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贵州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10-04 10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思想里面突出体现了崇德的精神,可以说,“崇德”是孔子思想的总精神。什么是崇德呢?崇德就是始终把道德放在首要地位,无论是国家的政务外交,还是个人的修身养性,都要以道德价值作为评判标准,对人对事首先要从道德的角度加以审视。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不相信强权暴力能够成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他的理想是要用道德文化的力量,用非暴力的形式来实现对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和领导。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以德治国”。《论语》里,孔子关于国家、社会、个人修养的种种论述,处处体现了崇德的精神。这种崇德的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道德基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是孔子最重视的道德观念。在《论语》里,孔子有一百多次该到“仁”。《吕氏春秋》记载“孔子贵仁”。“贵仁”就是说孔子在诸多的道德观念里,最重视最推崇“仁”。当时还没有“价值”这个概念,古人都是用“贵”来表达这个意思,比如“以和为贵”“以民为贵”,就是把“和”“民”看作是价值上最重要的。

“仁”在字面上的意思是仁慈博爱,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在孔子思想中,“仁”代表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既是为人原则,也是至高美德,又是社会理想。正是这样,“仁”成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里面首要的道德观念。要总结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第一个就是“仁”。不管是“仁义道德”,还是“仁义礼智信”,都以“仁”为首位。

孔子在家庭伦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普遍性的人际伦理——“仁者爱人”,使“仁”成为社会文化的普遍价值。当然“仁”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在伦理上表现为博爱、慈惠;在情感上表现为恻隐、不忍、同情;在价值上表现为关怀、宽容、和谐;在行为上表现为互助、和平、共生,特别是扶弱济困——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帮助;更广泛地来看,“仁”还包含着珍爱生命、善待万物的思想。近代所讲的大同,包括今天所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文化根基都是源于“仁”的观念。

孔子不仅突出强调了“仁”的重要性,还把“仁”展开为两方面的实践原理: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是“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前者可称为“恕”,后者可称为“忠”。从“恕”来讲,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也绝不要施加给别人;从“忠”来讲,就是自己要发展,要幸福,同时也要让他人得到发展,得到幸福。孔子是不主张“己之所欲必施于人”的,这就避免了强加于人的那种心态和行为。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需要,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把别国作为自我实现的工具,从文化根源上讲就是这个原理。在今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被确认为世界伦理的黄金准则。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如何处理义、利的关系?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分别不在地位的高低,而在道德认识、道德觉悟、道德品质上的高下——“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到了孟子,他将义、利关系大大地发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而汉代董仲舒则明确强调儒家的义、利立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强调道义和功利一定要区别开来。可以说从先秦到西汉,“尊义”的思想都一以贯之。西汉后独尊儒术,尊义思想也就顺理成章地推展开来。

孔子思想中对“义”的推崇,主要体现在“君子义以为上”,即把“义”作为道德原则,坚持道义高于功利,“争利必亡”。以“义”为上,也体现了崇德的精神。“义利”之辨,一方面是崇德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偏好。我们讲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思想源头也就在于此。另外,儒家思想尊义,但并不否定利,而是把对“义”的追求看作是最根本的“利”。国家不能只追求财富,只看GDP这样的“利”,还要把对道义的追求看作是最根本的利益。这样深刻的思想,应该说和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人类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但传统的义利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正向着“工具”和“功利”的一边片面发展。如何治理现代社会的这一弊病,是全世界和现代文明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孔子和儒家的思想,可以对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片面性或者说偏向形成一种制约,这也是其现代价值之一。

总之,孔子思想以“崇德”精神为统帅,具体的表现是坚持道德重于一切,主张他者先于自我,强调道义高于功利,以中庸排斥极端,以和谐取代冲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孔子及儒家的“仁义”思想,或可为世界的发展导明航向:“仁”要导向社会和谐,导向世界和平,“义”要导向社会正义,导向国际正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摘编自陈来《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崇德、贵仁、尊义,以及中庸、和谐等价值观,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道德基础。
B.“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仁”居首位是因为孔子的重视和推崇,并以之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C.孔子使“仁”成为一种普世价值观,并将其运用于伦理、情感、行为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诸多方面。
D.“尊义”实际是儒家崇德精神的具体体现,坚守义而舍弃利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偏好影响深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崇德精神,与孟子的“以德服人”“以德化人”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B.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儒家的“义利”之辨能够体现这一思想。
C.“尊义”的思想贯穿先秦、西汉,直至儒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其源头始于孔子。
D.孔子的“忠恕”思想在本质上还是“仁”。只要践行这一思想,就可避免霸权主义的产生。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孔子“仁”的道德观的一项是(     
A.“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B.“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C.“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中庸》)
D.“在相关关系之两面中,彼此互以对方为重,是曰伦理。”(梁漱溟)
4.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1993年9月,“世界宗教议会”全体大会讨论并通过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宣言》确定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是全人类都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请结合材料分析,孔子的这一主张何以成为世界伦理的“黄金准则”。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他们是在云层之上。木兰站在那高出无字碑以上的台子上,一只手扶着阿非的肩膀,头发随着山风向后飘扬,看着犹如一个山上的精灵。她向远处望,远处那一块块灰的是山,一片片紫而深绿的是山谷。一带随时变色的霞彩神奇的光波,在大地上飘过。往西,只见红云似海,闪耀着金线银丝,好像斜阳照耀在老人头上一样。立夫已经走下石阶,正立在下面黑暗的石碑旁边。石碑有二十多尺高,历时已有两千年,上面罩着棕黄的干枯苔藓。立夫往上看,看见木兰秀丽的侧影,背后衬托着色彩富丽绚烂的晚霞。

木兰说:立夫,你看见那个没有?一边手指着西方的云彩。

立夫回答说:我看见了。

木兰也走下到石碑旁边来。这块石碑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来封泰山时建立的。至于石碑上为什么没有雕刻上字,则不得而知。有人说当时他突然生病而死,石碑也就立而未刻。另一个说法,较为近似真实,就是刻碑的人不愿将此暴君之名永垂后世,故意将碑文刻得浅,所以不能经久,早就不耐风雨,剥蚀不见了。

木兰走近石碑,那时立夫还在近前站着,仔细看那苔藓封闭的石头,不觉看得出神。她伸手把一些苔藓揭下来,立夫说:不要!

木兰说:这个石碑好大。这时一阵子寂静。

木兰又说:还这么老!又是一阵子寂静。

木兰也寂静下来。木兰、立夫和阿非三个人,坐在附近一块石板上,也寂静得和那个石碑一样,他们好像也变成了没有字的碑文。

最后,立夫开言,才打破一阵子沉寂。他说: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

木兰看见立夫眼睛上那副梦想的表情。在这块无字的石碑上,他读到了兴建万里长城的暴君的显赫荣耀,帝国的瞬间瓦解,历史的进展演变,十几个王朝的消逝——仿佛是若干世纪的历史大事一览表。而这个默默无言的,黑暗的岩石,在高山日落的时候,横压在立夫和木兰的心头,那块巨大的石碑,是向人类文化历史坚强无比的挑战者。

立夫说:你记得秦始皇怕死,派五百童男童女到东海求长生不死之药吗?而今物在人亡。

木兰说出谜一般的话:因为石头无情。

这时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漂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五分钟以前,木兰的心还激动不已,现在她心情平静下来,不胜凄凉,为前未曾有,外在的激动不安,已降至肝肠深处,纵然辘辘而鸣,她的心智,几乎已不能察觉。她一边拖着疲乏的腿,迈上石头台阶,心里却在想生,想死,想人的热情的生命,想毫无热情的岩石的生命。她知道这只是无穷的时间中的一刹那,纵然如此,对她来说,却是值得记忆的一刹那——十全十美的至理,过去,现在,将来,融汇而为一体的完整的幻象,既有我,又无我。这个幻象,无语言文字可以表明。滔滔雄辩的哲学家对此一刹那的意义,会觉得茫然,也会觉得穷于言辞,无以名之,姑名之曰经验。

夜,对人也并不永远是平静安谧,正如对草木岩石一样,对不会做梦的鸟兽昆虫一样。民国六年七月十六的晚上,在泰山顶上,对木兰来说,是特别使人心神不安的一夜、他们的晚餐有四个菜:妙蛋、芜菁汤、藕片、香菇烧豆腐,另外是小米玉蜀黍粥,馍馍。旅途劳顿,山中空气新鲜,大家都非常饥饿,几盘子菜都吃得精光。虽然食物并不精美,远寺的钟声却使他们觉得此次晚餐风味迥异。饭后,又喝了极其清冽的山泉茶。荪亚【注】与立夫闲谈,谈论的是关于在日本的生活经验,然后就寝。

荪亚一觉酣眠,鼾声大作,木兰瞌睡了一下,但又醒来,然后又打瞌睡。因为茶的力量大为不同,一直使她的头脑清醒,不过腿和身子却睡得很甜,自己也不知道是清醒,还是在睡梦之中。她觉得,仿佛是半在梦境,一直在费力解一个巨大的云雾般的结,那是一个谜,而那个谜是创造万物的主宰。她正在费力想解开那个谜,一阵山风吹过,撼动卧室的窗子,她又醒来。但是荪亚还在继续打鼾浓睡。

(节选自《京华烟云》)


【注】姚木兰十岁时为避义和团之乱在南逃途中与家人失散,后为曾家搭救,与曾荪亚一同长大。十六岁时遇见孔立夫,木兰对立夫暗生情愫,后听从家人安排嫁给荪亚为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从文中描写木兰“头发随着山风向后飘扬,看着犹如一个山上的精灵”一句,可以窥见作者的喜爱之情。
B.文中木兰感叹“这个石碑好大”“还这么老”,都无人回复,只有“一阵子寂静”,是因为木兰试图将石碑上的苔藓揭下来,立夫并不赞同。
C.无字碑引发了孔立夫对历史的回顾,让他读出了“无限的话”,对于立夫“物在人亡”的问题,木兰认为“石头无情”,而人有情,这引发了木兰对于生命的思考。
D.《京华烟云》深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文中“夜,对人也并不永远是平静安谧,正如对草木岩石一样,对不会做梦的鸟兽昆虫一样”一句,可见庄子齐物论的思想。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一游,木兰与立夫的对话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心照不宣,他们之间的关系与木兰同荪亚间的关系形成鲜明对比,由此表现木兰在婚姻中的挣扎。
B.“游云片片,奔忙一日,……只剩下高隆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一句,将游云和高峰人格化,描写泰山上夜幕降临之景,凝练有趣。
C.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它既为后文木兰与立夫关于无字碑的对话张本,也为展示木兰内心的生死观及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作好了准备。
D.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述了木兰、立夫几人同游泰山观看无字碑的过程,运用大量心理描写,诠释了木兰对生命真谛的思考。
8.“在泰山顶上,对木兰来说,是特别使人心神不安的一夜”,请结合小说情节,分析木兰的“不安”产生的原因。
9.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评价《京华烟云》,说道:“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请结合文本内容,找出三处能够体现其哲学思想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恕,字宗贯,三原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由庶吉士授大理左评事,尝条刑罚不中者六事皆议行之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天顺四年以治行最,超迁江西右布政使。成化元年,南阳、荆、襄流民啸聚为乱,擢恕右副都御史抚治之。会丁母忧,诏奔丧两月即起视事。恕辞,不许。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父忧,服除,以原官总督河道。浚高邮、邵伯诸湖。因灾变,请讲求弭灾策。帝为赐山东租一年,畿辅亦多减免。旋改南京户部左侍郎。十二年,大学士商辂等以云南远在万里,而镇守中官钱能贪恣甚,议遣大臣有威望者为巡抚镇压之,乃改恕左副都御史以行。恕居云南九月,威行徼外,黔国以下咸惕息奉令。当是时,安南纳江西叛人王姓者为谋主,潜遣谍入临安,又于蒙自市铜铸兵器,将伺间袭云南。恕请增设副使二员,以饬边备,谋遂沮。还南京数月,迁兵部尚书。考选官属,严拒请托,同事者咸不悦。而钱能归,屡谮恕于帝。帝亦衔恕数直言,遂命巡抚南畿。孝宗即位,始用廷臣荐,召入为吏部尚书。恕扬历中外四十余年,刚正清严,始终一致。所引荐耿裕、彭韶、章懋等,皆一时名臣。弘治二十年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者,恕力也。武宗嗣位,遣行人贵敕存问,恕陈国家大政数事,帝优诏报之。正德三年四月卒,年九十三。讣闻,辍朝,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谥端毅。

(节选自《明史·王恕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尝A条B刑C罚D不E中F者G六H事I皆J议K行L之M迁N扬O州P知Q府R发S粟T振U饥V不W待X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民,指因受自然灾害、战争等祸乱,背井离乡,流亡外地;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B.畿辅,古代称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后指国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
C.惕息,意为心跳气喘,多以“不敢惕息”形容恐惧。文中用来表现对王恕的敬畏。
D.行人,指出行之人。义同“行人弓箭各在腰”“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行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恕在扬州担任知府时,开仓放粮,赈济饥荒,同时设立资政书院,征收读书人的赋税。政绩考核成绩最佳,被破格提拔担任江西右布政使。
B.王恕总督河道时,疏浚了高邮、邵伯等地湖泊。在灾变发生时,请求研究寻求消弭灾祸的策略。皇帝因为他的建议赐免了山东百姓一年租税。
C.大学士商辂等人认为云南远在万里,商议派遣有威望的大臣前去镇守。王恕受遣,在云南任职九个月中,各部落都谨慎奉命,威名远播境外。
D.弘治一朝,政治清明,百业兴旺,号称盛世,这其中多有王恕的功劳。武宗继位,遣使慰问,年迈的王恕还心念国家大政,受到了皇帝褒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潜遣谍入临安,又于蒙自市铜铸兵器,将伺间袭云南。
(2)而钱能归,屡谮恕于帝。帝亦衔恕数直言,遂命巡抚南畿。
14.《明史》赞誉王恕“砥砺风节”,请概述其身居要职却有风骨节操的事迹。
2023-10-0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怀嵩”,取怀念嵩山、洛阳之意。②画角,古代乐器名,一般在黎明和黄昏时吹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标题交代了人物、事件、地点,综观全诗,即事即景感怀。
B.本诗写景洗练生动,描写角度或仰或俯,时远时近,视听巧妙结合。
C.本诗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烟影重重,诗人登临送目,怀人追往。
D.本诗尾联以景结情,实写酒后乘兴与友人一起踏雪,欣赏覆雪群峰。
16.本诗境界高远,画幅中凝聚着傲岸昂扬的精神。试结合诗句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难能可贵。《〈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个意思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不应满足于饮食的温饱和居住的安逸,而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才是真正的好学。
(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2023-10-02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正在成都地进行。世界大学生的相聚,引来全球游客共享大运盛会,也推动当地特色产品、新型零售、文体融合等产业加快发展,为这座休闲之都、文化名城再添一把助力消费复苏的“熊熊烈火”。

“颜值绝了!”“一个蓉宝,独具四川特色!”“蓉宝真的好可爱!”……在抖音商城“成都大运会运动旗舰店”,来自全国各地的顾客对一款以变脸为特色的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作为成都大运会的吉祥物,蓉宝是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芝麻”为原型创作,其面部构思参考了传统艺术瑰宝——川剧的脸谱样式。“蓉宝”的耳朵、眼睛、尾巴呈现火焰形态,将憨态可掬的熊猫形象与热情的火焰元素融为一体。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蓉宝出现在代表团入场队伍里,蹦蹦跳跳,转圈圈,比心心,直接拉升整个仪式的“国宝含量”,成为名副其实的“显眼包”,吸粉无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蓉宝出现在代表团入场队伍里,蹦跳,转圈比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023-10-0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盐碱地?答案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就是“返盐”季节。东北、华北、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有明显的“脱盐”“返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降水量很少的缘故,土壤盐分所处的地形关于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也就是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来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如松辽平原;,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

20.下列句子中的“是”和“答案是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中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个荣誉是我们大家的。
B.慢点,跑得满身是汗。
C.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
D.你说,是谁告诉你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9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3-10-0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在生活中常用一些词语来对事物进行判断,如大小、好坏、是非、利弊、善恶、有用无用等,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6-90.4林语堂(1895-1976)  《京华烟云》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张廷玉  《明史》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欧阳修(1007-1072)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0-22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人生感悟  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