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日照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10-10 19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达尔文设想,人类和猿猴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遗传下来的,这一观点曾使他的许多同代人怒不可遏,尤其让那些一直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人们出离愤怒。当达尔文于1833年首次草草写下他的遗传思想时,还没有发现任何与智人不同的骨骼。达尔文预言,如果发现此类化石,它们一定会介于猿猴和人类之间。第一个“遗失的环节”发现于达尔文的理论正式发表前两年,即1857年。新发现的智人亚种尼安德特人看上去确实有点像猿猴。当其头骨和部分骨骼首次在波昂的一次德国科学会议上展出时,有人怀疑它不属于真正的人类,也有人认为不过是一种反常现象。然而,地质学家莱伊尔发现,“新观察到的猿人骨骼与正常标准人类结构的差别,并不是一种偶然的或随机的畸形。如果变异法则正合乎进化论者(如达尔文)的要求,那么这种差别是意料中事。”

从发现尼安德特人至今,在欧、美、亚各洲都有过许多对人类和前人类化石“露西”的发现,这些无一例外地都是一种实验。总之,达尔文的预言已经充分被证实了。因为从解剖学的角度而言,每发现一个较老的化石,都愈来愈接近于猿猴。但最近几十年来,已可利用更精密的技术来检验共同祖先的遗传原理。进化透过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实现,而脱氧核糖核酸又显示了不同种之间在生物化学和形态学方面的区别。

达尔文对基因或DNA还一无所知,所以他的想法十分不同凡响。直到克里克和沃森在50年代破解了DNA分子的共同语言,重新发现了19世纪后期孟德尔关于基因的研究之后,达尔文在百余年前提出的生命皆有共同祖先的预言,才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证实。

这样看来,灭绝现象没有达尔文想得那么简单。以恐龙为例,如果达尔文关于生物为生存环境而竞争的设想是正确的,那么物种形成的速率将如他所料,与物种的灭绝达到完全的平衡。但是恐龙却在短时间内突然消失了;迄今为止,从未在比马斯特里奇白垩新的地层中发现过恐龙化石。是哺乳动物杀死了恐龙?几乎没有人真的这样想过。当时的哺乳动物都很小,它们的生活环境与霸王龙或角龙之类并不相扰,当然也无力挫败那些庞然大物。

所以我们该探究的是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化石纪录和动物的选择性繁殖,达尔文深知生物的演化是非常缓慢的。生物个体在生命期限内不能发生大的变化。比如说,一种生物无法因为气候日趋干旱而变成骆驼,只有在经历了许多代的干旱之后,生物才能忍受缺水的环境生存下来,或者形成某种防止失水的功能,并且无法办到的物种拥有某种繁殖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无疑会有某些生物个体灭绝。

但是,依事实看来,地质纪录也反映出两种相当不同的演化速率。有一段时间是平静时期;在这一段时间内,大多数物种保持不变,演化形成的新物种与灭绝的物种数量大致达到平衡。但是也有一些时期,物种形成速度极快,或者生物的灭绝更快。首先,历史上存在着诸如恐龙灭绝那样的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然后是一个间歇期。这时期生物按照马尔萨斯的说法,像兔子一样成倍地增长。然后分化形成新的物种。有时演化速度之快,谓之“爆炸”实非夸大其词。

如果我们注意到环境可能与上述生物演化形式有关的变化,那就会发现一种显而易见的有趣联系。快速的环境变化,必将加速生物灭绝的速率,使后者超过物种的形成速度。因为任何生物通过演化而适应环境变化的速度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旧种属的灭绝与新种属形成所引起的竞争风马牛不相及,达尔文却反过来强调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鉴于此,环境变化速率理应处于生物灭绝公式的核心地位。环境变化速率愈快,生物灭绝的速率也愈快。沿着这条线索思考,近一个世纪来,古生物学家四处挖掘所发现的奇珍异兽大规模灭绝,很可能是由环境的剧烈变化引起的。如果有一种灾变能够证明对这种或那种生物灭绝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达尔文的“规律”就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如果我们不能透过鉴定古生物遗骸和现代物种的研究,预言何种生物将幸存,何种生物将灭绝,那么适者生存又有什么意义呢?

预测结果是对适者生存说的最后检验。我们或许可以说,适应能力是判断幸存者的标准,适应能力决定生物个体适应环境的程度。从这个看法,我们甚至可以预言哪一种农作物具备从一场为时短暂的旱灾中幸存下来的能力。但是如果环境发生灾难性变化,我们能不能预言哪一种具备最快的适应能力?即使我们能够猜度未来灾变的情况,又能否预言即将产生的环境情况呢?现在没有食草蛇类的小动物,因为根本不存在食草的蛇类。如果假设有一场灾变使啮齿动物和昆虫急剧减少,我们根据蛇的适应能力,仍难以预言它们能否靠藻类幸存下去,也无法预言经过几代的演化,它们能否有机会创造出一种环境而不致灭绝。

(摘编自许靖华《达尔文的错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于1833年写下的遗传思想认为人猿有共同祖先,该理论虽饱受质疑,终由一系列的实验证实。
B.莱伊尔认为,猿人骨骼与人类结构的差别,是合乎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可用作共同祖先理论的支撑。
C.地质记录显示,平静期内物种数量相对平衡,另一时期中物种的形成和灭绝会先后快速成倍地增长。
D.环境变化速率处于生物灭绝公式的核心地位,且二者成正比关系,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的共同祖先理论使他的同代人怒不可遏,是因为他的共同祖先理论触犯了人作为高等动物的尊严。
B.“草草”一词,看似批评达尔文在提出共同祖先理论时草率而没有依据,实则体现了大胆预言的科学精神。
C.“在这一过程中,无疑会有某些生物个体灭绝”,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已超出了该生物个体的适应能力。
D.从最后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在不可知的环境中,我们难以预言生物是否具有能适应环境生存下来的能力。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全球因大陆板块的运动快速变冷,进入了“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海平面因此大幅度下降,突然的环境变化造成了大量物种集群性灭绝。
B.泥盆纪晚期,地核熔岩泄露,西伯利亚地区熔岩喷涌而出,瞬间杀死大量海洋生物,熔岩中大量有毒物质融入海洋,海洋动物大量死亡。
C.在环境几乎没有变化的短时间内,外来物种比当地物种更能适应环境,取而代之成为优势物种,那些原来的生物反而数量锐减甚至灭绝。
D.二叠纪时期,因多个陨石撞击地球导致火山喷发,海洋中大量甲烷水合物汽化,造成全球温室效应,导致了海洋生物和陆地生物重新洗牌。
4.在作者看来,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哪些错误?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文章在指出达尔文的疑点、错误的同时,为什么竭力证明达尔文进化论中“共同祖先”理论的正确性?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慢先生的秋天

蒋一谈

喷泉是向上流的瀑布。在喷泉的右前方,几只鸟排成斜线滑行。秋天的光线散发出沉静之美,这些鸟被它们自己的影子引向动物园的湖泊深处,绿藻虽然衰败,依旧将湖水衬绿。其中的两只鸟,合力抓住一根断枝,轻盈地站在上面,尾翼低垂,脖颈缠绕,甜蜜地恋爱。

这些鸟很美,可是在慢先生心里,鹤最美。鹤园还在前面,掩映在树林深处。他想象着鹤在假山和池塘旁漫步的样子,一只脚落下,另一只脚隔一会儿才落下,一只脚抬起,另一只脚隔一会儿才抬起,这不是鹤的做作,而是鹤的优雅。中国古代文人建造房屋和墓穴时,会依据鹤的步幅来测量尺寸。想到这些,他的嘴角浮现出笑意。

认识他的人称呼他“慢先生”,他的慢超乎寻常:走路的时候,他的手臂和腿脚关节好像被空气暂时抓住了,说话的节奏也是慢的。第一次看见他的人,会以为他肢体残疾,或者精神上出了问题。他经常被围观,引来众人议论:这个男人慢得离谱,慢得让人心慌,他在表演吗?他笑而不语。有人说他像机器人,他慢慢摇了摇头,有些气恼。

他在石头上慢慢坐下,慢慢取出水杯,慢慢拧开杯盖,慢慢张开嘴唇,喝了第一口水。一个肥胖的男人举起自己的水杯,嬉笑着模仿他的动作,最后累得气喘吁吁。他早已习惯这样的模仿与戏谑。

他抬头看湖泊里的鸟,鸟消失了,那是短暂的消失,它们飞不出动物园。动物园管理处发布过公告,说他们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虚拟天空装置。这样一来,动物园里的鸟能生活在铁笼和栅栏之外,在另一个空间里自由飞行,想飞多久就飞多久。不过,如果那些鸟飞得过高,虚拟天空里的电光屏障会自动阻拦它们,强迫它们飞落下来。面对电子牢笼这种高科技新玩法,慢先生心里五味杂陈。他心里有隐忧,他听别人说起过,动物园里的这些动物死亡之后,会被机器动物取代。如果真是这样,那只鹤怎么办?想到这儿,他的神情有些黯然。

现在是秋天,其实夏天就在不远处。夏季的某一天,慢先生在图书馆典藏室中清理藏品,在箱柜最里面发现了古籍善本《鹤谱》。他拂去上面的灰尘,被里面的图画和文字深深吸引。中国古代文人以鹤为师,言行举止皆依照鹤的节奏和气韵,力图做一个缓慢的不慌不忙的人。

他去动物园观察鹤,一边观察一边模仿,动作既夸张又滑稽,摔倒过很多次,胳膊和腿脚被石头划伤过。周围的游客举起手机拍照,还有人笑话他,他提醒自己不要在意。半个月之后,他掌握了慢的要领,身体也越来越自如。再后来,他已经能真切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和肢体的慢动作、语言表达的慢节奏协调在了一起,能让陌生人以为他原本就是这样的“慢”人。他心里高兴但没有满足,他觉得自己应该再慢一些,他期待那种真正的缓慢,比自然而然的慢再慢一些,他相信只有这样的慢才能让自己体会到独属于自己的那份笃定,找到新的自我。

妻子最先发现了异常,瞪大眼睛看着他,以为他在单位受了什么刺激。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他慢慢享用饭菜,妻子看着他举筷端碗和嘴巴咀嚼的怪异动作,忍不住喷了饭。儿子完成了一半作业,他还没吃完,妻子站在厨房门口,脸上有迷惑,更有不悦。有一次,儿子这样问他:“你是慢爸爸吗?”他慢慢点头,慢慢露出微笑,慢慢伸出手抚摸儿子的脑袋,儿子躲开了。

还有一次,上级领导来图书馆考察工作,大家列队欢迎,领导满面春风地和大家握手,走到他面前了,领导伸出去的手已经在他胸前停留了两秒钟,他才慢慢抬起手臂,慢慢伸出右手,领导显然感受到了怠慢,错过他同下一位工作人员握手。这一幕被摄像机拍了下来。此后的情形可想而知,他提醒自己,这是必须经历的考验。

他的工作岗位从典藏部调到了借阅室。他原已是典藏部里的怪人,现在到了借阅室,又变成了多余的人,因为机器人能负责完成读者借阅图书的所有工作流程。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擦拭机器人身上的灰尘。成为机器人清洁工的确出乎预想,但他能够接受,这不过是一个秘密,不让妻子和儿子知道就行了。他再次提醒自己,这是必须经历的考验。

他没想到儿子也开始模仿他的慢,模仿得惟妙惟肖,且有自己的创造,这让他深感意外,同时又有些不安。儿子写作业时,一个简简单单的汉字十几秒才能写完,早晨洗脸刷牙耗时二十分钟,晚饭时父子俩相互观察,看谁吃得慢,谁最后吃完谁才是慢冠军。妻子忍无可忍,发了几次火。父亲的所作所为不能妨碍孩子的学业和成长,他试图调快肢体动作节奏和语言表达速度,可是调整到最后,他的身体出了虚汗,心跳明显紊乱,眼神开始发虚,连续几晚失眠。妻子没有办法,只好把儿子送到了外婆家,她自己也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搬过去住。

“我能容忍你不赚钱,穷日子别人能过,我们也能过。我不理解你为什么突然间变得怪里怪气的,你这是做给谁看?”妻子摔打着衣物,满脸迷惑。

“我……”他慢慢搓着手,手上的灰变成一个泥团,他把泥团揉搓成一个蜗牛。蜗牛的慢是好的,鹤的慢也是好的,他想。“一切都太快了……还没仔细感受就过去了……我做给自己看……”他喃喃低语,心里轻松了很多。

“等你慢够了,我们再回来。”

他点点头,没有说话。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了喷泉、滑行的鸟、绿藻,通过对这些景物的细致描写表现了慢先生眼里的世界的美好和他对慢生活的崇尚。
B.文章使用夸张的手法正面描绘了慢先生走路的时候的样子,同时通过众人的议论侧面衬托并突出了慢先生超乎寻常的慢。
C.文章通过细节描写,情景化地再现了慢先生喝水的情形,并通过肥胖男人的模仿具体地表现了慢先生所受到的质疑和嘲讽。
D.文章通过对慢先生的心理描写,表达了对设置虚拟天空电光屏障阻拦、囚禁鸟儿的做法的否定,语言委婉含蓄,引人思考。
7.关于文中慢先生与鹤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通过介绍鹤的步幅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性,强调了鹤在慢先生心中的地位。
B.古籍善本《鹤谱》的图画和文字吸引了慢先生,使他想做一个缓慢的不慌不忙的人。
C.慢先生认为鹤是优雅的,因此,即使在模仿鹤的过程中被人笑话,他也毫不在乎。
D.慢先生非常努力地模仿鹤的动作,而在模仿中产生的对慢的感受让他相信他可以找到新的自我。
8.作者写动物园的电子牢笼和机器取代动物,看似闲笔,实则大有深意。请分析作者如此安排的用意。
9.文章结尾写慢先生为儿子改变行为,却以失败告终,受到妻子的责难,怎样看待这样的一个结局?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年春,穆叔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节选自《左传》)

材料二: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节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修A于身矣B而C不施D于事E不见F于G言H亦可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意思是“去”,与《<论语〉十二章》中“如其礼乐”中的“如”意思不同。
B.废,意思是“废弃、停止”,与成语“废寝忘食”中的“废”字意思相同。
C.所以,意思是“……的原因”,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中“所以”含义不同。
D.诗书,指《诗经》《尚书》,与《礼记》《乐经》《春秋》合称五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宣子认为匄之祖世代不绝,可谓不朽,而穆叔则不赞同,认为这只能算世禄,不能算不朽。
B.穆叔认为保姓受氏,守护宗庙,祭祀不绝,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种情况,这是“禄之大者”。
C.在欧阳修看来,虽然圣贤与草木鸟兽一样,终究化为腐朽,但是圣贤的德、功、言将会不朽。
D.欧阳修认为颜渊之所以能不朽,不在于他的德行,也不在于他的功业,而在于其不朽的言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14.穆叔与欧阳修对“不朽”的认识有哪些相同之处?
2023-10-10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深愁喜友人至   

刘沧

不避驱羸道路长,青山同喜惜年光。

灯前话旧阶草夜,月下醉吟溪树霜。

落叶已经寒烧尽,衡门犹对古城荒。

此身未遂归休计,一半生涯寄岳阳。


【注】①刘沧,山东人,生逢晚唐乱世,行卷投书,无人荐赏,四处漂泊。②衡门:简陋的屋舍。③归休:归家,归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拖着羸弱之躯迎接远来的友人,表现出真挚的友情,也隐含着内心的感激。
B.颔联写诗人与朋友在灯前月下,叙旧吟诗,营造出了一种其乐融融的情感氛围。
C.“霜”“落叶”“寒”等词语表明了季节特征,“衡门”一词透露出诗人生活的困窘。
D.尾联两句直抒胸臆,蕴含无限悲苦:半生漂泊,志不得伸,客居异乡,有家难归。
16.明代高棅《唐诗品汇》评此诗后四句道:“其与前之数句似断实连,寓意深微。”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2022-03-11更新 | 54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