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8-19 8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幸福到万家》是一部农村题材剧,但又不仅仅是一部农村题材剧。它在题材和主题上有了创新和突破,在创作思维和观念上也有了创新与突破。剧中的矛盾不是靠洒狗血、编造戏剧冲突而强行杜撰出来的,而是来自真实生活,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切切字字涌现出来的新矛盾。这些矛盾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还深沉地存在于法、理、情之间。在解决这些新矛盾的过程中,有坚持,也有妥协、调和,而妥协、调和的部分让看惯了“爽剧”的观众会感到“不爽”,感到不解气。由此,这部剧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国产剧,在新时代应该如何直面真实的社会矛盾?

在这方面《幸福到万家》的成功经验是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该剧把新时代的建设和发展,当成审美对象的整体来全面辩证、兼容整合地把握,而不是局部、片面、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地把握,这是审美创作思维层面上的一种带有根本性的变革。

《幸福到万家》,从叙事的表层理解,讲的是何幸福嫁到万家村的故事;但从对新时代社会生活的全面审美观照来看,其更具深度、广度、力度和温度的是展示幸福生活是如何靠奋斗普及到千家万户的。可以看出,剧中接踵而至的农村旧婚俗问题、土地征用问题、法治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以及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交流、交融、互鉴的问题……所有这些,伴随着人物对幸福的追求和人们的命运遭际而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艺术地呈现出来。唯其如此,这部作品不像某些新农村建设题材的作品那样,是单一地写某一方面的社会问题,它对新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审美表现是整体性的、全景式的。作品在改编过程中,把小说原著《秋菊传奇》描写的那段生活往后延伸,注进了新时代的新鲜生活内容,尤其值得称道。有些作品,往往着重于单一层面的题旨表达,或以启蒙为主,或以经济致富为要,或以生态文明为核心,或以法治建设为指归,而《幸福到万家》则对社会生活的新矛盾、新问题进行较全面的整体性审美把握,这是值得提倡的。其实优秀的作品都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对生活进行全方位的审视,通过人物命运的展示和故事的叙述,带出一个时代社会生活所面临的诸般矛盾。把生活当成整体来把提,并不是说我们都要写整体,但是在审美创作思维层面,有没有整体思维,在开掘题材的深度和广度上是不一样的,是大有差别的。只有把生活当成整体来把握,直面人生,才能既看到和揭示现实中存在的新矛盾,又能开拓未来,让人看到光明,充满希望,这才是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

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精神,是作家和艺术家灌注于审美创作全过程中的一种对人民、对时代、对生活的极端负责任的精神。正是把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精神,所以前辈文艺理论家秦兆阳才提出“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论”,“广阔”就是要视野开阔,整体把握,强调的就是现实主义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另一位文艺理论家邵荃麟根据柳青创作《创业史》塑造中间人物梁三老汉的成功经验,主张不仅要塑造英雄形象和塑造反面典型,写英雄形象以引领人们,写反面典型以警示当今,而且还要写好大量的中间状态的“芸芸众生”,所以他提出了“中间人物论”,文艺理论界由此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论”。重温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历史自觉并坚定对中国特色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仲呈祥《国产剧如何以现实主义精神直面真实的社会矛盾》

材料二;

中国故事,不再仅仅是“给中国人看的故事”,而是有着全球传播的可能。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好奇与求索的目光,现实题材电视剧作为“当下中国的某种镜像”,可以帮助海外观众在故事里读懂中国;另一方面,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制作水平不断提高,类型更为丰富多元,近年来更是打造出“让主旋律更好看”的一系列现实主义力作,使国产剧在全球竞争中保有竞争力。

以《山海情》为例,数据显示,该剧第一集在海外视频网站热播剧场频道上线两周后,播放量突破80万,线上观众点赞率高达98%。这部聚焦中国脱贫攻坚成果的剧集展现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落后、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与行动,也得到了非洲观众的认可。一名坦桑尼亚观众表示,“《山海情》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中国,但还是很有吸引力,也非常打动我。我喜欢主角马得福,他改变了他的家乡。”由此可见现实题材电视剧在海外传播的力量。越贴近现实生活,越能寻得远方的共鸣者;越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越能为中国故事找到理想的受众。

我们也应看到,“出海”容易“出圈”难,剧集传播的背后是文化的影响。目前尚未出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象级国产剧,这证明国产剧“出海”仍在路上,但未来可期。唯有不断建设和完善国际传播渠道,学习融通中外、美美与共的叙事表达,才能提高中国故事的到达率和影响力,为全球观众更好地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摘编自吕帆《现实主义题材助力国产剧扬帆出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主题题材以及创作思维和观念上有创新和突破的好电视剧,才会有观众喜欢。
B.国产剧反映社会中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以及法、理、情之间的矛盾,让观众感到不爽。
C.要写成具有时代高度的作品,就要全方位审视生活,关注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的矛盾。
D.中国实力和地位的提升以及电视剧制作水平的提高等使中国故事在全球广泛传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国产电视剧与现实主义题材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材料一第一段对《幸福到万家》这部农村题材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C.材料一最后一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手法,来论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作用,
D.“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论”“现实主义深化论”等,包含着文艺理论家关于剧本创作的智慧。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幸福到万家》中的矛盾冲突不是靠洒狗血等强行杜撰出来的,而是来自真实生活。
B.《幸福到万家》伴随着人物对幸福的追求和人们的命运遭际而将众多矛盾艺术地呈现出来。
C.《幸福到万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审美观照,展示了幸福生活是如何靠奋斗普及的。
D.《幸福到万家》根据长篇小说《秋菊传奇》改编,讲述了一个名叫何幸福的姑娘的故事。
4.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文艺”与“时代”的关系。
5.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推动国产剧“出海”?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石山上

峻青

篝火,一堆连着一堆,在山脚下燃烧着。

熊熊的火光,撕破了夜的黑幕,照见了篝火后面的敌人的影子。他们有的端着枪在篝火的旁边走来走去,有的在烤火,有的在东倒西歪的睡大觉。熊熊的火光,也照见了山脚下面的乱石纵横的山路,光秃秃的枯树,冻了冰的发光的小溪。

一个正在来回走动的鬼子哨兵,突然停住了脚步,侧起耳朵听了一下,山坡上面,传来了一阵奇怪的声音,在狂风怒吼的树下,他断不定这是一种什么声音,像洪水冲破了堤岸,又像暴雨横扫着山野。他眯起眼睛,竭力地向那响着声音的地方望去,可是,火光晃着他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他端起枪来,砰砰地向山上打了两枪,山上没有响枪,可是,那声音却还在响着。

当鬼子打枪的时候,宫班长和战士们已经冲到了离火堆不远的地方,他们在水沟沿上的一堆岩石后面停了下来。紧随在他们后面的人群,也都在离火堆稍远一点的地方停了下来。当这些怀着紧张的心情的人们气喘吁吁地收住了脚步的时候,他们感到了一种深沉的寂静。在这深沉的寂静中,他们听见了篝火燃烧着的毕剥声,寒风吹着松树的呜呜声,溪水在冰下奔流的叮咚声,饥饿了的战马的嘶鸣声,鬼子们叽哩哇啦的说话声。这寂静在继续的深沉着,扩大着,变成了一种难耐的紧张,在叩击着人们的心。

宫班长伏在潮湿的沟沿上,用力地紧贴着地面,把头从枯草中探出来,眼睛一动不动地凝视着他面前的火堆,他看见了隐在火堆后面的密集的敌人和那无数枝黑洞洞的枪口,铁似的下颚又剧烈地蠕动起来了。他知道,火光照耀,是非常不利于突围的,他要设法弄熄几处篝火,把这个火网撕破。突然,他的眉毛一扬,迅速地把棉大衣脱了下来,轻轻地砸开了小溪里的薄冰,把棉大衣放在水里浸了一浸,向着大老矫把手一挥,就向火堆那面猛扑过去。大老矫会意地把机枪在岩石上架好,他看见班长像一道闪电似的窜到了篝火的前面,把湿淋淋的大衣往火上一罩,扑灭了篝火。于是,他端起机枪,就向着敌人猛烈地扫射起来。紧接着,南面和北面的战士,也都用手榴弹炸息了山头上的几堆篝火,杀开了一条血路,立刻,寂静的山谷,突然震天动地的沸腾起来了。滚滚的人群,就像一道冲破了堤坝的洪水似的,顺着黑黝黝的山谷,猛烈地倾泻出来了。

敌人被这意外的打击弄昏了,他们慌乱地怪叫着,谩骂着,跌跌撞撞地奔跑着,乱成了一片。

大老矫冲出火网外面,把机枪架在一个小山岗上,猛烈地扫射着慌乱的敌人,几天来积压在心底的怒火,此刻总算爆发了。黑洞洞的枪口,在漆黑的夜间,吐出了一串串耀眼的火花,照亮了他的因激动而变红的脸。

人群潮水似的在汹涌地倾泻着。

这里是被累年的山洪冲刷成的一道长而深的山谷,它从半山腰里,弯弯曲曲地一直通到山脚下。靠着马石店村的一个放牛老人的指引,班长选择了这样一个好的突围地点。敌人的火网在这里被撕破了一个缺口,潮水似的人群,就像一股汹涌的山洪,顺着弯弯曲曲的深谷,从山腰间直冲下来。深谷两旁高地上的篝火被扑灭了,谷口周围是一片黑暗,虽然在这浓密的黑暗中,仍然闪烁着机枪、步枪射击的火光,但是深谷仍然保障了大部分突围群众的安全。

这时候,敌人已经从突然震惊中清醒过来了,但是,他们的兵力来不及集中,一时间又弄不清突围的确实地点,只有盲目的乱打枪。漫山遍野都是一片砰砰叭叭的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呜哩哇啦的喊叫声。

一片大骚动,大喧嚷,好像天要塌下来一般。

然而,在突围的人群中,却是一片坚毅的沉默。除去杂沓而紧张的脚步声和急促的呼吸声以外,什么声音都听不见。老头子们咬着牙忍住咳嗽不声不响的往外冲,母亲们用奶头塞住婴儿的嘴不声不响的往外冲,前面的一个倒下了后面的立刻把他背起来不声不响的往外冲。

大老矫继续在射击着,和他在一起的是小张,他们不断地变换着阵地,敌人始终弄不清他们有多少人,有几挺机枪。在紧张的战斗中,他们不断地回头向山谷里张望,山谷里乌沉沉的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只听见千万脚步踏着乱石的一片巨大的轰鸣,这声音把大地都震动起来了。从这巨大的脚步声中,他们觉得似乎是他们两人用两双有力的手,在撑住了这个网口,于是,他们感到了一种特别的兴奋。现在,在他身旁的只有小张一个人,然而,他们并不感到孤单,他们继续在射击着,撑住了网口。

人群,继续从撕破了的网口里,汹涌地向外倾泻。

(选自峻青《马石山上》,有删改)

注:《马石山上》是峻青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真实事件"写成的。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式大"扫荡",数干名群众被围困于马石山区。路过此地的八路军胶东军区的10名战士,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帮助身陷绝境的群众突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着枪“来回走动”的鬼子哨兵,突然停下来侧耳听了一下,又砰砰打了两枪。体现出战斗打响之前的紧张氛围。
B.“伏”“贴”“探”“凝视”等词语细致刻画了宫班长的沉着冷静,只有准确掌握敌情,才能制定有效的作战方案。
C.大老矫准确领会了班长手势的含义,“会意地把机枪在岩石上架好”,向着敌人猛烈扫射,掩护班长顺利地扑灭了篝火。
D.突围的人们“不声不响的往外冲”,他们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用“坚毅的沉默”粉碎了敌人的图谋。
7.文中最后两段多次写到“网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张“网”是鬼子布下的围捕之“网”,控诉着日本鬼子的凶险和罪恶。
B.大老矫和小张不断变换射击阵地,撕开日本鬼子疯狂的阴谋之“网”。
C.在英勇善战的战士和成熟的中国民众面前,杀人网织得再巧再密也属徒劳。
D.从撕破的“网口”里突围,冲出去的不只有群众,也难免有漏网的鬼子。
8.本文和茹志鹃的《百合花》所讲的故事都发生在战争年代,都表现战火中革命战士特有的青春情怀,但刻画英雄形象的手法不一样。请结合文本情节作概括分析。
9.文中随着篝火的熊熊燃烧直到完全熄灭,小说故事情节逐步展开,人物形象也逐步展现。请结合文中各处相关内容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成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曰:非常人。乃深自结纳。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文静曰: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世民曰: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我来相省,非儿女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文静曰:“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世民笑曰:“君言正合我意。”乃阴部署宾客,渊不之知也。世民恐渊不从,犹豫久之,不敢言。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仁恭、君雅战不利,渊恐并获罪,甚忧之。世民乘间屏人说渊曰:今主上无道,百姓固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世民徐曰:“世民睹天时人事如此,故敢发言。必欲执告,不敢辞死。渊曰: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明日,世民复说渊曰:今盗寇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要之,终不免罪。且世人皆传李氏当应图,故李金才无罪,一朝族灭。大人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益危矣。唯昨日之言,可以救祸,此万全之策也,愿大人勿疑。渊乃叹曰: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
B.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
C.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
D.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非常人”中的“非常”,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非常”意义相同。
B.南巡,指天子巡行南方以了解民风民情,据史书记载,舜帝曾南巡至南岳。
C.东都,指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其中洛阳因其时间长而名声最大。
D.“当应图谶”中的“谶”指预决吉凶的隐语、图记。“谶书”与“附会六经的纬书”合称为“谶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文静与李世民结交颇深,李世民曾向刘文静问计,刘文静对社会形势分析得很透彻。
B.虽然刘文静的谋划契合李世民的心意,但李世民最初也只是暗中行事,不敢告诉李渊。
C.王仁恭、商君雅二人作战失利,李渊担心他俩会一起被治罪,李世民则趁机劝李渊起兵反隋。
D.李渊听到李世民“兴义兵”的建议,先说要把他抓起来,后经李世民劝说终于同意起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
(2)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
14.刘文静认为要想平定当时大乱的天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送张元唐省亲秦州

苏轼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注]王文度:《世说新语·方正》说王文度的父亲王兰田(名述之),“爱念文度,虽长大,犹抱置膝上。”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化用王维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其意而用之。
B.下片前三句写张元康想象自己到家时的情景,长安落英,故关飘絮,兵士列队相迎。
C.词末借用王文度的典故描绘出一幅感人的画面,用反问语气强化了表达的情感。
D.全词以人物行为作为结构线,谱写了一首动人心弦的送别诗,发自肺腑,情真意切。
16.词的开头写到“一曲阳关情几许”。确实如此,本词揭示了人世间多种美好珍贵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