美。
D.中国传统建筑往往不追求高度,不直白显露,有比较强的封闭性,有着内在的含蓄美,究其根源,是受中国古典文化着重内敛层面的表达的影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浪漫主义情调的一项是(     
A.和珅的恭王府建筑群绘有9999只蝙蝠。
B.苏州园林青砖灰瓦与水石花木搭配产生水墨画效果。
C.江南园林的假山堆叠出崖壁洞窟,峰峦叠嶂。
D.太和殿中设计了650组上承屋顶下接立柱的斗拱。
4.请概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阅读下面文字,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拙政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哪些方面的美。

拙政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空间开阔,广植花木,有松岗、山岛、竹坞、曲水之趣。中部是全园的主体,水池居中。池南厅堂亭榭较为集中;池北则以山水树木为主,明净疏朗,形成自然山林境界;池中垒土石成东、西两山,满山遍植林木,岸边藤萝拂水,颇有山野气氛。西部建筑临水傍岸,高低参差,园西设盆景,有桩景七百余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幽冥钟

汪曾祺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很早很早以前(大概从宋朝开始)就有人提出过怀疑,认为夜半不是撞钟的时候。我从小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夜半不是撞钟的时候呢?我的家乡就是夜半撞钟的,而且只有夜半撞。半夜,子时,十二点。别的时候,白天,还听不到撞钟。暮鼓晨钟,我们那里没有晨钟,只有夜半钟。这种钟,叫做幽冥钟。撞钟的是承天寺。

关于承天寺,有一个传说。传说张士诚是在这里登基的。张士诚是泰州人。泰州是我们的邻县。

史称他是盐贩出身。盐贩,即贩私盐的。中国的盐,秦汉以来,就是官卖。卖盐的店,称官盐店

官盐税重,价昂。于是有人贩卖私盐。卖私盐是犯法的事。这种人都是亡命之徒,要钱不要命。遇到缉私的官兵,便要动武。这种人在官方的文书里被称为盐匪。在苏北里下河一带,一提起私盐贩子贩私盐的,大家便知道这是什么角色。张士诚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元至正十三年,他从泰州起事,打到我的家乡高邮。次年,称诚王,国号。我的家乡还出过一位皇帝(他不是我们县的人,他称王确是在我们县),这实在应该算是我们县历史上的第一号大人物。我们县的有名人物最古的是秦王子婴。现在还有一条河,叫子婴河。以后隔了很多年,出了一个秦少游。再以后,出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但是真正叱咤风云的英雄,应该是张士诚。可是我前几年回乡,翻看县志,关于张士诚,竞无一字记载,真是怪事!

但是民间有一些关于张士诚的传说。

张士诚在承天寺登基,找人来写承天寺的匾。来了很多读书人。他们提起笔来,刚刚写了两笔,就叫张士诚拉出去杀了。接连杀了好几个。旁边的人问他:为什么杀他们?张士诚说:你看看他们写的是什么?‘了’,是个‘了’字!老子才当皇帝就‘了’了,妈妈的!后来来了个读书人。他先写了一个字,再写了左边的右边的,再写上边的,然后一竖到底,张士诚一看大喜,连说:这就对了——先称王,左有文臣,右有武将,戴上平天冠,皇基永固,一贯到底!——赏!

我小时读的小学就在承天寺的旁边,每天都要经过承天寺,曾经细看过承天寺山门的石刻的匾额。发现上面的字仍是一般笔顺,合乎八法的字,没有先称王、左文右武、戴了皇冠、一贯到底的痕迹。

我也怀疑张士诚是不是在承天寺登的基,因为承天寺一点也看不出曾经是一座皇宫的格局。

承天寺在城北西边,挨近运河。城北的大寺共有三座。一座善因寺,庙产甚多,最为鲜明华丽。

天王寺气象远不如善因寺,但房屋还整齐,因此常常驻兵。独有承天寺,却相当残破了。

一进山门,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的颜色都暗淡了。大雄宝殿的房顶上长了好些枯草和瓦松。大殿里很昏暗,神龛佛案都无光泽,触鼻是陈年的香灰和尘土的气息。一点声音都没有,整座寺好像是空的。偶尔有一两个和尚走动,衣履敝旧,神色凄凉,不像善因寺的和尚,一个一个,都是红光满面的。

大殿西侧,有一座罗汉堂。罗汉也多年没有装金了。长眉罗汉的眉毛只剩了一只,那一只不知哪一年脱落了,他就只好捻着一只单独的眉毛坐在那里。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阴。冬天,满阶黄叶。

罗汉堂东南角有一口钟,相当高大。钟用铁链吊在很粗壮的木架上。旁边是从房梁挂下来的撞钟的木杵。钟前是一尊地藏菩萨的一尺多高的金身佛像。地藏菩萨戴着毗卢帽,跏跌而坐,低眉闭目,神色慈祥。地藏菩萨前面点着一盏小油灯,灯光幽微。

在佛教的菩萨里,老百姓最有好感的是两位。一位是观世音菩萨,因为他(她)救苦救难。另一位便是地藏菩萨。他是释迦灭后至弥勒出现之间的救度天上以至地狱一切众生的菩萨。他像大地一样,含藏无量善根种子。他是地之神,是一位好心的菩萨。

为什么在钟前供着一尊地藏菩萨呢?因为这钟在半夜里撞,叫幽冥钟,是专门为难产血崩而死的妇人而撞的。不知道为什么,人们以为血崩而死的女鬼是居处在最黑最黑的地狱里的,——大概以为这样的死是不洁的,罪过最深。钟声,会给她们光明。而地藏菩萨是地之神,好心的菩萨,他对死于血崩的女鬼也会格外慈悲的,所以钟前供地藏菩萨,极其自然。

撞钟的是一个老和尚。相貌清癯,高长瘦削。他已经几十年不出山门了。他就住在罗汉堂里。大钟东侧靠墙,有一张矮矮的禅榻,上面有一床薄薄的蓝布棉被,这就是他的住处。白天,他随堂粥饭,洒扫庭除。半夜,起来,剔亮地藏菩萨前的油灯,就开始撞钟。

钟声是柔和的、悠远的。

东——嗡……嗡……嗡……

钟声的振幅是圆的。东——嗡……嗡……嗡……,一圈一圈地扩散开。就像投石于水,水的圆纹一圈一圈地扩散。

东——嗡……嗡……嗡……

钟声撞出一个圆环,一个淡金色的光圈。地狱里受难的女鬼看见光了。她们的脸上现出了欢喜。

嗡…嗡…嗡…金色的光环暗了,暗了,暗了…又一声,东——嗡……嗡……嗡……又一个金色的光环。光环扩散着,一圈,又一圈…

夜半,子时,幽冥钟的钟声飞出承天寺。

幽冥钟的钟声扩散到了千家万户。

正在酣睡的孩子醒来了,他听到了钟声。孩子向母亲的身边依偎得更紧了。

承天寺的钟,幽冥钟。

女性的钟,母亲的钟……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四日中午,飘雪。

文本二:

《幽冥钟》几乎连人物也没有,只有一点感情。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夜

6.下列对文本一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幽冥钟”为题,首段紧扣标题写夜半撞钟,营造出阴森可怖的氛围,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B.关于张士诚,虽然县志中无一字记载,但从书写匾额而滥杀无辜的传说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暴虐与凶残。
C.文章末尾对钟声的描写细腻而有质感,“金色的光环扩散着”赋予钟声圣洁的光芒,具有一定象征意味。
D.文章的结尾“承天寺的钟,幽冥钟。女性的钟,母亲的钟……”,表意含而不露,委婉隽永,余味无穷。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绍承天寺时,文中特意写到了子婴、秦少游、王念孙、王引之等人,这对张士诚有烘托作用。
B.“夏天,一地浓阴。冬天,满阶黄叶”形成了对偶,句式整饬,音韵和谐,使语言富有古典美感。
C.先写传说中张士诚的残暴,再写我对传说的否定及对他在承天寺登基的怀疑,这是欲扬先抑手法。
D.本文语言简练,生动传神,如写撞钟的老和尚,用白描手法写其肖像与动作,寥寥数语,栩栩如生。
8.文本一花费了很多笔墨写张士诚的传说,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本二中,作者自言《幽冥钟》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了一次冲决,这一“冲决”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2023-06-14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考前保温试卷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帝建始四年夏四月,河决东郡金提。先是,清河都尉冯逡奏言:郡承河下流,顷所以阔无大害者,以屯氏河通,两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九河故迹,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坏败官亭、室庐且四万所。冬十一月,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河平元年春,杜钦荐王延世于王凤,使塞决河。延世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三十六日河堤成。三月,诏以延世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三年秋八月,河复决平原,所坏败者半建始时。鸿嘉四年秋,河水湓溢,败官亭、民舍四万馀所。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挑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于是遂止不塞。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此功一立,河定民安,谓之上策。多穿漕渠,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兴利除害,支数百岁,谓之中策。若乃缮完故提,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下策也。平帝时河、汴决坏,久而不修。建武十年,光武欲修之,浚仪令乐俊上言:民新被兵革,未宜兴役。乃止。究、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会有荐王景能治水者,夏四月,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堤。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焉。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河、汴分流,复其旧迹。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B.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C.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D.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河,相传大禹治水时位于黄河下游的九条大河。禹疏九河,疏导黄河水东流入海,至汉代九河故道早已淤塞,踪迹难寻。
B.中二千石,汉代官员薪俸等级。这里的“石”是古代容量单位,与《马说》中的“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石”意思相近。
C.冀州,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将天下分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主要在今天的河北省,所以河北简称“冀”。
D.光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年号。古代称呼皇帝可称庙号、谥号、年号,如汉高祖是庙号,隋炀帝是谥号,乾隆是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尤其是成帝时,黄河屡次决口,损失巨大,朝廷想尽各种办法治河,但效果不明显,而且耗费巨大。
B.在讨论治河方案时,人们试图找到九河故道,但实际上黄河屡次改道,河道淤塞,已经很难寻觅踪迹了。
C.鸿嘉四年在治理黄河时,竟然出现黄河水决口,任由泛滥不去堵塞的情况,是因为国用不足,朝廷没有能力治理。
D.治河也有成功的案例,其中王延世、王景都有不错的成绩,王延世还因此被加官进爵,获得丰厚的赏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
(2)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
14.请简要概括贾让提出的治河三策。
2023-06-1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考前保温试卷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诗首句实写寒食禁火的萧索景象,与尾句杜陵青草实虚相生,互为呼应,照应主题。
B.韦诗第二句意蕴丰富,诗人面对春江,又听莺鸣,却着一“独”字,更显寂寥与惆怅。
C.韦诗由花及人,与“泪眼问花花不语”异曲同工;孟诗借繁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D.韦诗以景结情,藏深情于行间,情深意远;孟诗末句运用典故,寄托深情,耐人寻味。
16.两首诗均是诗人遇寒食节即兴之作,但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