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外国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03 题号:209365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牲畜林

[意大利]卡尔维诺

在那扫荡的日子里,树林里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山间小路以外的灌木丛和树林中,赶着母牛和小牛的人家,牵着山羊的老太婆和抱着大鹅的小姑娘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有人连逃难的时候还带着家兔。

膘肥体壮的公牛和大腹便便的母牛很多,它们走在陡峭的山坡上简直不知道往哪里迈脚。山羊的处境则好多了。但最高兴的还莫过于骡子,总算有这么一次可以不负重地走路,而且还能边走边啃树皮。母鸡栖息在树上,可把松鼠吓坏了。

那天早晨,农民朱阿·德伊·菲奇正在树林深处砍柴。他头天晚上就离开了村子,睡在林子里,打算第二天一早采蘑菇。

朱阿·德伊·菲奇是个矮胖子,圆圆的脸膛黑里透红。他头戴一顶绿色圆锥形毡帽,上面插着根野鸡毛,圆鼓鼓的肚子上,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

“朱阿,你在这里干什么。”从长满苔藓的岩石后面,走出长着小胡子的农民。是他的老乡,牵着头白胡子大山羊。“德国鬼子进村了,正挨个搜查牲口棚呢!”

“天哪,糟糕了!他们肯定会找到我那头奶牛‘花大姐’,把它带走。”朱阿大声说。

朱阿丢下木柴、斧头和蘑菇篮子,撒腿就跑。

朱阿用那两条短腿飞快地跑着,下坡时就像一只滚动的球,上坡时气喘吁吁。翻过一道山脊,村子便展现在眼前。处在群山之中的山村,早晨空气清新柔和,不时传来德国人的叫喊声和用拳头砸门的声音。

他的家就在前面,门依然关着,门口的破锅里种满了罗勒。

就在这时,突然从一个拱门下传来了脚步声,朱阿赶紧躲进门洞,用力向后收缩圆鼓鼓的肚子。这是一个长得农民模样的德国兵,短短的制服遮不住那长胳膊、长脖子,他的腿也很长,拿着一杆像他一样高的破枪。他离开了同伴,想独自捞点什么。他边走边用鼻子嗅着。扁平的军帽下,一张脸东张西望。“哞……”“花大姐”叫了起来。听到这声音,德国兵的精神为之一振,迅速向牛棚走去。朱阿紧张得气都喘不过来了。

他看到德国人在凶狠地踢着门,肯定很快会破门而入。于是就绕到房子后面,走进干草棚,在草堆下翻找起来。那里藏着一杆老式双筒猎枪和子弹袋。他把两颗打野猪的子弹推上膛,子弹袋系在腰上,平端着枪,悄悄地走到牛棚门口。

德国兵正牵着牛往外走。那是一头漂亮的、带黑点的红色小母牛,因此绰号叫“花大姐”。它性情温顺,但又很固执。站在那里不动。德国人不得不在后面推着让它走。

躲在墙后面的朱阿开始瞄准了。要知道,他是村子里最蹩脚的猎手,从来瞄不准,不要说野兔子,就连一只松鼠也没打到过。当他朝树上的鸟儿开枪时,它们甚至动也不动。他想对准德国人的胸膛,可是准星正对着的却是牛屁股。“天哪!如果我想打死德国兵,遇难的却是‘花大姐’,怎么办?”朱阿这样想,不敢贸然开枪。

德国兵为了追赶逐渐远去的伙伴,想抄近路,走入了树林。现在凭借树干的遮挡,朱阿更容易跟随他。这时候德国兵大概会距离牛远一点,可能有机会开枪了。

德国兵在林子里转悠,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感到惊奇:小鸡栖息在树上,豚鼠从树洞向外伸头探脑。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看,他看到小路上有只兔子,它圆鼓鼓的,听到响声不但不跑,反而趴在地上不动。德国人松开牵牛的绳子,一把抓住了它的耳朵。提着吱吱乱叫、左右扭动的兔子,为了不使兔子跑掉,他不得不高举手臂,跳来跳去。

朱阿骑在一棵老橡树高高的树枝上,一直盯着提兔子的德国兵。虽然兔子不时地变换姿势,但总是离不开准星。朱阿觉得有人在拉他背心的下摆,一看,是个梳着辫子、满脸雀斑的小姑娘。她说:“朱阿,别打死我的兔子,反正德国人已经把它拿走了。”

德国兵来到一个布满灰岩石、长满绿苔藓的地方,附近只有几棵干枯的松树,前面就是悬崖。一只母鸡正在洒满松枝的地上觅食。德国人急忙去追鸡,兔子乘机溜走了。

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是全村最穷的老太婆吉鲁米娜的。它很快被德国兵抓住了。

朱阿埋伏在岩石的高处,用石头垒了个枪座。实际上,他修筑的是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

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又是一枪,母鸡的毛全部剥光,心惊胆颤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但再也找不到路了,前面是个乱石崖。石崖边上长着棵角豆树,上面趴着一只大猫。

要知道,很久以来,这个林子里就有一只凶恶的野猫,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原以为可以听到猫呼噜声而聊以自慰的德国兵,看到那只凶狠的动物,竖起全身的毛向他扑来,他感到快要被野猫的利爪撕成碎片。人和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

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人们用公积金给可怜的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

(有删改)

文本二:

轻是一种价值而非缺陷。文学是一种生存功能,是寻求轻松,是对生活重负的一种反作用力。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人的沉重感,天体的沉重感,城市的沉重感;我一向致力于减少故事结构和语言的沉重感。关于轻,的确存在着一种包含着深思熟虑的轻,正如我们都知道也存在着轻举妄动的那种轻一样。

(摘自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朱阿杂乱的着装和家门口的破锅里种满了芳香的罗勒,是为了突出战乱中农民生活的穷困和窘境。
B.兔子的一动不动既照应前文农民逃难携带家兔,又似对德军的嘲讽和蔑视,使小说真实中有荒诞。
C.结尾写人们给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为小说的大团圆结局又增添了一丝温暖,余味悠长。
D.作者让朱阿手中的枪一次次举起,又一次次放下,故意制造障碍,反而增添了小说的结构张力。
2.关于文中朱阿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朱阿与德国兵的外貌行为描写都诙谐可笑,但感情意味不同。
B.朱阿为保护自己的财产“花大姐”才拿起武器,符合小农身份。
C.朱阿多次不开枪不仅是因为怕误伤牲畜,还怕打不中反被还击。
D.朱阿虽然枪法很差却成了消灭法西斯的英雄,具有讽刺的意味。
3.文中关于牲畜林的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如何理解卡尔维诺“化重为轻”的创作观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知识点】 外国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道三个未知数的算题

[前苏联]巴赫诺夫

莉拉·赫丽赞图莫娃正值出嫁的芳龄,对此她非常明白,所以,出嫁也就相当频繁。

每一位丈夫都给她的生活留下了一点点痕迹。第一个丈夫给她留下了一套单间住房;第二个丈夫给她留下了一个孩子和一辆查波罗什人牌汽车;第三个丈夫给她留下了一张便条,上面写道:他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他要当一个光棍汉。

莉拉卖掉了汽车,撕碎了便条,把孩子交给自己的妈妈,把住房留给了自己。现在,这位长睫毛、低嗓门、高胸脯、受过高等教育令人神魂颠倒的美人儿又打算出嫁了。只不过究竟选谁做她的意中人,她一时确定不下来。

候选人共有三位:歌剧芭蕾舞剧院的教员,共和国功勋演员巴尔马科夫,灌溉和土壤改良研究所活水利用实验室的代理主任、工程学副博士兰德林诺夫;还有奥林匹克运动会获奖者、功勋运动员瓦连京·扎鲁巴耶夫。莉拉既然是一个严肃而善于思考的女人,她当然明白,称号并不等于一切,要一块儿过日子的是人,而不是称号。不过,既然有称号,那么和有称号的人过日子不是更好吗?于是,莉拉左思右想,无法断定什么称号更为实惠:是功勋演员,副博士,还是功勋运动员?莉拉只有依靠她那女性的直觉了。她结过几次婚,又受过高等教育,她的直觉受到了锻炼。

每当三位候选人聚在一起时,功勋演员便开开玩笑,副博士便炫耀自己的博学,功勋运动员瓦连京·扎鲁巴耶夫则一声不响地用痴情的目光盯着莉拉·赫丽赞图莫娃。

芭蕾教员一刻也没有忘记瞅准时机提一提灌溉和土壤改良研究所活水利用实验室代理主任只不过是个临时性的职务。可是,兰德林诺夫也不甘示弱,对他接二连三反唇相讥:当代理主任总比在歌剧芭蕾舞剧院没完没了地跳各种双人舞强得多。

巴尔马科夫说着笑话敷衍过去。莉拉·赫丽赞图莫娃哈哈大笑。瓦连京·扎鲁巴耶夫则用痴情的目光盯着她,一声不吭。

莉拉只是故作姿态,装出无忧无虑、高高兴兴的样子,实际上,她哪里顾得上笑,她还决定不下,究竟选择哪一位好呢。

一切都要她细细地权衡。

巴尔马科夫有一辆崭新的伏尔加轿车,但他有高血压;兰德林诺夫拥有一幢即将竣工的别墅,而他却患着肝病;瓦连京·扎鲁巴耶夫既没有汽车,也没有别墅,但他有令人羡慕的健康体格。这就要算一算,哪些条件更重要!

为了计算简便,巴尔马科夫的高血压、兰德林诺夫的肝病同扎鲁巴耶夫没有汽车和别墅可以等量齐观。不过,莉拉是个善于思考的女人,她明白,疾病与年龄俱增,而财产则是得来之物,如果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几乎人人都要生病,那么汽车和别墅则只能被幸运儿所获得。

但是,每一位候选人还拥有其他的优点。譬如:巴尔马科夫与文学界有交往,经常写些文章,是颇有名气的实干家。扎鲁巴耶夫长得漂亮,经常出国参加比赛。而兰德林诺夫不仅勤奋地撰写博士论文,而且还有一位胞兄是大百货公司的经理。

不管怎么说,巴尔马科夫与文学界的交往能够同扎鲁巴耶夫的美貌和兰德林诺夫的勤奋等量齐观,不过,如果说出国旅行能同有个大百货公司经理的兄长相提并论的话,那么巴尔马科夫的实干精神比起来显然就逊色了,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莉拉作为善于思考的女人,她明白——扎鲁巴耶夫不能永远出国,经理的职务不能保留终身,而实干家则永远是实干家,这也不失为一个优点。

总之,巴尔马科夫有伏尔加,有高血压,与文学界有往,有实干精神:但不能出国,没有当经理的哥哥。

兰德林诺夫有当经理的哥哥、尚未竣工的别墅、勤奋的精神和肝病,而没有健康的身体。扎鲁巴耶夫则相反,有健康的身体、漂亮的相貌,能出国但没有汽车和别墅。

究竟什么更好呢?

要么,为了计算起来清楚,拿巴尔马科夫的伏尔加同扎鲁巴耶夫的出国和兰德林诺夫的勤奋相抵?拿兰德林诺夫的胞兄同扎鲁巴耶夫的健康和巴尔马科夫与文学界的交往相抵?那么,兰德林诺夫的肝病怎么办呢?能不能拿肝病同巴尔马科夫的实干精神和扎鲁巴耶夫的美貌相抵?拿巴尔马科夫的高血压同兰德林诺夫的博士论文相抵?拿扎鲁巴耶夫没有汽车这一点同巴尔马科夫崭新的伏尔加相抵?

是啊,莉拉·赫丽赞图莫娃想得越多,问题就越复杂。而时间在一天一天地流逝……事情常常是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问题会自然而然地解决。

一年过去了。功勋演员巴尔马科夫荣获人民演员的称号,作为一个实干家,马上迁到了莫斯科。工程学副博士兰德林诺夫不知怎么悄悄地盖好了别墅,写完了论文,乘兴向自己的实验室的女实验员提出了求婚。

这样一来,莉拉就只剩下功勋运动员扎鲁巴耶夫了,他一如既往,仍用痴情的目光盯着她,一言不发……当他终于打破沉默开始说话的时候,才真相大白:他早已结婚,而且并不打算离婚……

唉,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不过,干吗说结束了呢?赫丽赞图莫娃仍然正值出嫁的芳龄。所以,我向一切有名望,有别墅,或者即使患有高血压的男子汉进一言;千万要当心!千万!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即点出正值出嫁芳龄的莉拉“出嫁也有相当频繁”,平淡的叙述语调中,隐含着莉拉的婚姻观念。
B.小说连续运用五个反问句来表现莉拉择偶的纠结,刻画出莉拉微妙的心理,塑造了虚荣浅薄的人物形象。
C.题目“一道三个未知数算题”诙谐而寓意深刻,表明莉拉择偶就像做算术题,表现了其精于计算的特点。
D.小说用大量的篇幅描写莉拉的算计,用较少的篇幅描写她无所获的结果,前后明显的反差颇具讽刺效果。
2.小说为什么要为莉拉设置三位候选人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讲述”是小说惯用的一种叙述手段,即作者会偶尔在作品中亮相,流露出作者对人与事的情感或看法。请以本篇小说的最后一段为例,分析“讲述”这种叙述手段的好处。
2023-03-09更新 | 2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整体分析:《寒秋》通过女主人公的回忆,展现了她与未婚夫短暂而深刻的爱情故事。战争的残酷和命运的无常,使她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流离失所。小说以“寒秋”为背景,营造出悲凉的氛围,突显了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蒲宁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秋

(俄)蒲宁

那年六月,他来我们庄园做客,我们一向把他视同家人,因为他已故的父亲生前是我父亲的挚友和邻居。

圣彼得节那天,向大家宣布了他是我的未婚夫。可是好事多磨,七月十九日,德国向俄国宣战了……

九月,他来到我们家,总共只待了一昼夜,他要上前线去了,所以前来辞行。晚饭后,端来了茶炊,很快窗户就蒙上了一层茶炊的水汽,父亲望了一眼窗户说:

今年秋季来得出奇地早,也出奇地冷!

那天夜晚,我们俩都平静地坐着,只是偶尔交谈一两句无关紧要的闲话,以掩饰各自的思绪和感情。父亲仰靠在圈椅背上,抽着烟,心不在焉地望着悬在桌子上的那盏橙黄色的吊灯;妈妈戴着副眼镜,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针又一针地缝一个小小的丝袋(我们俩都知道她在缝什么),这既使人感动,又叫人不寒而栗。父亲问:

这么说你还是决定天一亮就走,不吃早饭啦?

是的,如果您允许的话,天一亮就走,他回答说,我实在是依依不舍,可是没有办法,家里的事还没有安排好。

父亲轻声叹了口气:

那就听便吧,我的亲爱的,既然你明天一早就走,我跟妈妈该去睡觉了,因为我们明天无论如何要送送你……”

母亲站起身来,给未来的女婿画十字祝福。餐厅里只剩下我们两人,我用扑克牌通关,想卜卜吉凶,他默默地在屋里踱来踱去。后来,他问:

你想出去散散步吗?

我心头越来越沉重,无可无不可地回答道:

好吧……”

他在外室穿大衣时,仍在想着什么心事,并露出可爱的笑容,念了费特的两句诗。

多么寒冷的秋天啊!

披上你的围巾和大氅吧……

可我没大氅,我说,下面的诗句呢?

我记不清了。大概是这样:

看——在黑压压的林间仿佛燃起了火焰……”

什么样的火焰?

当然是比喻月亮升起。这些诗句中洋溢着田园式的美丽的秋光。披上你的围巾和大氅吧……’那是我们祖父母的时代……噢,我的天,我的天啊!

你怎么啦?

没什么,亲爱的,我只是感到忧伤,同时又感到高兴。我非常非常爱你……”

着好外衣后,我们穿过餐厅和阳台,来到果园里。起初,周遭是那样地黑,我得抓住他的衣袖才能走路。后来,借着星星在夜空中发出的矿石般的亮光,可以影影绰绰地辨别出黑压压的枝丫。他停下来,转过身去指着宅第说:

瞧,那些窗户亮得多么奇特,只有秋天才会这样。如果我能活下来的话,我将永远记住这个晚上……”

我默默地望了他一眼,他拥抱住裹在瑞士斗篷中的我,凝视着我的脸,说:

多么晶莹闪亮的眼睛啊,他说,你觉得冷吗?完全是冬天的气候了。如果我战死沙场的话,你总不至于立刻就把我忘掉吧?

我心里想:要是他真的战死沙场了呢?难道我很快就会把他忘掉?要知道世上的任何事情到头来都会被忘掉的。我被自己的这种想法吓坏了,慌忙回答说:

别说这种不吉利的话!你要是死了,我也活不下去啦!

他沉吟了片刻,慢慢地说道:

那何苦呢?如果我被打死了,我将在那个世界耐心地等候你,你该活下去,享受人间的欢乐,然后再到我这里来。

我伤心地哭了起来……

翌日清晨,他走了。妈妈把昨晚缝好的那个护身袋戴在他的脖子上,护身袋里放着她父亲和祖父当年打仗时戴过的那尊小小的金铸的圣像。

一个月后,他在加里西亚战死了——死,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字眼呀!自那时起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个年头。三十年来,我历尽沧桑。一九一八年春,那时我的父母都已不在人世,我流落到了莫斯科,住在集市上一个女贩子的地下室里,她总是挖苦我:喂,伯爵小姐,您日子过得怎么样?我那时也在做买卖,就像当时的许多人一样,摆个摊儿,把我仅剩下来的一些家什——一只戒指啦,一根十字架项链啦,一条蛀坏了的毛皮领子啦……兜售给戴毛皮高帽、穿军大衣、不扣纽子的士兵们。有一回我在摆摊儿的时候,遇见了一个心肠好得少见的人,他是个上了年纪的退伍军人。没几天,我就嫁给了他。四月里便跟他一起去叶卡德琳诺达尔,和我们同去的还有他的侄子,一个十七岁的半大孩子。那孩子是去投奔志愿军的,我们走了差不多两个礼拜,我扮作村妇,穿着树皮鞋,他穿一件破旧的哥萨克农夫的上衣,留着夹有白须的黑色络腮胡子,我们在顿河和库班住了两年多。两年后的冬天,我们跟其他许多难民一起,冒着飓风,由新俄罗斯克渡海去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在海上,我丈夫染上霍乱死了。于是在整个人世间,我就只剩下三个亲人。丈夫的侄子和他年轻的妻子,以及他俩一个刚满七个月的小女孩。过了一段时间,侄子和他妻子又渡海回克里米亚,把孩子留给我抚养。从此他们下落不明。我还在君士坦丁堡住了很久,拼死拼活地干粗活儿来养活自己和那个小女孩。后来,我带着她,就像许多人那样,到处漂泊,我们什么地方没去过呀!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捷希亚、比利时、巴黎、尼斯……那个小女孩早就长大了,住在巴黎,成了一个十足的法国女人,长得十分漂亮,可对我却毫无情义,她在一家巧克力商店里当营业员,用她那涂着银色指甲油的保养得很好的纤手,把一盒盒巧克力包在如缎子一般光滑的包装纸里,再用金色的带子把它们扎好。而我呢,一直住在尼斯,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早在一九一二年,我曾到尼斯观光旅游——在那幸福的日子里,我怎么会料到日后尼斯会这样对待我呢?

当年我曾轻率地说,他若死了,我就活不下去。可是他死了,我却照样活了下来。但是每当我回忆起此后所经历的一切时,我总是问自己:我一生中究竟有过什么东西呢?我回答自己:有过的,只有过一件东西,就是那个寒秋的夜晚。世上到底有过他这么个人吗?有过的。这就是我一生中所拥有的全部东西,而其余的不过是一场多余的梦。我相信,热忱地相信:他正在那个世界的什么地方等候着我——还像那个晚上那么年轻,还像那个晚上那样爱着我。你该活下去,享受人间的欢乐,然后再到我这里来……”我算是活过了,也算是享受过了人间的欢乐,现在该快点儿到他那里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婚夫的爱与嘱托,支撑着“我”走过生存的困顿与疾苦,这个爱情故事有着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B.“心不在焉地望着悬在桌子上的那盏橙黄色的吊灯”,通过情态描写,表现出了父亲内心的不平静。
C.作者反复用“亮”字烘托“我”和未婚夫分别之际的甜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此,离别显得格外悲伤。
D.“我”含辛茹苦养大侄子的孩子,她却对“我”毫无情义,这促使“我”想起与未婚夫曾经的美好。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回想费特诗句”这个情节,既体现了他的儒雅气质,也可以看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与恋人分离的忧伤。
B.文中“妈妈”戴着眼镜在灯光下缝的丝袋是放着圣像的护身袋,情节前后呼应,饱含着她对女婿上前线的隐忧。
C.“寒秋”奠定了小说悲凉的基调,其悲凉氛围与女主人公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一致,突出了战争年代人们生活的苦难。
D.小说详写离别的那一个夜晚,略写离别后的三十年,一详一略,对比鲜明,就是为了集中呈现人物沧桑的经历。
3.文章为何说“这就是我一生中所拥有的全部东西,而其余的不过是一场多余的梦”?
4.诗化是蒲宁小说的独特风格,请结合这篇小说简要赏析。
7日内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诗人

(英)毛姆

1)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还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候接见一个陌生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

2)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而我的朋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讨论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

3)“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神采不凡。”“你有他的照片吗?”“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

4)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当他意识到青春一去不返时创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诗,从中你可以清楚读到曾经被如此爱慕的容颜终于逝去,所领受的那阵刺痛是多么苦涩,多么冷酷。

5)但我还是拒绝了朋友的好意。再读一遍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已经很满足了,而我也更喜欢在埃西哈那些阳光扫过的安静街巷自顾自漫行。所以,当我到达埃西哈的当晚就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时,我是大为惊异的。他说,如果我能第二天上午十ー点登门一见,会让他非常高兴。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6)埃西哈是教堂之镇,随便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者是有鹳鸟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很多这些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拉了门铃之后我站在栏杆外,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老妇来到了门口。

7)“你要干吗?”她问。她的黑眼睛倒好看,但情绪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顾老诗人的。我把名片递给她。“我跟你们主人有约。”

8)她把大门打开,让我进去。告诉我在那里等着之后,她便丢下我上楼去了。这个建筑的各种比例都很大气,但油漆已经黯淡,地上的瓷砖多有碎裂,还可见到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却见不出邋遢。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容易,只是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容易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院子中间有张桌子,两侧各放一张摇椅,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我开始猜想在温暖的夏夜,坐在这里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斥着他的思绪。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这个场景,再加上我朦胧勾勒的种种联想,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我几乎要被这个地方的气魄所压倒。我之前对于这次会面一直很冷淡,甚至不知为何略觉得无聊,但现在开始有些局促起来,点了一支烟。我是照着时间来的,不知老先生是给什么耽搁了。这种寂静让人有些不安。

9)我听见有声响,心跳快了起来。我现在有些激动了,等到看见他走下楼梯时,我屏住了呼吸。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在他的年纪,眼神依然保有那样的光芒让人赞叹。他不带笑意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冷静地审视着我。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

10)他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绝对像是鹰的眼睛。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重大的时刻,因为他就站在那里。莫名地在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

11)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被微笑弯成弧线。“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

12)我找错了一幢房子。

(有删改)

文本二: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英国著名现代小说家和剧作家,因其短篇小说成就最高,被称为“英国莫泊桑”和“短篇小说大师”。毛姆的短篇小说,故事性强,极具可读性。在创作小说时,他要精心地编织故事情节,继而对故事情节进行巧妙设计。在长期的写作中毛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又被人称为“20世纪最会讲故事的人”。

(节选自《毛姆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愿给年岁已高的诗人带来生活烦扰,这是“我”拒绝朋友将我引见给伟大诗人卡利斯托先生的根本原因。
B.小说插入了“我”第一次阅读诗人作品时的情境,“手不释卷”“神魂颠倒”,表现了“我”对诗作的高度认可与热爱。
C.当收到诗人的字条时,“我”大为惊异,既惊异于诗人对“我”行程的了解,更惊异于诗人竟然会主动邀约。
D.在“我”的想象中,诗人的样子最好是穿着黑色的衣服,手中拿着宽边帽,具有自在和高贵的仪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通过朋友与“我”无休无止的讨论,表现了诗人才华横溢、神采不凡的特点。
B.第(8)段写诗人的住所环境和屋内陈设,营造黯淡、破旧环境,衬托出我心中诗人清贫、浪漫的形象。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我”拜访诗人卡利斯托先生,却找错房子、认错人的经过,增强了文章真实性和感染力。
D.小说题为《诗人》,但“诗人”在小说中并未真出现,是隐蔽的,体现作者重在写故事,简化人物塑造。
3.小说中诗人卡利斯托虽未真正出场,但形象依然鲜明,请概括其形象。
4.结合文本二,分析小说在情节安排的技巧上是如何体现“最会讲故事”的?
2023-11-11更新 | 2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