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西北流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广西 高一 期中 2023-08-01 4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杂剧的形成、发展、繁荣的过程,为后世的戏曲音乐留下了宝贵且巨大的财富,使得后世戏曲音乐可以不断发扬光大,在世界戏曲音乐的花丛中熠熠生辉。

元杂剧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各种音乐形式的营养,因此,元杂剧已然成为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于音乐形式上,也表现在元杂剧题材、主题的广泛性上。元杂剧向上描述君臣之间、朝廷官员之间、政治兴衰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发生的大小事件,向下更是描述了亲人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元杂剧还在主题上为后世戏曲音乐提供了大量的范本,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戏曲音乐。

首先表现在爱情剧上,元杂剧中的爱情剧皆是以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努力冲破封建束缚、向往自由恋爱为主题,表达了男女之间为了爱情奋不顾身,歌颂恋爱自由,富有极强的叛逆精神,对后世爱情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明代《娇红记》、清代《梁山伯与祝英台》皆是受到了元杂剧《西厢记》主题内容的影响。其次表现在人民大众对抗腐朽黑暗的封建统治势力上,元杂剧《赵氏孤儿》成为该主题的典型作品。明传奇《鸣风记》和清传奇《清忠谱》则受到了《赵氏孤儿》的影响,表现出更加深刻且强烈的道德性、批判性、人民性。受到元杂剧的主题影响的后世戏曲,不仅是简单的主题再现,同时也延续、拓展、深化了主题,使其更加丰富、饱满。

元杂剧主要是以相同宫调系统的若干曲子或者相同笛式系统的若干曲子连缀成套来进行架构的,也就是套曲联体的音乐结构。这种结构表明了有机的戏曲唱腔体制已然在中国戏曲音乐中形成。而且元杂剧以北曲的演唱为表演形式,其独有的北曲声腔系统,是我国戏曲声乐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环,推动了传统声乐的不断进步,对戏曲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代戏曲已形成以生、旦、净、末、丑为主要角色行当的成熟的角色分工体制,这种成熟体制的形成是跟元杂剧中所形成的角色行当体制密不可分的。如角就是传承于宋金杂剧中末泥的角色行当,发展到元杂剧中的角,再到现今的角。生角主要扮演男性人物。近代不同地区不同戏剧会根据角色的年龄、性格、身份来做不同的生角划分,如老生、小生、武生等。角起源于宋金杂剧中的副净一角,到元杂剧中称作,以脸部化妆为特点,运用不同的色彩和图案来组合成形态各异的脸谱,用以表现耿直刚烈、粗犷豪爽、冒失鲁莽、阴狠狡诈的各种男性角色。从宋杂剧以滑稽角色为主再到元杂剧以正剧角色为主,为后世戏曲音乐中的角色行当的健全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梁越《宋金杂剧与元杂剧之比较》)

材料二:

元朝的疆域比之汉唐更加广闻,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元杂剧作为元代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无论是其创作内容,还是其文学语言都有多元文化的注入。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为元杂剧的创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

自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其文化也在与中原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被百姓接受,在元杂剧中便有不少涉及蒙古族文化的剧目。元杂剧中出现了很多蒙古族语言词汇,如《陈州粜米》中出现的虎刺孩,也作忽刺孩,蒙语为强盗的意思。再如在《窦娥冤》等一些剧目中经常出现的歪刺骨,是蒙语中骂人的话,有贱骨头的意思。元杂剧中有着大量以汉语和蒙语交杂的曲词,如《杀狗劝夫》中哥哥罚孙二在风雪中跪拜,孙二唱:则被这吸里忽刺的朔风儿那里好笃簌簌避,又被这失留屑历的雪片儿偏向我密蒙蒙坠,将这领希留合刺的布衫儿扯得来乱纷纷碎。整段曲词就以汉语杂糅蒙语的形式描绘孙二穿着破衣烂衫长跪在风雪中的可怜场面。这样的曲词正是蒙古族文化对汉文化渗透的表现。

宋元时期,更加生活化的民间写实故事大量出现,这些故事多为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形式。剧作家在对涉及公案题材的元杂剧创作中,往往在主线大故事中插入小故事、小插曲,来让情节更曲折、更精彩。如著名的《窦娥冤》中,窦娥受冤的故事是主线,本在窦娥三愿应验后,已可作为全剧精彩的结束,但关汉卿又在主线大故事后,嵌入窦娥化为孤魂让窦天章为自己洗冤的小故事,让全剧更加精彩,更受民众喜爱。

不仅如此,世俗元素的存在还为元杂剧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鬼神显应、民间信仰、算命占卜等,对剧作家的创作影响不可忽视。如《盆儿鬼》中,瓦窑神戏弄盆罐赵,是通过鬼神对恶人进行惩罚的。这些杂剧通过鬼神显应的朴素民间元素,使得杂剧剧情更加跌宕起伏。民间信仰对一些元杂剧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元杂剧研究方面,《桃花女》并不是一篇代表性的作品,但就民俗文化层面而言,它却具有其他剧作无法替代的价值。中国民间自古就有利用桃木来辟邪驱鬼的传统风俗,剧中桃花女就是以桃木辟邪为意象,代表下层世俗文化,来对抗剧中代表精英文化的周公,最后桃花女的胜利也象征着下层世俗文化的胜利。这些世俗元素在元杂剧中的大量出现,不仅让杂剧受众面更广,而且也丰富了其意义。

(摘编自王垚峰、王军涛《再论元杂剧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杂剧成为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因此元杂剧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各种音乐形式的营养。
B.《桃花女》颇具研究价值,桃花女的胜利也象征着下层世俗文化的胜利。
C.元杂剧中的爱情剧主题皆是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冲破封建束缚、向往自由恋爱,这对后世爱情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戏曲中的“净”角以脸部化妆为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其脸谱来推测出该角色的大致性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杂剧中有蒙古族词汇,还出现了蒙汉语交杂的曲词,这样的曲词正是蒙古族文化对汉文化渗透的表现。这说明蒙古文化对元杂剧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B.元杂剧《窦娥冤》和《盆儿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窦娥“三愿”应验与《盆儿鬼》中利用桃木来辟邪驱鬼,在内容上都含有鬼神显应等世俗元素,情节都较为曲折,跌宕起伏。
C.元杂剧涉及的题材广泛,所写的内容可以大到君臣之间,也可以小到邻里之间。元杂剧汲取了其他各种音乐形式的营养成为当时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
D.《西厢记》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歌颂恋爱自由,富有极强的叛逆精神,它在文学上与《赵氏孤儿》所呈现的艺术价值都很高。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元杂剧在主题上深刻影响后世戏曲音乐”观点的一项是(     
A.近代戏曲仍沿用“旦”这个名称,会根据角色的年龄、身份来做不同的旦角划分。
B.元杂剧非常重视歌舞戏,往往通过歌舞来表现剧情中需要深刻剖析的人物内心情感。
C.元杂剧的许多作品取材于宋金杂剧,如元杂剧的《墙头马上》就取材于宋代的杂剧。
D.清代戏曲《桃花扇》继承了元杂剧表现历史兴衰的传统,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元杂剧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请结合材料对此简要分析。
2023-08-0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流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团圆(节选)

巴金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翻过土坡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有些明亮的灯光,一下子全灭了。小刘站住倾听一下,说一句:不要紧。又往前走了。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闻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

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

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

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

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

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

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

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

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

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

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

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

……

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

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

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

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王芳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帮忙修改的句子。王芳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地帮了一点忙。地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

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

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地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

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

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

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

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

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

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四行字

忠于团

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

爱祖国

就要爱自己的同志

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

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

(有删改)

文本二:

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

(摘编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注: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他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
B.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
C.当“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我”这个祖国来的客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D.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我”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作家自我抒发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窥测到作家的家国情怀。
B.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强乐观的人物特征。
C.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塑造了小刘的好战士形象。
D.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8.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9.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3-08-01更新 | 268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高中名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谥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B.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C.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D.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父,古时称呼祖父,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
B.沛公,刘邦的爵位,比“留侯”的“侯”爵位高一等。
C.高帝,开国皇帝谥号“高皇帝”的简称,不同于“高祖”之称。
D.卒,原本是对大夫、高官死亡的称呼,后来成为死亡的通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因父辈做过韩国相,所以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功勋卓著。他献计大败峣关下的秦军,消除项羽疑心,荐举良才解除危难,刘邦对他高度评价,并想要重赏他。
C.张良冷静果断。在秦军将领答应叛秦并打算与刘邦共袭咸阳时,张良冷静分析出其中的危险因素,并果断建议进攻秦军。
D.张良善于自全。他婉言谢绝刘邦给他的齐地三万户封赏,一方面是他淡泊名利,另一方面这也是他的自全之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2)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14.张良作为谋臣善于识人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2023-08-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流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次韵毛君游陈氏园

苏辙

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

筼筜似欲迎初暑,芍药犹堪送晚春。

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

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従横满醉人。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筠州期间。②筼筜:一种皮薄竿高节长、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陈氏园经过了一番修葺,草木繁荣一新,花朵在风雨中受损。
B.颔联中“初暑”“晚春”点明了游园的季节,此联使用比喻的手法写筼筜和芍药。
C.颈联由景转向写人,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畅饮时的随意状态
D.尾联写出了作者兴尽而归,当地百姓也不负春光尽欢而散。
16.“归轩有喜知谁见”,请结合全诗分析有哪些“喜”?
2023-08-0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流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