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涟源市涟水学校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联考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9-16 8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科举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推行时间长达1300年之久,其选官功能经久而未衰,是中国古代最有效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的建设发展是一个艰辛、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有所创新的过程。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以下四个特点。

科举是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因此,从唐代开始就注重制度建设的全面性,以确保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如对考试科目的设置、考生资格的确定、考官的选任、考场的管理、阅卷的程序、主管部门的确定等,都做了详细规定。宋以后各朝更是为之不断努力,科举制度建设的全面性不断显现出来。明代推行科举必由学校,增加了童生试,又推行八股文,使考试向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当然这也带有负面效应。清代的科举制度集历代之大成,清代的《科场条例》涉及考试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甚至细到考场用笔的颜色都有明确规定,以体现各有专司,各负其责。

科举制度自创建以来,不断在改进、完善之中。可以说,科举制度的建设在1300年间从未间断,即使在废除科举前的1901年,清廷为改革考试科目,还特开经济特科,以破格求才。科举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公平公正,但几乎与科举制度同时诞生,违背公平竞争的各种舞弊取巧行为就出现了。因此,防止舞弊从一开始就是科举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中,历代对公平取士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

科举制度的发展,也是其本身不断规范化的过程。唐玄宗时,科举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标志着科举考试机构完全从官员铨选机构中脱离出来,取得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科举制度向规范化发展迈进的重要一步。历经宋元,自明代始,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各级考试的规范化,这也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如明代规定,子、卯、午、酉年乡试,丑、辰、未、戌年会试;乡试在八月,会试在二月;乡、会试各考三场,试题范围、形式相同,且有明确规定,届时主持者照章办事即可。清沿明制,且在规范性的管理上更进一步。

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情况,如朝代更迭的动荡,王朝的对峙(宋与辽、金),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元、清)等,但它始终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科举制度不但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反而形成诸多适应性的特点。如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上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金代为适应女真人应试,特设女真进士科。清初,为突出八旗的特殊地位,曾推行满榜汉榜,后不分满汉,但规定各自的取中名额。这些举措大大迎合了少数民族士子的需求,也将科举制度笼络读书人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清政府在治理西南土司地区的过程中,也推行了科举制,同时,增加乡试及进士名额。这些措施体现出科举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特殊情况的需要,但又不违背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科举在西南土司地区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自雍正以来,不断有土司呈请参加科举考试,便是有力的证明。

(摘编自贺晓燕《从制度建设看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科举功名又称为出身科名,是指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特定身份和资格。获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进之路,享受相应待遇。所以,科举功名也就自然成为唐及以后历代政权选拔人才特别是凝聚和稳定社会最为得力的工具,且这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体系的日趋完备而不断强化。具体而言,自唐至清,科举功名体系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的发展:唐代科举功名的平行多元、宋元一体多层进士功名体系的形成、明清一体多层功名系列的空前完备。

由上述自唐至清科举功名体系的变化,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科举功名的影响和吸引力不断提高。科举功名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科举成为当时社会公认的至公之典,其所具备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良民都可报考的开放性,使天下士子都对由此实现自身价值及家族地位的上升充满希望,再加上科举功名层级与任官层级的对应性及其社会声望的不断提高,都持续加强了科举对天下士子的吸引力。

其次,科举功名体系的不断变化,既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又体现出明显的合理性。其中,科举功名由唐代的平行多元发展为宋元的一体多层,提高了进士的尊贵度及其综合素质的适用性。不同于宋元,明清功名层级的显著增多,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进士的选拔质量和更好满足了选官对不同层级人才的需要,而且还为低级功名的士子通过逐级考试不断提高功名层次提供了制度保证,由此大大提升了其活力、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再次,科举功名凝聚社会、巩固统治的功能不断增强。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以明朝为例,其乡试的平均中试率仅为3%上下,会试为8%上下,这意味着90%以上的考生都要落第,故统治者必须处理好落第士子的问题。宋代设立特奏名进士,明清举人、监生、生员都成为固定功名,就是统治者不断扩大对落第者的优抚政策的结果;由此把考场的失意者变成了固定功名的享有者,使其和朝廷成为利益共同体,既有效提高了他们对朝廷的凝聚力,又造就出一个庞大的士绅阶层,成为朝廷巩固统治的坚实基础。

(摘编自郭培贵《科举功名制度的变迁及其政治和社会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明代科举推行八股文,虽然使科举考试迈向标准化的方向,但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
B.清政府在治理西南土司地区的过程中,大力推行科举制,为西南地区的发展提供人才。
C.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这一特定身份和资格后,就已走上仕途,享受相应的待遇。
D.自唐至清,科举功名体系趋完备不断强化,尤以明清“一体多层”功名系列最为完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时,科举考试机构从官员铨选机构中独立出来,科举制才真正具有独立性,并向规范化迈出重要一步。
B.清朝科举制无论是推行“满核”与“汉核”,还是不分满汉但限制各自的录取名额,都维护了满族土子的教育利益。
C.宋元“一体多层”进士功名体系提高了进士的尊贵度;其强调“综合素质”对当今社会人才培养应有所启发。
D.科举功名的层级可以通过考试由低向高流动,是明清科举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大大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二“科举功名是唐及以后历代政权选拔人才最为得力的工具”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李密《陈情表》)
B.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
C.治平尚功德,有事赏功能……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D.唐设进士科垂三百年,有司之取士也,喻之明镜,喻之平衡,未尝不以至公为之主。(黄滔《颍川陈先生集序》)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建设的特点。
5.请结合材料内容及你的理解与思考,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对现代社会制度建设方面的借鉴作用。
2023-09-1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涟源市涟水学校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汪曾祺

秋天生长在淡淡的稻花香里,成熟于戟指的稻芒上。秋天总不免有些悒郁,成熟的稻穗也低垂了头!

时近黄昏,夕阳在西天烧起篝火,地面上的一切都镀了一层薄薄的金。卷发似的常青树树梢上升起一道金边,蓬松松的,静静的。

银子像是刚醒来,醒在重露的四更的枕上,飘飘的有点异样的安适,然而又似有点失悔,失悔蓦然丢舍了那些未圆的梦;甚么梦?没有的,只不过是些不可捕捉的迷离的幻想影子罢了。

青青的远树后冉冉的暮霭。

银子漫不经心地走着,沿着恬静的溪流,轻轻地叫唤着自己名字:银子,银子,……痴丫头!要真是宝贝,为甚么你娘不叫你做金子?她心里藏着一点秘密的喜悦,不愿意给人知道,并且像连自己都不给知道似的。一涡浅笑镶上她的脸。

她走着,眼睛跟着自己的脚尖。这脚尖,小小的,可以把她带得多远!究竟能走多远?她想问问自己,但是她不愿意自己回答,默默地,她又笑了。说了她怕人知道,也怕自己知道。还不是走到——那个坪里!

脚下是带绿的浅草,这些浅草有的也已经红了心,茸茸的,被西风剪得很平齐,被朝露洗得很干净。

她很耐心地寻找,看看有没有马齿咬过的印子。她仿佛觉得有一匹浑身柔润如天鹅绒的长脚俊物,嚼着草,踢着前蹄,悠然拂着修齐的尾巴。马在哪儿呢?她乐意有那么一匹马。

陌头躺着一头倦刍的牛,她心里想:笨东西,我不欢喜看见你啰,你太笨,太懒,太……让你早上自己走出来,晚上再自己走进栏里去。她甚至还想拾一块青鹅卵石扎它一下,因为牛角上正栖了两只八哥儿,它那么从容自在,那么得意,竟想甜甜地做一个梦,但是她没有这么做。这草里一片坦平,一般不会有石卵儿。也许有吧,可是她不想找,多费事。

草坪四近都没有人影,洗净了泥腿的人早给高挑的酒旗儿招去了。咦,连马号的声音都听不见了。世界这样清静,究竟是甚么意思?

这已经出了庄了,银子左手在前,勒住缰辔,右手在后,抓住鞭儿,嘴里一声哈—嘟马来了,嘚嘚嘚……一口气跑了不知多远。她停住了。唉,不像!怎么两脚总不腾空?

马累了后得歇歇,饮点儿水,于是她大步走下土坡,坐到最下面。今儿这坡忽然像是嫌宽了些,比往常宽,也比往常静。

河水清极。水里一处有两只黑晶晶的大眼睛,怔怔地对着她。

嗨,这心脏为什么跳得这么剧烈?跳什么?春天的花过去了,夏天的云过去了,秋天的一株白了头的狗尾草在风中摇。谁家的葡萄园不采摘葡萄酿酒?无意又似有意地,她的手触到自己的胸前,忽然无端地红起脸来。心一下子飞到什么天上去?人都说有三十三重天!飞去了怎么回来,多远的路!

嗯,银子很害羞地往坡上的草里一伏。

啉,啉,一只青桩鸟儿飞过去了,它笑银子。有什么可笑的?银子知道。

银子回去了,她听得妈妈叫银子,银子,——回——来——啵!的声音渐渐远去了。妈妈也晓得银子一定会听见的,她只是不答应罢了。其实银子心中正想到好笑的地方:一天到晚银子银子的叫,应当发一百万财!可是连仅有的一个金戒指还当掉了。

隔山有人吹着芦管,把声音拉长,把人的心也好像拉长了,她痴了一会儿,很想唱唱歌,就慢慢地唱起来了:

第一香橼第二莲,

第三槟榔个个圆,

第四芙蓉五桂子,

送郎都要得郎怜。

门外场上被风儿扫得平平的,除了一两片落叶掠过留下的线条外,只有几个脚印,那是妈妈的。银子将撷来的一把狗尾草,不高兴似的恨恨地一撒。她高兴?她怎么不高兴?快吃饭了。

饭已经摆到矮桌上,爸爸喝着一小杯酒,银子坐在矮桌边,呆呆地注视着爸爸喝一口酒,吮一吮胡子。

银子成人了。爸爸妈妈看看银子,默默地笑笑,妈妈还微微地攒一攒眉。若在往常,银子非得往爸爸怀里一扑,间他笑些甚么不可,但是今天她不想问。她心里想:你们笑我,我不回来了,明儿,我会跑,跑到远远的天边,看妈妈会不会再叫‘银子——回——来——破!’银子一走,你们找金子去。

突然,银子把簇子往下一放。飞奔地跑出门外去了。外面的天宽宽的,罩着大地,地面上的一切都在成熟。

嘚嘚嘚……明明听见的呣?

银子向林子里跑去,今天好像甚么都欺负她。她要去林子里哭一会儿。她要看看那匹马。

19411121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悒郁”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幸福的心理,是银子对异性的好奇,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B.文中写银子嫌弃牛太笨太懒,甚至想拾起鹅卵石扎它,是为了表现银子不喜欢牛,及其任性的性格。
C.银子和《边城》中的翠翠一样,都是处于青春期的少女,翠翠是外向灵动的,而银子则是内向文静的。
D.“银子一走,你们找金子去”,表现银子因父母嘲笑她并对她产生不满,而产生离家出走的奇怪想法。
7.下列关于银子骑马部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唉,不像!怎么两脚总不腾空?”表明骑马的情节是银子想象出来的,并未真实发生。
B.银子骑着马一口气不知跑了多远,说明银子体内蕴藏着旺盛的生命力,她渴望离开去远方。
C.银子骑马,一口气跑了很远,将内心的烦闷一扫而空,这一段的描写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
D.这一内容推动情节发展,由马儿跑累了需饮水,引出下文银子走下土坡来到河边的情节。
8.文中银子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宣皇帝初即位,守廷尉史路温舒,上书言尚德缓刑。其词曰:陛下初即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之统,涤烦文,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德,天下幸甚。臣闻往者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吏是也。昔秦之时,灭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谓之诽谤,谒过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海内赖陛下厚恩,无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妇,勠力安家,天下幸甚。然太平之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天下之命,死者不可生,断者不可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圣人所以伤,太平之未洽,凡以是也。人情则乐生,痛则思死,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诬词以示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恐却,则锻炼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皋陶听之,犹以为死有余罪。何则?成练之者众,而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无极,偷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政,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臣所谓一尚存也。陛下察诽谤,听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改亡秦之一失,遵文、武之嘉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烦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福履和乐,与天地无极,天下幸甚。书奏,皇帝善之。后卒于临淮太守。

(节选自《说苑·贵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B.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C.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D.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民疾”与“除臣洗马”(《陈情表》)两句中的“除”字含义相同。
B.“人情安则乐生”与“沛公安在”(《鸿门宴》)两句中的“安”字含义不同。
C.“此皆疾吏之风”与“声非加疾也”(《劝学》)两句中的“疾”字含义不同。
D.“愿陛下察诽谤”与“富贵非吾愿”(《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愿”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温舒认为,秦朝灭文化尚武勇,轻仁义重狱吏,不接纳忠言,不重用贤臣,喜欢听赞美阿谀之语而闭目塞听,以致灾祸潜伏,最终灭亡。
B.路温舒认为,虽然汉代没有战争和饥饿,百姓努力安家,甚感幸运,但天下太平还未普及,仍需解决秦朝遗留的烦苛的刑狱问题。
C.狱吏对囚犯严刑拷打,用诱供的方式逼他们招供,并且对上报公文的字句反复锤炼,周密考虑措辞,这严重败坏国法,扰乱朝政,阻塞上听。
D.路温舒规劝君主,应明察诽谤,听信忠言,广开劝谏之路,采取放宽刑罚、删减制度等方法来废除烦苛的刑狱,这样就可以国运长存,百姓安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往者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吏是也。
(2)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无极,偷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
14.《论语·宪问》于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请结合文本概述管仲是如何帮助齐桓公的。
2023-09-1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涟源市涟水学校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舟次青神

【元】李齐贤

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隔竹一灯明,随风百丈轻。

夜深蓬底宿,暗浪鸣琴筑。梦与白鸥盟,朝来莫漫惊。

【注】①这是李齐贤奉使川蜀途中所写的一首词。②白鸥盟:出自《州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跨岛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后人以与鸥鸟置餐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按照时间顺序,从“日落”写到“灯明”,然后写到“夜深”,再至“朝来”,依次叙写。
B.“轻”是“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船行,也表现了船上人心情的轻松愉快。
C.下片写晚上人睡的情景,夜深人静,词人宿于船篷之下,暗浪拍打船舷,给人一种悲凉凄冷之感。
D.结尾写词人梦中与白鸥结盟,早上醒来时请白鸥不要惊惧,借典抒发了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6.“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这里写的“日落”景象,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