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日照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10-14 7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虚与实,既是一个哲学宇宙观问题,又是一种艺术实践的尺度。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以虚为虚,就会陷入纯粹的虚无主义;以实为实,就会机械僵化,全无生气;唯有化实为虚,才能产生无穷的意味。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首要的贡献就是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唐传奇在塑造人物时,通常是截取人物的几个重要生活片断,而把另外一些内容、事件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通过想象自己去填充。化实为虚,由虚入实。如沈既济《任氏传》描写任氏,仅有容色姝丽四字正面叙写任氏之美,并无具体的描摹刻画,但其美貌却如在目前,原因就在于作者全从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写郑六一见钟情、不能自已,“见之惊悦,策其驴,忽先之,忽后之,将挑而未敢”。更为精彩的是,韦鉴派遣家僮秘密察看之后两人的一段对话,先问之容若何,家僮答之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简单的一问一答,任氏的绝美之姿已经跃然纸上。接着又不厌其烦地拿出其他佳丽进行对比,特别是吴王之第六女,秾艳如神仙,中表素推第一,但即便如此美貌,与任氏比起来,仍非其伦也。所有这些铺叙,没有一处正面描摹,全从虚处落笔,由虚入实,这正是诗歌意象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

再比如裴钢的《昆仑奴》,虽然磨勒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读者读完全篇,对其所知仍然甚少,他究竟从哪里来,如何具有这样超常的本领,最后又怎样生活等等,这些问题小说中都没有交代,但人物的形象却因此而具有了巨大的张力,那些空白点召唤着读者的参与,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而正是阅读接受过程中审美意象的再生成,赋予了小说更深沉的审美意蕴。像《柳毅传》《莺莺传》《无双传》《虬髯客传》等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都充分运用了虚实相生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摘编自韩伟《唐传奇中的诗意笔法》)

材料二:

不仅唐传奇的诗笔代表着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文体特色,而且其中优秀作品还构成了现代诗化小说的前驱,换言之,唐传奇除了具备小说的基本特点之外,还表现出特定的艺术品质。唐传奇小说突破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的拘圃,尽情显示了唐人的个性风度,表现了他们浪漫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情调。

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品味和超越,生活浪漫性的直接表现就是对艺术的爱好。唐传奇所写各类人物,大都爱好诗歌,他们或者评论诗歌,或者创作诗歌,不仅如此,他们不少人还擅长书法,熟谙绘画,甚至能歌善舞。

崔莺莺之于张生(元稹《莺莺传》),霍小玉之于李益(《霍小玉传》),所爱者均为对方的诗才。《三水小牍》所写的步飞烟,读了赵象的诗长太息曰:‘丈夫之情,心契魂交,远如近也。’又为书曰:发华缄而思飞,讽丽句而目断……犹望天从素恳,神假微机,一拜清光,就殒无恨。兼题短什,用寄幽怀。伏惟特赐吟讽也。诗能使青年男女心契魂交,思飞目断,既是其浪漫情怀的体现,又是进一步推动其浪漫生活情调上升的催化剂。不仅人如此,《东阳夜怪录》《玄怪录·元无有》《灵怪集·姚康成》等篇,还写了骆驼、驴、牛、鸡、犬等动物,以及故杵、灯台、水桶、破铛、铁铋、破笛、秃帚等精怪,它们以自我为吟咏对象,赋诗品评,可谓更具浪漫气息。

诗、赋之外,唐人对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的喜爱乃至痴迷,也反映了生活中的浪漫精神。《太平广记》收汉至宋初笔记小说,其中收录有关音乐类故事三卷、书类故事四卷、画类故事五卷,多数作品出自唐人之手,唐人浸沉于艺术的浪漫情调表现得极为充分。李肇《国史补》载录的《李舟著笛记》《李车夜吹笛》就很好地反映了这种时代精神。如车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寥亮逸发,上彻云表。俄有客独立于岸,呼船请载。既至,请笛而吹,甚为精壮,山河可裂,牟平生未尝见。类似这样善笛和听众为笛声所陶醉的描写,唐传奇还有多篇,如《甘泽谣·许云封》《逸史·李碁》《博异志·吕乡筠》等,多生动地反映了唐人对艺术的善感之心。

(摘编自《唐传奇与诗化小说》)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虚实相生的“诗笔”到唐传奇才开始运用到人物塑造中,并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B.唐传奇在塑造人物时,一般是截取人物的几个重要生活片断,运用留白的手法,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
C.唐传奇中的空白点能召唤读者参与,或许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
D.《柳毅传》《莺莺传》等作品的“诗笔”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昆仑奴》的“诗笔”则赋予了小说更深沉的审美意蕴。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六朝志人、志怪小说中拘囿较多,未能尽情显示六朝人的个性风度。
B.受时代影响,唐传奇中塑造的人物多怀诗才,诗既是其浪漫情怀的体现,又是进一步推动其浪漫生活情调上升的催化剂。
C.唐传奇所塑造的各种动物、精怪也常常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具有一定的浪漫气息。
D.唐传奇中关于李舟、李牟善笛和听众为笛声所陶醉的描写有多篇,多生动地反映了唐人对艺术的善感之心。
3.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对床夜语》之语,旨在引出唐传奇具有运用虚实相生的“诗笔”手段塑造人物的特点。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大量的事例,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诗笔”对唐代传奇小说的贡献。
C.材料二整体呈现“总一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则以并列式结构加以论述。
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举例论证时,大多为边举例,边进行评述,使唐传奇的诗意笔法得到不同阐释。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对《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效果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狼

屠格涅夫

傍晚我打完猎,独自驾着一辆马车回去。距家还有七八俄里路,①狂风猛地在上空怒号起来,随之电光一闪,雷声响开了,下起了倾盆大雨,四下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我躲到一个树丛下,耐着性子等待雨停。突然,在电光中瞥见大路上有一个高高的人影。

什么人?一个响亮的声音问。

你是什么人呀?

我是这里的护林人。

我报了自己的姓名。

哦,我知道的!您是回家去的吧?

是回家。可你瞧,多大的雷雨呀……

一道白晃晃的电光把这个护林人从头到脚照得通亮,紧接着响起急促而爆裂的雷声。②雨下得倍加起劲了。

怎么办呢?

要不,我带您到我家去吧。他说。

马车起动了。我们走了一大阵子,我的带路人终于停下脚步。我们到家了,老爷。他语调平和地说道,地一声推开了篱笆门。

护林人住的只有一间屋子,熏得黑黑的,很低矮,屋里空荡荡的。我瞅了瞅他。我很少看到这样帅气的汉子:他身材魁梧,宽肩膀,体形健美,从那淋湿的麻布衬衫里突露出结实的肌肉。

我向他道了谢,并问了他的名字。

我叫福马,他回答说,外号叫孤狼。

你就是孤狼呀?

我好奇地打量着他。我常常听到其他人谈论孤狼的事,附近的庄稼人都像怕火似的怕他。

“原来你就是孤狼呀,”我重复了一句,“伙计,人家说你是什么人都不放过的。”

我是尽自己的职责,"他阴郁地回答说,总不能白吃主人家的饭呀。

怎么,你没有内当家的吗?我问他。

跟一个过路的城里人私奔了。他带着苦笑说。

他走出去,一声带上门。我再次打量了四周,我感到这屋里比原先更显凄凉了。

护林人进来了,坐在板凳上。“雷雨快过去了,”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他说,要是您想回去,我送您出林子。

我站起身来。孤狼取过枪,我们一起走出来。雨已经停了。他突然说:瞧,就趁这样的夜晚来偷。可除了树叶的喧哗声外,我什么也听不出来。

我们下到山沟里,斧子均匀的响声清晰地传入了我的耳朵。

这时候天空越来越明净了,林子里也有点亮了。我们终于走出了山沟。他弯下腰,举起枪,消失在丛林中。透过喧闹不已的风声,我隐约听到从不远处传来的轻微声响。往哪儿跑?站住!骤然响起孤狼钢铁一般的喊声,还响起兔子般的哀叫声……

我朝那吵闹的方向奔去。我看到的是一个庄稼人:他浑身都湿透了,衣服破破烂烂的,长长的大胡子乱蓬蓬的。那里站着一匹瘦弱的马,马的旁边还停有一辆货车。

放了他吧,我对着孤狼的耳朵轻声地说,这棵树我来赔。

孤狼不声不响地用左手抓住马鬃,用右手抓住偷树贼的腰带。我们便往回走,好不容易才回到那座小屋。

我本来想把他关到贮藏室里去,他指了指庄稼人继续说,可是那门闩……”“让他待在这儿吧,别折腾他了。我打断孤狼的话说。

我在心里发誓,无论怎么得想法子放走这个可怜的人。在灯光下我可以看清他那干枯的皱巴巴的脸,倒挂的黄眉毛,惶惶不安的眼睛,瘦骨嶙峋的肢体……

福马,庄稼人猝然用低沉而衰弱的声音说,哎,福马。

你要干什么?

放了我吧……是饿得没法呀……放我走吧。

我可知道你们这种人,护林人沉着脸说,你们整个村子就是贼窝。

放了我吧,"他又沮丧又绝望地一再哀求,实在是饿得没法……孩子们哭着要吃的,真的没法子。

我说了,不行。我也是做不了主的,东家会追究我的。

这个可怜的人垂下了头……孤狼打了一个呵欠,把头靠在桌子上。雨仍然下个不停。

庄稼人猛然挺起身子,他那双眼睛冒出怒火,脸都涨红了。那你就吃了我吧,你就掐死我吧。他说。

护林人转过身去。

你这家伙……我要治治你!

我有什么好怕的?饿死,打死,反正是死。……可你呢,等着吧,会有受报应的时候!”

闭嘴!护林人大喊一声,跨前两步。

我偏不闭嘴,这个不幸的人继续说,你这凶手,野兽……你作威作福长久不了,等着吧!”

孤狼抓住他的肩膀,我扑过去救助那庄稼人。

然而令我极为惊诧的是,孤狼一下子把绑着庄稼人胳膊肘的腰带扯掉了,打开门,把他推了出去。

带着你的马滚吧!他朝庄稼人的背后喊道。

院子里响起那庄稼人的马车轱辘的响声。

听,他走了!”他咕哝说,下回我就不饶他!

(有删改)


【注】本篇小说节选自《猎人笔记》。《猎人笔记》是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问世的。这时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革命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是俄国社会生活处在大转变的历史时期。屠格涅夫正是在俄国解放运动的深刻影响下创作了它。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孤狼”为标题,交代了小说的主要人物,全文围绕着“我”这一次要人物来展开情节。
B.作者并未直接描写“我”的外貌特征,而是运用了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使“我”的形象在读者的心中慢慢地清晰起来了。
C.小说中庄稼人是社会底层弱势群体中的劳动者,“我”却想着办法要去解救他,体现了“我”对生活在底层人民的悲悯情怀。
D.孤狼称呼“我”为“老爷”,折射出“我”是一个有身份地位的人,(他)最后把庄稼人放走,孤狼也是因惧怕“我”,其实他内心是很不情愿的。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黑暗的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B.句子②中描写“雨下得倍加起劲了”,继续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也烘托了紧张的气氛。
C.句子③关于护林人屋子幽黑、低矮、空荡的描写,折射出孤狼在农奴制度压迫下,内心的黑暗与空荡。
D.句子④写天空越来越明净,林子也有点亮的情景,与前文“黑得什么也看不见”,形成了鲜明对照。
8.文章结尾说:“下回我就不饶他!”这句话体现出孤狼怎样的心理?
9.假设班级开展读书分享会,请你从小说主旨的角度来赏析屠格涅夫的《孤狼》,与同学们分享。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之。与之,彼狃(贪),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曰:不如与之。宣子曰: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

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

襄子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注释:春秋后期,晋国内乱,主要有六家卿族,分别是知氏、韩氏、赵氏、魏氏、范氏和中行氏。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土和军队,经常相互攻打,其中知氏实力最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A与二主B约C谨矣D破赵E三分F其地G寡人H所亲I之J必不欺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其与之”中的“与”,意思是“给”。与“微斯人,吾与谁归?”中的“与”意思不同。
B.“韩、魏翼而击之”中“翼”的用法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日”词类活用方法相同。
C.“知过见君之不用也”中的“过”,意思是过失。与“则知明而无过矣”中的“过”意思相同。
D.“我知其然”中的“然”,意思是这样。与“使之然也”中的“然”意思相同。
12.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伯贪得无厌,他向韩国、魏国、赵国索要土地,韩国、魏国忌惮知伯的为人,都给了他土地,唯独赵国没给。
B.三国之兵围攻赵国的晋阳城,守城几年后,晋阳城内物乏人疲,赵襄子想要献城投降,张孟谈不同意他这样做。
C.张孟谈见到韩国和魏国的国君后,不仅向其分析利害关系,晓之以理,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
D.知伯顺利向韩魏索要了土地,盲目自信,不能明察形势,且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知伯最终兵败的重要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
(2)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
14.韩康子、魏宣子二君,和知伯相比,最大优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23-10-1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①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②碧桃,又名千叶桃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诗人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不道春难管”,跟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惋惜和无奈之情。
D.本诗为一首咏物诗,仕途不顺的诗人以碧桃自喻,从中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16.“乱山深处水漂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