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09-27 6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动画纪录片的发展较西方起步晚,目前国产动画纪录片普遍存在叙事风格单一,题材局限性强等问题,影片质量与国外的同类影片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西方动画纪录片在叙事策略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其创作者诸多探索与创新,都值得我们仔细分析和研究。

西方动画纪录片的叙事视角丰富多样,常见的维度有零聚焦视角、内聚焦视角和外聚焦视角。不同题材的纪录片叙事视角不同,叙事主体不同。但三种视角并非互相排斥的,通过创作者的精心设计,不同视角穿插出现,随着影片的推进变换相应的叙事方式,实现多维度叙事,增加纪录片的代入感。

其次,西方动画纪录片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深受思想变革与技术变革的影响。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后现代思想,促使动画纪录片逐步从传统的宏大叙事主题模式向非中心化的多元主题模式发展。电脑合成技术、编辑技术与3D动画技术在纪录片制作中的普遍应用,使以往难以通过传统纪录片拍摄方式呈现的题材,如《与恐龙同行》《自闭心灵》《宇宙大爆炸》等,得以搬上银幕。科技化的拍摄器材极大地拓展了拍摄空间,让影片素材更加丰富和真实。

再者,西方动画纪录片强调“理性”的叙述。所谓“理性”叙述指的是要平衡好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关系。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绝对理性不再是大多数观众适应的表述方式。而脱离事实的虚假编造则是对历史和真相的亵渎。所以导演在阐述对纪录片的理解并实现价值追求的同时,还要努力加强影片与真实事件的紧密联系,达到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平衡。

除此之外,“以小见大”“以微动情”是西方动画纪录片常见的叙事方式。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是以小人物或者小众群体为纪录片的叙述对象,记录他们的生活,阐述他们的观点。小人物的生活更能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而陌生化的小众群体,则赋予影片新鲜感与活力,使观众可以窥见不同于自身的生活。以微动情是以小见大的情感处理方式,也是叙事中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西方动画纪录片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动画纪录片的发展具有重大启示。国产动画纪录片应改变单一的历史叙述主题,回归生活,关注当下。生活中的素材更容易让观众感到真实可信,从而建立情感链接。国产动画纪录片导演善于通过宏大场景与壮观画面带给观众视听震撼,但是观众的情感世界是层次丰富的,也是细腻多变的,因此在叙事方式上,抓大也不放小。日趋完善的技术使视听得到多样化表达,但要注意在表达中凸显中国文化特色,像国产动画纪录片《圆明园》《大明宫》等,采用先进的技术,还原了已经消失的古代建筑和历史场景,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记录。

(摘编自梁丹《西方动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及借鉴意义》)

材料二:

《雄狮少年》在2022年的贺岁档中算是异军突起的黑马。影片一改神怪魔幻的惯例常规,将现实题材纳入动画媒介的表现范围。精良的艺术水准,酣畅淋漓的叙事以及动人隽永的情感,彻底突破了题材原本较强的地域限制,口碑飙升,“舞狮”出圈。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阿娟的“最后一跳”,挑战高不可攀的擎天柱。当阿娟从高处摔下、落水的瞬间,观众忍不住怀疑自己的眼睛:在一部“咸鱼翻身”的励志电影中,居然不是让主人公成功登顶,变成人生最大赢家。正当观众为阿娟最后的失败而扼腕痛惜时,很快就获得了一个更大的感动:高高的擎天柱上,关公狮迎风飘动,威猛无比。阿娟自己虽然没有一跃而上,但是,手中的“狮头”站上这个意指永无止尽的高度,让人生的高度与理想的高度合二为一。狮头超脱了物质性,抽象成为一种超越性精神,真正焕发出励志的意义(理想,永远不可能超越,但是永远指向了超越)。影片成熟老到地把握了叙事节奏与人物情感,实践了基本的编剧原理。

“最后一跳”意味着一半的成功(狮头高悬在擎天柱上),一半的失败(阿娟却从高柱上跌落)。如果让阿娟英雄盖世、龙腾虎跃地占据擎天柱,对励志主题来说岂不更好?“一半的成功”正是《雄狮少年》在当下中国大众文化中特有的意义。阿娟,不是魔幻神话虚构的某个英雄,而是现实社会中“无权无钱”的“第二代”打工者。因此,在冷峻残酷的故事情境中,当“最后一跳”要求原本平凡的人物,高难度地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就存在着主观与客观的矛盾。阿娟面对擎天柱,选择“跳”是主观(自我超越)的必然,但从高空摔下,就是故事语境所设定的客观要求。在这个矛盾中,作为超越性精神的狮头最后悬挂在高高的擎天柱上。可见,《雄狮少年》直面了残酷的生存压力,用“一半的成功”削弱了现代性主体的乐观。

在个人主义的刺激下,“无所畏惧”的孤胆英雄成为当下中国大众文化中的理想人格。而《雄狮少年》摆脱了个人主义过于自信乃至狂妄的缺陷,提供了另一种励志故事,即低调务实地面对并不完美的现实人生。让狮头占据在高高擎天柱,体现了低调的处事作风;阿娟最后摔下、落水,体现了务实的直面不完美现实人生的态度。在低调务实的生活态度中,传统与现代并非决然对立。传统文化注重的人伦情感及其风俗人情时时慰藉着孤独奋斗的现代人;现代文化,要求个体发挥自身的理性力量,但在释放个体能量的同时,也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在影片中,舞狮就是指涉传统文化的符号形象。当阿娟在大城市拼命打工赚钱时,狮头伴随左右,给予他精神的力量。各种狮头(红色“关公狮”的忠义,黄色“刘备狮”的仁爱及“张飞狮”的武勇)直接指向了传统的伦理价值;陈家村的队服,在前胸后背上更是醒目地写上了“仁义礼智信”。

(摘编自陈林侠《<雄狮少年>:另一种励志故事》)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动画纪录片起步较晚,相比较而言,西方动画纪录片在叙事视角、时代特征、理性叙述、叙事方式方面更胜一筹。
B.《与恐龙同行》《自闭心灵》《圆明园》等动画纪录片能够搬上银屏,一定程度得益于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变革。
C.“理性”叙述要达到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平衡,不仅要体现导演对纪录片的理解和艺术化处理,更要真实还原历史。
D.《雄狮少年》直面生存压力,讲述了一个人面临现实困境时,受制于现实生活的故事,宣扬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部优秀的动画片有多个叙事视角,能够随着影片的推进变换不同叙事方式,这样能增强代入感,激发共鸣。
B.只有通过借鉴西方纪录片的成功经验以及在视听表达中凸显中国文化特色,方能推进中国动画纪录片向前发展。
C.《雄狮少年》与以往的国产动画纪录片相比,在叙事题材、叙事方式、视听表达方面截然不同,有根本的区别。
D.《雄狮少年》体现了低调务实地面对并不完美的现实人生的态度,但这并非当下中国大众文化中的理想人格。
3.结合材料二,下列选项中最符合“另一种励志故事”的一项是(     
A.在《大圣归来》中,孙大圣为了拯救崇拜自己的江流儿,真心悔过,于是恢复了无边的法力,最后降妖除魔,完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伟业。
B.在《花木兰》中,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尽管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成为军中不可或缺的大将。
C.在《三毛流浪记》中,三毛是旧上海的一名流浪儿童,在困境中依旧保持善良,宁愿挨饿也不做坏事,放弃在富人家过寄生虫般的生活。
D.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魔丸转世,调皮捣蛋顽劣不堪,却有一颗做英雄的心,面对天雷劫难,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号。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请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雄狮少年》成功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堆里的城隍

梁 衡

西方的神话中都是些离人很远的女神、酒神、爱神等,哪怕帮人找对象,也是派个天使躲在暗处远远地射上一箭。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神总是在人的身旁,如影随形,朝暮不离,无时不在护佑着你。

20219月,我到陕北采风,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赶到现场。现在正挖掘的这个堡子名清平堡,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周长不到两公里,里面也设了个城隍。随着历史的变迁,整个堡子渐为风沙所埋,现沙面上已固化为耕地、草坡、灌木林,间有大树,城隍爷就埋在下面。

最可看的是北边的正殿,城隍爷端坐高台之上,文人而一身戎装,双耳垂肩,白脸红唇,身威而面慈。他宽袍大袖,右手握拳支膝,左手微张成接物状,目视前方。廊下的武士则高鼻深目,昂然挺身,一看就是个胡人,作狰狞状以驱恶鬼。考古人员为防风化正准备以塑料蒙面处理。我们正赶上将蒙未蒙之时,难得一见的佛光乍现的这一刻。城隍爷和众文武的红袍、黑靴、蓝袖口,甚至金腰带上的云纹都历历在目。只是犹裹沙土半遮面,有的刚露出一个头,有如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有的半边身子钻出土外,目光炯炯,刚从古代穿越而来。

中国土地辽阔,各地风俗信仰不同,但城隍无分南北,是一个普遍之神。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按辖区工作,保佑百姓平安。凡神都是人造的,因此习惯上总要拿一个现实的人来做躯壳,就像写小说要有个原型。比如关公被推举来作财神,秦琼、尉迟恭被选来作门神。至于城隍的替身,并无统一规定,由当地百姓自己选举产生。比如杭州曾是南宋都城,它的城隍就是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那么,这座长城脚下的明代小城堡,该选谁来任城隍呢?这一带史上最出名的人物要数范仲淹。

北宋与长城外的西夏长年对峙,屡遭败绩,守边武将已畏敌如虎,皇帝就把文臣范仲淹派去带兵。范保家卫国真是赤子忠心,他带着自己16岁的长子,亲自上阵,一夜之间筑起了一座土城。又大刀阔斧地改革兵役制度,重用本土将领,连打了几个胜仗,终于使边防巩固,人民安居。范长年在这里风餐露宿,枕戈待旦,有《渔家傲》为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他彻底实践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

我仔细研读出土的碑文,它先交代城隍的设置:城隍有祠,遍于环宇,非只大都巨邑而也。虽一村一井,莫不图像而禋祀之。古代的政治家早就明白,单纯的行政管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依德治民。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总是让人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而在古代中国,遍布于城乡的城隍,就是这种道德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你看那些泥塑人物多么生动,600年仍衣带如水,神清目明。城隍不只是劝人行善,还导人审美,是一尊美神。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个周长两公里的堡子只是小小的一个点,但它是长城、塞外、沙漠的交集,代表着一种地貌,一种气候,一段自然生态的轮回。你只要看看脚下被深埋着的这一座城、一座庙、一个神,就知道这里曾经是怎样的沙尘肆虐。当地传统说书中有一个代表作《刮大风》:刮得那个大山没顶顶,刮得那个小山平又平。千年的大树连根拔,万年的顽石乱翻滚。”40年前我在这一带工作时,一夜醒来,风刮沙壅都推不开门。可是现在呢?高处一望,绿满天涯,蓝天如镜。新华社2020年发文,宣布横跨长城内外的毛乌素沙漠已经消失。因为,这里的治沙人,一代一代数不清有多少。600年啊,城隍在深深的沙土下做了好长一个梦,直到有一天考古队员把他轻轻推醒,他蒙眬中看星汉摇落,旭日东升,浩浩乎绿海无垠。

走出开挖现场,我有了一个小小的遗憾。土坑旁堆着一大堆刚挖出来的老树根,虬曲缠绕,须乱如麻,根部已有一抱之粗。原来,这城隍庙里与正殿相对着还有一个戏台,这些树就长在戏台上的沙土里。清理遗址时工人嫌它们碍手碍脚,就统统锯断挖去。我扼腕顿足。古树也古啊,它们同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更是一段乡愁!试想,当年这荒僻之地,常年草盛人稀,鸟飞兽亡,军民无以为乐,只有逢年过节时庙里才给城隍爷唱一回戏,胡汉交易,人神共乐,喧声满院。这些老树也于黄沙中吐出绿叶,抚慰着守边人苦寂的心。何不留下这些古树,把整座庙宇开辟成一个旅游场所,城隍归座,武士扬眉,绿树遮阴。让外来的游人在土堆上吼一阵信天游,再邀城隍爷同坐喝一壶马奶酒,唱一首《出塞曲》,看一出600年前的地方戏,那该多有味道!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深入了解“沙堆里的城隍”,作者特意来到陕北采风,并赶赴靖边清平堡城隍庙出土现场。
B.作者认为“北边的正殿”“最可看”,是因为这里的城隍爷文武兼备,身威面慈,形象逼真。
C.城隍替身“无统一规定”,由百姓自己选举产生,说明被选做城隍替身的是百姓爱戴的有德之人。
D.“道德普及的最后一公里”,强调遍布城乡的城隍的设置使道德教化范围更广泛,影响更深远。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清晰,“立马赶到现场”“最可看的是北边的正殿”“走出开挖现场”等句子彰显出行文思路。
B.文章开头把西方的神话和中国的神话进行对比,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突出了中国“神”的特点。
C.作者善用细节描写,“握拳支膝”“作狰狞状”“金腰带上的云纹”等描写,使城隍爷和众文武形象鲜明生动。
D.文章引用《渔家傲》是为了表现范仲淹践行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引用《刮大风》是表明人们对沙尘肆虐的无奈。
8.假如今天梁衡的梦想成真——整座庙宇真的被开辟成一个旅游场所,范仲淹当选了这里的城隍爷。请联系文本分析范仲淹当选的理由。
9.梁衡在《梁衡理性散文选》自序中说:“散文美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第二层是抒情的美,第三层是哲理的美。”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抒情美。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突厥数为边患。或说上曰:“突厥屡寇关中,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秦王世民谏曰:“陛下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为百世之笑乎?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上曰:“善。”八月甲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余万寇泾州,京师戒严。癸未,颉利进至渭水便桥。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乙酉,上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会大雪,杂畜多死,民皆冻馁。颉利用度不给,重敛诸部,诸部多叛。言事者多请击之,上问长孙无忌:“颉利君臣昏虐,今击之则新与之盟,不击恐失机会,如何而可?”无忌曰:“虏不犯塞,而弃信劳民,非王者之师也。”上乃止。贞观三年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入朝。四年春正月,李靖帅骁骑夜袭定襄,破之。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其众徙于碛口。颉利欲度碛,李世勣军于碛口,颉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长帅众降。颉利可汗至长安。夏四月戊戌,上御顺天楼,引见颉利,数之曰:“汝数与我盟而背之。蹂我稼穑,掠我子女。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朝。然自便桥以来,不复大入为寇,以是得不死耳。”颉利哭谢而退,诏馆于太仆,厚廪食之。突厥既亡,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温彦博曰:“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赦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


[注]①上:指唐高祖李渊。②上:此处指唐太宗李世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B.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C.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D.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至散关,北至萧关,位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B.甲子,古代以天干和地支组合来纪年或纪日,文中“甲子”是用干支来纪日。
C.可汗,古代的西域和北方各国,其君主或最高政治首领皆称为可汗或大汗。
D.稼穑,原指农民使用的劳动工具,后泛指农业劳动,在文中引申为“庄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突厥多次侵犯边疆一事,有人建议唐高祖迁都,而时为秦王的李世民认为不应该急忙迁都来躲避突厥的侵扰,否则会贻笑后人。
B.突厥遭遇大雪和饥荒,颉利加重征收各部赋税,导致大多部落背叛了他,长孙无忌从守信义和爱民出发,反对唐太宗进攻突厥的决定。
C.李靖率领精锐之师夜袭颉利可汗,颉利在仓促之间逃亡,李世勣在碛口驻军,拦截了颉利的逃跑路线,颉利的大酋长率领士卒投降。
D.唐太宗当面斥责颉利背弃盟约、抢掠大唐百姓等罪状,又因渭水便桥订立盟约以来,颉利尚算无大规模入侵掳掠,太宗免去了颉利死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
(2)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朝。
14.孔子的话“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温彦博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2022-04-29更新 | 431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班2021-2022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诗首句实写寒食禁火的萧索景象,与尾句杜陵青草实虚相生,互为呼应,照应主题。
B.韦诗第二句意蕴丰富,诗人面对春江,又听莺鸣,却着一“独”字,更显寂寥与惆怅。
C.韦诗由花及人,与“泪眼问花花不语”异曲同工;孟诗借繁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D.韦诗以景结情,藏深情于行间,情深意远;孟诗末句运用典故,寄托深情,耐人寻味。
16.两首诗均是诗人遇寒食节即兴之作,但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