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4-06 14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愈提倡古文,又创作骈散结合的文章,这也与唐代的时代背景、政策、文化心理等有关。韩愈之所以对骈文存在自相矛盾之处,是因为骈文从一开始就处于主体地位,其无可替代性和广泛应用性使之无法脱离文人的生活。从先秦散文到汉赋,散文逐渐吸取辞赋的表现手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越来越注重形式,讲究骈四俪六、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讲究押韵、对偶、用典等。萧统的《文选》辞藻华美,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必然与前代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所以它一向被文人视为必读的一部书。南朝后期,骈文受到宫体诗的影响,走上了只追求形式的道路,堆砌大量的典故,导致内容晦涩难懂。初唐时期,陈子昂要求复古革新,主张文道合一,也并未反对骈文。中唐韩愈提倡古文,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扩大了散文的体裁范围,逐步将散文的句法与骈文相结合,强调文章之,但是他并未撼动骈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骈文一直用于公文、书信等,可见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不管是从审美角度还是从接受角度来看,骈文形式美、文风华丽的确优于古文。韩愈倡导的文以明道即孔孟之道,力图挽救已经没落的政治秩序和思想,这肯定是收效甚微的。如果过分强调先秦散文的价值,以己之力创造新词,不沿袭前人的词句,那么所作的文章必然文采不佳,价值不高,万一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韩愈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尤其对欧阳修等人。韩愈的两大文风,欧阳修继承的是的文风。将《送李愿归盘古序》(韩愈)和《醉翁亭记》相比,前者借李愿之口表达对隐居的向往之情,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后者以贯穿全篇的字表达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都受骈文影响,骈散结合,浑然天成,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无论在句式还是修辞都有相似之处。欧阳修在学习韩愈的同时,也形成了平易自然的文学风格。

(摘编自黄雪梅《论韩愈对骈文的态度》)

材料二:

韩愈在思想文化史上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和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汲取分不开。他在《进学解》中谈到了自己为学之勤奋: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对这些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奠定了韩愈知识架构的基础。

韩愈接受传统文化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其研究性和批判性。他以儒家经典著作为思想依托,以渊博的四部学问为基础,常常以审视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他的学习充满主动性,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提要、钩玄的过程其实就是概括、提炼、思考、领会的过程。他对一些古代著作如《论语》《鹖冠子》等,都下过校勘、注释、疏解的深细功夫。对诸子百家的学说,他也有一个比较、辨析、批判、吸收的过程,其一系列读书札记,如《读荀》《读鹖冠子》等都以深入的比较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见解。

在韩愈的文化思想中,一种植根于传统,但又注目于现实的品质极为突出。对于传统文化,韩愈注重融会贯通其精神,而不株守其内容。他立足于当代社会文化的现实,从传统文化中摄取先贤智慧,将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资源,因而他对传统文化往往有新的认知角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符合时代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文化创新。

对于儒学的发展与传承,《孟子》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说,韩愈为了应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创新性地提出了道统的说法,强调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一脉相传的儒学传统,成为宋代以降新儒学的开山。其《原道》中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的思想方法,也与汉代以来直至《五经正义》的经学方法截然不同。汉唐儒学以五经为本,韩愈为了与佛学心性论对抗,对儒家心性学派的思想予以关注,他举出《礼记·大学》中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以批判外天下国家于不顾的佛老学说,从而把儒学从伦理政治的思维路径,引导到修齐治平由内而外的道路上,对新儒学价值核心的确立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孟子·许行》对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韩愈则以此为基础,通过古今两种为民之制的对比,批判佛老二教的不事生产、于世无益,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摘编自杨国安《韩愈的传统文化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的时代背景、政策、文化心理影响着韩愈,他在提倡古文的同时,对骈文的态度也有自相矛盾之处。
B.中唐的韩愈继承并发展初唐陈子昂的主张,提倡古文,要求形式和内容统一,最后影响了骈文在当时的地位。
C.韩愈接受传统文化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勤学苦思、深入汲取;另一个是以审视的目光看待,具有研究性和批判性。
D.韩愈创新性提出的“道统”的说法旨在应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强调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一脉相传的儒学传统,成为宋代以降新儒学的开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韩愈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由《送李愿归盘古序》和《醉翁亭记》可知,韩愈对欧阳修的影响多体现在思想方面。
C.韩愈的读书札记说明,深入的比较研究是促进学者提出独特学术见解的一种途径。
D.韩愈继承发展《孟子》对社会分工的阐述来批判佛老二教,现实意义、针对性很强。
3.下列选项,与韩愈接受传统文化时“研究性和批判性”特点最一致的一项是(     
A.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唐·韩愈
B.业精于勤,荒于嬉。——唐·韩愈
C.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朱熹
D.继往圣,开来学。——宋·朱熹
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出自《师说》),这段文字骈散结合,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
5.我们应该如何借鉴韩愈在研学过程中的创新?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张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张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张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张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都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张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张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张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张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张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张,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木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做了铺垫。
C.本文善于运用质朴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出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凝练隽永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疑虑、甚至怨恨等复杂的心理。
7.下列对小说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建华在与老张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按常规出牌;老张作交代,他也要反着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刘建华不满我们将其置于老张的领导之下。
B.“我”没有受老张关于刘建华品质不好的蛊惑,相反,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因为刘建华他们劳动的快乐和骄傲感染了“我”。
C.刘建华回家过年,说初十回来,初十那天果然回来了;最后也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这些优秀品质是作者予以充分肯定的。
D.小说赞美了刘建华这一类进城务工农民工的优秀品质,也展示了他们的缺点,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群体的复杂情感。
8.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9.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刘建华的故事,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乡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

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狂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B.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C.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D.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按周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甲乙两文中的“秦伯”和“智伯”的“伯”意义相同,都是爵位。
B.邑,会意字,上表疆域下表人口,泛指城镇。“万家之邑”属于规模较大的邑。
C.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依次设卿、大夫、士,大夫有封地。
D.《周书》,《尚书》的组成部分。《尚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郑国危在旦夕,而烛之武的牢骚却引出了郑文公的自责,使故事富于变化。
B.甲乙两文都是优秀的历史散文片段,都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塑造人物形象,既突出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真实。
C.乙文中智伯治理国家,与韩康子、魏桓子饮宴,智伯行事不得体;智国听说此事,就来劝告,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
D.乙文中司马光认为智伯灭亡是因为他的才胜过了德,治国治家的人,既要懂得才与德的先后,又要担心失去人才的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14.甲乙两文都有进行言语上的辩说劝告,相比于乙文的不采纳,甲文的烛之武成功劝退了秦师,试分析烛之武打动秦穆公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送张元唐省亲秦州

苏轼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注]王文度:《世说新语·方正》说王文度的父亲王兰田(名述之),“爱念文度,虽长大,犹抱置膝上。”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化用王维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其意而用之。
B.下片前三句写张元康想象自己到家时的情景,长安落英,故关飘絮,兵士列队相迎。
C.词末借用王文度的典故描绘出一幅感人的画面,用反问语气强化了表达的情感。
D.全词以人物行为作为结构线,谱写了一首动人心弦的送别诗,发自肺腑,情真意切。
16.词的开头写到“一曲阳关情几许”。确实如此,本词揭示了人世间多种美好珍贵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写招待客人时,自己舀尽西江的水,用北斗星做酒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侧面烘托了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自己治国能力的不足,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其谦逊的态度。
(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江上的征帆,用“________________”写了江边的酒家。
2023-04-0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广州的黄埔区历史悠久,不说别的,隐藏在都市里的幸福里、融德里、迳下村、深井村,一个个的村落,就够你伸大拇指。无论你冲着一座古塔、一座古祠,还是一棵老树走去,都会找到你的惊奇与惊喜。这不,顺着一条莲花溪,无需询问,就到了莲塘村。

莲塘村有五个大花瓣似的莲花溪,让莲塘村这个名字。也就是说,无论顺着哪一条进来,都不会走错。莲蓬一直拥挤到老桥边,再挤就挤到桥上去。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周敦颐的莲塘村人爱这里开得又大又鲜亮的莲花。

你看他们刻于黄蜡石上的话语:根扎污泥终不染,洁身自好永流芳。还有刻于陈公祠前面的:德如莲藕心永明,道似莲花不染尘。刻于戏台边上的:一身正气如莲洁,两袖清风比荷轻。荷花成了村子的主题,也成为村子的象征。莲塘人选择了莲塘,莲塘就成了最好的去处。他们总能在这里找到乐趣。你看,有人在洗涮,有人在垂钓,有人在谈天,有人在耍闹。抬眼间,莲蓬中又绽开一枝枝的嫩荷,它们都具有自己的身高优势,有的像静雅的蜡做的雕塑,有的像灵动的水中芭蕾。蜻蜓和彩蝶飞舞其间,逗引出一串脆亮的叫唤。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04-0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麦有冬、春两个品种,冬小麦秋种夏收,春小麦春种秋收。一万多年前,冬小麦在西亚、北非驯化之后,逐渐传向世界各地,其中一路向东传入中国。考古发掘成果告诉我们,在距今大约四千多年前的新疆、甘肃、青海一带的墓葬中,____①____,从那时算起,(                 )。墓葬中获得的小麦籽粒并不能分辨冬、春,但中国古代文献却留下了记载。《礼记》载“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这里讲的是不同季节的祭祀之物,夏季小麦收获后,可以当做祭品献给祖宗,____②____。另外,《左传》中还有这样的记载,隐公三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春秋时期实行的历法与秦汉以后大约相差两个月,即春秋时期的四月大约相当于后世农历二月,这时春小麦还没有播种,____③____。先秦时期的记载透露的信息告诉我们,距今四千多年前传入中国的是冬小麦,而春小麦见于记载大约在西汉末年,这是说传入中国比冬小麦要晚得多。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麦传入中国至少在四千年以上。B.小麦在四千多年前已经传入中国。
C.小麦传入中国是在四千年前左右。D.小麦传入中国大约是四千年左右。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1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北京小伙子小李,重点高校毕业,工作体面、有车有房、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他这样的人生经常被称为标配人生,令许多同龄人羡慕不已。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多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过半受访者追求标配人生,他们认为标配人生目标很清晰,追求标配人生的人值得尊重。

材料二:大学毕业生顾亚却过的非标配人生,他毕业后来到海嘎小学任教,全校只有几十名学生,孩子内向自卑,整个校园死气沉沉。顾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山里的孩子们走向更远的世界。顾亚拿出自己的积蓄,买来乐器,成立校园乐队。在顾亚的带领下,孩子们变得阳光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

如果富阳实验中学高一年级将举行关于“标配人生”的讨论会。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高一年级学生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4王安忆  其他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左传》  《资治通鉴》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苏轼(1037-1101)  赠友送别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0-210.65情境补写  连贯选择+表达
六、作文
220.4青春 使命  责任 担当  奋斗 励志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