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9-15 105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品。这种说法勉强也能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大的作品。

②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现在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它们的主题思想和结论,但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就找了几条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例如,人们常常会说《离骚》的主题思想是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其实都是不对的。在西方艺术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讲得越清楚,就离它们越远。

③要用艺术方式来表现大科学家伽利略,有两种常规选择:一、通过伽利略对天文的观察和发现,表现人类与自然的贴近和较量;二、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但德国剧作家布菜希特摒弃了这两种选择,他在剧作《伽利略传》中故意安排了一个最为难的结构:伽利略在教会的火刑威胁前屈服了,公开宣布自己的科学发现是谬误,教会因此赦免了他死罪,而他原先的学生和朋友也从道德上把他流放了,再也没有人理他;孤独的老人在二十年后又有了重大的科学发现,甚至比二十年前的发现更重要。这让他的学生们产生了困惑:他当初该不该屈服?当初如果不屈服,必定死亡,那也就说不上后来的科学成就了;但是,屈服又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显然,布菜希特自己也没有结论,甚至连偏向都没有,他让广大观众与自己一起卷入苦恼。但对艺术而言,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正在这里,它让人们因苦恼而高贵。

④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也是如此。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对于老人与海的搏斗展开了很有力度的描写,但这并不是这个作品走向伟大的理由。它走向伟大的理由只有一个:谁也说不清老人究竟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如果有一个读者凭着这一些信息说老人是胜利者,那么,就一定会有另一个人拿出充分的理由说老人是失败者。彼此相反的理由可以是四条、五条、六条,乃至无穷,条条都有驳难者。于是,人们不能不想起,人类历史上的胜利和失败几乎都是如此:永久的两难,永久的转换,永久的无解。

⑤其实,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对这种两难早就有过深入论述,他把两难结构的哲学原理,归结为两个片面都具有充足理由,相持不下又相辅相成的悖论,也可称之为二律背反。由于“背反的是“律”,而不是故意设计的戏剧情节,因此这种背反是两强共构。如果对峙的两方面有了强弱,那就很快构不成对峙,对峙成了虚假。黑格尔认为,古希腊悲剧中的几个最高典范,都是两难结构。

⑥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存在两难的结构。那这两难结构能在中国作品中获得印证吗?当然也能。从《离骚》到《红楼梦》,最伟大作品的背后,也都埋藏着二律背反的两难。

⑦两难结构有一个巨大的陷阱,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失足其间,结果只能保持杰出,却与伟大无缘。这个巨大的陷阱,可称之为两难的调解方案。这种调解方案,是出于世俗心理而在万丈深渊上勉强勾画的安慰之桥。勾画这种安慰之桥的,首先是评论家。他们首先要安慰的不是民众,而是自己,因为他们的天赋和心力理解不了万丈深渊。例如评论《伽利略传》,评论家最常规的说法是,布莱希特塑造了一个既伟大又渺小的科学家”,伽利略是科学上的巨人、人格上的矮子等,硬是让一个人的自身矛盾来解释世间人生的共同难题。不少评论家还会寻找政治原因、历史原因对作品的两难进行解释。而对于创作者来说,艺术创作中,最怕洞察一切”“看透一切的宣教。《三国演义》开宗明义,一上来就把书中的故事全都高屋建瓴地看透了,从这一点上说,《三国演义》是优秀作品但不是伟大作品。

⑧伟大作品的一个重大秘诀,在于它的不封闭。不封闭于某段历史、某些典型,而是直通一切人,也不封闭于各种伪解决状态,而是让巨大的两难直通今天和未来。一般说来,不封闭程度越高,也就越伟大。

(摘编自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戏剧、音乐、美术等,在伟大作品的身上,都普遍存在着“两难结构”。
B.用艺术方式来表现科学家伽利略的这两种常规选择,任何一种,都有主题思想,也都有简明的结论。
C.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存在“两难结构”,黑格尔对此早就有过论述。
D.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不封闭性,它们直通人心,穿越时代,带给读者无尽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真正的杰作,还是那些伟大的作品,都不一定有正确的主题和合适的艺术形式。
B.文章第②段中的“拐杖”与第⑦段中的“调解方案”,虽表述不同,但其效用是相似的。
C.有些评论家的天赋和心力理解不了作品中的两难,因此他们提出“调解方案”,来安慰自己。
D.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放低自己的身位,不作看透一切的宣教,否则很难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⑦段观点的一项是(     
A.关于《诗经·静女》的主题,《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卫君无道,夫人无德”,南宋朱熹认为是“淫奔期会”,而今人多认为是在描写男女爱情。
B.关于曹禺先生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虚伪、冷酯、自私的小人,但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情深义重的人,莫衷一是。
C.电影《祝福》对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作了这样一处改编:当祥林嫂捐了门槛但仍然被禁止参与祝福时,她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
D.白居易《长恨歌》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既有同情也有批判,陈鸿也根据这一事件创作出《长恨歌传》,“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4.文章第⑥段中说:“从《离骚》到《红楼梦》,最伟大作品的背后,也都埋藏着‘二律背反’的两难。”请从《离骚》《红楼梦》中选择一部作品,任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中的“两难”。
5.作者是如何证明伟大作品中都存在两难结构的?请根据文本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宾至

喻永军

宾至是一座小城,北边是一条叫蟒岭的山脉。

跟许多秦岭山区的小城一样,宾至是盆地地形,四周崇山峻岭。这里是鄂豫陕三省交界处,经常有红军队伍经过。据统计,跟随部队参加红军的宾至人有四百多个。著名的中原突围后,中原军区的核心领导人由豫入陕,隐蔽在宾至,后来安全回到延安。我说这些的意思是,这里是有红色基因的地方。那时候,宾至城由国民党统治,但仍有中共的秘密基层政权存在,而且还有训练有素的武装游击队。

周子兴受伤被俘的时候39岁,他是山南游击支队的一个副队长。周子兴是个孤儿,后来成了一名出色的战士,令国民党宾至县政府的军警闻风丧胆。他和他的部下有极强的行动能力,有坚定不移的决战力。传言说他有一身武功,徒手搏击比使用枪械更厉害。历史需要真实的面貌。为此,我查过《宾至县志》和《商洛市志》,宾至属商洛市。两者说法一致:他小时候既没有机会读书,也未曾拜师学艺,但有一副超乎常人的健壮体魄。《宾至县志》记载,他第一次从地方联保处夺枪的时候,一人干倒了两个持枪的保丁。

周子兴被子弹射中了小腿。地点在蟒岭一个叫广东坪的山顶,那里偏僻荒凉。他藏身的那户人家养蚕,当时草房子里有成百上千条的蚕正在结茧,窗台上、地上、悬挂着的芦席上全是茧壳,一片雪白。房子四周是水桶粗的柘树,树皮开裂出的纹路像青涩的云朵,树叶子湿漉漉的。大概是农历八月末,周子兴被几个人用担架抬着下山。山顶是一片松树林,透过松枝错杂的间隙,能看到湛蓝发亮的天空。为了防止周子兴逃跑,他的整个身子被捆在担架上。

山路两边是密密的霸王箭草,坚韧无比,中间抽出棉絮一样的芯子。担架一直在这样的草丛间颠簸穿行,没有人说话,周子兴的脸上毫无表情。走过一段山路之后,他将身子尽量抬起来,脖颈挺直,沉默庄严。他头发有些长,汗水把头发湿成一绺一绺的,他没刮胡子,面容虽有点儿疲惫,但那双天生的豹眼依旧眼神犀利。

关于周子兴的样貌,人们都是听周全说的。周全当时是国民党长坪警备司令部的士兵,驻防宾至城。为了配合剿共,警备司令部派出了一个排的兵力,周全就在这个排的二班。他觉得自己一生最倒霉的事情是参加了对周子兴的围攻,而且最后自己成了周子兴的死刑执行人。周全那时22岁,是周子兴的邻村人,两人认识。

对周子兴的审讯,没有任何结果,这在国民党宾至县政府和长坪警备司令部的预料之中。县长拿出十根金条给警备司令,密谋之后,上报省府, 除报告“匪首”冥顽不化之外,主要是提醒省府关押周子兴需要承担巨大风险。

关于周全行刑还有两个细节需要补充。当时,四个备选的行刑军人畏惧这位威名赫赫的人中豪杰,决定用捏草棍的方式选出行刑者。周全担心得咬烂了嘴唇,尝到了咸咸的血腥味儿。但周全还是捏到了最短的那根草棍。为了给自己壮胆,周全喝了半瓶白酒。但当他走进那间房子时,他已经忘记了嘴里的酒味儿。


行刑过程很糟糕,周全紧张得浑身颤抖,第一枪没有打准,子弹射在了周子兴的胳膊上,打断了一根动脉血管。周全走出房间歇了几秒钟,回身进去又开了两枪,一枪打中了周子兴的肩膀,另一枪从左肋穿过。

③周子兴是被一名上士用短枪近距离补枪射杀而死的。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周全东躲西藏。他先是在警备司令部开了一个小卖部,维持生活。上士为了灭口,曾经追杀过他,为此他逃到太原。后来,他自毁容貌,在宾至城边的一个小村庄隐藏,一直到自首,最终被处决。④岁月给周全留下了一副狰狞的面孔

2017年我陪同友人老李走访丹江,在宾至停留了一天,专门去了周子兴的墓地。墓地在烈士陵园的最中间。墓碑后,迎春花枝条上正鼓着一粒粒金色的花骨朵。

我俩下山的时候,县城塔楼顶端的报时钟敲响,沉郁昂扬,荡漾进心间,在头颅中共鸣,让人莫名地感动。

我俩的眼里含满了泪水。

宾至县城就在山下,老李说:宾至是个美丽的地方!

(选自《2022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写宾至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以及宾至的红色基因,为后面的英雄故事铺设了背景。
B.“我”查阅《宾至县志》和《商洛市志》中的相关记载,传言与记载虽然反差较大,但也有一定的根据。
C.敌人在审讯中一无所获,县长拿出十根金条给警备司令,二人密谋申请省府早日对周子兴执行枪决。
D.周全是个良心未泯却又十分怯懦的人,行刑前后,他都在胆怯中寻求逃避,但最终没有逃脱正义的审判。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霸王箭草”,与《荷花淀》中如“铜墙铁壁”的荷叶一样,有隐喻色彩。
B.句子②所关联的本段内容,补叙相关细节,主要为了突出敌人外强中干的真面目。
C.句子③单独成段,既交代了英雄的命运结局,也蕴含着作者哀痛与悲愤交织的情感。
D.句子④中的“狰狞的面孔”,不仅指周全毁坏的容貌,也指他给人留下的印象。
8.在读书小组的交流会上,有同学认为,这篇小说体现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理由。
9.读书小组决定以“故事的力量”为题为这篇小说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藉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桐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意,有辅王室之

(节选自刘向《说苑》,有删改)

材料二:

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耶,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耶,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耶?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耶!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柳宗元《桐叶封弟辩》,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谏者勿振A以威B毋格C其言D博E采F其辞G乃择H可观。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居,意思是退朝而居,闲居;有时也指闲居之所。文中指周成王在退朝之后和唐叔虞在一起玩耍。
B.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与《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的“固”用法不同。
C.妇寺,指皇宫中的妇人和宦官,与罗贯中《三国演义》“乃妇寺干政之所致”中的“妇寺”含义相同。
D.或,泛指人和物,与苏洵《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的“或”含义基本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成王分封伯禽做鲁国国君的时候,告诫伯禽一定要虚心纳谏,文治和武功并用;伯禽不同意他的观点,拜了两拜后拒绝了。
B.柳宗元批评了“天子无戏言”这一谬论,认为臣子应该判断君王的话是否得当,不能不顾君王言论的正误,一味地严格遵从。
C.两则材料都叙述了桐叶封弟的经过,但是材料二比材料一叙述得更为简洁,包含的主观态度也更明显,这是由其写作目的决定的。
D.与材料一中对周公旦劝谏成王的行为持赞同态度不同,材料二主张臣子应当拿不偏不倚的道理去引导君王,使君王符合“中庸”之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之弟当封耶,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
(2)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耶!
14.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赞扬周公“可谓善说矣”,柳宗元却不这样认为,他用辩证的方法进行了论证,请找出辩证的两个方面。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

刘禹锡

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

【注】①礼部王侍郎主持科举考试,放榜后,广宣和尚作诗祝贺,刘禹锡也以此诗酬和。②羽翰:翅膀。③《高僧传》记载,高僧支谦长得黑瘦细长,眼白多而眼睛呈黄色,当时人说他“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一、二句描述科举考试榜单发出后长安一片轰动,大街小巷上人们争相观看的热闹场面。
B.第五句的“白雪”一词运用阳春白雪的典故,赞颂王侍郎文章高雅,能够承担起科场选才的重任。
C.第六句的“青云”比喻高官显爵,整句话的意思是祝愿王侍郎借这次科考的助力在官场青云直上。
D.尾联用佛典写广宣和尚,在称赞王侍郎的同时也赞美了广宣和尚修为高深,体现出作者与两人的友情。
16.“桃李”是诗中常见的意象,本诗颔联中的“桃李”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的“桃李”,手法和用意均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夜晚山林中的人物活动,以动衬静,突出了环境的幽静。
(2)黄庭坚在《登快阁》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营造了阔远澄清的意境,流露出诗人了却公事后登阁远眺、暂得放松的喜悦之情。
(3)小刚想为一幅绘有古代兵器戈的图画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就很好。
2023-09-10更新 | 3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素养还来自作家对生活投入的热情,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对生活的独特发现。

①生活素养固然包括了见多识广,②也更为本质的是认识深刻,③真切感受。④应当说,经历和见闻都属于广度方面的问题,⑤而认识和感悟则属于深度和密度方面的问题。⑥广度仅仅是一个侧面,⑦在广度基础上加上深度和密度,⑧才能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生活素养。鲁迅曾经鼓励作家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就是要求向生活的深度挖掘。作家叶蔚林认为,创作中的熟悉生活,其实就是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感受。就是说,创造不能停留于生活的表面。茅盾在论创造时,特别强调广度、深度和密度的三位一体化。他说:广博与深入,并不对立,而是        A        的。很难想象,一个埋头在生活的一角,而对一角以外的生活全无所知的作者,怎能够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具有普遍性。我们所要表现的,必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能使广大读者感到身入其境,产生强烈的共鸣;但我们所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不可能不是具体环境中的故事和人物。而所以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就在于作者既有广博的生活知识,又有             B            

18.请在文中A处补写合适的成语,B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补写语句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忽然听到太太或小顺儿的声音,他吓了一跳似的,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做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不能!不能!”“不能受!不能受!”与“不能!”“不能受!”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1.有人将画波浪线的句子“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改为“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有吃有穿,过一份快活的日子”,请结合语境谈谈改前和改后哪种表达更好。
22.下列句子中“仿佛”的用法,与文段中“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不同的一项是(     
A.做戏的锣鼓,在阿Q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
B.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
C.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D.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圣人无为故无败。——《老子》

有的人认为要想“无败”,应该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有的人则认为要想“无败”,应该积极有为。你赞同哪一种?请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论说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刘禹锡(772-842)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连贯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0-220.65修辞手法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