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期中 2023-11-17 17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民族没有一种精神,就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依据,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可以用两句儒家经典中的话来概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儒学经典中蕴含的常理、常道,既是中华民族的价值源泉、思想准则,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做圣人,不过在达到圣人境界之前,要做好两种人:在家做孝子,在外做君子。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在于有道德、讲礼义,否则与禽兽无别。阅读儒学经典,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主要的在于认识生命的本质,明白做人的道理,提升精神的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与精神生活、风俗习惯的准则与根基,正如古人所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东亚各国,甚至远及欧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孔子集以往思想文化之大成,开后世儒家学说之先声,被后世尊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汉代伟大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将身为布衣的孔子与历代王侯并列,作《孔子世家赞》,饱含深情给予孔子极高的评价:“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经典是民族文化的最高形态,认识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读它的经典。之所以经典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它关注的是社会最本质、最深层的话题,即价值体系问题。所以经典的话语历久而弥新,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经典是思想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自从孔子删定“六经”,奠定了儒家经典的规模,经过历代儒者的不断传承、阐释和发挥,形成了完整的经典体系。儒家注重德性修养,崇尚君子人格,提倡德治仁政,追求社会和谐,向往大同理想。儒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崇礼重义,和而不同。儒家经典中的思想精华,无疑值得我们今天去挖掘、学习和传承。

天人合一。季羡林先生曾说过,“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周易·说卦传》中有这样几句话:“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人合称“三才”。天地之道,即指自然界阴阳刚柔的变化法则和规律。人类社会应当效法天地之道,服从普遍规律。天、地、人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联系的。

刚健有为。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孔子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孟子更强调“大丈夫”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儒家这种刚强不屈的精神,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统一起来,使儒学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

中庸和谐。《尚书》《周易》都有“尚中”的哲学思想。孔子将“中”与“庸”连用,并把它提到了“至德”的高度,将前人“执中”的思想观念发展为中庸理论。孔子之孙子思作《中庸》,提倡“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强调“执中”之道,故孔子既反对过于激进,也反对过于退缩,认为“过犹不及”。 “中庸”不是无原则的“和稀泥”,不能把“中庸”理解成折中主义。 “中和”“太和”是中庸的最高境界。

家国情怀。入孝出悌,敬长爱民,是中国家教永恒的主题,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行为操守。儒家经典《大学》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以“三纲领八条目”为根本理念的家国情怀,被后世儒家不断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传道济民的宏伟抱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濡染、浸润着历代中华儿女。

大同理想。儒家所向往的美好社会是“天下有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形成“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理想和谐社会。而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人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组成部分和必要前提。统治者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礼乐制度、宽松的政策法令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保证。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修己以安百姓”。儒学经典《礼记·礼运》规划了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奋斗。

阅读儒学经典,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就会油然而生。“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谓之夏。”生活在华夏大地上,“我们是中国人”的观念已经深入骨髓。我们不禁会问: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肤色、语言、服饰、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固然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与其他国家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受到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文化的养育和浸润。中华文化塑造了我们的内在规定性,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观察世界、认识社会、体悟人生的智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才是最根本的不同。明白我们是从哪个文化走来的,才能真正意识到自我,面向未来而不迷失方向。尽管儒学经典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太过于遥远,而且数量庞大,汗牛充栋。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仍有一条捷径,那就是“由《四书》以通《五经》”,只要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融会贯通,势必受用无穷。

(摘编自《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民族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一个民族就无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B.“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强调了孔子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世界各国,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C.因为经典具有永恒的魅力,经典的话语历久而弥新,所以经典能关注到社会最本质、最深层的话题,经典是思想的载体。
D.我们与其他国家民族最大的不同不在于肤色、语言、服饰、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而在于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文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在家做孝子,在外做君子”,那么他就能达到圣人境界了。做圣人是儒家的理想人格。
B.认识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读这个民族的经典,经典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文化的最高形态和精华,经典值得学习。
C.孔子在前人“执中”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庸思想,但“中庸”不是“和稀泥”,也不是“中和”,也不是折中主义。
D.儒家追求和谐的社会,即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人际和谐,这种理想的社会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奋斗。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儒家“刚健有为”的思想的一项是(       
A.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B.人生来是不可以被打败的。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材料引用司马迁对孔子评价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儒家经典?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牧羊哀话

郭沫若

我到了朝鲜之后,住在村南尽头一位姓尹的妈妈家。每日里,无论天晴落雨,从早起来,我便去塔山探胜,抵暮始归。

有一天,我独坐九仙峰顶,仙人井畔,西望那夕阳里的金刚,色相庄严,云烟浮动。忽然阵阵清风,从前山脚下,吹来一片歌声。哀婉凄凉,分明是女儿声息。侧耳听时,只听道:

太阳迎我上山来,

太阳送我下山去。

太阳下山有上时,

牧羊郎去无归时。

羊儿啼,

声甚悲。

羊儿望郎,郎可知?

……

女郎的歌声,早随落日西沉。女郎的影儿,也被前山遮去了。

客人,那是我们闵家佩荑小姐呢。

我同尹妈二人,坐在堂檐边上,谈说日间所见。尹妈把那牧羊女郎的姓名告了我。

既是位名门小姐,为何在此亲自牧羊呢?

我这一问,似乎打动了尹妈无限心事。她紧紧地望着空中皓月,半晌不曾回答我。我从月光之下,偷看得尹妈的眼儿,早成两个泪湖。我失悔我不该盘根究底,这样地苦了她。我正屏息悬心,搔摩不着,尹妈渐渐拭了眼泪,重新转向于我。

佩荑小姐本不是这里的人,十年以前,家住京城大汉门外。小姐的父亲闵崇华,本是李朝的子爵。只因当时朝里,出了一派奸臣,勾引外人结了什么合邦条约。闵子爵一连奏了几本,请朝廷除佞安邦,本本都不见批示。子爵见大势己去,不可挽回,使弃了官职携带一门上下,从京城里迁徙而来。

子爵原配夫人金氏,十六年前早已病亡,继配夫人李氏别无生育。金夫人死时,佩荑小姐才五岁,子爵怜爱异常,命我一人贴身侍奉小姐。我们尹氏门中,先祖代代,都是闵府家人。我的丈夫尹石虎,也是闵府中司事。我从前本有个小儿……

说着说着,尹妈的声音便咽哽了起来。

我的儿子名叫尹子英,是闵子爵替他取的名字。子爵十分爱他,常叫他作‘英儿英儿’。英儿比佩荑小姐长得一岁,小姐常叫他作英哥,英儿也僭分着叫小姐荑妹。他们两人儿你怜我爱的,倒真正是如同同胞骨肉一般。

闵子爵迁到这儿来后,便住在那高城静安寺中,摒去一切浮华,不干世务。那时候我那英儿已经长到十二岁上了。白日里每逢天晴,他便赶着二三十匹羊儿在山前山后去放。有时佩荑小姐也同他一路而去。他们两人不知迷了多少回路途,惹得我们受了多少回数的虚惊呢!

我记得他们有一次到了半夜里还不见回寺。我们大家惊惶起来,忙分头去四处寻找。找到海金刚,远见得一群羊儿睡在海岸上。英儿靠着一个岩壁,佩荑小姐靠着英儿的肩头,他们俩早都睡熟了。那天晚上,也是有这样的月儿。月光儿照着,海潮儿摇着,他们就好像睡在个大摇篮儿里面一样。他们那时候儿的光景,我是再也不会忘记的呢。

每逢落雨不能放羊的时候,英儿便在寺中随着住持僧众们操拳学式。晚来便同小姐两人在子爵面前读书写字。无风无浪地过了四年,我那英儿已经长到一十六岁,佩荑小姐也长到一十五岁上了。谁知天不从人,我那英儿,他,就在那年……

尹妈很伤心地哭了起来。我也觉得有种大不幸的先兆儿来逼迫我,我只一阵阵地不寒而来。恰巧那天上的月儿,也被一朵鹊黑的乌云遮了去,愈觉得令人凄楚不堪。我又不敢往下问,只得等尹妈哭住了,才听她含泪说道:他——他就在那年,被他的父——父亲——杀了!

说着又哭了起来。我也心酸透鼻。

——我那英儿,他便在那年六月十一日的晚上死的。那天午饭过后,来了一位静安寺的沙弥,面交石虎书信一封。石虎随即出门去了。我只以为是子爵有事叫他,等到半夜过后,他才踉踉跄跄跑了回来。不多一刻,又听得有人叫门。我出去打开看时,两个寺僧向我叫道:‘尹妈妈!不好了!令郎被人杀了!’我听了这最后一声,便如晴天里一个霹雳。石虎他也像听见了,从房里跳了出来,叫着:‘杀错了!杀错了!’飞也似的跑出了门去。我也一直跑到静安寺去了。我看见英儿房间桌上有一封信,我把来抄入怀中;忙朝人声嘈杂处跑去。待我找到英儿的时候,只见他满脸都是血;他的心窝早已冰冷。我立即昏倒了去,简直不省人事。

我醒来的时候,已是晴天白日。小姐见我苏醒了转来,忙俯身来安慰我。我越发伤起心来,小姐也哭倒在我的身旁。

不多一刻,子爵夫妇进得房来。子爵说道:‘英儿不能不就殓了。石虎总不见个影儿。’

我忽然才记起英儿的遗书来;请小姐从我怀中取出,递上子爵。子爵拆开看时,另外还有一封落出——便是那李夫人的告密书了。李夫人随即走了出去。子爵把英儿的遗书读完了之后,气得不得了:原来石虎与李夫人密谋,约好拿着子爵的‘反诗’去告密,告密书被英儿拾得,英儿为了救子爵和小姐,独自去阻止他们,结果……子爵闷了好半天,叫了几声英儿哭道:‘我只望你早早成人,好替国家出力,谁知你才替我父女而死。唉!我还有什么心肠,再……?’后来,李夫人自杀了!……

灯芯将尽,惨淡不明。尹妈抽簪挑灯,息了一会,再说道:

石虎自从那晚去后,使永无消息,不知他到底是疯了,还是死了。子爵已经落发为僧。倒亏得佩荑小姐立意留在寺中,一面侍奉晨昏,一面又把英儿生前所看管的羊群,一手领承看管。客人!这便是我那佩荑小姐亲自牧羊的缘故了。

小姐常对我说,自从英儿死后,大小羊儿,总是不肯十分进食。几年之内,早已死了一多半了。羊儿每死一匹,小姐总要伤心一场,还要在英儿的墓旁,替它做庄羊冢。我想我那英儿,他在九泉之下,定会不十分寂寞呢。

听了尹妈一夕话,翻来覆去的,再也不能睡熟。只可恨天尚未明。我盼不得早到天明,好拜辞了尹妈而去。似这样断肠的地方,伤心国土,谁有那铁石心肠,再能够多住片时半刻呢?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随落日西沉”“也被前山遮去了”表明“我”被歌声吸引,驻足了很久。
B.“半晌不曾回答我”“早成两个泪湖”暗示佩荑小姐有一段悲惨的往事。
C.子爵无力改变黑暗的现实,便弃官归隐,表明子爵是一个正直爱国的人。
D.英儿和佩荑小姐被找到时,尹妈不会忘记那光景,因为她受到很大虚惊。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以倾听者的身份,借他人之口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悲情故事。
B.小说以直摹现实为己任,借故事来折射现实生活,主要表现出冷峻的现实主义特色,极富艺术魅力。
C.英儿和佩荑小姐都具有勇敢善良、有担当、重情义的美好品质,是小说着力刻画和赞美的形象。
D.小说将尹妈叙述的事件与“我”对事件的强烈感触联结起来,并以“我”眼中的景物来烘托氛围。
8.小说是如何体现“牧羊哀话”中的“哀”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文学评论家钱杏邨在论到郭沫若的小说时说道:郭沫若的小说“具有浓厚的诗的气息”。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齱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 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郦生言其弟郦商,使将数千人从沛公西南略地。郦生常为说客,驰使诸侯。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

[注]①握鲰(chuò):同“龌龊”,指气量狭小,拘泥于小节。②里中子:同乡人。③溲溺:解小便。溺,同“尿”。④竖儒:骂人的话,指无见识的儒生。竖,竖子,小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闻A沛公B慢C而易人D多大略E此真吾所愿F从游G莫为我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指有才学之人,也为读书人的通称,和我们今天先生的称谓有些类似。
B.“及陈胜、项梁等起”与“恍惊起而长嗟”(《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起”含义不同。
C.传舍,古时供往来行人居住的旅舍、客舍。今指旅馆、饭店之类的地方。
D.“延郦生上坐”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延”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郦食其喜欢读书,但家境贫寒,没有可以用来供自己穿衣、吃饭的产业,于是便去做了一名看管里门的小吏。
B.尽管郦食其穷困潦倒,只是一名小吏,县里有名望、有权势的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当地人都称他为狂生。
C.虽然经过高阳的各路将领有数十人,但郦食其都拒绝了他们的邀请,并通过同乡的引荐,追随了沛公。
D.郦食其后来向沛公推荐了自己的弟弟郦商,让郦商跟随沛公南征北战,而自己常常作为说客出使各路诸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
(2)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
14.沛公并不喜欢儒生,作为读书人的郦食其是如何赢得沛公的信任并被封为广野君的?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地名花擅古今,一枝气可压千林。

讥弹更到无香处,常恨人言太刻深。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开篇点题,说海棠是蜀地古今有名的花朵,赞赏它“一枝气可压千林”的芳姿。
B.陆诗三、四两句是说,有人随意讥讽海棠艳而无香,这让诗人深感人言“刻深”可畏。
C.陈诗前两句写,二月巴陵的风从不间断,凄冷无比,诗人不禁有些担心花园里的花木。
D.“海棠不惜胭脂色”运用比喻手法,写海棠不吝惜自己鲜红的花朵,在冷雨中灿烂开放。
16.这两首诗都吟诵了海棠,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体现了诗人把酒当歌的洒脱,又感叹人生短暂的无奈。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写出琵琶女的演奏确实很有吸引力,以至于主人、客人都驻足不愿离开。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023-11-1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诗词文化,绵延不绝,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满足千百年来中国各族人民群众对于诗歌的精神生活需求。我们不仅大力挖掘中华古典诗词的人民性文化资源,而且全力弘扬中华近现代诗词的人民性文化精神,由此、守正创新,在前贤的基础上努力开创中华当代诗词的人民性文化新形态。在漫长的中国古代诗教文化传统中,始终绵延着的儒家民本主义诗学血脉。从屈原到杜甫再到龚自珍,中华诗词的儒家民本文化不能被简单地视作封建忠君思想而加以否定,我们只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进行合理的扬弃,中华古代儒家诗教文化传统就能变化为中华当代人民诗教文化新传统——这已经在中华诗词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中得到证明,而且在中华当代诗词文化建构中也取得过成功经验。我们的诗人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坚持对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出一条中华当代人民诗教的新路。

18.根据语境,依次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别看他们闹得这么凶,可他们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B.我的叔叔去年赚了很多钱——但今年破产了。
C.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企业都会捐款。
D.“我——我不听!”她气势汹汹地嚷了一句。
2023-11-17更新 | 2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来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

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 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21.文中加点的句子“从某种意义来说”能否去掉,为什么?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电影《长安三万里》运用动画、特效等方式讲述唐代群贤的人生转折和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获得观众广泛赞誉;电影《朝歌风云》运用精湛的特效技术,深入挖掘封神故事所蕴含的价值观,传递出激动人心的力量……近年来,中国电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富有时代感的视听语言和创新形式,借助3D等高科技,用光影艺术讲述中国故事、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何以中国”的答案,既在五千年文明的深厚积淀中,也在更加时代化的惊艳表达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11-12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6-90.65郭沫若(1892-1978)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记》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陆游(1125-1207)  咏物言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情境补写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文化创新  引语式材料  文化自信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