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山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11-03 15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散文写作的自然意识表现并非草木虫鱼等寻常存在的生长规律及其在某些阶段的本体状态,或者朝露曦光、暮色山河等简单的自然时刻,而应当是一个相当宽泛甚至可以涵盖天地万物的普遍状态,包罗各种表现甚至是极致表现高度综合的生命、非生命的交互与探索平台。

在这个大的背景当中,文学的自然意识才得以成立。如果仅仅是人,或者把人和万物单独看待和书写,文学的自然性和基调就不存在。世界是一个容纳所有地球生命的肉身的、精神的、灵魂的鲜活现场。这个现场之中,生命与生命相连,此物和彼物纠结,众物终生相依。

如斯的景象,从其诞生之时起,就循环往复,永无休止,持续至今,也演变至今。《荀子·修身》中说:趋舍无定,谓之无常。万千事物都有共同的规律。无论是人,还是物,其本身都在不断变化当中,前一刻和后一刻之间,可能大相径庭,面目全非。因此,地球以内,变化不断变化才是其本质所在。其中有些物种自然消亡或洗心革面的原因,也在于它们遵循了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这种残酷性其实与群体生命此消彼长的本质、特性和现实性是相通的。文学书写的自然性,就是要发现万物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诸多可能,当然包括万物在不同的环境、气候,以及周边的事物发生变化以后,所体现出的生命存在特征及其细微、独特、深切的自身和外部因素的变化规律,以及对人和其他生物存在的诸多影响。

万物既是个性的,也是共性的。而个性才是其真正的存在价值。各种动植物的自身,既与这个世界息息相关,又以单独的名义,在万物之中,以独特的品性与特质跻身于芸芸物种之间,当然还有空气、泥土和水。它们都会在某些时刻绽放和体现出神秘的姿态和动作,以及意想不到的极致状态与变化中的诸多令人惊艳的特征,这些都是自然文学写作应当捕捉与精当呈现的主要方面。当然,作为文学作品,自然写作并非对事物简单的观察、描摹与呈现。

然而,万物的一些变化却是难以被人捕捉和发现的,它们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这规则既和其他事物趋于一致,却又千差万别。一旦把事物固定,只在作品中书写事物的某一个侧面,而没有从一个侧面触类旁通,那么所谓的自然文学书写就会大打折扣。福楼拜说:非凡的激情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这种激情,应当是对万物存有巨大爱意,由物及我的惺惺相惜,而不是以人的角度,甚至自恃智慧、高于其上的姿态,单方面地进行附会和解读,以及罔顾本质与其自身命运特质、变化规律的自说自话。

很多时候,我们只书写了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和性质,以及在某一瞬间的表现与变化等,但在整体性上显得牵强。一个优秀的自然文学写作者,在精密观察与发现的同时,更应当融入万物,使万物与的精神产生共振,而不是把事物看成自我的一种情绪化排遣与故弄玄虚。

自然文学写作,是一种大的人类意识,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躬身于草木,观察和呈现其一般规律,而应当把地球上所有物种视为一体,以及它们同类之间无所不及的联系。自然文学写作者更应当是优秀的科学家与博物学家,应当具有与万物同生同在的共鸣意识与悲悯情怀。

(摘编自杨献平《自然写作要对万物存有巨大爱意》

材料二:

近代自然文学的产生和繁荣自有其根源,绝非偶然。从工业时代开始,人类为摆脱低下、落后的生产力而不断追求现代化,自然生态也深受影响而不断恶化。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破坏,人们更加渴望回归自然的怀抱,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去善待大自然。在这种情况下,近代自然文学就应运而生。

自然文学均以特别的散文体写成,有抒情,也有叙事,语言流畅精彩,情节引人入胜,适于大众阅读,这也是其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它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那就是其作者也许并非专业作家,大多是博物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甚至还有政治家,但他们写下的文字几乎都是作者亲历记,可读性和故事性极强,同时又融文学性和科普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深得读者喜爱。

目前,我国国民对自然的兴趣方兴未艾,绿色环保和认识自然也作为常识进入了大中小学课堂。不过,我国多数国民对自然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或者不得要领,还存在着很大的限制性和片面性,因此阅读自然文学作品就成为帮助其重新认识自然的最主要、最有效方式之一。

(摘编自董继平《自然文学的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自然意识需要一个天地万物相融的广阔背景,在自然文学的写作中不能把人和万物单独看待和书写。
B.世界之中,生命与生命相连,此物和彼物纠结,且都处于不断变化中,这些都应包括在文学书写的自然性之内。
C.自然文学写作所具有的“大的人类意识”比起“一般意义上的对于事物观察和呈现其一般规律”状态要高一级。
D.虽然我国自然文学作品写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我国大多数国民对自然的认识仍不得要领,存在限制性和片面性,有待提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自然文学”,但二者侧重点不同,这源于写作的目的不同。
B.材料一第一自然段对散文写作的自然意识进行了界定,起到了为后面论证张本的作用。
C.材料一引用福楼拜之语,有力地证明了万物的一些变化是难以被人捕捉和发现的观点。
D.材料二着重分析了近代自然文学产生、发展的原因和我国国民对自然文学的认识现状。
3.下列选项,不能直接体现材料一中所说的“散文写作的自然意识”的一项是(     
A.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所说,“每个人都与他们的生身之人乃至周边生命有着难以割断的肉体与空间联系”。
B.美国作家梭罗所著的《瓦尔登湖》,作者用自己心灵之语向世人述说一个孤独者在湖畔的个人生活及融入自然的精神状态。
C.林清玄仿佛对自然世界、周边环境有着与生俱来的敏锐感知力,他的散文中充满着对自然风光、可爱生物的书写。
D.美国自然文学家巴勒斯说过一句话,那就是:“我的书不是把读者引向我本人,而是把他们送往自然。”
4.自然文学为什么能赢得大家喜爱?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其原因。
5.一个优秀的自然文学写作者应该具备哪些意识?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想叫一声母亲

郭华

90年前,河北冀县伏家庄村北有棵大槐树。由于树龄年代久远,大槐树的根部形成了一个洞。每当夜深人静,便有一个年轻的女子,脚步轻盈地来到槐树下。兵荒马乱,吃过晚饭,庄稼人便早早地上炕歇息了,河北平原的夜色漆黑而又静谧。她警觉地观察许久,然后弯腰在大槐树根部的洞里放一块土坷垃或一块砖头。

她就是共产党员刘玉芳。冀县位于冀南平原腹地,刘玉芳的家是冀南地区党组织的联络地点之一。如果她在树洞里放一块坷垃,代表平安无事,否则代表有情况。放好暗号,她还要再观察一番才悄悄离去。无论是警觉的神情、有条不紊的动作,还是悄无声息的脚步,你绝对看不出这是一个没有上过学、缠过小脚的普通农村妇女。

刘玉芳是土生土长的冀县人。1931年,18岁的共产党员李力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冀县,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党的活动。因为学校距离刘玉芳家很近,两家彼此经常来往。这个年轻的教书先生讲的一些道理,这对农民夫妻闻所未闻,但事后回味又觉得确实对头。时间长了,他们明白了李力是什么人,共产党是什么党。夫妻俩郑重地向李力提出:我们也愿意加入共产党。在报经中共直南特委批准后,1932年刘玉芳成为冀县历史上第一个女共产党员。

这个时候的刘玉芳虽然还讲不出很多道理,也知道自己不能像李力那样,如一盏灯照亮别人,但她有信心做一滴灯油,让共产党这盏灯更亮。

19378月,国民党军队向南撤退时,在邻县枣强的一个农民家中留下了三支步枪。组织上摸清情况之后,来同刘玉芳夫妻商量,告诉他们,要想拿到这三支枪,需要三百块钱。用不着讲什么道理,刘玉芳夫妇明白这件事的意义,当即表示:多少钱也要买,卖了房子也要买!他们卖掉祖传的十二间房,卖得500块现洋,用其中的300块买下了三支枪。望着过去属于自家的房屋,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了党的事业,家产算什么。

在生死关头,她宁可咬碎牙也决不屈服。1940年深秋,刘玉芳住在宏曲村,因为汉奸告密,她被日寇逮捕关押到威县城里。棍棒打、皮鞭抽、灌辣椒水、踩肚子,敌人对这位柔弱的女子用尽酷刑,轮番审讯十多天,刘玉芳始终坚不吐实。八路军在哪里,共产党在哪里,半个字也没有说。最后,经过组织上努力,刘玉芳才被释放出来。这个面容清秀,在许多人眼里似乎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共产党员,面对生死考验,从来没有眨过眼睛。

只要是党分配的工作,不论做什么事,她都用心做好。今天的人们听到锄奸反特,一定觉得非常神秘。没错,这项工作不仅神秘,而且惊险。1942年秋天,经历过五一大扫荡之后,我们迫切需要打击那些认贼作父的顽固汉奸,净化抗日环境,振奋群众精神。组织上把刘玉芳派回冀县一区担任组织委员兼妇救会主任,负责几个村的锄奸反特工作。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刻,碉堡林立,敌伪猖獗。别说锄奸反特,能保住自己的安全就不容易。刘玉芳胆大心细,她以串亲戚的名义,走村入户,搜集线索,核实情况。确认无误后,将情报转告敌工队,由敌工队实施锄奸行动。

她任劳任怨,一切听从组织安排。1947年冀县一带的土改工作已经完成,局势稳定下来。区委经过研究,觉得刘玉芳没有文化,又是小脚,对于开展新时期的工作有些困难,便动员她回了家。刘玉芳没有丝毫怨言。虽然重新成为农民,但她始终牢记自己和其他农民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且是一名经过战争考验的共产党员。只要是党号召的事,她依旧走在最前列。从1947年回村,到1987年去世,她和所有的农民一样,靠劳动吃饭。40年间,她没有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没有要过任何待遇,没有享受过一分钱的补助。当年那些和她编在同一个支部,或者经常到她家联系工作的同志,新中国成立后有省委书记,有开国将军,但她没有给任何人添过麻烦。生活困难的年代,也曾有人问她为何不去找找那些老战友,要一点待遇。她说:说到老战友,我第一个想起我的入党介绍人李力。那么有水平,那么能干,那么年轻就担任冀南区的党委委员、武装部长,牺牲的时候才29岁,他向谁去要待遇?

我第一次知道刘玉芳,是1982年,那时候她还健在。40年来我心中常常浮现出她的形象。然而,当我真的想要写写她的时候,却查不到她有过什么豪言壮语,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静下心来温习我们党的历史,不就是许许多多诸如刘玉芳这样的共产党员,像母亲一样用乳汁滋润了我们的事业吗?

许多村民已经不记得村北有棵大槐树。刘玉芳生前的院子因为没有人住,显得荒凉,但院子里的枣树、核桃树依旧生机勃勃。老人的坟墓就在村子东南角的集体墓地里。穿过一条季节性的小河,一上河沿就可以看到孙辈为她立的墓碑。坟墓旁边有高大的白杨树,树下遍地芳草。在向老人弯腰鞠躬的一刹那间,我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激动,好想叫一声母亲!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刘玉芳一个共产党员写到李力等其他共产党员,正是因为有他们,党才不断发展壮大,由此深化了中心。
B.文章首尾照应,虽然大槐树消失在许多村民的记忆中,但是刘玉芳的事迹却永远流传下来,她的精神不会泯灭。
C.文章主要塑造的是刘玉芳的形象,也简略写了刘玉芳的领路人李力的事迹,两人互相映衬,表现了党员的风格。
D.文章详细描写刘玉芳老家和她坟墓的情况,生机勃勃的枣树、核桃树、白杨树和芳草,意在展现新时代的美好气象。
7.关于文章塑造刘玉芳形象的相关说法,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玉芳有信心做一滴灯油,一滴灯油表现了她对于革命可有可无的价值。
B.文章选取了刘玉芳革命事业中的典型事件,塑造了她生动、感人的形象。
C.文章列举了敌人施加在刘玉芳身上的种种酷刑,表现了她的坚贞不屈。
D.刘玉芳拿李力和自己对比,解释不求助战友的原因,更突显了她的形象。
8.文章开篇没有直接介绍刘玉芳,而是为她安排了一个独特的出场方式,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作者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来讲述刘玉芳的故事的,题目却是“好想叫一声母亲”,作者这样拟题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十月,戊子,隋始行新律。文帝诏曰:夫绞以致毙,斩则殊形,除恶之体,于斯已极。枭、轘及鞭,并令去之。自是法制遂定,后世多遵用之。隋主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谏议大夫刘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宽之。帝不顾。行本于是正当帝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若非,当之于理。岂得轻臣而不顾也?因置笏于地而退。帝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壬辰,隋主岐州。岐州刺史安定梁彦光有惠政,隋主下诏褒美,赐束帛及御伞,以厉天下之吏;久之,徙相州刺史。岐俗质厚,彦光以静镇之,奏课连为天下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自齐亡,衣冠士人多迁入关,唯工商乐户移实州郭,风俗险诐,好兴谣讼,目彦光为著帽饧。帝闻之,免彦光官。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自请复为相州,帝许之。豪猾闻彦光再来,皆嗤之。彦光至,发擿奸伏,有若神明,豪猾潜窜,阖境大治。于是招致名儒,每乡立学,亲临策试,褒勤黜怠。及举秀才,祖道于郊,以财物资之。于是风化大变,吏民感悦,无复讼者。时又有相州刺史陈留樊叔略,有异政,帝以玺书褒美,班示天下,征拜司农。新丰令房恭懿,政为三辅之最,帝赐以粟帛。雍州诸县令朝谒,帝见恭懿,必呼至榻前,访以治民之术。累迁德州司马。帝谓诸州朝集使曰:房恭懿志存体国,爱养我民,此乃上天宗庙之所祐。朕若置而不赏,上天宗庙必当责我,卿等宜师范之。因擢为海州刺史。由是州县吏多称职,百姓富庶。

(选自《资治通鉴·陈纪九》,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不以A臣不肖B置C臣D左右E臣言F若是G陛下H安得不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议大夫,古代官职名,属言官体系,职掌议论、规谏等事,以防君主失误。
B.“当致之于理”与“致万乘之势”(《过秦论》)两句中的“致”意思相同。
C.“帝敛容谢之”与“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敛容”意思相同。
D.如,意思是往、到,《屈原列传》中“臣请往如楚”的“如”意思与此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决定执行新的律法,下诏废除绞、斩、枭、轘、鞭这些过于严厉的酷刑,后世各代大多遵用隋朝法律。
B.隋文帝惩处一名郎官,谏议大夫刘行本进言劝阻无果,便将笏板扔在地上打算退离,文帝知错,向他致歉并宽恕了这名郎官。
C.岐州民风质朴淳厚,刺史梁彦光以清静宽简的德政进行治理,受到隋文帝的褒奖赞扬,但同样的治政方略在相州却不适宜。
D.隋文帝看重地方长官的政绩,对施政卓有成效的相州刺史樊叔略、新丰县令房恭懿等人给予奖赏,激励了各地官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宽之。
(2)朕若置而不赏,上天宗庙必当责我,卿等宜师范之。
14.梁彦光再任相州刺史,取得了优秀的政绩,请简述他的具体治理措施。
2023-11-02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峤

大庾[注]敛寒光,南枝独早芳。

雪含朝暝色,风引去来香。

妆面回青镜,歌尘起画梁。

若能遥止渴,何暇泛琼浆。

[注]大庾,即今江西省大庾岭。汉武帝时,有庾姓将军筑城岭下,故名大庾;又因岭上多梅,亦称梅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以寒光为映衬,写大庾岭上的早梅,突出梅花凌寒早放的品格。
B.颈联上句诗人喻梅的枝条为斜倾腰身、慢转香颈、对镜自顾娇影的新妆丽人。
C.颈联下句诗人想象梅花,恰似伴随丽人歌舞时的飞花,时动时静,颇有情趣。
D.尾联用典,既丰富了诗意,又以泛觞宴饮做映衬,把爱梅赞梅之情推向高潮。
16.请简要赏析颔联的后一句“风引去来香”。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2)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3)我国神话中的“蛟”隐于深渊,能兴风化雨,古代诗文中常出现“蛟”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至今,地震都是破坏性极强的地质灾害。随着技术的进步,古人也摸索出了一些抗震的办法,其中体现在古代建筑上的就是斗拱结构。

中国的古建筑通常是用木质的柱子支撑屋顶,但斗拱结构是在柱子和横梁的连接处的一种神奇构造。一块像盛米的斗,一块像挽起的弓,斗上置拱,,斗上又置拱……斗与拱相互交接,巧妙组合,结构虽千篇一律,。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列举的斗拱造型就有三十多种。

古时候的斗拱通常起着承托梁架和出挑屋檐的作用。斗和拱的组合可以扩大立柱支撑屋顶的面积,就像用拳头支一块木板容易倒,但,木板就更平稳。作为抗震的重要战士,当地震来临时,柱子的晃动幅度相对较大,斗拱能抵在刚性大屋面和下方晃动的柱子之间形成一个拉扯力量,一些细小构件之间相互挤压、错动,①可耗散大量地震能量,②并能够延长建筑的晃动周期,③实现隔震效果,④保持房屋结构稳定。⑤当地震过后:这些细小的构件自然复原。⑥因此,斗拱也被称为古代的减震器称号。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骄阳当空。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对面,一棵参天大树笔直挺立,华盖遮阴。

这是一棵普通的泡桐树,栉风沐雨,至今默默生长了60余年;这又是一棵种在兰考人心上的树,栽树人——时任县委书记焦裕禄逝世后,焦桐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

我们在每次采访时,都要反复探究:焦裕禄在兰考一共仅工作了475天,何以能带领全县人民很快找到根治三害的办法?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何兰考人一直难忘当年的焦书记?为何焦裕禄精神能穿越时空,打动一代又一代人?

在焦裕禄精神展览馆,透明的展柜里,静静地摆放着焦裕禄生前用过的物品。从生锈的锄头、带着窟窿的布鞋,到被顶出大洞的藤椅,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参观的队伍缓缓走过,焦裕禄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在兰考的一年零三个多月,焦裕禄多数时候都在农户家里或生产一线蹲点调查。全县149个生产队,他跑遍了其中的120多个。路边大风吹不走的坟头,启发他想到深翻淤泥把沙丘变良田的方法;牛棚里和老农深夜长谈,让他了解到多种泡桐既防风治沙,还能发展经济……

20.请分析文中“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的省略号在语境中的作用和表现力。
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连用三个问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2.文中画横线句子“焦裕禄在兰考一共仅工作了475天”与“焦裕禄在兰考一共工作了475天”在表意上有何不同?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贡问时》中,路人询问子贡一年有几季,子贡回答有四季,但路人坚持说只有三季。两人从早上一直争论到中午也没停,孔子闻知原委后,回答称一年只有三季。路人走后,子贡不解,孔子回答道,刚才的路人是田间的蚱蜢,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在他的思维里就没有冬天的概念,你和他争论三天都不会有结果。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司马光(1019-1086)  《资治通鉴》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咏物言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连贯表达题组
20-220.65标点符号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人生感悟  记叙性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