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10-03 20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雍也》中,我们能看到传世文献中最早关于的讲法。孔子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君子求义,小人重利。孔子告诫子夏,做就要做成有君子品格的儒,以义为尚。可见这里的应该是表示一种职业身份。君子、小人是对从业者道德水平的评价。

那么儒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呢?《说文解字》中讲: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许慎认为是术士。所谓术士是指法术之士,和鬼神相结交,类似于巫婆、神汉、萨满、道士、和尚等。事实上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我们能看到的原始的儒字。甲骨文中的儒字,,从大从水,大指人,人身上有水。金文中的儒字,,水在人上,水变成了雨字,演变成,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的样子。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尊重。《礼记·儒行》中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离娄》中也讲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所以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孔子三十岁,以知礼而闻名,曾经从事这种工作。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从未吃饱过。有人去世,作为襄礼的儒却大吃大喝,是无德的表现,孔子显然不会如此,并且他于当日不再唱歌。孔子是位音乐素养很高的人,弦乐不断,但当有人离世,身为襄礼,孔子心有戚戚焉,推己及人,不再歌咏。

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为子需,其主要职责是为王室主持宾祭典礼,祭祀人鬼,也就是祖先,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属。根据徐中舒先生的考证,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为父辛,因为从事这个职业而位高权重,所以职业的称谓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称为子需。可见当时的还是有很高的地位。但到了春秋时期,儒的地位已经下降了,《礼记·儒行》讲到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人们对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轻慢无礼,并讽刺挖苦,直到孔子至舍,哀公馆之,不敢以儒为戏。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

可见,在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是指处理丧葬等祭祀事务的神职人员,是术士之称。但至孔子始,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对孔子所开立学派的特称。我们现在使用字,已经不再将它与术士相关联,而更多意味着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

(摘编自史怀刚《人文的世界·说释义》)

材料二:

在周代社会中,是极其重要的乡族基层官吏。《周礼·地官司徒》论闾胥之职称:闾胥各掌其闾之政令。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勤敏任恤者。由此可见,乃是在乡间主持礼乐、祭祀、行政、教育、文化的重要人物。

孔子年轻时,正是从出身。《史记》记孔子幼时年少好礼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稍长,又尝为季氏族任小吏以及助祭和傧相。这正是孔子出身于这个阶层的确切证据。又孔子一生,以博学多知、诲人不倦著称于当世,而这又符合的另一个语义:胥,有才智之称也。《论语·宪问》记孔子言论谓: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孔子一生事业,所务在克己复礼唯礼乐之用所先。儒家之学,独传在六经六艺,而重点则在礼乐。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由此可见,孔子所创的儒家,所继承的其实正是古代的文化。所谓,实来自,亦即

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在《周礼》中,需以近声字被假借作。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变迁中,需增旁,又书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家的前身。他们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亦即所谓儒冠、儒服。其特征是逢衣浅带,解果其冠。即宽大恢宏的衣袍与崔嵬高耸的礼帽。

同时,胥又是周代社会中广义的有才智之士,即知识分子的美称。所以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凡有道术者,皆可在这一意义上称为,即术士。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儒以道得民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古之儒者,博学于六艺之文,乃是正统意义上的。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

(摘编自何新《诸子的真相·儒的由来与演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子夏的告诫以及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时的表现,说明儒对从业者有道德要求。
B.儒在殷商时地位崇高,春秋时却成为人们嘲弄的对象,直至孔子出现,才重新赢得人们的敬重。
C.儒因为地位、职业特殊,商周以来,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装束:衣袍宽大恢宏,礼帽崔嵬高耸。
D.儒也曾经是对知识分子的美称,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都可以称为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古文字的字形推演以及前人考古成果的引用来考释“儒”的涵义。
B.材料二从“近声假借”“文字变迁”的角度梳理了“需”“胥”与“儒”的关系。
C.“儒”为“术士之称”,然而,材料一、材料二对“术士”的理解并不相同。
D.从“需”到“胥”再到“儒”的发展变化可见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
3.下列孔子的言论中,最能体现“儒”职业特点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两则材料对“儒”内涵的演变有不同认识,请简要分析。
5.《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根据材料,试找出能够证明这一学说的依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关六赋

阿成

爷爷活着的时候,每逢旧历的春节,老三的父母一定要领着他们生育的四位雌雄,到爷爷的家去过年。爷爷死后,老三这兄妹四人也一定得到父母的家守岁。

这是王氏家族的规矩。

-题记

老三爷爷的也就是后来老三父亲的家,院子很阔。凭栏望去,一任江天浩浩荡荡,爽着肺腑。其住房几经修缮,父亲住着很好,很遂心,很滋润,过得也极有板眼。

每值茶余饭后,兄弟几个一律恭恭敬敬,坐在庭院的小凳上,听父亲讲《论语》。

老三的父亲是读书人。爷爷活着的时候,早早地把他送到松花江对岸的私塾,读孔子。

山东人古来就讲究智力开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再者说,“养不教,父之过”嘛。

老三的爷爷是“闯关东”的山东人,后来成为这里的第一户居民。为了供儿子读书,捕了一辈子的鱼,卖了上百吨的鱼虾,真累!

每逢星期六,学堂放课,老三的爷爷就早早地摇了船到江南,歇船在柳荫之下,吸着早烟,等父亲。

父子俩见了面:

儿子给爹鞠一躬,说:爹——

爷爷嘿嘿地傻笑,说:儿子——

老三的父亲讲《论语》,从不看书,凭着记性。另外,小方桌上总有一壶清茶,饱饱地候着。“子曰,”父亲说,“就是孔子说。曰,就是说。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做事,不能光靠嘴,要少说。古人说:贵人言语迟。靠什么呢?靠行动,靠作。光说不做,不是仁义人;光做不说,大用之材。记住没?”

兄弟几个都点头,不说。

“子曰:融四岁,能让梨。”

“子曰:温良恭俭让。”

“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父亲说:“凡‘子曰’,都要背下来,方能成人。”

老三的父亲教育子女,层次比较高,很有群体意识。

……

每逢旧历的春节,除夕的年夜饭,事先一律要祭祖,儿女们要给仙逝的爷爷、奶奶的灵位磕头。父亲还要在灶前烧一沓阴币,恭恭敬敬,说些话。全磕完头,父亲站在一旁,依次给压岁钱,都是新票子:二元、一元、五角不等。

儿女们接了钱,很激动,说“谢谢爸”。

守岁之夜,不准睡觉,都要精精神神。俗话说:一分精神,一分财;十分精神,抖起来。年夜饭,老三的父亲总要讲些旧话,比如“在家敬父母,胜似远烧香”。讲的是山东泰安一个打烧饼的和一位有钱的少爷,到泰山大成殿争当天下第一大孝子的事。父亲讲得有支有板儿、有景有物,人物实在,对话不多,听了不忘,有较高的审美层次。老三一干儿女,听得入神,觉得很亲切。

老三兄弟几个,数老三的大哥最出息。

老三的大哥在地方法院工作,是副院长。每值旧历年,他总要早几天把“东西”送到父母的家里。送的东西都很实惠。算一算,一二百元不止,足够老三的父母享一个正月。

旧历三十这一天,老三的大哥领着媳妇、女儿回家,事先一定要脱掉法院的制服,换上便装、布鞋,并告诉大嫂:“到家讲话做事要注意,不能乱说,不能神气,也没什么可神气的,是事儿,听着就是了,多干活!”

大嫂笑着说:“老王啊,老王……”

大哥狠狠地瞪了她一眼。

老三的二哥一律是旧历三十的下午,骑着摩托车,驮着二嫂回父母的家过年。

老三的二哥也出息得不错,是第一代企业家。现在已是几十万元户,常常去参加市里的一些会议。二哥回家过年,自然提的都是高档货。有山珍,有海味,有洋货,分东洋与西洋,都很名贵,看着浑身痛快。

临行前,老三的二哥也一定很严肃地对二嫂说:“回家过年,有几条注意,一不要化妆,全擦掉,土一点没关系。二不能摆阔,首饰什么的,不戴。要有老有少,不准瞎白话。家里的饭,好不好吃,一律认真吃。尤其爸妈做的,要说,真好吃。听见没有?”二嫂笑笑,说:“行,听你的。就当上庙了,一天怎么也忍了。”二哥说:“对!就是这意思。”

二哥二嫂回家过年,穿着都很朴素,甚至显得过了,头发也剪得很短,像五十年代的干事。老三家境不富裕,在一家杂志社当助理编辑,也是新潮作家。回家过年,带的礼品就很一般化,是四合礼。有四种奶油蛋糕,很艺术地组装在一个礼品盒子里,并用透明的玻璃纸罩着。

老三回家过年,从不戴他的贝雷帽,上衣兜也不插钢笔、油笔。事先也要对媳妇说:“嗯——到家,看别人,他们怎样,咱怎样,千万别出挑儿……”

老三的媳妇看了看他,轻蔑地说:“熊架!”

……

自从老三兄妹四人分别嫁娶后,凡二十余载,都回家过年这事,居在一个城市的兄妹,并不事先通通电话,也不约定一下,基本上都回去。

今年过年,兄弟几个都事先做了安排,回家过年。

老三的母亲对孩子很好,很平等,也很亲近,总是喜着脸:“三儿回来啦。”“老二回来啦。”“老四也回来啦。”都柔柔的,儿子、女儿瞅着,心里就充满了温馨的阳光。

(有删改)

[注]①熊架,山东方言,意思是看看你那德行,看看你那样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去接放学的父亲,作者使用了白描手法,简洁生动地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温情。
B.小说对王氏家族旧历春节“守岁”规矩的叙述,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爱憎。
C.老三父亲要求子女凡是“子曰”都背下来,给人不容置疑的感觉,作者赞赏中有调侃。
D.小说淡化情节和冲突,在平淡叙事中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家庭生活之美。
7.关于文中回家过年三兄弟叮嘱妻子的情节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大瞪了大嫂一眼,表明他严肃认真的态度;老二的叮嘱表明其夫妻关系和睦。
B.因为老三当助理编辑,既无钱也无权,所以老三妻子对他的话很轻视和嫌弃。
C.与上文父亲教三兄弟《论语》形成前后照应,体现出崇尚谦虚内敛的民族传统。
D.从叮嘱情节可以窥见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第三代人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嬗变。
8.小说中王氏家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
9.阿成小说的语言雅与俗相间,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群而不党义

鲁论《卫灵》篇“群而不党”,集注“和以处众而不阿比”,君子处众之道,诚如是矣。《论语》曰:“诗可以。”曰:“鸟兽不可与同。”此“群”之义近公也。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曰:“君子不党。”此“党”之义近私也公则为和为周在朝可以收同寅协恭之美在野可以释惊世骇俗之嫌。私则为流为比,有其材则凭城据社而堪虞,无其遇则逐末随波而不恤。公私之间、群党之义判然矣。君子之群而不党之由于器识学问亦然矣。

由是以推,王导纵于王敦,蔡邕铭思于董卓,党矣而无所为群。贾生益伍夫绛侯,屈原被谗于靳尚,不党而亦不能群。所谓群而不党者,必如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诸君子,以集思广益而渊然,以黜崇正而毅然,以激浊扬清而霭然,盖无其量者,不能群群矣。而识不足以自固,则又不能不党,此其大较也。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东林,虽不可以一概论,然小人之所以倾陷正士者,无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党,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诸君子亦与有责焉。以为群,则君子与君子宜无不同,何以洛蜀朔之显分门户?以为不党,则聚徒讲学,何必以诋讥朝政为能。非器识学问之兼至者,盖不足以语此矣。

后之君子果以释党为心,而不以树党为事,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门养晦。其在《礼》曰“君子敬业乐群。”此君子之群也。其在《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此不党之君子所普为之也。否则意气未化,而声气助之,至欲合群力为君国抗,此则天下之乱也。

(节选自《赵佩茫集》,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党”之义A近私也B公则为和C为周D在朝E可以收同寅F协恭之美G在野可以释H惊世骇俗之嫌。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指光明的,与“唯昭质其犹未亏”的“昭”,两者词义相同。
B.恶,指行恶事,与“非恶其声而然也”的“恶”,两者词义不相同。
C.邪,指奸邪之人,“邪曲之害公也”的“邪”表示品行不正的小人,两者用法相同。
D.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鸟兽不可与同群”的“群”意思接近,都指向两者共处、互动与交流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分析“群”“党”的不同内涵,阐明了集体与个人、群与党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B.作者认为,王导、蔡邕、贾生、靳尚四人党而不群,是因为他们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也不值得与他们谈群而不党。
C.作者认为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洛、蜀、朔三党分立以及明代东林党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构陷排挤正直之士的情况。
D.作者认为像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等人群而不党,真正达到了《礼记》和《尚书》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4.历史上的朋党之祸值得后人警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党而不群”的危害。
2023-10-0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韦少府

李白

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

欲寻商山皓【注】,犹恋汉皇恩。

水国远行迈,仙经深讨论。

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

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

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

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

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注】商山皓:即商山四皓,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奉黄老之学的贤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龙”“白鹿”实指两个地名,但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辞别朝堂、寄身江湖之意。
B.“向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敬亭猿”则叫声凄婉,这些都让诗人止步难前。
C.“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化自陶渊明的诗句,显示了诗人独立不群的人格。
D.“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其中有别离时的不舍,也有别离后独自惆怅的忧伤。
16.“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在对待“仕”与“隐”的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