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咏物言志诗
全国 高三 专题练习 2023-12-18 1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一、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①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炎热未消的时节,为使林壑清爽,习习凉风飘然而起。
B.诗人希望风驱散烟雾,使自己能够寻访涧底的人家,看见山间的房屋。
C.颈联写风虽然来去无痕,但一起一息仿佛都发自内心真情,合人心意。
D.尾联写日落西山、万籁俱寂之时,风仍然不止息,吹响松涛,予人欢乐。
2.后人赞此诗“有情”,请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有情”的理解。
2023-12-17更新 | 208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李白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共攀折,引领望金扉。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两句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勾勒出一幅“花面交相映”的美丽图景。
B.海石榴不管是外形还是内在品质都可称得上是世间珍品,鲁女是喜欢它的。
C.第五六句从侧面描写海石榴,表达出诗人对海石榴的喜爱,特别是出于对鲁女的爱恋。
D.诗歌以诗人伸长脖子痴痴望着鲁女的“金扉”作结,卒章显志,富有韵味。
4.有人认为此诗主要是咏海石榴,也有人认为主要是赞鲁女,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3-12-14更新 | 240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问菊

潇湘妃子(林黛玉)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注】①《问菊》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问“众人”,“众人”却无一人知道秋在哪里?起笔即不凡,见花又见人。
B.“负手”,写出了“访菊”之人的闲适;“喃喃”二字,则是“叩问”的细节描摹。
C.颈联“圃露庭霜”描绘园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透着一种清新悠然之美。
D.全诗采用“问”的口气,一方面与诗的标题紧扣,另一方面使诗有一种含蓄之韵味。
6.《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新”在何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

定风波·红梅

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此词是作者被贬谪黄州期间,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②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延年,,其《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句。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风波”是这首词的词牌,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
B.“慵开”指梅花,“好睡”用拟人手法写出梅花延误花期而与桃杏同时开放的原因。
C.“自怜冰脸不时宜”写出生就冰清玉洁之姿的梅花唯有“乔妆改扮”才能合春天之“时宜”。
D.“诗老不知梅格在”表明,苏轼认为石延年咏梅仅看重绿叶青枝是因不了解梅格。
8.作者批评石延年不知红梅的本质,请结合词的内容分析“梅格”的内涵。
2023-12-10更新 | 21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中寻梅二首

陆游

莫遣扁舟兴尽回,正须冲雪看江梅。

楚人原未知真色,施粉何曾太白来


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亦自如。

正是花中巢许辈,人间富贵不关渠。


【注】①用《世说新语》王子猷居山阴,访戴安道“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之典。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遣”二句紧扣题面,反用典故,写出了诗人踏雪寻梅的高雅兴致。
B.“楚人”二句批评宋玉,江梅洁白的花瓣如同施粉一般,何曾太白呢?
C.“幽香”二句化用林逋的咏梅名句,又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江梅的精神。
D.“正是”二句将江梅比拟为隐士巢父和许由,暗寓着诗人自身的形象。
10.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很高。这两首诗刻画了江梅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023-12-21更新 | 353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病马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泰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唐朝边境地区)。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首“咏物诗”,诗人视角独特,以第二人称来抒情达意,把马人格化,生动而饶有趣味。
B.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既交代了此马与自己长期患难相依的关系,又写出了它现在的状态。
C.颈联写此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一直十分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表达出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D.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
12.如同闻一多借“红烛”来写自己,杜甫所写的“病马”也实为诗人自己,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病马”与诗人的相似之处。
2023-12-18更新 | 362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华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咏雨

王夫之

归禽响暝,隔断南枝径。不管垂杨珠泪进,滴碎荷声千顷。随波赚杀鱼儿,浮萍乍满清池。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

【注】①王夫之,明崇祯举人,青年时参加反清起义,晚年隐居,终身未剃头易发。②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因以借指故土,故国。③赚杀,意为逗煞。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二句点明下雨的时间,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侧面渲染下雨的气势。
B.通过“不管”杨柳珠泪、碎声敲荷的伤心场面,表现大雨的无情和威势。
C.鱼儿被雨点逗煞,浮萍飘满了清池,写出了鱼儿、浮萍随波逐流的情状。
D.词人将雨作为直接描写对象,全词虽无一“雨”字,却句句描写了雨景。
14.后人评价,“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句体现了《屈原列传》中“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精神境界。请谈谈你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笼鹰词

柳宗元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

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注]①本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柳州时。②清商:清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风凄厉,严霜飘飞,虽肃杀萧索,雄鹰仍直冲云天、披云裂雾,又迅疾地掠过山岗。
B.苍鹰捕猎时,扇动着强劲的羽翼俯冲而下,斩断荆棘,攫取狐狸和兔子又重回九天之上。
C.苍鹰的爪和喙上沾着猎物的羽毛和鲜血,令百鸟躲藏;它独立四顾,踌躇满志,激奋昂扬。
D.苍鹰虽然因外在环境的突然变化而羽毛脱落,但仍使狸鼠之辈惊惧彷徨,寝卧难安。
16.有人认为“情物交融,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3-12-01更新 | 18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酒泉子·买得杏花

司空图(唐)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假山西畔药阑东,满枝红。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注】①这首《酒泉子》词作于公元881年(唐僖宗广明二年)春。上年冬,黄巢攻入长安,僖宗奔蜀。司空图扈驾不及,只好避居故乡河中(今陕西永济)。②坼:绽开,词中指花蕾绽放。③药阑:篱笆、花栏。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一二两句叙述杏花多情,知归而绽,三四句描述杏花开放的景象。
B.上阕四句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作者对杏花的态度,但爱杏之心已不言而喻。
C.三个“旋”字,突出“花开花落花空”之快,极言好景不长,韶华易逝。
D.词人面对杏花虽有惜时之感,但总体上从容淡定,心情愉悦。
18.司空图在其《二十四诗品·含蓄》中提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的理念,即要求文学作品要做到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请联系整首词,谈谈你对这一创作理念的理解。
2023-11-17更新 | 231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叹庭前甘菊花

杜甫

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漫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注】①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重阳节,时杜甫居长安下杜城。诗人看到庭前迟开的甘菊花,不禁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有感而作。②残花:指晚开的甘菊。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落笔先写“叹”的原因,然后“叹”甘菊“重阳不堪摘”的现状,关联紧密。
B.诗人感慨重阳过后秋景萧条,人们似醒似醉已无心赏花,甘菊即便开放又有何用。
C.诗人以“众芳”被采撷反衬甘菊不被用,“细琐”指人们采撷众芳所用的琐碎时间。
D.诗人感念甘菊只因根扎的不是地方而为风霜所侵,从侧面反映甘菊凌霜傲雪之概。
20.明末清初学者仇兆鳌说:“此诗借庭菊以寄慨”,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

韩琮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阴成始放红。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名移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

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

【注】①大中十二年(858),韩琮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并失官。②移:改变。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牡丹不在桃杏开放的时节与之争艳,而是叶帐成阴时才绽放花朵。
B.“晓艳”“暮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写牡丹花朵凝露、幽香飘溢。
C.与兰草杜若相比,牡丹贵为花中之王,擅长在富贵人家的宅第安享荣华。
D.尾联写暮霞般的牡丹凋零,空留下似屏的绿叶,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感慨。
22.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都写到了牡丹,但写法与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鹦鹉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鹦鹉从“陇西”被带到了“江东”,离家万里,首句交代了鹦鹉的境遇。
B.“经年”二字,暗示了鹦鹉已离家多年,为下句写鹦鹉思归做铺垫。
C.主人担心鹦鹉飞走,剪断了鹦鹉的翅膀,只有在喂食的片刻才将笼门打开。
D.颈联上句写鹦鹉会学人说话而被人喜爱,下句写鹦鹉终于能让自己展翅高飞。
24.这首诗颈联、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023-11-04更新 | 287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兵团地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25.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鹤叹

苏轼

园中有鹤驯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

鹤有难色侧睨予,岂欲臆对如鵩乎【注】。

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胫阁瘦躯。

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

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

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


【注】“岂欲”句:语出汉贾谊《鹏鸟赋》:“口不能言,请对以臆。”臆对,不用言语而用心中所想来对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诗人以拟人的手法与鹤交谈,中间四句是想象中的鹤的应答之词。
B.诗人呼鹤、对鹤、驱鹤、饲鹤,末句以一语点睛,抒写了自己的人生思考。
C.诗中“鹤”的意象内涵与黄庭坚《登快阁》“此心吾与白鸥盟”中的“白鸥”相同。
D.本诗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一个“阁”字,使鹤瘦骨嶙峋的形象跃然纸上。

(2)分析本诗的主旨。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菊

丘逢甲

入眼惊看秋气新,孤芳难掩出丛榛。

英华岂复关培植,烂熳依然见本真。

淡极君心宜在野,生成傲骨不依人。

陶潜死后无知己,沦落天涯为怆神。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吟咏的是野菊,但全诗正文并未出现“菊”字,这种安排颇具匠心。
B.诗歌写于早秋时节,首联中“惊”字表现了诗人觉察出秋天到来时的心理感受。
C.颈联由花联想到人,诗人用一组工整的对仗表达了对野菊高洁品格的赞美。
D.尾联说陶渊明也要为野菊的“沦落天涯”而黯然神伤,给全诗蒙上了伤感色彩。
27.尾联中诗人从野菊联想到陶渊明,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