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期中 2023-12-01 19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名著阅读、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先秦以降,“义利之辨”一直是儒家讨论的话题。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倡重义轻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主张“见利思义”,先取义然后取利,强调用义来约束人的行为。孟子则进一步认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强调如果一个人轻公义、重私利,就容易导致人贪婪。孟子直接取义而否定利的做法使得义与利绝对对立,二者绝对二分。相对孟子此种义利观,儒家第三位代表人物荀子则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义与利者,人所两有也”。在道德价值观上,荀子将二者统一起来,而不是仁义与功利相互排斥、对立、冲突。西汉儒学的集大成者董仲舒,认为义利要“以义为主,以利为辅”,提出“正其道而不谋其利,修其理而不急其功”的观点。董仲舒所强调的“义”,是出于他提倡“春秋大一统思想”的需要,也是在儒家义利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崇的“义”,但他并非否定合理的“利”,因为利民之事反过来说就是“义”之举。到宋代,程颢、程颐将儒家义利观推向极致,提倡“贵义贱利”,完全抹杀了利的存在。尽管这观点到南宋得到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支持和推广,成为此时的主流思想,但还是受到了永嘉学派代表叶适、陈亮等事功主义的反对,认为没有“利”的“义”即为空谈,毫无价值可言,所以他们将“义”与“利”相结合,提出“义利并重”的观点。

通过对儒家“义利之辨”问题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成人”之价值取向。例如孔孟过分地强调“义”而孤立“利”,这体现了“成人”理想至上的道德价值。而事功学派过分地强调“利”,必然会导致对“义”的失衡,这体现了“成人”现实性、世俗性、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很容易滋生社会问题。此外,荀子、董仲舒等人将二者统一起来,“义利并重”,此种观点成为最符合人类的“成人”的价值标准和“义利”判断。当然,当人们处在道德困境时,“义”的优先性仍是“成人”的道德价值取向,例如见义勇为。

(摘编自钟纯《儒家“正己”哲学意蕴及其维度探析》)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无条件服从整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使得全国人民陷入一种“羞于言利”“不敢逐利”的境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的羞耻感在他们那里已经荡然无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的历史时刻,先秦儒家义利观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先秦儒家义利之辨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一方面承认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倡导用道德的方式来约束利益获取的过程,“义利兼顾”“以义导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我们必须明白,“羞于言利”、淡化物质利益的观念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义利统一观不仅应当固守而且必须发扬光大。先秦儒家的“重义”精神与市场经济追求物质利益的价值观念相互协调发展,有利于倡导一种“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尊重他人的利益实现、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使自己的谋利行为更符合“义”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真正的自由与解放,但他们同时强调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全面的自由。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公与私、个人与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了一个突出问题。先秦儒家的义利之辨对于建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也能产生极为有利的推动作用。首先,社会主义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坚持集团利益、社会利益为先,把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样,每一个社会主义的集体,都要真正代表和凝聚其成员的个人利益,鼓励个人去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按照最大限度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规律与按劳分配的原则,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并最终实现集体与个人的和谐平衡发展。

人是趋利的个体,也是道德的主体。以人为主体的道德活动分为自我道德意识活动和自我道德实践活动。自我道德意识活动和自我道德实践活动的统一,形成了道德主体自身道德结构的稳定性。先秦儒家义利观的终极价值取向是对高尚道德境界与道德人格的追求,先哲们提出的“见利思义”,不仅是要人们按照“义”的标准谋利,更是要为人们指明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如何控制自己欲望的思想原则。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提倡这样的观念,有助于人们摆脱心灵的空虚,找寻精神的归宿,完成内心道德准则的确证,并最终实现全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方兴《先秦儒家的义利之辨的现代启示》)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倡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认为义与利可以区分君子与小人,重视义对人的道德约束力。
B.荀子的义利观与孟子的不同,他认为义与利不是相互排斥、对立、冲突的,而是统一并存的。
C.董仲舒的义利观受其春秋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义利兼顾的观点使其成为西汉儒学的集大成者。
D.叶适、陈亮等人反对当时主流义利观,表现出功利性价值取向,但他们并没有完全否定“义”。
2.下列关于历史上儒家“义利之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义利之辨是儒家创始人孔子首次提出的讨论话题。
B.凡重视“义”者都具有理想至上的道德价值取向。
C.义利之辨最终达成了义利兼顾、以义导利的共识。
D.义利之辨对现代人的生活、思想仍具有指导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梳理儒家义利之辨的演进过程,再表明作者观点,论证思路与材料二不同。
B.羞于言利与丢弃传统羞耻感一味逐利都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暴露出片面的义利观。
C.社会与个人如能实现和谐平衡发展,说明社会真正代表和凝聚了其成员的个人利益。
D.一个人认同了“见利思义”的思想原则,就能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控制住自己的欲望。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请结合材料内容,从义利之辨的角度,谈谈你对下面材料中书店的看法。

一家国有书店将长时间看书而不买书的孩子们撵出。理由是:书店是卖书的地方,不是看书的地方。

2023-11-23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牲畜林

[意大利]卡尔维诺

在那扫荡的日子里,树林里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山间小路以外的灌木丛和树林中,赶着母牛和小牛的人家,牵着山羊的老太婆和抱着大鹅的小姑娘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有人连逃难的时候还带着家兔。

膘肥体壮的公牛和大腹便便的母牛很多,它们走在陡峭的山坡上简直不知道往哪里迈脚。山羊的处境则好多了。但最高兴的还莫过于骡子,总算有这么一次可以不负重地走路,而且还能边走边啃树皮。母鸡栖息在树上,可把松鼠吓坏了。

那天早晨,农民朱阿·德伊·菲奇正在树林深处砍柴。他头天晚上就离开了村子,睡在林子里,打算第二天一早采蘑菇。

朱阿·德伊·菲奇是个矮胖子,圆圆的脸膛黑里透红。他头戴一顶绿色圆锥形毡帽,上面插着根野鸡毛,圆鼓鼓的肚子上,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

“朱阿,你在这里干什么。”从长满苔藓的岩石后面,走出长着小胡子的农民。是他的老乡,牵着头白胡子大山羊。“德国鬼子进村了,正挨个搜查牲口棚呢!”

“天哪,糟糕了!他们肯定会找到我那头奶牛‘花大姐’,把它带走。”朱阿大声说。

朱阿丢下木柴、斧头和蘑菇篮子,撒腿就跑。

朱阿用那两条短腿飞快地跑着,下坡时就像一只滚动的球,上坡时气喘吁吁。翻过一道山脊,村子便展现在眼前。处在群山之中的山村,早晨空气清新柔和,不时传来德国人的叫喊声和用拳头砸门的声音。

他的家就在前面,门依然关着,门口的破锅里种满了罗勒。

就在这时,突然从一个拱门下传来了脚步声,朱阿赶紧躲进门洞,用力向后收缩圆鼓鼓的肚子。这是一个长得农民模样的德国兵,短短的制服遮不住那长胳膊、长脖子,他的腿也很长,拿着一杆像他一样高的破枪。他离开了同伴,想独自捞点什么。他边走边用鼻子嗅着。扁平的军帽下,一张脸东张西望。“哞……”“花大姐”叫了起来。听到这声音,德国兵的精神为之一振,迅速向牛棚走去。朱阿紧张得气都喘不过来了。

他看到德国人在凶狠地踢着门,肯定很快会破门而入。于是就绕到房子后面,走进干草棚,在草堆下翻找起来。那里藏着一杆老式双筒猎枪和子弹袋。他把两颗打野猪的子弹推上膛,子弹袋系在腰上,平端着枪,悄悄地走到牛棚门口。

德国兵正牵着牛往外走。那是一头漂亮的、带黑点的红色小母牛,因此绰号叫“花大姐”。它性情温顺,但又很固执。站在那里不动。德国人不得不在后面推着让它走。

躲在墙后面的朱阿开始瞄准了。要知道,他是村子里最蹩脚的猎手,从来瞄不准,不要说野兔子,就连一只松鼠也没打到过。当他朝树上的鸟儿开枪时,它们甚至动也不动。他想对准德国人的胸膛,可是准星正对着的却是牛屁股。“天哪!如果我想打死德国兵,遇难的却是‘花大姐’,怎么办?”朱阿这样想,不敢贸然开枪。

德国兵为了追赶逐渐远去的伙伴,想抄近路,走入了树林。现在凭借树干的遮挡,朱阿更容易跟随他。这时候德国兵大概会距离牛远一点,可能有机会开枪了。

德国兵在林子里转悠,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感到惊奇:小鸡栖息在树上,豚鼠从树洞向外伸头探脑。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看,他看到小路上有只兔子,它圆鼓鼓的,听到响声不但不跑,反而趴在地上不动。德国人松开牵牛的绳子,一把抓住了它的耳朵。提着吱吱乱叫、左右扭动的兔子,为了不使兔子跑掉,他不得不高举手臂,跳来跳去。

朱阿骑在一棵老橡树高高的树枝上,一直盯着提兔子的德国兵。虽然兔子不时地变换姿势,但总是离不开准星。朱阿觉得有人在拉他背心的下摆,一看,是个梳着辫子、满脸雀斑的小姑娘。她说:“朱阿,别打死我的兔子,反正德国人已经把它拿走了。”

德国兵来到一个布满灰岩石、长满绿苔藓的地方,附近只有几棵干枯的松树,前面就是悬崖。一只母鸡正在洒满松枝的地上觅食。德国人急忙去追鸡,兔子乘机溜走了。

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是全村最穷的老太婆吉鲁米娜的。它很快被德国兵抓住了。

朱阿埋伏在岩石的高处,用石头垒了个枪座。实际上,他修筑的是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

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又是一枪,母鸡的毛全部剥光,心惊胆颤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但再也找不到路了,前面是个乱石崖。石崖边上长着棵角豆树,上面趴着一只大猫。

要知道,很久以来,这个林子里就有一只凶恶的野猫,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原以为可以听到猫呼噜声而聊以自慰的德国兵,看到那只凶狠的动物,竖起全身的毛向他扑来,他感到快要被野猫的利爪撕成碎片。人和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

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人们用公积金给可怜的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

(有删改)

文本二:

轻是一种价值而非缺陷。文学是一种生存功能,是寻求轻松,是对生活重负的一种反作用力。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人的沉重感,天体的沉重感,城市的沉重感;我一向致力于减少故事结构和语言的沉重感。关于轻,的确存在着一种包含着深思熟虑的轻,正如我们都知道也存在着轻举妄动的那种轻一样。

(摘自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朱阿杂乱的着装和家门口的破锅里种满了芳香的罗勒,是为了突出战乱中农民生活的穷困和窘境。
B.兔子的一动不动既照应前文农民逃难携带家兔,又似对德军的嘲讽和蔑视,使小说真实中有荒诞。
C.结尾写人们给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为小说的大团圆结局又增添了一丝温暖,余味悠长。
D.作者让朱阿手中的枪一次次举起,又一次次放下,故意制造障碍,反而增添了小说的结构张力。
7.关于文中朱阿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朱阿与德国兵的外貌行为描写都诙谐可笑,但感情意味不同。
B.朱阿为保护自己的财产“花大姐”才拿起武器,符合小农身份。
C.朱阿多次不开枪不仅是因为怕误伤牲畜,还怕打不中反被还击。
D.朱阿虽然枪法很差却成了消灭法西斯的英雄,具有讽刺的意味。
8.文中关于牲畜林的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如何理解卡尔维诺“化重为轻”的创作观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2023-12-01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善长,定远人。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将取镇江,太祖虑诸将不戢下,乃佯怒欲置诸法,善长力救得解。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决于善长。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命兼领府司马,进行省参知政事。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后,胡惟庸谋反伏诛,坐惟庸党死。善长死之明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言:“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轨,尚未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使善长佐惟庸成,不过勋臣第一而已矣,太师国公封王而已矣,尚主纳妃而已矣,宁复有加于今日?且善长岂不知天下之不可幸取。当元之季,欲为此者何限,莫不身为齑粉,覆宗绝祀,能保首领者几何人哉?善长胡乃身见之,而以衰倦之年身蹈之也。……”太祖得书,竟亦不罪也。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
B.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
C.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
D.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领”二字都有“兼任”的意思,其中“领”指担任本职之外还兼任其他较高职位。
B.“宜进封大国”的“国”与《大学之道》中“欲治其国者”的“国”意思不完全相同。
C.四千石是李善长的俸禄,“石”是计算容量的单位,“四千石”可见李善长的待遇很高。
D.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李善长的儿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为妻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向李善长请教如何平定天下时,李善长建议可以效法汉高祖的做法,知人善用,不滥杀人,在局势混乱的时候可以趁机夺取天下。
B.李善长跟随太祖征战,积极出谋划策,保证了军粮供应,太祖假装要治罪将领,李善长尽力解救,以消除治军不严的隐患。
C.太祖大封群臣之时,虽然李善长没有很多军功,但是太祖认为他能够很好地保障后勤,功劳很大,对他多有褒奖,甚至超过了萧何。
D.李善长因胡惟庸谋反案受到牵连被处死后,王国用上书对李善长参与谋反提出质疑,太祖得到奏疏,最终也没有怪罪王国用。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14.结合文章概括王国用认为李善长不会帮胡惟庸谋反的理由。
2023-12-0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笼鹰词

柳宗元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

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注]①本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柳州时。②清商:清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风凄厉,严霜飘飞,虽肃杀萧索,雄鹰仍直冲云天、披云裂雾,又迅疾地掠过山岗。
B.苍鹰捕猎时,扇动着强劲的羽翼俯冲而下,斩断荆棘,攫取狐狸和兔子又重回九天之上。
C.苍鹰的爪和喙上沾着猎物的羽毛和鲜血,令百鸟躲藏;它独立四顾,踌躇满志,激奋昂扬。
D.苍鹰虽然因外在环境的突然变化而羽毛脱落,但仍使狸鼠之辈惊惧彷徨,寝卧难安。
16.有人认为“情物交融,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3-12-01更新 | 19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自己仕途坎坷,满腹悲情愁绪无法向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感情极为沉痛。
(2)《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他对此不再抱有幻想而逃于酒乡。
(3)《大学之道》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
2023-11-2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色碗碟上,用来拼缝残片的金线熠熠生辉,如同劈开夜空的闪电,又如同被落日余晖镀亮的大树交缠在一起,抓紧夜色变浓前的最后一刻激烈舞蹈;浅色杯盏上的金线,就像被朝阳照亮的金色小河一般,潺潺流淌。最妙的是杯口碗口的补缺,多是一些半圆形的金片,被用来拼缝的金线托举着,好像一两片金色的新荷,弯弯曲曲钻出来,带着说不出的鲜妍之气,浮漾在水酒之上。残缺的老陶瓷们,因为伤口处的描金、贴金和镶金,焕发出别样的美。

在杂货店里做现场修补的师傅说,①这世间有多少完美无缺的人生?有了残缺就妄自菲薄,可不是内心完满的标志。金缮这门手艺不是去遮掩残缺,②让它成为伤口上长出的新花新叶,而是有意识地突出它、放大它。有这样的审美态度,你才会对不完美的人生生出别样的满足。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拼缝”与“拼图”中两个“拼”的读音相同;“弯弯曲曲”与“曲调”中两个“曲”读音不同。
B.“焕发”不能改为“迸发”,但“妄自菲薄”必须换作“自怨自艾”才更符合当前语境。
C.①处的反问句如改为“这世间没有多少完美无缺的人生”的陈述句,也没有改变原句意思。
D.②处要调整为“而是有意识地突出它、放大它,让它成为伤口上长出的新花新叶”,才没有语病。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12-0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露水,在诗人眼里别有一番风味,他们亲切地称之为露珠。其实,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只不过它形成时的温度在0°C以上。在0°C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作“露点温度”。在地面热量散失快的早春或深秋晚上,当温度降到露点以下,,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此时水汽遇到叶子的尖端,产生了水的凝结,。当形成的露水不断地增大,加上叶子表面的不浸润,,这便是露珠。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B.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C.全球抗疫,命运与共,团结合作是最强的“免疫力”。
D.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23-12-0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六、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22. 《大卫·科波菲尔》和《复活》都是主人公的成长史,请从大卫·科波菲尔与聂赫留朵夫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内容谈一谈对“成长”的认识。字数不超过120字。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中,提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老子》中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训俭示康》中说“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古代圣贤的智慧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

现在的中学校园,沉溺于物质享受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学校将组织一次“做生活的减法”的征文活动,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以学生李华的身份给你的好朋友王明写一封不少于800字的书信,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名著阅读、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名著阅读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名著阅读
6
作文主题
7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4外国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张廷玉  《明史》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柳宗元(773-819)  咏物言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修辞手法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0-210.65标点符号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六、名著阅读
220.65评价、感悟作品文化价值、时代意义
七、作文
230.4青年成长  人生感悟  任务驱动型作文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